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名利场 - 附录译本序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萨克雷(WilliamMakepeaceThackeray)是英国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名利场》(VanityFair)是他的成名作品。车尔尼雪夫斯基称赞他观察细微,对人生和人类的心灵了解深刻,富有幽默,刻画人物非常精确,叙述故事非常动人。他认为当代欧洲作家里萨克雷是第一流的大天才①。《名利场》描写的是什么呢?马克思论英国的狄更斯、萨克雷等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时说:“他们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一切政治家、政论家、道德家所揭露的加在一起,还不如他们揭露的多。他们描写了中等阶级的每个阶层:从鄙视一切商业的十足绅士气派的大股东、直到小本经纪的店掌柜以及律师手下的小书记”②。《名利场》这部小说正是一个恰当的例子。英国在十九世纪前期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扩大了殖民地,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讲究的是放任主义和自由竞赛③,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社会分裂成贫富悬殊的两个阶层。新兴资产阶级靠金钱的势力,渐渐挨近贵族的边缘;无产阶级越来越穷,困苦不堪。萨克雷说,看到穷人的生活,会对慈悲的上天发生怀疑④。他对他们有深切的同情⑤,而且觉得描写矿工和工厂劳工的生活可以唤起普遍的注意,这是个伟大的、还没有开垦的领域,可是他认为一定要在这个环境里生长的人才描写得好。他希望工人队伍里出个把像狄更斯那样的天才,把他们的工作、娱乐、感情、兴趣,以及个人和集体的生活细细描写⑥。他自己限于出身和环境,没有做这番尝试⑦。《名利场》里附带写到大贵族,但是重心只在富商大贾、小贵族地主以及中小商人——马克思所谓“中等阶级的每个阶层”。这是萨克雷所熟悉的阶级。
  --------
  ①《俄罗斯作家论文学著作》(PyccCDeEDcaFeEDoEDFepaFypGoHFpyIJ)第二册三三五——三三六页。
  ②见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UBberKunstundLiteratur),一九五三年柏林版二五四——二五五页。
  ③莫登(A.L.Morton)《人民的英国史》(APeople’sHistoryofEngland)劳伦斯·惠沙特(Lawrence&Wishart)版三八○页。
  ④见《萨克雷全集》(TheWorksofWilliamMakepeaceThackeray)纽约柯列(Collier)公司版(以下简称《全集》)第二十二册一○八——一○九页;又第二十一册二四五——二四六页。
  ⑤萨克雷说,富人瞧不起穷人是罪恶——见戈登·瑞(GordonN.Ray)编《萨克雷书信集》(以下简称《书信集》)哈佛大学版第二册三六四页;他认为无产阶级的智慧一点也不输于他们的统治者,而且他们占人口的大多数,为什么让那样有钱的腐朽的统治者压在头上(《全集》第十五册四二五——四二八页)。
  ⑥见戈登·瑞编《萨克雷在〈晨报〉发表的文章汇辑》(Thackeray’sContributionstotheMorningChronicle)一九五五年版七七——七八页。
  ⑦萨克雷看到富人和穷人之间隔着一道鸿沟,彼此不相来往,有钱的人对穷人生活竟是一无所知(见《全集》第十五册三九一——三九三页;第二十二册一○八页)。他说只有狄更斯描写过在人口里占大多数的穷人的生活(《全集》第二十二册一○三页)。
  萨克雷于一八一一年在印度出生,他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收税员。他是个独生子,四岁时父亲去世,遗产有一万七千镑。他六岁回英国上学,按部就班,进了几个为世家子弟开设的学校。这一套教育不大配他脾胃。在中学他对功课不感兴趣,只爱读课外书籍;剑桥大学着重算学,他却爱涉猎算学家所瞧不起的文学和学院里所瞧不起的现代文学。他没拿学位就到德国游学,回国后在伦敦学法律。可是他对法律又非常厌恶,挂名学法律,其实只是游荡,把伦敦的各种生活倒摸得很熟。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再三责备自己懒散奢侈;他说回顾过去,没有一天不是虚度的①。
