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莫罗博士的岛 - 第七章 锁着的门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读者可能会了解到,起初我周围的这一切是多么离奇,我现在这种局面,就是这一系列预料不到的历险结果,而我对于周围这些事物的奇异之处,一时还辨别不清,尚未领悟。我跟着美洲驼走上了沙滩,蒙哥马利赶上了我,并请我不要走进石头围场。我此时注意到,装在笼子里的美洲山豹和一堆货物、被置放在这个四方围场的门前。
  我转过身来,看到那只汽艇上的货物已经全被卸完了,汽艇又被划了出去,并且被拖上了沙滩。那个白发人正在向我们走来,他和蒙哥马利交谈着。
  “现在该谈谈咱们这位不速之客的问题了。我们对他怎么办呢?”
  “他懂得一些科学,”蒙哥马利说。
  “我渴望着再投入到工作中去——利用这些新的东西,”白发人说道,用头指了指围场。他的眼睛越来越亮了起来。
  “我敢说,你是渴望着这个的,”蒙哥马利以一种根本不是真心诚意的语调说道。
  “我们不能把他送到那边去,我们也没有闲工夫给他建造一座新的茅屋。而目前我们显然还不能把他当做心腹朋友。”
  “我在你们的掌握之中,”我说。对于他说“那边”究竟指的是什么,我一无所知。
  “我也正在考虑这件事,”蒙哥马利回答道。“我的房间外边还有一道门——”
  “对,”那个年长的人立刻答了一声,瞧着蒙哥马利。我们三个人一起朝着围场走去。“普兰迪克先生,很对不起,我对你保守了一个秘密——可是你要记得,并不是我们请你来的。这里,我们这个小小的场所,包含着某种秘密,我们这里事实上是某种形式的青髯公①秘室。对于一个神志健全、头脑清醒的人来说,的确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是目前——由于我们还没有了解你——”
  【①青髯公:法国一个古老故事中主人公的别号。他一次外出旅行,把古堡的钥匙留给了续娶的新婚妻子,但却禁止她进入其中的一间秘室。他的妻子出于好奇,打开了这间屋子的房门,发现其中是被青髯公杀害了的六个前妻的残骸。青髯公归家后,发现了钥匙上的血迹,知其新妻违背了他的吩咐。正在他要斩下其新妻的首级时,其新妻的两个兄弟赶来将他杀死。此处莫罗(白发人)用其做为比喻,以暗示不得擅入石头围场。】
  “当然,”我说,“除非我是个傻子,才会对于你们还不大信任我而恼火。”他扭曲着大嘴,现出微微的一笑。他是属于那种面貌阴沉的人,这种人嘴角向下一撇,就算是笑了。对于我这种能满足他的愿望的顺从,他点头答谢。我们路过了围场主要的大门,这是一扇沉重的周围包着铁皮的木头门,上着锁,汽艇上的货物都堆在门外边;拐过弯去,我们又来到了以前我没有看到小门前。白发人从油腻的蓝色外套口袋里拿出了一串钥匙,打开了门,走了进去。尽管当时是在他的注意之下,可是他的大串的钥匙,以及对这个地方精心细致地上闩加锁,还是使我感到非常奇怪。

  我跟在他后边走了进去,发现我是在一间小套间里。屋内家具陈设简单,但是不舒适;里边还有一扇内门,通向铺了砖石的庭院,门半开着,蒙哥马利立刻把这扇门关上了。屋里更为黑暗的一角,吊着一副吊床;通过一扇没有镶装玻璃、外面有铁栅栏保护的小窗户,可以望向大海。白发人告诉我,这就是我的房间,至于那扇内门,“以防不测,”他说,他将从另一边加上锁,请我万勿入内,他向我指了指窗前一具方便的带椅子的书桌,还有吊床近旁书架上的一排古书,我发现,这些书主要是一些外科著作和拉丁、希腊语的经典版本——而这两种语言,我都不能通畅地阅读。他通过外门走开了,好像尽量避免再一次打开那扇内门。
  “通常我们就在这里吃饭,”蒙哥马利说。随后,好象是有所疑问,跟着也走了出去。“莫罗”,我听他叫道,当时我想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当我拿起书架上的书时,突然意识到:以前我在什么地方曾经听到过“莫罗”这个名字。
  我在窗前坐了下来,拿出我身旁剩余的饼干,香甜地吃了起来,“莫罗?”通过窗户,我看到了一个奇怪的身穿白衣服的人,沿着沙滩拖运着一个包装箱。一会儿,窗户框把他遮住了。随后,在我身后,我听到把钥匙插入锁孔开锁的声音。隔了一会儿,透过锁着的内门,我听到已经从沙滩上运上来的猎鹿狗的喧闹声。这些猎鹿狗没有狂吠,而是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在用鼻子哼哼地吸气,愤愤地低声咆哮着。我能够听到它们的脚噼哩啪啦的拍打声和蒙哥马利抚慰它们的声音。
  这两个人对于此地所藏之物的精心保密,给我留下很深的印像,有好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着这件事,思考着对“莫罗”这个名字感到莫名其妙地熟悉之谜。而人类的记忆是何等的奇异古怪,当时我竟突然不能以适当的联想,回想起这个众所周知的鼎鼎大名。我的思路从这里又转向了对沙滩上那个肢体变形、缠裹着白衣的人的说不出来的猜疑。

