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南非洲历险记 - 第二十一章好吧,勒克斯!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福尔洛贝尔和他的小支队已经走了9天了,什么事件放慢了他们的行程呢?是否有强盗或动物横在他们面前或不可逾越的障碍?他们为什么耽搁?是否就当由此推断佐恩和艾默里已经彻底停止了前进?难道不能认为他们已经最终无望了?
  被监禁在斯科尔泽夫山上防御工事中的天文学家们怀着担心、忧虑,经受着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他们的同事、朋友已经离开9天了。
  有5天中,最多在7天中,他们就应该到达目的地了。他们是积极、勇敢、被科学英雄主义鼓舞着的人,伟大事业的成功取决于他们能否出现在沃尔吉利亚山上,他们知道这一点,不会有丝毫的疏忽,耽搁不能归咎于他们。因此,如果在他们离开9天后,标志灯依然没有在沃尔吉利亚山顶亮起来,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死了或者成了游牧部落的俘虏?
  这就是形成于埃弗雷特上校及其同事头脑中的令人气馁的想法,令人痛苦的假设。他们是多么焦急地等待着太阳消失在地平线上,以便能够开始夜晚的观测!他们为此投入了多少的细心啊!他们全部的希望都维系在这应该能够抓住远方亮光的目镜上!他们全部的生命都集中在一个镜片的窄窄镜头中!3月3日这天,他们游走在斯科尔泽夫的山坡上,彼此几乎不说一句话,一个唯一的念头支配着他们。他们感到痛苦,从来没有这样痛苦过。没有,无论是沙漠的酷热,在热带阳光下的跋涉,还是干渴的折磨,都没有将他们压弯到这种程度!
  这一天,最后几片食蚁兽的肉被吞下去了,防御工事中的守卫队落魄到了只能靠从蚁袕中取得的食物充饥的地步。
  夜晚来到了,一个没有月光、平静深沉、尤其适宜观测的夜晚……但是,没有一丝亮光显示出沃尔吉利亚的顶点。直到朝阳出现,互相替换的埃弗雷特上校和斯特吕克斯还在监视着地平线,什么都没有出现,阳光很快使任何观测都不可能了!
  至于山下的土著人,没有什么可担心的。马可罗罗人似乎决心以饥饿征服被围困者。事实上,他们必定会成功。3月4日这天,饥饿重新折磨着斯科尔泽夫的囚犯,可怜的欧洲人,只能靠嚼着生长在山坡上岩石间葛兰的鳞状茎来减轻焦虑。
  囚犯!不!埃弗雷特上校及其同伴们不是囚犯!汽船一直泊放在小湾中,能够随意地载着他们,从湖面驶向一片肥沃的田野,那里既不缺野物,也不缺水果,还不缺豆科植物!好多次他们都在争论着这样的问题:是否应该派布希曼人到北岸为守卫队打点猎物回来。但是,除了这一行动会被土著人发现之外,汽船也会有危险,因此,在马可罗罗人其他部落攻打恩加米湖北岸时,全体的安全也会面临着危险。这个建议于是被否决了。大家要么一起逃走要么呆在一起,至于在完成大地测量实验之前放弃斯科尔泽夫山,那更是不能考虑的。只要所有成功的机会没有枯竭,他们就应该等待,这是个耐心问题,他们会有耐心的!
  这一天,埃弗雷特上校对聚集在周围的同伴们说道:“当阿拉果、比奥和罗德里戈决定把经线测量从敦刻尔克延长到伊维萨岛时,他们几乎处在与我们现在相同的境地。当时需要用一个边长超过120英里的三角形把海岛与西班牙海岸连接起来。天文学家罗德里戈就呆在岛上的山中,在那里燃着长明灯,而其他的法国科学家们就生活在100多英里之外,拉帕尔马沙漠中的帐篷里。在60个夜晚中,阿拉果和比奥期待着他们要测定其方向的标志灯的出现!他们最终失望了,决定放弃观测,这时,就在第61天晚上,一个只有在静止不动时才不致与一个16等星混淆的亮点出现在物镜视野中。61天的等待啊!先生们,法国天文学家为一个重要科学利益所做到的,英国和俄国天文学家能做不到吗?”

