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牛虻 - 《牛虻》读书笔记:牛虻嘤嘤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终于读完了《牛虻》 在大幕泻下来之前
  以至心情的沉重不只是因为三个数
  虽然不久前已经知道了结尾 虽然更不久之前看过了电影
  但结局还是难以去真的接受
  不知道该叫他什么 列瓦雷士 还是亚瑟 勃尔顿 可真的可能还是牛虻更合适
  不管我活着
  或者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
  快乐的飞虻
  还记得是听老毕的误解 以为是《美国往事》拿来改编的那个《流氓》
  不过流氓只是流氓 而那牛虻却飞得更高远
  原没想过名著有什么威力 只当是人们多数看不懂的那些个书
  那些所谓的自以为是的专家们拿来安慰他们的衔头
  更没想过 一部近乎贰佰年前的发黄的玩意 竟会让我产生什么认同感
  可我真的被牛虻蜇到了
  还记得在网上看到的贴吧 几乎都在说看《牛虻》让他们哭了
  有的是在读到牛虻对琼玛细数诉说身上伤疤与苦难时
  有的是在读到牛虻在通往自由的大门前晕倒处
  有的是在读到牛虻在与蒙太里尼争吵承认身份后
  有的是在读到蒙太里尼失去儿子发疯处
  有的是在读到牛虻被行刑处
  有的是在读到牛虻写给琼玛的信后
  个人都不尽相同 我也不能将书中的催泪弹一一盘点 收敛
  但我没哭 一如既往
  可还是有些哽咽 虽被打住 但依然清晰
  人竟可以这样生存 虽然他只存活于小说 但他强过现实中的经历惨淡
  人竟可以这样强悍 虽然他的意志只是被杜撰 但超越了世间的牵强附会
  人竟可以这样犀利 虽然他的作品只有片段 但不亚于另一个犀利的 鲁迅
  我折服 我钦佩 我惊叹 我哑口无言
  牛虻语言犀利尖锐 的确让人不免想起鲁迅
  牛虻追求着革命暴动 正也让人想起了孙文
  而牛虻一生坎坷 委身草莽 充斥着悲情 他也是个小人物
  他的身世其实也很是俗套 寄人篱下的私生子 虽意外但着实是情理之中
  幸而这只是叩开他命运的敲门砖 正像我的高考
  一样的青年的冲动和无知 让他身无分文的远涉重洋
  在南美的五年虽不可说是一生的污点与败笔 但决然是代价
  可如果没有 那亚瑟也不会成为牛虻吧
  世间总先有非常之破坏才有非常之建设
  而另一点的因素在他心里 埋在心底
  蒙太尼里的欺骗 让他从一个如血沸腾的改良派天主教徒蜕变为一个无神论的尖刀 牛虻
  他对宗教的态度也是巨大的改变
  但革命不是仰仗宗教的鼻息 也不是刨尽宗教的根基
  他的一切只是因为 蒙太里尼 他的神父 他的生父
  琼玛说过 他们的感情叫人嫉妒 简直像一对恋人般亲密
  的确 这也是我认为55年那部苏联电影的最大误读
  爱情并不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更不是一个人的全部
  牛虻应是例证 琼玛的一巴掌与神父的欺骗就是度量
  绮达也说过琼玛在牛虻的心里与她没有什么差别 爱远非那么真切
  在这个世界上 有缘分的人多了去了 而亲情却恒一 爱情没那么金贵
  牛虻是一个无神论者? 但为什么在越狱时依然恳求上帝 不要让他发病
  他的所谓无神论只是因为蒙太里尼 他无法容忍蒙太里尼爱他不及谁 即便那人是主 是耶稣
  所以对于狭隘的他 上帝给的出路也是狭隘 不免看似戏弄
  而这也正是他的生而卑微
  不知道是否真的有上帝 有那圣父圣子及圣灵
  但若有也定然是伟大
  牛虻与蒙太里尼不能成的事他们却可以实现
  耶和华牺牲了独子耶稣换来了基督的礼赞
  蒙太里尼也牺牲了独子去洗不尽这吃人的世界
  这也正是他的生而卑微
  但短刀 枪和炮 还是期待着瞄向老鼠
  牛虻慷慨赴死 虽然过程真的像是滑稽剧 但也正如《南京!南京!》里那句惊世骇俗的
  “中国不会亡”一般 很累赘 但也不容置喙
  牛虻 该怎么评价你 你是个可怜的人吧 又像个多余的人 可 不容置喙
  在牛虻身上找到很多相通之处 可能这就是小说高度凝练的结果
  牛虻很深刻 牛虻不屑于谈及生死 牛虻敢藐视世间的一切 牛虻不信仰什么大众偶像
  牛虻善于制造那些个情境 牛虻不相信什么爱情
  牛虻在中国有多少认知度我不知道 但他不会亚于鲁迅与孙文
  但相比却差很多
  话语权
  再一次提出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三个火枪手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小说主要描述了法国红衣大主教黎塞留,从1624年出任首相到1628年攻打并占领胡格诺言教派的主要根据地拉罗谢尔城期间所发生的事。黎塞留为了要帮助国王路易十三,千方百计要抓住王后与英国首相白金汉公爵暧昧关系的把柄。而作品主人公达达尼昂出于正义,与他的好友三个火枪手为解救王后冲破大主教所设下的重重罗网,最终保全了王后的名誉。 [点击阅读]
人豹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神谷芳雄还只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公司职员。他逍遥自在,只是在父亲担任董事的商事公司的调查科里当个科员,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工作,所以难怪他忘了不了刚学会的酒的味道和替他端上这酒的美人的勉力,不由得频繁出入那家离京桥不远、坐落在一条小巷里的名叫阿佛洛狄忒的咖啡店。 [点击阅读]