  一八三三年冬,萨克雷存款的银行倒闭,他的财产几乎一扫而光,只剩了每年一百镑的收入②。这是对他的当头一棒,使他从懒散中振奋起来,也替他解除了社会地位所给予的拘束。像他出身于那种家庭,受过那种教育的人在当时社会上该走一定的道路,否则有失身份体面。他的职业不外律师、法官、医生、教士、军官;至于文人和艺术家,那是上流社会所瞧不起的③。萨克雷这时已经不学法律,正不知该走哪一条路。他破产后失掉了剥削生活的保障,可是从此跳出了腐蚀他的有钱有闲的生活,也打脱了局限他才具的绅士架子。所以他当时给母亲的信上说:“我应该感谢上天使我贫穷,因为我有钱时远不会像现在这般快乐”④。他几年后又劝母亲勿为他担忧,劳碌辛苦对他有好处,一个人吃了现成饭,会变得心神懒散、头脑糊涂的⑤。他从小喜欢绘画,决计到巴黎去学画。可是他不善画正经的油画,只擅长夸张滑稽的素描⑥,这种画没有多少销路,一年以后,他觉得学画没有希望,就半途而废。他做了《立宪报》(Constitution-al)的通信记者。一八三六年他和一个爱尔兰陆军上校的孤女依莎贝拉·萧结婚。她性*情和顺,很像这部小说里的爱米丽亚。《立宪报》不久停刊,萨克雷回国靠写稿谋生。他处境虽然贫困,家庭生活却很愉快,不幸结婚后第四年依莎贝拉产后精神失常,医疗无效,从此疯疯癫癫到死。这是萨克雷生平的伤心事。
  --------
  ①《书信集》第一册一五二页。
  ②同上书,五○八页;又戈登·瑞著《萨克雷传》第一部《忧患的锻炼》(TheUsesofAdversity)麦克格劳·希尔(McGraw-Hill)公司版一六二页。
  ③《忧患的锻炼》一六三——一六四页;又如《全集》第二十册四八页;第十四册四三五页。
  ④《书信集》第一册二七一页。
  ⑤同上书,三九一页。
  ⑥《忧患的锻炼》一七二页。
  萨克雷在报章杂志投稿很多,用了不少笔名。他出过几部书,都获得好评①。但是他直到一八四七年《名利场》在《笨拙杂志》(Punch)发表,大家才公认他是个伟大的小说天才,把他称为十九世纪的菲尔丁②。他的作品从此有了稳定的市场,生活渐趋富裕。他觉得妻女生活还无保障,一部连一部的写
  --------
  ①如《巴黎游记》(ParisSketchBook)《爱尔兰游记》(IrishSketchBook)《巴利·林登的遭遇》(TheLuckofBarryLyndon),《势利人脸谱》(TheBookofSnobs)等。
  ②《书信集》第二册三一二页。
  作,又到英国各地和美国去演讲。一八五九年他做了《康希尔杂志》(Co-rnhillMagazine)的主编,这是他文名最高的时候。他早衰多病,一八六三年死在伦敦。他的小说除《名利场》以外,最有名的是《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HenryEsKmond)和《纽可谟一家》(TheNewcomes);散文最有名的是《势利人脸谱》(TheBookofSnobs)和《转弯抹角的随笔》(TheRoundaboutPapers)。他的批评集有《英国幽默作家》(TheEnglishHumourists),诗集有《歌谣集》(Ballads)。他在诗歌方面也算得一个小名家,作品轻快活泼,富于风趣,而带些惆怅的情调。他的画也别具风格,《名利场》的插画就是他自己的手笔,可惜刻版时走了神气①。
  --------
  ①《书信集》第二册三四五页。
  那时候英国社会上对小说的看法很像中国旧日的看法,以为小说是供人消遣的“闲书”①。萨克雷因为自己干的是娱乐公众的行业,常自比于逗人喜笑的小丑②。有一次他看见一个下戏以后的小丑又烦腻又忧闷的样子,深有同感,因此每每把自己跟他相比③。他也辛辛苦苦地逗读者喜笑,来谋自己的衣食;他看到社会上种种丑恶,也感到厌腻和忧闷。萨克雷正像他形容的小丑:“那个滑稽假面具所罩盖的,即使不是一副愁苦之相,也总是一张严肃的脸”④。因为他虽然自比小丑,却觉得自己在逗人笑乐之外另有责任:“在咧着大嘴嬉笑的时候,还得揭露真实。总不要忘记:玩笑虽好,真实更好,仁爱尤其好”⑤。他把自己这类幽默作家称为“讽刺的道德家”,说他们拥有广大的读者,不仅娱乐读者,还教诲读者;他们应该把真实、公正和仁爱牢记在心,作为自己职业的目标;他以前准会嗤笑自己俨然以导师自居,现在觉得这行职业和教士的职业一样严肃,希望自己能真实而又慈爱⑥。他在《名利场》里也说,不论作者穿的是小丑的服装或是教士的服装,他一定尽他所知来描摹真实⑦。他又在其他作品里和书信日记里一再申说这点意思⑧。我们因此可以看到萨克雷替自己规定的任务:
  描写“真实”,宣扬“仁爱”。
  --------
  ①凯丝琳·铁洛生(KathleenTillotson)著《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小说》(N-ovelsoftheEighteen-Forties)一九五四年牛津版一七——二○页。
  ②《全集》第一册九三页。
  ③如《全集》第十五册四一四——四一五页,二五七——二五八页;第四册四三一页;第十六册一七三页;第一册二二六页。
  ④《全集》第四册四三一页。
  ⑤《全集》第十五册二四○页。
  ⑥《书信集》第二册二八二页。
  ⑦《全集》第一册九三页。
  ⑧萨克雷给朋友的信上说:“你称赞我的人道主义,真能搔到痒处。我对这行逗笑的职业愈来愈感到严肃,渐渐把自己看成一种教士了。愿上帝给我们谦逊的心,能揭示真实”(见《书信集》第二册二八三页)。他又说:“我以艺术家的身份,尽力写出真实,避免虚假”(见《书信集》第二册三一六页)。他在一八六三年的日记上说:“希望尽我所知,写出真实……促进人与人间的和爱”——戈登·瑞著《萨克雷传》第二部《智慧的年代》(TheAgeofWisdom),麦克格劳·希尔公司版三九七页。又如《全集》第三册序文六页,七页;正文四五七页;第十三册八四页;第十五册二七一页。