  全体科学家的回答是一声肯定的欢呼,但是他们本应该这样回答埃弗雷特上校:无论是比奥还是阿拉果,他们在拉帕尔马沙漠长期逗留期间,都没有遭饥饿的煎熬!
  这天白天,驻扎在斯科尔泽夫山脚下的马可罗罗人显得异常蚤动不安,这样的来来往往不会不引起布希曼人的担心,那么夜晚来临时,他们是想向山上重新发起进攻呢?还是准备撤掉营房?莫库姆注意地观察过之后,认为从这种蚤动中看出了敌意。马可罗罗人在准备武器,来这里与他们相聚的妇女和儿童则离开营地,在几个向导的带领下,沿着恩加米湖附近地区返回东部地区。围攻者们可能打算在从他们的首都马可多方向最终撤走之前,最后一次试着攻下堡垒。
  布希曼人把观察结果传达给埃弗雷特上校。他们决定在夜间实行更严密的监视,把所有武器都置于待发状态,围攻者人数众多,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以数百之众扑向斯科尔泽夫山各山坡,防御工事的围墙多处被毁,能轻易让一伙土著人通过。因此埃弗雷特上校应该谨慎地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在不得不撤退的情况下放弃他们的大地测量点。汽船要随时准备待命出航,一名水手——“女王与沙皇”号的机械师接到命令,点燃蒸汽炉并保持紧张状态,为必要的逃跑作好准备。但他必须等到太阳落山后,以防备向土著人暴露了汽船在水上的存在。
  晚饭有白蚁和葛兰根,对于一些即将投入战斗的人,这真是些悲惨的食物!然而他们决心已定,他们能战胜一切虚弱,勇敢地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
  晚上六点左右,夜晚在这个热带地区以特有的快速降临了,机械师爬下斯科尔泽夫山坡会加热汽船的蒸汽炉,不用说,埃弗雷特上校只在最后的绝境,不可能再继续坚守防御工事的时刻,他才会考虑逃跑。他很不高兴放弃观测点,尤其是在夜间,因为艾默里和佐恩的标志灯随时都可能会在沃尔吉利亚山上点燃。
  其他水手被部署在围墙脚下,并被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卫突破口。武器都已经准备好了,机关枪也装满了子弹,弹药供给充足。机关枪可怕的炮筒穿过炮眼伸出在外面。
  他们已经等待了许多个小时。埃弗雷特上校和俄国天文学家守在狭窄的主塔里面,轮流不断地观察着被框进物镜视野中的山峰。地平线上依然是黑沉沉的,南边天空顶上却有漂亮的星辰在闪闪发光,没有一丝风吹动大气,大自然这种深深的寂静是庄严肃穆的。
  这时,布希曼人坐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听着平原上响起的嘈杂声。渐渐地,声音变得更清楚了,莫库姆的判断没错,马可罗罗人正准备对斯科尔泽夫山发起最后的进攻。
  直到10点,进攻者还没有开始行动。他们将火熄灭了,营地和平原都模糊在黑暗中。蓦地,布希曼人瞥见一些黑影在山坡上移动,进攻者距防御工事下的平台已不足100法尺了。
  “有情况!有情况!”莫库姆喊道。
  守卫队立即出了防御工事,守住南面,开始向进攻者射击,马可罗罗人则以战争号子作出回应,他们不顾山上的连续排射,继续往上爬,借着枪火的亮光,可以发现密密麻麻的土著人,他们数量如此众多,以至于任何抵抗似乎都是不可能的了。射向人群中的子弹,每颗必中,造成了一场恐怖的屠杀,成群的马可罗罗人倒下了,迭放在一起,直滚到山底。在瞬间的枪声间断中,被围攻者听到了他们野兽一样的吼声。他们排成一行行,急于往上冲,没有时间来得及射出一支箭,但仍想到达斯科尔泽夫山顶峰。

