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摩尔弗兰德斯 - 第1章 序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1章 序
  近来,世人颇感兴趣于长篇小说和浪漫故事,而对个人经历很难信以为真,以致对此人的真名及其它情况都予以隐瞒;鉴于此,对于后面的文字,读者如何看待均随其所愿。
  可以认为,笔者在本书中写出了她自身的经历,从一开始她就讲述自己为何认为最好隐瞒自己的真名,对此我们毋须多言。
  不错,本故事的原形已被转化成新的语言,这儿所说的有名的女人的风格也有所改变,尤其是她讲述的故事比最初的更加朴实,初稿所用语言与她在新门监狱里时的情形更吻合,而她后来就似乎变得越来越悔悟谦卑了。
  为完成这个故事,使之成为眼前的面貌,笔者在笔法上颇用了一番苦心,以便让其适合阅读。一个女人,年轻时堕落下去,甚至成为放荡邪恶的产物,现在要把自己为非作歹的事尽皆公之于众——甚至要忍辱屈尊,告诉他人她初次堕落时的具体情况,以及在长达60年间的犯罪经历——此时,笔者便不得不费尽心机,将其掩饰得清白无辜,以防对自己产生任何不利,尤其面对心怀不良的读者之时。
  无论如何笔者已竭尽所能,在重新修饰这部小说中避免引起婬思,给予不正当措词,让她的表述尽力完善。为此,她生活中的某些邪恶部分——这是无法给予恰当叙述的——被彻底省去,其余几处也颇有简缩。笔者希望眼前的篇章不会冒犯最高雅纯洁的读者,或最端正朴实的听者;即便这个最大恶极的故事,也采用了最佳方式予以讲述,因此笔者希望其中的寓意会让读者变得严肃庄重——即使有可能事与愿违。要讲述这段当事人为之后悔的邪恶的生活经历,必然要求邪恶部分与真实历史一致,从而使忏悔部分显得美丽可爱——假如叙述中不乏相当的精神活力,它无疑是最为出色光彩的。

  据说,讲述罪恶部分与忏悔部分,其活力、光彩不可能两相一致。若真如此,我得说是因阅读本身的情趣爱好各不相同;这差别与其说在于读物的真实价值,不如说在于读者不同的欣赏水平。
  因本书主要推荐给明白如何阅读并正确利用它的读者——其作用故事自始自终均体现出来——所以我希望,此类读者对于其寓意、教益和笔者意图之兴趣,远大于其情节、叙述和所描写的人之生活。
  本故事中不乏有趣的插曲,均被有效利用。叙述中,对这些插曲采用了恰当明智的方法,自然会给读者这样那样启示。她最初在科尔彻斯特与青年绅士的婬荡生活,为揭示罪恶提供了不少很好的途径,使所有情形与之相应的人得到告诫——即,其结果必然遭致毁灭,双方必然发生愚蠢轻率、令人厌恶的行为——这样,她对于自己愚蠢邪恶行为的生动描述便得到充分报偿。
  她的情人在巴思的那番忏悔;他如何受着公正的警示,为抛弃她感到阵阵难过;即使最亲密的朋友也受到合理的告诫,哪怕有合法的亲密关系;缺少了神的保佑,要维护美德最庄严的决定多么困难——就正确识别而论,这些篇章比所有那些有关色情的故事,才似乎具有更加真正的美。
  简言之,通篇叙述将一切荒婬放荡之事细加筛除,而着力于美德和宗教之作用的描写。无论谁,若对此或对我们出版本书的计划有任何指责,显然不公,他们也必然会感到内疚。
  在各个时代,提倡舞台艺术者据理力争,说服人们其戏剧有所教益,一个最讲文明、最为严谨的政府应允许它们存在。就是说,其意在于发扬美德,通过生动活泼的表演,它们不仅完全可以引人向善,让人产生高洁宽厚的节操,而且可以阻止、揭露各种邪恶及腐败行为——戏剧果真如此,能始终把这一准则用于检验其舞台表演,那么应对之大加赞赏。

  尽管本书内容极为丰富,但这一基本原则是严格遵守的。凡有恶行之处,不是当初就是最终遭致不幸;罪大恶极的坏蛋一出现于舞台,不是以不幸告终就是以悔恨结束;只要一提及坏事,它必然受到谴责(即便在本故事中亦如此),只要一提及善良正直之事,它必然受到赞扬。难道这些不是最符合上述准则吗?还需要推举另外一些典型之事,而这些事却不乏公正的反对——所谓另外的典型,即指邪恶的交往,诲婬的语言及诸如此类。
  本书即基于此点,推荐给读者,无论从哪一篇章中均可学到某些东西,得出某种公正严谨的结论;读者若乐于加以利用,将有所教益。
  这个名声不小的女人所有不凡之举,她对于人的损害,为诚实的人们提出了许多警告,暗示无辜者们是怎样卷入祸端、遭致偷盗抢劫的,从而明白如何避免。那个为去舞蹈学校被虚荣的母亲打扮得很美的小孩,却被她抢劫,类似的人便由此得到一个好的警钟;她在公园里从一名小姐身旁扒窃金表,同样如此。
  在圣约翰街的公共马车旁,她从一荡妇手中弄到一个包裹,在那炉火旁以及在哈威奇她窃得赃物——这一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提醒,要更加警觉,以防各种袭击发生。
  最后她一心要同流放的丈夫一道,回弗吉尼亚去过庄重勤劳的生活,这段故事对所有被迫出去重建人生的不幸者——或受流放之苦,或遭它祸之灾——都极富教益。他们由此可知,即使远在天涯海角,那种勤劳和意志也需应有的鼓励;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会太可卑可鄙,毫无前途,只要勤奋耐劳即可获得解救,最终从最卑贱的人在世上再次站起,重获新生。

