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喃喃 - 第7章 游吟 (5)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7章 游吟 (5)
  不如学罗布人的孤单吧,只要不期待别人来懂你,也不自以为懂得了谁,就永远不会寂寞,孤单其实可以很快乐。很感恩和艾买提的相遇,不是因为实现了寻找罗布人的愿望,是他以及他的家园让我重新想起自己的命途,应该始终独立、寂静而坚强。2006 年10 月7 日书于库尔勒·库尔勒没有月亮·昨天太阳毫不吝惜地普照着库尔勒,甚至整个南疆,其热烈豪放仿佛是因为透支了今天的能量,所以今天天色大转,阴沉郁结,温度也降了下来,今晚会是一个无月的中秋吗?罗布人的后裔艾买提告诉我,维吾尔人不过中秋节,所以他们也许不那么遗憾。中原人对中秋节的热衷除了是怀乡的情愫、团圆的渴望,我想更原始的冲动应该是:对圆满的赞叹和向往。所以从上古时代起人们就对“神”有了特殊的需求,人们渴求一种极致的完美,无死而万能。于是人们带着敬畏制造出一个个万能的神,而神的其中一“能”就是制造了我们。这是古人一个多么可爱的悖论啊:不完美的人创造了完美的神,然后神创造了我们。当人们向外驰求圆满,便有了对有形或无形的神祗的膜拜。然而“膜拜”本身就是一种撕裂:“因为我不可能是神,所以我膜拜神灵,我和神是永恒分割的两者。”
  因此膜拜不可能带来终极的圆满。佛陀是一个革命者,其中最大的革命就在于改变“寻求”的指向。年轻的乔达摩·悉达多同样是“完美”的狂热追求者,他不甘生、老、病、死循环不息,他拒绝苦难、他反抗宿命。他虽然没有臣服于梵天的神权,也没有像秦始皇一样听信方士们的“长生不老药”一说,但他的确也经历了向外寻求的阶段,试图通过极端的苦行达到极致的幸福。当一切手段被证明徒劳之后,万念皆休;当意识已经无力外求时,心念自然向内沉潜。当心终于肯反躬自身,它会发现它就是圆满本身,其“能”周遍。然而我们的痛苦就在于,始终不肯停下来向内观照。佛陀从来没有想过要把我们变成另外一物,变成我们不是的那个人——那如恒河沙数般浩瀚的法教啊,都是为了让我们认识那个失散已久的自己。今夜如果真的无月,那么我将视其为佛陀最慈悲的加持,他是希望如佛陀般的上师最慈悲的加持,他是希望我能向内看到自己那轮高悬的明月,我就是明月。只是人间常别离,方才团圆分外喜。照而常寂不动月,无有此等短欢期。2006 年10 月7 日 书于库尔勒
  雪山之后·今天分外天晴。走到露台上晾衣服的时候,赫然发现不远处的一座大雪山,不过也许其实相隔挺远的吧,只是阳光太美好,所以感觉不到她的寒凉。我静静看着她,她则更加静静,甚至光与影,云与风到了她的身上都不再变化。最近常常会想到雪山,特别是上座修持的时候。以往总是刚一上座就想着下座的时候要做些什么,散乱又焦虑;而在完成了一定数目念诵时,又会想着还有多少就全部完成了,那个时候就可以松一口气或者进入另一个阶段,骄傲又着急。直到不久前一天,突然想清楚了,修持并不是一个自己跟自己玩的数字游戏,如果众生不能用数字算尽,修持又岂能止于数字?其实根本没有“修完这个之后”会怎么样的问题,而是只有一直继续下去,就像从雪域的峰顶眺望,雪山之后,还是雪山。从那天开始,每当修持时内心焦急烦恼,我就开始观想绵绵无尽的雪山。这一条路,只要我选择了不问远近、不计曲直地走下去,会有一天,当我一抬头,就看到那个地方的。

  而现在,我一抬头,看到的是大塔身后的黄金日落,所有的经幡都变成了透明,风一过,便翼翼翻动,有多少“嘛尼”会被卷入风中?他们会翻山越岭地去保佑那一个祈祷者吗?但愿那一声“嘛尼”与我不善言辞的祝福能够被每一只耳朵听见。2007 年1 月10 日 书于加德满都·天上地下,圣心光华·飞机到达德里之前,经过一个“五角星”。是的,那个城市在夜空之下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闪烁着的五角星。我知道那是由无数盏灯火组成的满目繁华;可是我也知道,每一盏灯火之下定然有着无数个悲喜人生。
  他们以及它们现在看上去是那么细小而飘摇,但当苦乐来临时,却是再强大不过的真实,足以将整个所谓世界挤满。当我意识到,这里已经是印度国境之内,我提醒自己,其实在灯火不及处,还有着更多的人生,而那些人生却并不因为黑暗而模糊虚妄,反而苦得更真切,真切得令人无法相信这不过是一场轮回大梦。当“五角星”像一个夜行中的风筝飘然而过,便到了德里上空,已经是北京时间晚上十二点半了。这一次,没有了以往的茫然和混乱,妥妥帖帖地住进了酒店。第一次在印度的四星级酒店舒适的床上,看电视里播放的时尚娱乐节目,竟然很不适应——是不适应德里先进、现代、时髦的一面吗?不适应印度其实根本不悲情?
