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牛虻 - 《牛虻》读后感:牛虻有没有其他选择?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信仰和创伤》之一:牛虻有没有其他选择?
  这是第四次面对《牛虻》——小说、大学英语课本、电影、话剧。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年龄。每一次的接触都有不同的感受。
  虽然伏尼契夫人那忧伤和浪漫的结尾一样打动我的心灵,但我现在觉得“无论我活着,还是死了,我都是快乐的牛虻”这句话只能算一半正确——只有死去、而且是如此这般地死去,牛虻才能算是快乐的,至于他活着的快乐,那是一种符号。
  我不想贬低暴力革命,但我对暴力革命的价值却持怀疑态度。尤其是暴力革命鼓吹者经常怀抱个人仇恨并且无限扩大化。所以,我觉得牛虻是一个病态的革命者。在“意大利的独立和自由”之后是对蒙坦里尼主教和上帝的痛恨。这种痛恨是因为曾经热爱,并且同样交织着热爱。
  有的时候,人必须直面选择。牛虻选择为革命而死亡,蒙坦里尼主教选择上帝然后死于绝望。但是,人有时候却无法选择。琼玛能够选择什么?她最后的对生活的爱看样子都要被牛虻的那封信带走——马蒂尼能否安抚泪眼婆娑、悲痛欲绝的琼玛?话剧中的吉普赛少女希塔能够选择什么?遭受匈牙利奴役的意大利除了暴力革命,有没有其他选择?这些都是一个个问题。
  因为年轻时的亚瑟是那么地信仰上帝、信仰蒙坦里尼,所以才会在受伤之后如此痛恨;因为年轻时候的琼玛是那么信仰革命,所以才会对“背叛”的亚瑟做出伤害之举;因为牛虻是那么地热爱蒙坦里尼主教,所以才会在受到欺骗之后始终耿耿于怀;因为牛虻依然爱着琼玛,所以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展示自己的创伤。
  信仰和创伤,联系得如此紧密。
  都说牛虻是坚强的,实际上他自己坦露过:“其实我的内心并不那么坚强。”正因为他面对琼玛是一次次的欲言又止、面对蒙坦里尼主教的真情流露,才使得牛虻的形象显得还算丰满。因为这些创伤,也才使得这个病态的革命者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值得同情。
  所以我在心里依然忍不住想问一个问题:牛虻有没有其他选择?
  当然,顺便也可以再问一下:蒙坦里尼主教有没有其他选择?
  没有。
  他们注定要互相伤害、然后在绝望和痛苦选择死亡。肉体的死亡是其次,年轻的亚瑟早已死去,沧桑的牛虻无论在出场之前还是出场之后都是为了复仇而活着。
  而蒙坦里尼主教,并不像我们曾经认知的那么虚伪。暴力革命仇视非暴力革命,非暴力革命也不会容忍暴力革命。所以,他也别无选择。
  越真挚的信仰,会让人越偏执。
  革命和上帝,是两种不同形式的信仰。年轻的亚瑟企图同时保留两种信仰,是因为他没有被卷入到两种信仰的齿轮之间。那时候他还没有接纳暴力革命。而经历决定方向,放弃了对上帝的信仰、在皮鞭和暴力之下活过来的亚瑟,只能蜕变为尖刻而决绝的牛虻。但是,曾经拥有过两种信仰的亚瑟不会快乐——任何曾经改变过信仰的人都会遭受这种内心的折磨——我宁愿把牛虻临死前的叫喊“这一枪可不怎么高明”看成是一种革命符号——他终于可以彻底地选择一种信仰,并且为之死去。
或许您还会喜欢:
星球大战前传1:魅影危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塔土尼星球。蔚蓝无云的天空中,恒星闪烁,炫目的白色光芒照耀着这颗行星上广袤的荒原。因此生成的热气从平坦的“沙质地表蒸腾上升,在巨大的断崖和高耸苍凉的山巅之间形成了一片晶莹的氤氲。这是这颗行星上惟一典型的地貌特征。大块大块风化的巨岩如哨兵般屹立,在潮湿的雾霭中俯视着一切。当飞车赛手呼啸而过,引擎发出狂野的嘶吼,炽热的光和空气似乎都在颤动,群山也为之颤栗不止。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2:新月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我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地确定我是在做梦。我之所以如此确信的理由是:第一,我正站在一束明亮的阳光下——那种令人目眩的,明净的太阳从未照耀在我的新家乡——华盛顿州的福克斯镇上,这里常年笼罩在如烟似雾的绵绵细雨之中;第二,我正注视着玛丽祖母,奶奶至今去世已经有六年多了,因此,这一确凿的证据足以证明我是在做梦。奶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她的脸庞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 [点击阅读]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那个男孩名叫圣狄雅各。日落时分他领着一群羊抵达了一座废弃的教堂。教堂圉顶看起来在很久前就已经塌落了,而曾经是更衣室的地方,如今却磐立着一株巨大的无花果树。他决定在此过夜。看着羊儿一一跳进门后,男孩在毁圯的门上横竖着一些木板,以防羊儿走失。这附近并没有狼,但若有羊只脱队,他可得花上一整天去找回来。他用夹克掸了掸地面,然后躺下来,头枕着一本才刚读完的书。 [点击阅读]
