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你在高原 - 人的杂志 第三章 雨梁 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3
  我的目光一直凝在相册上。有什么东西开始打动我——我感受了,但难以清晰地表达。我相信自己的鉴赏力,这里边有一些该是了不起的艺术品。有一种东西在燃烧,它有时宁静阴郁、孤独,有时狂放、一泻千里……我到底该怎样理解“质朴”这个概念呢?质朴就是真实、自由和纯洁……雨子一页一页翻动相册,动作平稳和缓,一如他的性格。我这会儿才意识到:万磊和雨子虽然是一对好朋友,可他们的差异竟然如此之大。这多少有点让我感到奇怪:他们怎么能走到一块儿呢?
  看完了这些绘画照片,雨子把它仔细地放好,重新坐到藤椅上,仍然那么微笑着。直到这时我才发现一个问题:主导了这场谈话的不是我,而是雨子,尽管他那么温和,不急不躁,声调平缓。同时我还发现,我一点也没有谈到吴敏,而且忘记了切入这个话题。我觉得自己并不讨厌眼前这个人。事情也许真的像他说万磊那样——一切都在可以理解的范畴之内——但可以理解就可以原谅吗?我的心头蹦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我摇摇头,开始试着给自己重新鼓劲儿。
  我仍然要寻找机会把问题摊开,因为我来的目的就是想阻止他再去吴敏那儿,打消他的某种念头。当他伸手去整理桌子上散着的几幅照片时,我问:“这些照片就发在你们杂志上吗?”
  “是的。它们发在封二。我们刊物每期都要发两幅美术作品。”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另一件大事,忍不住问:“你们杂志每期印刷要多少?全由国家补贴吗?”
  雨子皱皱眉头:“我们这份杂志快办不下去了。主编川流也耐不住性子了……”
  “大诗人川流?”
  “是。他挂个名,实际上并不管具体事情。”
  他告诉这份杂志只享受补贴到年底,从明年开始就要自负盈亏了,“那样大家就辛苦了,不得不为生存操心……”我却不由得在心里盘算:这样一来,与我们葡萄园要办的杂志有什么区别呢?它同样要自己谋生啊。一谈起刊物的事情我就有点冲动。我说:“这份杂志的历史很长,曾经非常有名。其实它花的钱并不多,再说这是一笔必要的文化投资……”

  雨子笑笑,没有说话。
  我读过川流的诗,那些写黄河的诗曾让我激动。就是从他的诗里,我记住了一个自然地理概念:“黄河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流”。一个诗人竟可以把这样的句子直接搬进一首诗里。雨子说这个人如今爱酒甚于爱诗。我想这样的人大概有一个人会喜欢,那就是酿酒师武早。
  我站起来随便看着。屋角挂着一张古画,雨子在背后轻声介绍:“这是一张宋画。”我知道在这座城市里做假画的人越来越多——我问是否是真的?他点头,说已经请梁先生鉴定过了。“谁是梁先生?”“就是梁先生呀,你没听说过?”
  我一点都没听说过。
  雨子介绍:“梁先生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是这座城市里最有名的一位老先生。”
  “他是搞什么研究的?”
  “也谈不上搞什么的,博学,有名,连他的同学都是一些很有名的人物。”
  雨子随便说出了几位,有的知道,有的从没听说过。我问老先生属于哪个单位的?雨子说:“梁先生很早以前就没有职业了。解放以后政府曾邀请他担任博物馆的馆长,他拒绝了。”
  “为什么?”
  “这些老先生都是一些很有性格的人,不愿干的事儿怎么也没法让他接受下来。那时工资很可观……他拒绝的理由是——他觉得与之打交道的那些人没有文化。他不愿和这些人为伍。”

  “他这样讲过吗?”
  “或者他讲过,或者是后来一些人的估计……反正他几十年都不怎么出门,很少与人交往。但从其他城市来的老先生,特别是海外来的一些文化人,常常提出要见他。因为他太有学问了。”
  接上雨子讲了一个事例:四五年前,这里发现了一位老学人的遗著,就是后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那本书,是谈论东部沿海古城的书……
  我的神经开始绷紧了:“就是谈两个古莱子国的异同——是那本古籍吗?”
  “就是那本。当时发现的是一部手稿,很乱,外地一个更大的古籍出版社要拿走,可我们这儿不想放手。对方说:‘我们不是不舍得你们出版,是因为你们这里找不到能整理这部遗著的人。’出版社有些犯难——这儿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干这活儿。这部手稿上那些古文字,一些符号、字迹,没有几个人认得出。怎么办?出版社的人不甘心交出去,因为这部手稿太珍贵了。他们到大学去,大学里的一些老先生也没有办法。他们还试着到外地找过人。谁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眼皮底下就藏了个‘梁先生’!正这会儿一个很有名的海外学者为一个问题千里迢迢来请教梁先生,被古籍出版社的人知道了。领导一拍板,说快把那部手稿送给老先生看看。梁先生接到手里,翻了两下说:‘这不是我同学的一部书稿吗?可惜还不全。你们从哪儿弄的?’就这样,梁先生接受了整理这部残著的任务。他觉得为死去的老友做这件事情很值得也很重要。就这样,只用了半年时间不到,他就把手稿整理出来了,出版后就是你见到的那本古籍。当时出版社给了他两千元的‘润笔费’,老先生还是接受了。”