  以上所述,便是本书一手引导我们得出的几个严肃结论,任何人把它推荐给社会,便有了极其充分的理由——而出版此书的理由则更加充分。
  后面另有两部分很好的篇章,本故事有所介绍,有所谈及,但因太长均无法在书中充分展现;我可以说它们本身就可自成一书。这两部分是:第一,女管家(如她称之)的生活。她似乎在几年间便有了颇不寻常的经历,当过淑女、妓女、鸨母;做过接生婆,接生婆总管(如人们称之);作过当铺老板、小孩收养者、小偷、赃物接受者;一句话,她自己也是一个窃贼,一个培养窃贼及诸如此类的人,而最终也心怀忏悔。
  第二,她被流放的丈夫的生活。他是一个拦路的强盗,似乎12年来行劫作恶都很顺利,但最终改邪归正,成为自愿流放者而非罪犯,其生活也相当丰富多彩。
  但正如我说,这些内容太长,无法在此展现;我也不能许诺使其单独成书。
  的确,我们无法说这一故事讲到了有名的摩尔·弗兰德斯人生的尽头,因为谁也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写尽,除非他们死后还能将其写出。不过她丈夫的生活是经第三手写成的,对他们两人都作了充分叙述:他们在那个地方共同生活了多久,约8年后又如何一起重返英国;此时他们已相当富裕,她在此生活到很老,但似乎没像当初那样怀着深切的忏悔;她好像只总是厌恶地讲述过去的生活,十分详尽。
  在马里兰和弗吉尼亚她最后的生活场面中,发生了许多愉快的事,这使她的此段生活十分惬意。可对于这部分生活的叙述,却没有她自述的那些优美;所以让我们在此打住,这样才更为有利一些。
或许您还会喜欢:
环游黑海历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0
摘要:范-密泰恩和他的仆人布吕诺在散步、观望和聊天,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君士坦丁堡的托普哈内广场一向因人群的来往和喧哗而热闹啡凡,但在8月16日那一天的晚上6点钟,却静悄悄地毫无生气,几乎是一片荒凉。从通向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港口高处看下去,仍能发现它迷人的景色,但里面却没有什么人。勉强有一些外国人匆匆而过,走上狭窄、肮脏、泥泞、有黄狗挡道的通向佩拉郊区的小街。 [点击阅读]
玻璃球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引言——试释玻璃球游戏及其历史一般而言,对于浅薄者来说,对不存在的事物也许较之于具体事物容易叙述,因为他可以不负责任地付诸语言,然而,对于虔诚而严谨的历史学家来说,情况恰恰相反。但是,向人们叙述某些既无法证实其存在,又无法推测其未来的事物,尽管难如登天,但却更为必要。虔诚而严谨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它们作为业已存在的事物予以探讨,这恰恰使他们向着存在的和有可能新诞生的事物走近了一步。 [点击阅读]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琥珀望远镜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0
摘要:猛兽们从深邃的山谷走来看着熟睡中的少女——威廉?布莱克紧挨着雪线有一个杜鹃花遮蔽的山谷,山谷里哗啦啦地流淌着一条乳白色的雪水融化而成的小溪,鸽子和红雀在巨大的松树间飞翔,在岩石和其下簇拥着的又直又硬的树叶间半遮半掩着一个洞。 [点击阅读]
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点击阅读]
田园交响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中,若论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最复杂,最多变,从而也最难捉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这座迷宫迷惑了多少评论家,甚至迷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长达三十余年。这里顺便翻一翻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老账,只为从一个侧面说明纪德为人和为文的复杂性,在他的迷宫里迷途不足为奇。 [点击阅读]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0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白发鬼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诡怪的开场白此刻,在我面前,这所监狱里的心地善良的囚犯教诲师,正笑容可掬地等待着我开始讲述我的冗长的故事;在我旁边,教诲师委托的熟练的速记员已削好铅笔,正期待我开口。我要从现在起,按照善良的教诲师的劝告,一天讲一点,连日讲述我的不可思议的经历。教诲师说他想让人把我的口述速记下来,以后编成一部书出版。我也希望能那样。因为我的经历怪诞离奇,简直是世人做梦都想不到的。 [点击阅读]
白牙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0
摘要:黑鸦鸦的丛林,肃立在冰河的两岸。不久前的一阵大风,已经将树体上的冰雪一掠而去。现在,它们依偎在沉沉暮霭之中,抑郁寡欢。无垠的原野死一般沉寂,除了寒冷和荒凉,没有任何生命和运动的含义。但这一切绝不仅仅意味着悲哀,而是蕴含着比悲哀更可怕的、远超过冰雪之冷冽的残酷。那是永恒用他的专横和难以言传的智慧,嘲笑着生命和生命的奋斗。那是“荒原”,是充满了野蛮,寒冷彻骨的“北国的荒原”。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