  《名利场》揭露的真实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萨克雷说,描写真实就“必定要暴露许多不愉快的事实”①。他每说到真实,总说是“不愉快的”,可是还得据实描写。他觉得这个社会上多的是那种没有信仰、没有希望、没有仁爱的人;他们或是骗子,或是傻瓜,可是他们很吃得开;他说,千万别放过他们,小说家要逗人笑,就是为了讥刺他们、暴露他们②。所以这部小说把他们的丑恶毫不留情地一一揭发。这里面有满身铜臭的大老板,投机发财而又破产的股票商,吸食殖民地膏血而长得肥肥胖胖的寄生虫;他们或是骄横自满,或是贪纵懒惰,都趋炎附势,利之所在就翻脸无情,忘恩负义。至于小贵族地主,他们为了家产,一门骨肉寇仇似的勾心斗角、倾轧争夺。败落的世家子往往把富商家的绔袴子弟作为财源,从他们身上想花样骗钱。小有资产的房东、店主等往往由侵蚀贵族或富商起家,而往往被他们剥削得倾家。资本主义社会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没有道义,没有情分,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名利场》就是这样一个唯势是趋、唯利是图的抢夺欺骗的世界③。

  --------
  ①《全集》第一册九三页。
  ②《全集》第一册九四页。
  ③萨克雷在早一些的著作里就写到当时社会上贵族没落、平民上升,“为了谋生,人海间各行各业掀起了你死我活的斗争”(见《全集》第十四册二八三页)。他觉得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他在《势利人脸谱》里写的那种势力社会,还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有一种人是吃人的,有一种人是被吃的。萨克雷把后者称为“鸽子”,前者称为“乌鸦”——参看《乌鸦上尉和鸽子先生》(见《全集》第十四册);或竟称为“吃人的妖魔”。统治阶级和资本家“剥削穷人,欺凌弱者”,他们都是吃人的妖魔:商业上的广告就是妖魔诱惑人的手段(参看《全集》第十六册一四五,一五二,二八○,二八一页;又第八册四八八页);又说,在这个社会上,欺骗好比打猎(参看《全集》第十六册三二六页);又说,社会好出赌场(参看《全集》第八册三六六页)。
  这样的社会正像十七世纪英国作家约翰·班扬(JohnBun-yan)在《天路历程》(ThePilgrimLsProgress)里描写的“名利市场”。市场上出卖的是世俗所追求的名、利、权位和各种享乐,傻瓜和混蛋都在市场上欺骗争夺。萨克雷挖空心思要为这部小说找个适当的题目,一天晚上偶尔想到班扬书里的名称,快活得跳下床来,在屋里走了三个圈子,嘴里念着“名利场,名利场……”①,因为这个名词正概括了他所描摹的社会。中国小说《镜花缘》里写无晵国附近也有个命意相仿的“名利场”②,正好借来作为这部小说的译名。
  萨克雷不仅描写“名利场”上种种丑恶的现象,还想指出这些现象的根源。他看到败坏人类品性*的根源是笼罩着整个社会的自私自利③。他说,这部小说里人人都愚昧自私,一心追慕荣利④。他把表面上看来很美好的行为也剖析一下,抉出隐藏在底里的自私心。他以为我们热心关怀别人的时候,难保没有私心;我们的爱也混杂着许多自私的成分⑤。老奥斯本爱他的儿子,可是他更爱的是自己,他要把自己那种鄙俗的心愿在儿子身上完偿。爱米丽亚忠于战死的丈夫,只肯和都宾做朋友;其实她要占有都宾的爱,而不肯把自己的爱情答报他。一般小说家在这种地方往往笔下留情,萨克雷却不肯放过。他并非无情,但是他要描写真实。有人说他一面挖掘人情的丑恶,一面又同情人的苦恼;可是他忍住眼泪,还做他冷静的分析⑥。
  --------
  ①《书信集》第一册导言——一二六页。
  ②《镜花缘》第十六回。
  ③萨克雷认为自私自利的心是这个世界的推动力(《书信集》第二册三五七页)。他在下一部小说《潘丹尼斯》(Pendennis)里尤其着力阐明这点:人人都自私,推动一切的是自私心(《全集》第四册二三二,三三六,三五二,三八一,四二五页;又第九册一一一页)。
  ④《书信集》第二册四二三页。
  ⑤《全集》第一册四四八页。
  ⑥参看拉斯·维格那斯(LasVergnas)著《萨克雷——他的生平、思想和小说》(W.M.Thackeray:L’Homme,lePenseur,leRomancier),巴黎一九三二年版八四页。