  埃弗雷特上校身先士卒,他的同伴们勇敢地跟着他,巴朗德尔也不例外,也许还是第一次开枪。约翰阁下时而在这块岩石,时而又转移到另一块岩石,一会儿跪着,一会儿躺着,与众不同,他的来复枪由于不断快速射击变热了,已经烫伤了他的手。至于布希曼人,在这场血淋淋的战斗中,他重新变成了那个耐心、大胆、自信的猎人。
  然而,被围困者的英勇。射击的准确、武器的精良都丝毫无法抵挡源源而来的敌人。一个土著人死了,20个人来补替他,对于10个欧洲人来说,这实在太多了,战斗了半个小时之后,埃弗雷特上校明白他们被包围了。
  的确,成群的围攻者不仅从斯科尔泽夫南坡,而且从两侧不断涌上来,一些尸体被另一些活人当成了脚梯,还有些活人把死人当作盾牌挡住身体往上攀登。借助猛烈急速的枪火看到的这一切,阴森而可怖。人们感觉到,从这样的敌人那里,没有任何宽恕可期待的。这些凶残的抢劫者发起的进攻,是猛兽的进攻,甚至比非洲最野蛮的兽类都要凶残。显然,他们称得上是这片大陆上所缺乏的老虎。
  10点半,第一批土著人到达了斯科尔泽夫山顶平台,在他们的武器不允许的情况下,被围困者不能进行肉搏战,因此必须在围墙后找一个紧急掩护处。值得庆幸的是,守卫队没有遭到任何损失,因为马可罗罗人没有使用弓箭和长矛。
  “撤!”上校的声音压过了战斗的纷乱嘈杂。
  进行了最后一次射击之后,被围攻者随着上校撤到了防御工事的城墙后面。
  几声可怕的喊叫对他们的撤退表示欢呼,土著人即刻出现在中部的缺口处,企图往上攀登。
  突然,人们听到了一阵可怕的声音,像放电时发出的撕裂声,使枪声骤然增加了。这是约翰阁下一边自语着一边开始躁作机关枪了。成扇形分布的25门炮筒,垂直覆盖了挤满土著人的平台上100多法尺的范围。被一个自动体系不断射出的子弹像冰雹一样落向进攻者,一阵全面扫射很快清除了一片。在这可怕的导弹的射击声中,首先响起了一阵吼叫,很快又被压下去了,接着一支支箭被射出来。但没有对被围困者造成任何伤害。
  “这宝贝干得好极了!”布希曼人走近约翰阁下,冷静地说道,“如果您玩累了……”
  这时,机关枪停了。因为马可罗罗人要寻找一个躲避枪淋弹雨的地方,已经消失了。他们丢下盖满尸体的平台,跑到了防御工事侧面。
  在这战斗的间隙里,埃弗雷特上校和斯特吕克斯在干什么呢?他们已经返回了主塔内的工作岗位,眼睛贴近复测经纬仪的镜片,他们在黑暗中观察着沃尔吉利亚山峰。无论是喊声还是危险都不能惊动他们!他们心境平和,目光清澈,头脑异常冷静。轮流守候在物镜前,以他们在天文台的圆屋顶下工作时所具有的准确无误看着,观察着。这时,马可罗罗人的吼叫在短暂的停歇后又响起,告诉他们战斗又打响了。而两位科学家则轮流守卫在宝贵的仪器旁边。
  战斗刚刚重新开始,一群群土著人出现在各个缺口处,发出致命的叫喊,机关枪已经不足以击中他们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被一步一步守卫着的缺口前,战斗又持续了半个小时,被围困者在火力掩护下,只受了点长矛枪头的擦伤。双方的顽强都没有减弱,怒火却在这短兵相接的战斗中增长。

  就在这时,11点半左右,在最稠密的混战中,在咯嗒嗒的射击中,马提厄-斯特吕克斯出现在埃弗雷特上校身边,他目光明亮而惊惶,一支箭刚穿入他的帽子,还在头顶上颤微微抖动:
  “标志灯!标志灯!”
  “哦!”埃弗雷特上校答道,刚刚又装好了一枪子弹。
  “没错!标志灯!”
  “您看了!”
  “对!”
  听了这话,上校把来复枪中的子弹打光,发出一声胜利的欢呼,向主塔奔去,身后跟着他大无畏的同仁。
  上校跪倒在镜片旁边,压制着心跳,看着。啊!他全部的生命都在此刻投注在这“一看”上了!是的,标志灯在十字丝中间闪耀着!是的,灯光在沃尔吉利亚山上闪耀着!是的,最后的一个三角形终于找到支点了!