  当他拖运箱子地时候、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走路的姿态,这样奇怪的动作。我回想起,尽管我发现,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曾经不时地愉偷摸摸地看着我,而且这种目光和你熟悉那些纯朴的蛮族野人的坦白直率的凝视,是迥然不同的,但是他们之中没有一个和我说过话。我不知道,但却很想知道他们说什么话。他们看起来部沉默寡言得出奇,而当他们偶而说话的时候,就响起了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嗓音。他们是怎么搞的?随之,我又想起蒙哥马利的那个侍从的眼睛。
  正当我在想他的时候,他走了进来。这时,他身穿一身白服,托着一个小托盘,上面放着咖啡和一些烧好了的蔬菜。他走了进来,亲切地躬了躬身,把托盘放在我面前的桌子上,我禁不住战栗地畏缩了一下。
  接着,万分的惊愕使我瘫在了那里。在他的一绺像绳带一样的黑头发下,我看见他的耳朵!它突然闪现在我的眼前,紧挨着我的脸。在褐色细软的毛皮遮盖下,露出了这个人的耳朵竟满是斑点!
  “您的早餐,西(先)生①,”他说。
  我凝视着他的脸,竟然没有顾得上回答他。他转过身向外门走去,侧着头古怪地审视着我。
  我目送着他出了屋子。就在此时,无意之中,大脑的思路不知玩了什么把戏,我头脑里猛然涌出了这一组词:是“莫罗——霍娄斯②吗?”
  【①此处系诣说话发音不准,把“先生”叫成“西生”。】
  【②此处英文为Horrors,为“恐怖”之意”。】
  “莫罗——?”啊!它使我的记忆回溯到十年以前。是“莫罗——赫若斯”。“莫罗恐怖案”这一组同在我的头脑里漫游了一阵,随后,我看到了为一组词以大红字刊印在一个浅黄色的小册子上。人们谈起这鲜红的印字,都会感到战栗发抖,毛骨悚然。接着,我清晰地记起有关的这一切。这个早已被人淡忘了的小册子,又令人震惊地、活灵活现地回到了我的记忆中。那时,我还只是个孩子,而莫罗,我想,大约已经五十岁了,在当时,莫罗是一位杰出的、专横的生理学家,以其非凡的想象和在讨论中蛮横的坦率,闻名于科学界。难道这就是那个莫罗吗?他曾就有关输血的问题,公布了一些十分惊人的论据。此外,众所周知,还对于人体内部肿疡(例如癌或瘤)的病态生长,进行着十分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以后他的突飞猛进的研究工作突然结束了,他不得已离开了英格兰。一个新闻记者,经过周密的安排,以一个实验室助手的资格获得了进入他的实验室的机会,而其目的,却在于谋求轰动世间的暴露。借助于一次震惊的意外事件——假如这的确是一次意外事件的话——他的可怕的小册子变得声名狼藉了。就在出版发行这本小册子那一天,一只可怜的狗,被剥了皮,并且还被用其他的方法搞得残缺不全,伤筋断骨,逃出了莫罗的住家。

  当时正值八九月间的新闻饥荒期,一位卓越的编辑,正巧是这位临时实验室助手的堂兄,对此事件呼吁国民良心公断。良心,对研究手段采取了敌对态度,这,并不是第一次。这位医生简直就是在一片叫骂声中,被喝吼出了这个国家。也许这是他这样做而应得的结果,可是我仍然认为,与他共事的那些研究者的不大热心的声援支持,以及他被大量的科研工作者所摈弃,还是一件耻辱的事。然而,按照那个新闻记者的报道,他的一些试验,也太残酷了,其实莫罗满可以放弃他的研究,借以换得社交的安宁,但是很显然,他更喜爱他的研究,正像曾经一度死死地被研究工作所迷住的大多数人那样。他没有结婚,而且真的是一无所有,除了沉浸在他自己的嗜好中以外。
  我确信,这一定就是那个人。每一件事都表明了这一点。我渐渐明白了现在连同其他货物一起被运到屋后的围场中的那头美洲山豹和其他动物的注定命运该是如何了。一股淡淡的奇怪的味道,某种熟悉的恶臭味,一种到目前为止,在我记得的场合里曾经存在过的那种味道,突然之间涌现在我的思绪之前。这是手术室里防腐剂的味道。隔着墙,我听到美洲山豹在狂嗥,一只狗好像挨了揍似的,在那里吠叫着。
  然而肯定无疑,特别是对另一个科学家来说,在活体解剖中,绝不存在像解释这一隐秘时所说的那样恐怖的事情。通过我的思维的某些奇特的飞跃,蒙哥马利那个侍从的满是斑点的耳朵以及闪光的眼睛,又轮廓无比清楚地涌回到我的眼前。我放眼望去,凝视着我面前蔚蓝色的大海,大海在使人情爽的微风之下泛着泡沫。我让过去几天来的这些和其他的一些奇特的记忆,像演电影一样,一幕接着一幕地在我脑中映过。
  这能意味着什么呢?在一个孤独凄凉的小岛上,一个加封上锁的围场,一个声名狼藉的活体解剖者,还有这些走路一瘸一拐、畸形变态的人们?