  萨克雷写出了自私心的丑恶,更进一步,描写一切个人打算的烦恼和苦痛,到头来却又毫无价值,只落得一场空。爱米丽亚一心想和她所崇拜的英雄结婚,可是她遂心如愿以后只觉得失望和后悔。都宾和他十八年来魂思梦想的爱米丽亚结婚了,可是他已经看破她是个浅狭而且愚昧的女人,觉得自己对她那般痴心很不值得。利蓓加为了金钱和地位费尽心机,可是她钻营了一辈子也没有趁愿;就算她趁了愿,她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萨克雷看了这一群可怜人烦忧苦恼得无谓,满怀悲悯的慨叹说:“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乐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随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①这段话使我们联想到《镜花缘》里的话:“世上名利场中,原是一座迷魂阵。此人正在场中吐气扬眉,洋洋得意,哪个还把他们拗得过……一经把眼闭了,这才晓得从前各事都是枉用心机,不过做了一场春梦。人若识透此义,那争名夺利之心固然一时不能打断,倘诸事略为看破,退后一步,忍耐三分,也就免了许多烦恼,少了无限风波。如此行去,不独算得处世良方,亦是一生快活不尽的秘诀”②。萨克雷也识透“名利场”里的人是在“迷魂阵”里枉费心机,但是他绝不宣扬“退后一步,忍耐三分”,把这个作为“处世良方,快活秘诀”。萨克雷念念不忘的不仅是揭露“真实”,还要宣扬“仁爱”。
  --------
  ①《全集》第二册四二八页。
  ②《镜花缘》十六回。
  读者往往因为他着重描写社会的-阴-暗面,便疏忽了他的正面教训。他曾解释为什么这部小说里专写-阴-暗的一面。他说,因为觉得这个社会上很少光明;尽管大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事实确是如此①。不过他写的-阴-暗之中也透露一些阳光,好比乌云边缘上镶的银边。都宾是个傻瓜②,可是他那点忘我的痴心使他像许多批评家所说的,带了几分堂吉诃德的气息。罗登原是个混蛋,但是他对老婆痴心爱佩,完全忘掉了自己,他不复可鄙可恨,却变成个可悯可怜的人物。他能跳出狭隘的自我,就减少些丑恶。爱米丽亚在苦痛失望中下个决心:从此只求别人的快乐,不为自己打算。她这样下决心的时候就觉得快乐③。她能跳出狭隘的自我,就解除了烦恼。都宾是个无可无不可的脾气,他为个人打算毫无作为,可是为朋友就肯热心奔走,办事也能干了。萨克雷指出无私的友爱使胆小的变为勇敢,羞缩的能有自信,懒惰的变为勤快④。他说,他写这个灰暗的故事是要揭出世人的痴愚,要大声疾呼,唤得他们清醒⑤;同时他还企图暗示一些好的东西,不过这些好的东西,他是不配宣扬的⑥。因为他觉得自己究竟不是教士,而是幽默作家,所以只用暗示的方式。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他所暗示的教训:浮名浮利,一切虚空,只有舍己为人的行为,才是美好的,同时也解脱了烦恼,得到真正的快乐。萨克雷的说教即使没有被忽视,也不过是说教而已。至于揭露真实,他是又细心、又无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始终没有妥协。他熟悉资本主义社会,能把那个社会的丑态形容得淋漓尽致。有人竟把《名利场》看作“对当时社会的宣战书”⑦。可是萨克雷在赤裸裸揭出社会丑相的同时,只劝我们忘掉自己、爱护别人。单凭这点好心,怎么能够对付社会上的丑恶,萨克雷在这方面就不求解答。他确也鄙视贵族⑧,有时也从制度上来反对统治阶级⑨。可是他没有像他同时代的狄更斯那样企图改革的热情⑩,而且以为小说家对政治是外行,不赞成小说里宣传政治⑾。
  --------
  ①《书信集》第二册三五四页。
  ②萨克雷自己说的,见同上书,四二三页。
  ③《全集》第一册三二二页。
  ④同上书,二六九页。
  ⑤《书信集》第二册四二四页。
  ⑥同上书,三五四页。
  ⑦参见《忧患的锻炼》四一八页。
  ⑧萨克雷把贵族阶级称为“下等人”(见《全集》第十五册九四页),处处把他们挖苦,如《全集》第十五册五六一、一七五页,第二十册三二○——三三二页;又如第十八册《四位乔治》(TheFourGeorges)那部讲演集里把四代皇帝形容得尊严扫地。
  ⑨他反对帝王用“神权”来“胡乱的辖治”(参看《智慧的年代》二五五——二五六页),又以为势利是制度造成的(见《全集》第十五册十七、五七页)。
  ⑩他以为贫穷和疾病死亡一般,都是自然界的缺陷,无法弥补(参看《书信集》第二册三五六页)。
  ⑾参看《萨克雷在〈晨报〉发表的文章汇辑》七一——七四页。他偶尔也很激进,如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参看《智慧的年代》二五一页);他也曾参加过国会议员的竞选(参看《智慧的年代》二六五——二七一页),可是他对政治一贯的不甚关心,晚年尤趋向保守。
  《名利场》描摹真实的方法是一种新的尝试。萨克雷觉得时俗所欣赏的许多小说里,人物、故事和情感都不够真实。所以他曾把当时风行的几部小说摹仿取笑①。《名利场》的写法不同一般,他刻意求真实,在许多地方打破了写小说的常规滥调。