  不清楚。这时候窗外传来了圣诞歌声,走过去发现原来是基督教学校的中学生。他们头戴红色的圣诞帽子,捧着募捐箱,在商铺前挨家挨户地唱着歌,似乎是为某个慈善机构募款。人们并不在意那是以主之名抑或是以湿婆之名,或多或少地都给予了捐施。这一刻,我不禁祈愿: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永远被眷顾——当人们放弃成见相互关怀,一切人将被一切神所眷顾。“平安夜,圣善夜!牧羊人,在旷野,忽然看见了天上光华,听见天军唱哈利路亚,救主今夜降生,救主今夜降生!”2007 年12 月17 日 于印度新德里
  菩提迦耶的回忆·没有滔滔不绝、宏大叙事,只是一些记忆穿心而过。如果够迅捷便抓住了,拓成文字,出现在你面前,如果笔端太慢,就只能重归于幽冥,藏在我的心里。正觉无上不知道佛陀是如何拖着羸弱的身体从尼连禅河走到那颗菩提树下的,那基本上相当于从聚藏寺走到正觉塔的距离。在噶举大祈愿法会期间,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重复这一条佛陀从领悟到觉悟的路径,也许真的,以此因缘,我们正一寸一寸地向着佛果靠近。这一种重历佛陀住世之光景的想象,会在噶举大祈愿法会大藏经绕塔的那一天得到最真切的实现。

  每每这个时候都会流泪,泪眼婆娑地看着传承中的长老仁波切肃穆持香,步履坚稳地从面前经过,在后面的便是肩承经卷的僧众了,庄严绝伦。佛陀在世时定然也是这般的僧团鼎盛、四众和谐、律仪清静吧,那时候的我有没有拔足跟随?有没有致心顶礼?有没有热泪盈眶?不过是换了一番时空再际会,甚至根本时空亦虚妄,今日威德众师尊,信是当年释迦王。佛陀在时我蹉跎,此生不能再错过,看您缓缓在我面前经过,香雾缭绕、梵呗旋响,我也该上路了。福慧双修佛陀在祇园精舍教化的时候,一天,当佛陀托钵经过街道,有一对夫妇供养佛陀一钵饭,佛陀说:“种一收十,种十收百,种百收万,你们以此一钵饭的布施功德,将获得无量的福报。”
  佛陀说后,正想离开,但那对夫妇怀疑地问道:“佛陀!我们凡愚的人真不了解,仅仅一钵饭的布施,哪能获得多大的福报?”佛陀解释道:“你见过尼拘陀树吗?一树茂盛到四五里路之远,每年落下的果实有数万斛之多。当初,尼拘陀树的种子,也只是一粒果实。”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佛陀古制已经不再如当初一样盛行,也许人们宁愿相信只有将金钱投资到股票市场,才可以获得巨额的返还。然而在这里,仍有众多的善男子、善女人愿意相信:供养如法修行的出家人,是修习清静善业的难得因缘;那一只只擎举的空钵,是末法众生难知难遇的上好福田。每年的噶举大祈愿法会都有一天,是特别安排的僧众托钵仪式。与会的僧众在传承仁波切的带领下,身穿金黄法衣,左手托钵,右手持锡杖,由正觉塔的东门开始,缓缓走到菩提迦耶的大街上。
  在路旁等候的信众远远看见那支黄金队伍,骚动起来,向前又怕失了恭敬,退后更怕少了虔诚,最后终于推推搡搡、谦谦让让地找到了最恰当的方式:那是对三宝最大程度的亲近,仅仅保留一个触手可及的距离。依照师尊的吩咐,信众应依佛制的规定,仅供养食物而非金钱。人们将事前准备的水果、饼干、糖果依次放入僧众的钵中,僧钵迅速被填满,又一次一次倒空,旋即又再被填满。全长一千米的托钵路程,一次一次上演钵中的潮涨潮落,只有人们心中的欢喜一直高涨,没有退过。就连当地馋嘴的孩童,都欢天喜地为落了满地的糖果而雀跃不已,好一场世间的盛事!也许那不是一只只托钵的手吧,是一朵朵将我们托出轮回大海的莲,以乞求的姿态,无争的情怀,将我们推向涅槃妙境。献供的人们应该反过来感念,三宝为我们开拓的殊胜福田,以大悲水浇灌菩提种,在成觉的道上,次第开放。

  悲智等持以菩提树为起点,佛陀出发了。在菩提迦耶正觉塔的周围,你可以循着标示牌一一找到:“佛陀获得圆满正觉处”、“佛陀即从座起,行走七步处”、“佛陀觉悟后打坐七周处”、“佛陀回望金刚座处”等等。其中在佛陀证悟后打坐的地方,标示牌上写着:rajayatana(森林之树王),并写道:“成觉之后,佛陀在此禅修七周,出定后,两位商人供养佛陀米饼与蜜糖,并受皈依戒——皈依佛、皈依法。”标志牌上,在“皈依法”后面特别加了一个括号,注明:“其时尚未成立僧团。”弹指间,岁月迁流,此时的菩提树下,僧众云集,僧团广大,他们都是佛陀教法的追随者。外相庄严寂静的他们,实则是以慈悲为良驹,以戒律为铠甲,以智慧为利剑的菩提勇士,在佛陀的感召下,为碎破无明、利乐有情而生生世世努力着。