或许您还会喜欢:
悲剧的诞生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2004年3月尼采美学文选//尼采美学文选初版译序:尼采美学概要初版译序:尼采美学概要尼采(1844-190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他在美学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学理的探讨,而在以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他的美学是一种广义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他自己曾谈到,传统的美学只是接受者的美学,而他要建立给予者即艺术家的美学。 [点击阅读]
昂梯菲尔奇遇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一位无名船长为搜寻一座无名小岛,正驾着无标名的航船,行驶在不知晓的海洋上。1831年9月9日,清晨6时许,船长离舱登上了尾船楼板。东方欲晓,准确地说,圆盘般的太阳正缓缓地探头欲出,但尚未冲出地平线。长长地发散铺开的光束爱抚地拍打着海面,在晨风的吹拂下,大海上荡起了轮轮涟漪。经过一个宁静的夜,迎来的白天将会是一个大好的艳阳天,这是末伏后的九月难得的天气。 [点击阅读]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2
摘要: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点击阅读]
牛虻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六月里一个炎热的傍晚,所有的窗户都敞开着,大学生亚瑟·勃尔顿正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翻查一大迭讲道稿。院长蒙太尼里神甫慈爱地注视着他。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名义上他是勃尔顿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又看到母亲受他们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2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西线无战事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西线无战事[德国]雷马克著王国伟译作者埃里奇·马里亚·雷马克(ErichMaraRemarque,1898-1970),出生于德国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纳布吕克。祖先是法国人,一七八九年法兰西大革命时迁移到了莱茵兰,家境清贫。他一家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点击阅读]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达芬奇密码
作者:佚名
章节:114 人气:2
摘要: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组织,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秘密卷宗”的羊皮纸文献,才知道包皮括艾撒克·牛顿爵士、波担切利、维克多·雨果和列昂纳多·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隐修会成员。人们所知的“天主事工会”是一个梵帝冈教派——一个极度虔诚的罗马天主教派。 [点击阅读]
别相信任何人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如果你怀疑,身边最亲近的人为你虚构了一个人生,你还能相信谁?你看到的世界,不是真实的,更何况是别人要你看的。20年来,克丽丝的记忆只能保持一天。每天早上醒来,她都会完全忘了昨天的事——包皮括她的身份、她的过往,甚至她爱的人。克丽丝的丈夫叫本,是她在这个世界里唯一的支柱,关于她生命中的一切,都只能由本告知。但是有一天,克丽丝找到了自己的日记,发现第一页赫然写着:不要相信本。 [点击阅读]
劳伦斯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今年是20世纪英国最有成就、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诞生!”!”0周年。这位不朽的文学大师在他近20年的创作生涯中为世人留下了!”0多部小说、3本游记、3卷短篇小说集、数本诗集、散文集、书信集,另有多幅美术作品,不愧为著作等身的一代文豪。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HerbertLawrence)!”885年9月!”!”日出生在英国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矿区。 [点击阅读]
匹克威克外传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匹克威克派除却疑云,把黑暗化为耀眼的光明,使不朽的匹克威克的光荣事业的早期历史免于湮没,这第一线光辉,是检阅匹克威克社文献中如下的记载得来的;编者把这个记录呈献于读者之前,感到最大的荣幸,这证明了托付给他的浩瀚的文件的时候所具有的小心谨慎、孜孜不倦的勤勉和高超的眼力。一八二七年五月十二日。主席,匹克威克社永任副社长约瑟夫·史密格斯阁下。一致通过如下的决议。 [点击阅读]
名利场
作者:佚名
章节:75 人气:2
摘要:《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也是他生平著作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故事取材于很热闹的英国十九世纪中上层社会。当时国家强盛,工商业发达,由榨压殖民地或剥削劳工而发财的富商大贾正主宰着这个社会,英法两国争权的战争也在这时响起了炮声。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