  两位科学家在战斗的喧嚣中躁作着,这是多么绝妙的场面啊!人多势重的土著人已经攻下了围墙,约翰阁下和布希曼人一步一步与他们争着地盘,他们则对子弹报之以箭、长矛、斧砍。这时,埃弗雷特上校和斯特吕克斯轮流俯在仪器上,连续观测着,他们增加了重复次数,以改正阅读误差,沉重的巴朗德尔则在笔记上写下他们的观测结果。箭不止一次擦过他们的头顶,在主塔的内墙上被折断了。他们一直对准沃尔吉利亚山上的标志灯,然后用放大镜检验游标卡尺的指示,其中一个不停地核对另一个人得出的结果。
  “还有一项观测,”斯特吕克斯说着,把镜片在刻度盘上滑动。
  最后,土著人扔进的一块巨石从巴朗德尔手中打飞了记录本,掀翻并打碎了复测经纬仪。
  但是观测完成了!标志灯的角度用千分之一秒的近似法测算出来了!
  现在,应该逃跑了,应该保全这些光荣而伟大的工作成果。土著人已经进了掩蔽所,顷刻间就能出现在主塔上。埃弗雷特上校和两位同事重新拿起武器,巴朗德尔捡起宝贵的记录,从一个缺口处逃跑了。他们的伙伴们在战斗,有一个受了轻伤,准备掩护逃跑。
  就在他们从北边山坡下山时,斯特吕克斯喊道:“我们的信号!”
  是的,应该用一个发光信号回答两位年轻天文学家的标志灯,在大地测量实验的最后,艾默里和佐恩要瞄准斯科尔泽夫顶峰,也许,他们正在占据的山顶焦急地等待着将要出现的火光。
  “再坚持一会儿!”埃弗雷特上校喊道。
  当同伴们以超人的毅力又一次将马可罗罗人击退时,他返回了主塔。
  主塔是用一个复杂的木架结构建成的,一点火星就能使它燃起来,上校用一根导火线点燃了它。木头立即劈劈啪啪地烧起来,上校冲出来,回到同伴身边。
  几分钟后,在一阵从斯科尔泽夫山峰高处落下的箭雨和尸雨中,欧洲人攀下山坡,同时也把机关枪搬到面前,因为他们不想丢下它,又一次以致命的排射击退土著人之后,他们到了汽船上。
  机械师遵照上校的命令,一直使汽船保持在压力状态。缆绳解开了,螺旋桨转起来了,“女王与沙皇”号在黑暗的湖面上迅速向前驶去。
  很快,汽船驶出了很远,船上的人能够看到斯科尔泽夫山顶峰了,熊熊燃烧的主塔像灯塔一样闪耀着,会很容易将强烈的光线一直传递到沃尔吉利亚峰。
  英国人和俄国人以一声高呼向巨大的火炬致意,它的光辉以一个广阔的大圆打破了夜的黑暗。
  无论是艾默里还是佐恩,都将不会抱怨了!
  他们出示了一颗星星,朋友们用一颗太阳回应!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万物简史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6
摘要:简介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点击阅读]
猜火车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4
摘要:欧文·威尔士,苏格兰著名作家,曾凭借《猜火车》一书被称为“药物时代的桂冠诗人”。这本书因为真实描绘苏格兰地区的下层人民生活而成名,其在1996年改编成电影,更是成为经典。一九五八年出生于爱丁堡雷斯市,他是个广受赞誉的苏格兰小说家,《猜火车》是他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作品。 [点击阅读]
恶意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5
摘要:事件之章野野口修的笔记一事情发生在四月十六日、星期二。那天下午三点半我从家里出发,前往日高邦彦的住处。日高家距离我住的地方仅隔一站电车的路程,到达车站改搭巴士,再走上一小段路的时间,大约二十分钟到了。平常就算没什么事,我也常到日高家走走,不过那天却是有特别的事要办。这么说好了,要是错过那天,我就再也见不到他了。 [点击阅读]
小银和我
作者:佚名
章节:142 人气:2
摘要:——和希梅内斯的《小银和我》严文井许多年以前,在西班牙某一个小乡村里,有一头小毛驴,名叫小银。它像个小男孩,天真、好奇而又调皮。它喜欢美,甚至还会唱几支简短的咏叹调。它有自己的语言,足以充分表达它的喜悦、欢乐、沮丧或者失望。有一天,它悄悄咽了气。世界上从此缺少了它的声音,好像它从来就没有出生过一样。这件事说起来真有些叫人忧伤,因此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为它写了一百多首诗。每首都在哭泣,每首又都在微笑。 [点击阅读]
午夜凶铃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3
摘要:?19月5日晚上10点49分横滨数栋14层公寓和三溪园住宅区的北端紧紧相邻,这些新建的公寓已经有很多人入住。每一栋公寓有将近100户住家,算是人口相当密集了。但是,公寓里的住户们不相往来,彼此也不认识,只有在夜里窗子透出灯光时,才让人意识到这里有人居住。在南边,工厂的照明灯投射在漆黑的海面上,静静地拉出一道长影。工厂的外墙上交缠着无数管线,令人联想到人体内错综复杂的血管。 [点击阅读]