伯特伦旅馆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在西郊地区中心,有一些小巷子,除了经验丰富的出租车司机以外,几乎没什么人知道。出租车司机们能胸有成竹地在里面游弋自如,然后得意洋洋地到达帕克巷、伯克利广场或南奥德利大巷。如果你从帕克大街拐上一条不知名的路,左右再拐几次弯,你就会发现自己到了一条安静的街道上,伯特伦旅馆就在你的右手边。伯特伦旅馆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战争期间,它左右两边的房屋全都毁于一旦,但它却毫无损伤。 [点击阅读]
八百万种死法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我看到她进来。想看不到也难。她一头金发近乎银色,要是长在小孩头上,就叫亚麻色。头发编成粗辫子盘在顶上,用发针别住。她前额高而平滑,颧骨突出,嘴巴略大。加上西部风格的靴子,她得有六尺高了。主要是双腿长。她穿着紫色名牌牛仔裤,香槟色皮毛短上衣。雨时断时续下了一整天,但她没带伞,头上也没有任何遮挡。水珠在她的发辫上闪烁着,像钻石。她在门口站了会儿,四下张望。这是周三下午,三点半左右。 [点击阅读]
厄兆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从前,但不是很久以前,有一个恶魔来到了缅因州的小镇罗克堡。他在1970年杀死了一个名叫爱尔玛·弗莱彻特的女服务员;在1971年,一个名叫波琳·图塔克尔的女人和一个叫切瑞尔·穆迪的初中生;1974年,一个叫卡洛尔·杜巴戈的可爱的小女孩;1975年,一个名叫艾塔·林戈得的教师;最后,在同一年的早冬,一个叫玛丽·凯特·汉德拉森的小学生。 [点击阅读]
命案目睹记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在月台上,麦克吉利克蒂太太跟着那个替她担箱子的脚夫气喘吁吁地走着。她这人又矮又胖;那个脚夫很高,从容不迫,大踏步,只顾往前走。不但如此,麦克吉利克蒂太太还有大包小包的东西,非常累赘。那是一整天采购的圣诞礼物。因此,他们两个人的竟走速度是非常悬殊的。那个脚夫在月台尽头转弯的时候,麦克吉利克蒂太太仍在月台上一直往前赶呢。当时第一号月台上的人不挤,本来没什么不对。 [点击阅读]
复仇的女神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玛柏儿小姐习惯在下午,看第二份报。每天早上,有两份报送到她家里。如果头一份能准时送到的话,她会在吃早点时读它。送报童很不一定,不是换了个新人,就是临时找人代送。报童对送报的路径,各有各的做法。这也许是送报太单调了的缘故。 [点击阅读]
大象的证词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奥利弗夫人照着镜子。她自信地瞄了一眼壁炉架上的时钟,她知道它已经慢了二十分钟。然后她继续摆弄着自己的头发。奥利弗夫人坦率地承认,令她烦恼的是经常要改变发型。她差不多已把每种样式都试过了。她先梳了一个庄重的,把头发从四面向上卷得又松又高;接着又梳了一种迎风式的,把发绺往后梳,修饰得看上去很有学者风度,至少她希望如此。她已经试了绷紧的整齐的卷发,也试过一种很有艺术味道的凌乱的发型。 [点击阅读]
孤独与深思
作者:佚名
章节:53 人气:2
摘要:一、生平1839年3月16日,普吕多姆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两岁时父亲去世,这位未来的诗人便与寡居的母亲和一个姐姐一起住在巴黎和巴黎南部的夏特内。据《泰晤士文学副刊》说,他很小时名字前就加上了家人用于他父亲的昵称“苏利”。普吕多姆以全班数学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准备进入一所理工学院,可是一场结膜炎打碎了他成为机械师的一切希望。 [点击阅读]
尼罗河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2
摘要:01“林娜·黎吉薇”“这就是她!”三冠地主波纳比先生说道。他以肘轻轻触了同伴一下。两人同时睁大圆眼,微张嘴唇,看着眼前的景象。一辆巨型的猩红色罗斯·罗伊司恰恰停在当地邮局的正门口。车里跳出一位少女,她没有戴帽,身着一件式样简单大方的罩袍;发色金黄,个性坦率而专断;是美而敦—下渥德地区罕见的俏丽女郎。迈着快捷而令人生畏的步伐,她走进邮局。“这就是她!”波纳比先生又说了一遍。 [点击阅读]
弥尔顿的诗歌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十四行诗之十九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好象从坟墓回来的阿尔雪斯蒂,由约夫的伟大儿子送还她丈夫,从死亡中被抢救出来,苍白而无力。我的阿尔雪斯蒂已经洗净了产褥的污点,按照古法规净化,保持无暇的白璧;因此,我也好象重新得到一度的光明,毫无阻碍地、清楚地看见她在天堂里,全身雪白的衣裳,跟她的心地一样纯洁,她脸上罩着薄纱,但在我幻想的眼里,她身上清晰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再也没有别的脸, [点击阅读]
心是孤独的猎手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心是孤独的猎手》曾被评为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一,在榜单上名列17,据翻译陈笑黎介绍,这是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出版于1940年她23岁之时。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她说:“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