  《名利场》里没有“英雄”,这部小说的副题是《没有英雄的小说》(ANovelWithoutaHero),这也是最初的书名②。对于这个副题有两种解释。一说是“没有主角的小说”,因为不以一个主角为中心③;这部小说在《笨拙》杂志上发表时,副题是“英国社会的速写”,也表明了这一点。另一说是“没有英雄的小说”;英雄是超群绝伦的人物,能改换社会环境,这部小说的角色*都身受环境和时代宰制的普通人④。两说并不矛盾,可以统一。萨克雷在《名利场》里不拿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做主角。他在开卷第一章就说,这部小说写的是琐碎庸俗的事,如果读者只钦慕伟大的英雄事迹,奉劝他趁早别看这部书⑤。萨克雷以为理想的人物和崇高的情感属于悲剧和诗歌的领域,小说应该实事求是的反映真实,尽力写出真实的情感⑥。他写的是沉浮在时代浪潮里的一群小人物,像破产的赛特笠,发财的奥斯本,战死的乔治等;甚至像利蓓加,尽管她不肯向环境屈服,但又始终没有克服她的环境。他们的悲苦的命运不是悲剧,只是人生的讽刺。

  --------
  ①参看《名作家的小说》(NovelsbyEminentHands),——见《全集》第十九册。
  ②《书信集》第二册二三三页。
  ③参看西昔尔(D.Cecil)《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小说家》(EarlyVictorianNovelists),《企鹅丛书》本六六页。
  ④安东尼·特罗洛普(AnthonyTrollope)著《萨克雷评传》一八九二年版九一页;普拉兹(M.Praz)《英雄的消灭》牛津版二一三页;凯丝琳·铁洛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小说》二二九页;西昔尔《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小说家》六六页也提到这一点。
  ⑤《全集》第一册六——七页。
  ⑥《书信集》第二册七七二页。萨克雷反对小说里写英雄,参看《全集》第十二册七四、七六、一七七页。最近有人凭主角左右环境的能力把作品分别种类,说:主角能任意操纵环境的是神话里的神道;主角超群绝伦,能制伏环境的是传奇里的英雄;主角略比常人胜几筹、但受环境束缚的是史诗和悲剧的英雄;主角是我们一般的人,也不能左右环境,他就称不得“英雄”,因此萨克雷只好把他的《名利场》称为“没有英雄的小说”;主角能力不如我们,那是讽刺作品里的人物——见傅赖(N.Frye)《批评的解剖》(Anatom-yofCriticism)普林斯登(Princeton)版三三——三四页。
  一般小说里总有些令人向往的人物,《名利场》里不仅没有英雄,连正面人物也很少,而且都有很大的缺点。萨克雷说都宾是傻瓜,爱米丽亚很自私。他说,他不准备写完美的人或近乎完美的人,这部小说里除了都宾以外,个个人的面貌都很丑恶①。传统小说里往往有个令人惬意的公道:好人有好报,恶人自食恶果。萨克雷以为这又不合事实,这个世界上何尝有这等公道。荣辱成败好比打彩票的中奖和不中奖,全是偶然,全靠运气②。温和、善良、聪明的人往往穷困不得志,自私、愚笨、凶恶的人倒常常一帆风顺③。这样看来,成功得意有什么价值呢;④况且也只是过眼云烟,几年之后,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在历史上难道还留下什么痕迹吗⑤?因此他反对小说家把成功得意来酬报他的英雄⑥。《名利场》里的都宾和爱米丽亚等驯良的人在社会上并不得意,并不成功;丑恶的斯丹恩勋爵到死有钱有势;利蓓加不择手段,终于捞到一笔钱,冒充体面人物⑦。《名利场》上的名位利禄并不是按着每个人的才能品德来分配的。一般小说又往往把主角结婚作为故事的收场。萨克雷也不以为然。他批评这种写法,好像人生的忧虑和苦恼到结婚就都结束了,这也不合真实,人生的忧患到结婚方才开始⑧。所以我们两位女角都在故事前半部就结婚了。
  --------
  ①《书信集》第二册三○九页。
  ②同上书,四○二页;《全集》第二册二七二页;又参看第十二册六○页,第十三册一○五,一一二页。
  ③《全集》第二册二七三页,又参看第四册四四八——四五○页。
  ④同上书,三二页。
  ⑤《全集》第十五册三五一——三五二页。
  ⑥《全集》第十二册一七七页。
  ⑦萨克雷给朋友的信上安排《名利场》结束时利蓓加怎样下场。信尾说,利蓓加存款的银行倒闭,把她的存款一卷而空。可是他没有把这点写到小说里去(参看《书信集》第二册三七七页)。
  ⑧《全集》第一册三二○页。
  萨克雷避免了一般写小说的常规,他写《名利场》另有自己的手法。
  他描写人物力求客观,无论是他喜爱赞美的,或是憎恶笑骂的,总把他们的好处坏处面面写到,决不因为自己的爱憎而把他们写成单纯的正面或反面人物。当时有人说他写的人物不是妖魔,不是天使,是有呼吸的活人①。萨克雷称赞菲尔丁能把真实的人性*全部描写出来:写好的一面,也写坏的一面②。他自己也总是“看到真相的正反两面”③。譬如爱米丽亚是驯良和顺的女人,是个贤妻良母。她是萨克雷喜爱的角色*④。萨克雷写到她所忍受的苦痛,对她非常同情⑤。可是他又毫不留情地写她自私、没有识见、没有才能、没有趣味等等⑥。利蓓加是萨克雷所唾骂的那种没有信仰、没有希望、没有仁爱的人⑦。她志趣卑下,心地刻薄,一味自私自利,全不择手段。可是她的才能机智讨人喜欢;她对环境从不屈服,碰到困难从不懊丧,能有这种精神也不容易;她出身孤苦,不得不步步挣扎,这一点也使人同情。萨克雷把她这许多方面都写出来。又如都宾是他赞扬的好人⑧,罗登是所谓“乌鸦”——他所痛恨的人,他也是把他们正反两面都写到。萨克雷的早年作品里很多单纯的反面角色*,远不像《名利场》里的人物那么复杂多面⑨。