  他在讲整个事情的始末,我一直没有做声,心里琢磨:那部残著的后半部呢?我想的是手里的秘籍……那本出版物太深奥了,时而“语焉不详”——它特别提到了“思琳城”的变迁,那些地方最令我神往……如果能见到梁先生本人该是多么荣幸啊!
  “你能给我引见一下梁先生吗?”这句话在口中一旋,但没有说出来。
  天色有些晚了,我站起来告辞。雨子说:“滨要回来了,留下吃饭吧,你正好也见见她。”
  “谁是滨?”
  “我爱人。她工作的地方离这儿比较远,所以回来得总是晚一点,我做饭太蹩脚,她总要自己做。”
  他一边讲话一边把脸转到一边的书架上:夹层玻璃上有他们的订婚照,我刚才竟没有注意。照片上的雨子很年轻,他旁边那个姑娘极为出眼——我不得不说,她比雨子要漂亮许多。这就是“滨”。从照片上看,我觉得她有点像年画上画出来的那些女人,真的很像。
  可惜我今天不能冒昧地留下。我告辞时,终于说出来:请他引见一下梁先生……
  回去的路上我想:这座城市啊,毕竟还有一些我们完全陌生的角落。我从未听说过梁先生——还有雨子无意中提到的那个藏书家黄先生!这些人我该一一拜访,因为他们显然成为这个时代的稀有元素,我们见到他们的机会将越来越少。我又一次知道:大鱼都是沉在水底的。
  回到家里时,吕擎和阳子正在等我。吕擎一见面就小声问一句:“谈得好吗?”
  我点头又摇头。
  “什么意思?”
  “正在谈。”
  “有这么复杂吗?”
  阳子在一边吃吃笑。他明白我们在说什么事儿。不过我心里想的是杂志,是梁先生。
或许您还会喜欢: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余华《兄弟》
作者:余华
章节:70 人气:2
摘要:《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点击阅读]
太阳黑子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月光灰蒙蒙地照在黑色海滩上,最明亮的那一阵子,还不如一些夜泳的女孩的身体皎白闪耀。今天的潮水是二十一点,所以,环岛路沿路海滩夜泳的人很多。因为夜色掩护了天空的变脸,等游泳的人们感到海水、天水忽然密集交混,才恓惶地扑爬上岸。海滩上响起一片被雨打烂似的、此起彼伏的呼应声。高高的海岸线上,环岛路蜿蜒。三个男人闯过红胶质的人行道,拉开刚停在黑色车道上一辆的士车门。 [点击阅读]
繁花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 [点击阅读]
罗兰小语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我流着泪写这些故事,为那把母“鸡”当做妈妈的孩子,为那被老师误解,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为我们这一代失去了的天伦之乐。什么时候不再看到被亏待而流泪的孩子呢?什么时候重拾我们的天伦之乐呢?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无爱承欢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近日来,论轰动全港的新闻,莫过于厉氏掌权人厉仲谋争夺一名六岁男童监护权的官司。案子还未开庭就已闹得满城风雨。事件一头是商业帝国的王,另一头却是……吴桐?何许人?城中各大八卦周刊、商业期刊连篇累牍报道,媒体要挖吴桐背景,结果此人身家白如纸,七年前未毕业时曾在厉氏实习,除此之外,她与金融大鳄厉仲谋无半点交集。狗仔转而想从孩子那儿下手淘八卦,厉氏公关部公文扼令媒介朋友自制,不要去打扰孩子的生活。 [点击阅读]
沧浪之水
作者:佚名
章节:93 人气:2
摘要:故事梗概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本薄书:《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书第一页是孔子像,旁边写了“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八个字,是父亲的笔迹。还有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陶渊明,“富贵烟云,采菊亦乐”等一共12人。父亲在我出生那年被划为右派。他只是凭良心替同事讲了几句公道话。因此,他被赶出县中医院,带着我来到大山深处的三山坳村,当了一个乡村医生。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夜谭十记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不负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赢得一个“洋翰林”的尊号,在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当我穿上黑袈裟样的学士服,戴上吊须绦的学士方帽,走上台去,从我们的校长手里领来一张金光灿烂的毕业证书,真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青云直路、鹏程万里了。 [点击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2
摘要:因为某些原因,我接触过很多精神病人。辩证点儿的说法是“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精神病的人”。用词上我不想深究,这也不是必交的工作报告,就这么用吧。其实精神病人很好沟通,没想象的那么难。有相当数量的人逻辑上极为清晰——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当然,狂躁症的除外,那个得冒点儿风险——被打一类的,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就没大问题。我说的生理准备是逃跑。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