狼的诱惑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彩麻,你能去安阳真的好棒,既可以见到芷希和戴寒,又可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真的是好羡慕你啊!”“勾构,我以后会经常回来的,你也可以到安阳来看我呀。记得常给我写信,还有打电话。”“喂,各位!车子马上就要出发了。”长途客运站的管理员冲我们叫道。“你快去吧,否则可要被车子落下了。”“嗯,我要走了,勾构。我一到妈妈家就会给你打电话的。 [点击阅读]
王子与贫儿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爱德华:爱德华和汤姆这两个少年,是这篇故事的主角。他们两个人,由于偶然的巧合,不仅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两个人的面貌也很相似,但两个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爱德华是英国的王子,汤姆则是个小乞丐。有一天,爱德华王子在宫苑里散步,看到一个卫兵正在怒责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由于同情心,他就带这少年进入王宫,想不到却因此发生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差一点几就丧失了英国王位的继承权。 [点击阅读]
直捣蜂窝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四月八日至十二日据估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约有六百名妇女参战。她们女扮男装投身军旅。在这方面,好莱坞错过了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章,又或者就意识形态而言,这段历史太难处理?历史学者经常努力研究那些不遵守性别分际的女性,然而没有其他议题比武装战斗更清楚地画出这条分际线。(直至今日,女性参与瑞典传统的麋鹿狩猎活动仍会引发争议。 [点击阅读]
秘密花园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玛丽·伦诺克斯被送到米瑟斯韦特庄园她舅舅那里,每个人都说没见过这么别扭的小孩。确实是这样。她的脸蛋瘦削,身材单薄,头发细薄,一脸不高兴。她的头发是黄色的,脸色也是黄的,因为她在印度出生,不是生这病就是得那病。她父亲在英国政府有个职务,他自己也总是生病。她母亲是个大美人,只关心宴会,想着和社交人物一起寻欢作乐。 [点击阅读]
老人与海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 [点击阅读]
茶花女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 [点击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
作者:佚名
章节:129 人气:2
摘要:《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 [点击阅读]
野性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地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 [点击阅读]
金粉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夜访侦探夜晚,拉乌尔看完了戏,回到自己家里。在前厅的穿衣镜前面,他站了一会儿,自我欣赏了一番:优美的身躯,宽阔的肩膀,高挺的胸脯,健壮的肌肉,配上一套高级衣料制做的西服,真是一表人材。前厅不大,陈设挺考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单身汉居住的公寓套间,家具精美,起居恬适。住在这里,准是一个重视生活享受、又很富裕的人。每天晚上,拉乌尔都喜欢坐在工作间宽大的坐椅里,抽上一支香烟,闭目养神。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