  --------
  ①《书信集》第二册三一二页。
  ②《全集》第二十二册二六四页。
  ③《全集》第四册三一八页。
  ④萨克雷对他最要好的女朋友说:“爱米丽亚的一部分是你,一部分是我母亲,大部分是我那可怜的太太”(《书信集》第二册三三五页);后来又对她说:“我老在描写的女人不是你,不是我母亲,她是我那可怜的太太”。(《书信集》第二册四四○页);他又说,爱米丽亚不是他那位女友,但是如果没有认识她,他不会想出爱米丽亚这个角色*来(《书信集》第二册三三五页)。他的女友、母亲、妻子三人的性*格并不相似,不过都是贤妻良母型的女子。
  ⑤《全集》第二册二七二——二七四页。
  ⑥爱米丽亚的长处和短处和萨克雷的妻子都很相似——参看戈登·瑞著《萨克雷生平索隐》(TheBuriedLife)牛津版三一——三二页。
  ⑦《全集》第一册九四页。有说利蓓加是萨克雷仿着他朋友的私生女德瑞莎·瑞维丝(TheresaReviss)写的,《名利场》发表时她才十五岁。她后来身世和利蓓加很相似(参看《书信集》第一册导言一五七——一六○页)。
  ⑧当时人都认出都宾是萨克雷按照他的好友约翰·爱仑(JohnAllen)写的(参看《书信集》第一册导言八一页)。
  ⑨譬如《全集》第十二册《巴利·林登的遭遇》里的主角比第十三册《凯丝琳》(Catherine)里的女主角复杂,萨克雷把这个混蛋的心理写得很细微贴切;可是比了利蓓加,他只是单纯的坏人。罗登是《全集》第十四册《二爷通信》(YellowplushCorrespondence)里玖斯·埃斯(Deuce-ace)一流的“乌鸦”,可是他兼有《全集》第十三册《戴尼斯·哈加蒂的老婆》(DeKnisHaggarty’sWife)里的主角对老婆的那一片忠诚,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表现在他一人身上。
  但是萨克雷写人物还有不够真实的地方。譬如利蓓加是他描写得非常成功的人物,但是他似乎把她写得太坏些。何必在故事末尾暗示她谋杀了乔斯呢。照萨克雷一路写来,利蓓加心计很工巧,但不是个凶悍泼辣的妇人,所以她尽管不择手段,不大可能使出凶辣的手段来谋财害命。萨克雷虽然只在暗示,没有肯定她谋杀,可是在这一点上,萨克雷好像因为憎恶了利蓓加这种人,把她描写得太坏,以至不合她的性*格了①。
  萨克雷描写人物往往深入他们的心理。他随时留心观察②,也常常分析自己③,所以能体会出小说里那些人物的心思情感。譬如他写奥斯本和赛特笠翻面为仇,奥斯本正因为对不起赛特笠,所以恨他④,又如都宾越对爱米丽亚千依百顺,她越不把他放在心上;都宾要和她决绝时,她却惊惶起来⑤。萨克雷并不像后来的小说家那样向读者细细分析和解释,他只描叙一些表现内心的具体动作。譬如利蓓加是个心肠冷酷的人,但也不是全无心肠。她看见罗登打了斯丹恩勋爵,一面索索发抖,却觉得自己的丈夫是个强壮、勇敢的胜利者,不由自主的对他钦佩⑥。她和罗登仳离后潦倒穷困,想起他从前的好处,觉得难受。“她大概哭了,因为她比平常更加活泼,脸上还多搽了一层胭脂⑦。萨克雷把利蓓加对丈夫的感情写得恰到好处。又如罗登在出征前留给利蓓加一篇遗物的细账⑧,他在负责人拘留所写给利蓓加求救的信⑨,把他对老婆的一片愚忠、对她的依赖和信任都逼真的表达出来。萨克雷在这种地方笔墨无多,却把曲折复杂的心理描写得很细腻。
  --------
  ①参看圣茨伯利(G.Saintsbury)为牛津版《名利场》所撰序文十五——十六页。
  ②他说他随时张大了眼睛,为他的小说收集材料;又说他常看到自己和别人一样无聊(《书信集》第二册三一○页)。又说他在阔人中间来往,每天都有些收获(《书信集》第二册三三四页)。
  ③萨克雷说他常照的镜子也许是裂缝的、不平正的,可是他照见了自己的懦弱、丑恶、贪纵、愚蠢种种毛病(《书信集》第二册四二三——四二四页)。
  ④《全集》第一册二一一——二一三页。
  ⑤《全集》第二册四○四页。
  ⑥同上书,二二三页。
  ⑦同上书,三六四页。
  ⑧《全集》第一册三六七页。
  ⑨《全集》第二册二一七——二一八页。
  萨克雷的人物总嵌在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里。他从社会的许多角度来看他虚构的人物,从这许多角度来描摹;又从人物的许多历史阶段来看他们,从各阶段不同的环境来描摹。一般主角出场,往往干一两件具有典型性*的事来表现他的性*格。我们的利蓓加一出场也干了一件惹人注意的事,她把校长先生视为至宝的大字典摔回学校了。这固然表现了她的反抗性*,可是反抗性*只是她性*格的一个方面,她的性*格还复杂得多。我们看她在爱米丽亚家追求乔斯,就很能委屈忍受。她在克劳莱家四面奉承,我们看到她心计既工、手段又巧,而且多才多能。她渐渐爬上高枝,稍微得意,便露出本相,把她从前谄媚的人踩踏两下,我们又看到她的浅薄。她在困难中总是高高兴兴,我们看到她的坚硬、风趣和幽默。