  但僧宝之所以堪为我们的皈依处,不是因为其阵容鼎盛,也不是因为地位崇高,是因为僧团所聚集的那一股善的力量,如同最可靠的旅伴,可以让我们一路上不孤单、不恐惧、不放逸、不彷徨。从2004 年起,上师开始接手噶举大祈愿法会的法事至今。师尊参照古德时期的辉煌传统,制定新法会程序。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规范僧众的各项律仪,从搭衣、持具,到行走、进食都给予了清楚的指导甚至亲身示范。因为上师相信,如果外在行为得以清静与合度的话,内在的烦恼敌也就能够得到控制与降伏。也许我还是轮回战场上一个懦弱的小兵,可是当置身于祈愿法会的现场,置身于这殊胜清静的福德对境之前,听着沉稳有力的诵经之声,看着僧众一次次击鼓、吹号,而上师手中的铃与杵,如同晨光中一面明亮的旗帜,召唤着我们忆起自己曾经的誓言。在我内心沉寂已久的力量也开始苏醒,好想立刻背挎那把仅有的小木剑,跳上自己的小瘦马,加入这无畏无惧的队伍,奔赴涅槃城。
  行佛事业今年的菩提迦耶小镇,尤其显得空荡荡,听说是因为大菩提寺,也就是佛陀悟道之金刚座所在的寺院园区,已经正式成为联合国认证的世界文化遗产,甚至连整个菩提迦耶镇都因此成为了联合国重点关注、维护的区域。当地政府拆迁了大批路边临时搭建的店铺和饭店,听说未来,连大乘酒店和附近的固定商铺都会大举拆迁。大菩提寺及周边大范围的区域会被改建成一个大型的静修园,届时园内将不再允许举行任何法会。这殊胜的祈愿法会,很有可能将来不能再在菩提树下举行了。听到这个消息,有一丝惋惜:还以为在菩提树下祈愿,这种殊胜妙好的机缘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呢,变数就出现了。不过再想想印度人的工作效率,估计再办上三五七年的法会,应该还是没问题。只不过,以后的每一次,都要加倍地珍惜,要将无常悬在头顶上,时时提醒着自己。
或许您还会喜欢:
哈佛家训
作者:佚名
章节:197 人气:2
摘要:《哈佛家训》是我送给儿子和女儿的一份特殊的人生礼物。我深切地感到.父母不仅要用牛奶和面包将子女养大.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及时用完美的思想熏陶他们的灵魂。子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生下他们.并不只是让我们得到做父母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去教导他们.用正确的人生观念启迪他们.使他们真正成为人类智慧的精英.成为大地上生命的强者。我们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应该好好去履行做父母的职责。 [点击阅读]
攻心话术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第1章化弱为强:换来主动性a:“你是80后吧?”b:“是。”a:“老家是山东的?”b:“是。”a:“是本科毕业吧?”b:“是。”a:“你工作挺顺利吧?”b:“是。 [点击阅读]
苏肉难寻
作者:佚名
章节:170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来,介绍一下,我叫苏栩,大家都喊我苏苏,孤儿一个,一个很冷很冷专业的稍微大龄的女硕士生,近来有点花痴倾向。不能怨我,孤儿院的老院长成天在电话中苦口婆心的教导我说:“苏苏啊,你年纪也不小了,老爹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都会背锄禾日当午了,你要抓紧时间,在学校里找一个男朋友,将来一起在北京工作……”老爹的训话都是从我背锄禾日当午开始, [点击阅读]
货币战争2
作者:佚名
章节:136 人气:2
摘要:2009年6月11日凌晨2时41分,《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终于完稿了。从2006年夏完成《货币战争》以来,就开始着手收集资料酝酿《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近三年以来,仔细梳理了德、英、法、美两百多年来的所有重要银行家族之间的人脉关系,以及他们与各国的战争、革命、政变、危机之间的联动关系,从1723年开始到2024年结束,中间涉及欧洲、美国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金融运作, [点击阅读]