尤物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8
摘要:渡边伸出不隐约的双手捧住她的脸,动作温柔得教她感到难以承受。她是没指望或许该说不敢指望会更贴切一些,他的温柔对待,以及他此刻凝视她的眼神,他把她拉进自己怀里,抱着她好长好长一段时间,什么话也没有说。终于,他开始吻她,整个晚上,因为过度渴望而凝聚成的硬结,此刻开始化解为缓缓的甜蜜,流过她的每一根神经和每一颗细胞,就象一条遗忘的溪流。 [点击阅读]
4号解剖室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6
摘要:外面一片漆黑,我恍恍忽忽地不知自己昏迷了多长时间。慢慢地我听到一阵微弱而富有节奏的声音,这是只有轮子才能发出的嘎吱嘎吱声。丧失意识的人在黑暗中是听不到这么细微的声响的。因此我判断自己已经恢复了知觉,而且我从头到脚都能感受到外界的存在。我还闻到了一种气味——不是橡胶就是塑料薄膜。 [点击阅读]
阿甘正传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3
摘要:朋友:当白痴的滋味可不像巧克力。别人会嘲笑你,对你不耐烦,态度恶劣。呐,人家说,要善待不幸的人,可是我告诉你——事实不一定是这样。话虽如此,我并不埋怨,因为我自认生活过得很有意思,可以这么说。我生下来就是个白痴:我的智商将近七十,这个数字跟我的智力相符,他们是这么说的。 [点击阅读]
女人十日谈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5
摘要:十位年轻的女人,为活跃无聊的产房生活,十天内讲述了!”00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初恋、引诱、遗弃、强||奸、复仇、婚外情的荒唐、性*生活的尴尬……在妙趣横生兼带苦涩酸楚的故事背后,则是前苏联社会的fu败、男人灵魂的丑陋、妇女处境的悲惨,以及她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烈渴望和执着追求……这便是《女人十日谈》向读者展示的画面及其底蕴。 [点击阅读]
苏菲的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话说我对哲学产生兴趣是在研一时的自然辩证法课堂上。那是位颇为娘娘腔的老教授,本行研究人脑和意识,业余时间教授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史。不像其他政治课老师只晓得照本宣科,这老头有相当牛逼的学术基础,从古希腊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讲到近现代一系列科学危机,一贯而至,娓娓道来,一面精彩轻松的讲解着各种科学定律,一面逐步揭开科学背后的思辨踪影;当然作为一位老右愤, [点击阅读]
哲理散文(外国卷)
作者:佚名
章节:195 人气:2
摘要:○威廉·赫兹里特随着年岁的增多,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时间的宝贵。确实,世上任何别的东西,都没有时间重要。对待时间,我们也变得吝啬起来。我们企图阻挡时间老人的最后的蹒跚脚步,让他在墓穴的边缘多停留片刻。不息的生命长河怎么竟会干涸?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点击阅读]
儿子与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34 人气:2
摘要: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杰出的英国小说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劳伦斯于1885年9月11日诞生在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矿区一个矿工家庭。做矿工的父亲因贫困而粗暴、酗酒,与当过教师的母亲感情日渐冷淡。母亲对儿子的畸型的爱,使劳伦斯长期依赖母亲而难以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健全的性爱能力。直到1910年11月,母亲病逝后,劳伦斯才挣扎着走出畸形母爱的怪圈。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