萨克雷从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历史阶段,用一桩桩细节刻画出她性*格的各方面,好像琢磨一颗金刚钻,琢磨的面愈多,光彩愈灿烂。对于其他人物萨克雷也是从种种角度来描写。譬如乔治·奥斯本在爱米丽亚心目中是一表堂堂的英雄;从利蓓加眼里我们就看到他的浮薄虚荣;在他和都宾的交往中我们看到他的自私;在他父亲眼里他是个光耀门户的好儿子;在罗登看来,他是个可欺的冤桶;律师目中他是个十足的绔袴。又如乔斯,我们也从他本人、他父母、利蓓加、游戏场众游客等等角度来看他,从他壮年、暮年等不同的阶段来看他。这样一来,作者不仅写出一个角色*的许多方面,也写出了环境如何改换人的性*格。赛特笠夫妇得意时是一个样儿,初失意时又是个样儿,多年落魄之后又是一个样儿。罗登早年是个骄纵的绔袴,渐渐变成一个驯顺、呆钝的发胖中年人。萨克雷又着意写出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道德。好人未必成功得意;成功得意的人倒往往变成社会上所称道的好人。一个人有了钱就讲道德了①。所以利蓓加说,假如她一年有五千镑的收入,她可以做个好女人②。在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里,萨克雷第一个指出环境和性*格的相互关系,这是他发展现实主义的很大的贡献。

  --------
  ①参看《全集》第二十册七四页;第二十一册十七页;第二十二册二七四页。
  ②《全集》第二册八○页。萨克雷不是说没有钱就不能讲道德,只说有钱人安享现成,不知道生活困苦可以陷入做不道德的事(《书信集》第二册三五三——三五四页)。所以他劝富裕的人别自以为道德高人一等,他们只是境遇好,没受到诱惑罢了(《全集》第二册二七三页)。
  萨克雷把故事放在三十多年前,他写的是过去十几年到三十几年的事。小说不写古代、不写现代,而写过去二十年到六十年的事,在英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左右很普遍。但萨克雷独能利用这一段时间的距离,使他对过去的年代仿佛居高临远似的看到一个全貌。他看事情总看到变迁发展,不停留在一个阶段上。他从一个人的得失成败看到他一生的全貌;从祖孙三代人物、前后二十年的变迁写出一部分社会、一段时代的面貌,给予一个总评价。我们看着利蓓加从未见世面的姑娘变成几经沧桑的老奸巨猾;爱米丽亚从天真女孩子变为饱经忧患的中年妇人;痴心的都宾渐渐心灰;一心信赖老婆的罗登对老婆渐渐识破。成功的老奥斯本、失败的老赛特笠,他们烦扰苦恼了一辈子,都无声无息的死了。下代的小奥斯本和他的父亲、他的祖父一样自私;下代的小罗登承袭了他父亲没有到手的爵位和产业;他们将继续在《名利场》上活跃。我们可以引用萨克雷自己的话:“时间像苍老的、冷静的讽刺家,他那忧郁的微笑仿佛在说:‘人类啊,看看你们追求的东西多么无聊,你们追求那些东西的人也多么无聊’”①。萨克雷就像这位时间老人似的对小说里所描写的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点头叹息。
  --------
  ①《全集》第十五册三五二页。
  萨克雷最称赏菲尔丁《汤姆·琼斯》(TomJones)的结构①,可是《名利场》里并不讲究结构。他写的不是一桩故事,也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幅社会的全景,不能要求像《汤姆·琼斯》那样的结构②。萨克雷说,他虚构的人物往往自由行动,不听他的安排,他只能随着他们③。又说,他虚构的人物好像梦里的人,他们说的话简直是自己从来没想到的④。又说,他不知道自己的故事是哪儿来的;里面形容的人物他从没看见过,他们的对话他从没听见过⑤。萨克雷和狄更斯的小说都是分期在杂志上发表的,可是萨克雷不像狄更斯那样预先把故事全盘仔细的计划⑥,萨克雷写完这一期,再筹划下一期;他的故事先有部分,然后合成整个⑦。他只选定几个主要的角色*,对他们的身世大概有个谱儿,就随他们自由行动⑧。譬如《名利场》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人问萨克雷故事怎样收场,他回信说:“我上星期碰到罗登夫人……”如此这般,随笔诌了许多事,大致情况后来写进小说里去⑨。
  --------
  ①《全集》第二十二册二六七——二六八页。
  ②有人说,萨克雷第一个打破小说当有结构的成规。他也不由小说的主角带领读者到社会的各阶层去经历,他以全知的作者身份,自己直接来描写社会的各阶层——见爱德温·缪尔(EdwinMuir)《小说的结构》(TheStru-ctureoftheNovel),三八——三九页。
  ③《书信集》第三册四三八页;又《全集》第十六册二六一页。
  ④《全集》十六册二六一页。这个比喻很能启发人。萨克雷说,作家创造人物是把某甲的头皮,某乙的脚跟皮拼凑而成(《全集》第十六册二六二页)。梦里的人物确是这般形成,但绝无拼凑的痕迹,个个是活人,都能自由行动,也不受我们有意识的管制。
  ⑤《书信集》第三册四六八页。
  ⑥参看波特(J.Butt)和凯丝琳·铁洛生合作的《狄更斯怎样创作》(DickensatWork)第一章。