随遇而安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确信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这么平淡的一本书。我既没有到该写自传的岁数,更没有可以写自传的资本,只是因为今年正好无可避免地迈入不惑之年的门槛,似乎要做一些稍微特别点儿的事情才比较像样,这才有了这本书—这有点儿像我们的国家“逢五逢十”搞大庆的意思。之前出版过两本杂文集,都是我在新闻节目里写的时评,属于本职工作的副产品。 [点击阅读]
24重人格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中文版序言受出版社编辑的委托,我花了几个晚上阅读了全书(台湾译本),深感一个心理学家(CameronWest博士,本书的作者和主角)能用非常优美的文字和细致入微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他的心路历程,揭示普通人或许不可思议或难以理解的一个多变、离奇、但又确实存在的“世界”——多重人格现象——之难能可贵。 [点击阅读]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2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多年来,我目睹过太多人的心理痛苦,我目睹过太多人的心理痛苦,接触过很多心理上已经扭曲、变态的人。我还知道有很多人发疯、自杀。唏嘘感慨之余,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我还挺正常的?我何德何能?答案是:我懂心理分析。 [点击阅读]
人生是一场修行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第1章前言人生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成功的人生离不开修行。正如圣人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就是说,无论是谁,要想实现梦想,改变命运,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都必须脚踏实地地进行自我修行。我们在成长与学习的过程当中,必定会遭遇到种种风霜雨露的淬炼。 [点击阅读]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作者:佚名
章节:92 人气:2
摘要:我在等你,你已逝去(1)第一章寂寞让爱情如此美丽人们总是嫌爱情不够美丽,便用金钱、权势、地位去装扮它,终于,爱情变得光彩十足,却教人无法看到它的本质。真正美丽的爱情,并不需要过多的元素,平淡时的相亲相爱,苦难时的相濡以沫,寂寞与爱情,凄凉与美丽,其实靠得很近。1917年,27岁的胡适在母亲冯顺娣的安排下,与比他大一岁的同乡女子江冬秀拜堂成亲。 [点击阅读]
他来了请闭眼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1.怪男人鸦青色的天空掩映着远山,薄薄的雪堆积在林间小径上。空气微寒而清爽,人若行走其中,很快会感觉到身体仿佛被松枝和雪的气息填满,冰冷又惬意。简瑶在大路旁下了公交车,又拐上石板小径走了十多分钟,终于看到前方山坡上,一幢灰绿屋顶的欧式小别墅。自简瑶有记忆起,这幢别墅就矗立在城郊的山腰上。二十多年过去了,即使拿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这幢错落有致的建筑一点也不过时。 [点击阅读]
塔木德智慧全书
作者:佚名
章节:451 人气:2
摘要: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1)钱是货币,是一个人拥有物质财富多少的标志,就其自身而言,是不分贵贱的。在犹太人的赚钱观念中,他们从来就不把蹬三轮、扛麻袋看成是低贱的事,也不认为做老板、经理就高人一等,钱不管在谁身上都一样是钱,它们不会到了另一个人的口袋中就不是钱了。 [点击阅读]
夜行歌
作者:佚名
章节:126 人气:2
摘要:【天山篇】战奴一口带血的唾液吐在沙尘上。抬起头环顾四周。高墙之上,可以望见远处银亮的雪峰。空气清净,可从受重击的鼻腔中吸入,总有挥之不去的腥气。眼前是凶暴的训奴官,挥着皮鞭斥打每一个不能及时爬起来的奴隶。在持续数日的残酷训练后,体力已经很难支撑简单的站立。从中原捉来的人,在这里是最低等的存在。伤口刚刚愈合,便被驱赶到训场,不知用什么手法禁制了内力,除了凭经验躲闪,只剩毅力和体力硬撑。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