  ⑦杰弗瑞·铁洛生(GeoffreyTillotson)《小说家萨克雷》(ThackeraytheNovelist),剑桥版十四页。
  ⑧参看《忧患的锻炼》四○七页。
  ⑨《书信集》第二册三七五——三七七页。
  又如他起初准备叫爱米丽亚由苦痛的熬炼、宗教的启示,渐渐脱出狭小的自我,能够虚怀爱人①。但是萨克雷改变了他当初的意图②,爱米丽亚到小说后部还依然故我,并没有听萨克雷的安排。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他不愿用自己的布局限制他虚构的人物自由活动,或干扰故事的自然发展。他叙事围绕着利蓓加和爱米丽亚两人的身世,两条线索有时交错,有时平行,互相陪衬对比。爱米丽亚苦难的时候利蓓加正得意,利蓓加倒霉的时候爱米丽亚在交运。这是大致的安排。不过逐期发表的每个部分里结构很严密妥帖,一桩桩故事都有统一性*。譬加第一、二期写利蓓加想嫁乔斯,枉费心计,第三、四期写她笼络罗登,和他私下结婚,不料毕脱从男爵会向她求婚,她一番苦心,只替自己堵塞了富贵的门路。萨克雷总把最精警的部分放在每期结尾,仿佛对读者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例如乔治出征前和爱米丽亚重归和好;乔治战死疆场,爱米丽亚还在为他祈祷;罗登发现利蓓加对自己不忠实等等③。他叙述的一桩桩故事都很完整,富有戏剧性*,充满了对人生的讽刺。但是整部小说冗长散漫,有些沉闷的部分。
  --------
  ①《全集》第一册三二二页,对照《书信集》第二册三○九页。
  ②参看《萨克雷生平索隐》三五页。
  ③参看《忧患的锻炼》四九九页。
  萨克雷刻意描写真实,却难免当时社会的限制。维多利亚社会所不容正视的一切,他不能明写,只好暗示。所以他叹恨不能像菲尔丁写《汤姆·琼斯》那样真实①。他在这部小说里写到男女私情,只隐隐约约,让读者会意②。譬如利蓓加和乔治的关系只说相约私奔,利蓓加和斯丹恩勋爵的关系只写到斯丹恩吻利蓓加的手。如果把萨克雷和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巴尔扎克、福楼拜等相比较,就可以看出他们在描写真实的程度上、选择细节的标准上有极大的区别。
  --------
  ①《全集》第三册导言六页。
  ②《全集》第二册三五九页。
  萨克雷和菲尔丁一样,喜欢夹叙夹议,像希腊悲剧里的合唱队,时时现身说法对人物和故事作一番批评。作家露面发议论会打断故事,引起读者嫌厌。不过这也看发议论的艺术如何。《名利场》这部小说是作者以说书先生的姿态向读者叙述的;他以《名利场》里的个中人身份讲他本人熟悉的事,口吻亲切随便,所以叙事里搀入议论也很自然。萨克雷在序文里说:“这场表演……四面点着作者自己的蜡烛”,他的议论就是台上点的蜡烛。他那批判的目光照明了台上的把戏,他的同情和悲悯笼罩着整个舞台。因此很有人为他的夹叙夹议作辩护①。但是萨克雷的议论有时流于平凡罗嗦,在他的小说里就仿佛“光滑的明镜上着了些霉暗的斑点”②。还有一层,他穿插进去的议论有时和他正文里的描写并不协调。他对爱米丽亚口口声声的赞美,就在批评她没头脑、虚荣、自私的时候,口吻间还含蕴着爱怜袒护。我们从他的自白里知道,爱米丽亚这个人物大部分代表他那位“可怜”的妻子依莎贝拉③,在爱米丽亚身上寄托着他的悲哀和怜悯;他在议论的时候抒写这种情感原是极自然的事,但是他议论里的空言赞美和他故事里的具体刻画不大融洽,弄得读者摸不透他对爱米丽亚究竟是爱、是憎、是赞扬、是讽刺④。有的读者以为作者这般赞美的人物准是他的理想人物,可是按他的描写,这个人物只是个平庸脆弱的女人。是作者的理想不高呢?还是没把理想体现成功呢?读者对爱米丽亚的不满就变为对作者的不满了⑤。
  --------
  ①参看《小说家萨克雷》七一——一一四页;《英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小说》二五一——二五六页。
  ②见奥列弗·艾尔登(OliverElton)《一八三○——一八八○年英国文学概观》(ASurveyofEnglishLiterature)第二册二三一页。
  ③《书信集》第三册四六八页。
  ④譬如凯丝琳·铁洛生就以为萨克雷是在讽刺爱米丽亚这种类型的女角(见《英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小说》二四六页)。
  ⑤参看《萨克雷生平索隐》三六页。萨克雷的女友——萨克雷认为有“一部分”和爱米丽亚相似的那一位——也很不满意爱米丽亚这个人物(见《书信集》第二册三三五页又三九五页)。
  萨克雷善于叙事,写来生动有趣,富于幽默。他的对话口角宛然,恰配身份。他文笔轻快,好像写来全不费劲,其实却经过细心琢磨。因此即使在小说不甚精警的部分,读者也能很流利的阅读下去。《名利场》很能引人入胜。但是读毕这部小说,读者往往觉得郁闷、失望。这恰是作者的意图。他说:我要故事在结束时叫每个人都不满意、不快活——我们对于自己的故事以及一切故事都应当这样感觉①。他要我们正视真实的情况而感到不满,这样来启人深思、促人改善。
  --------
  ①《书信集》第二册四二三页。
  《名利场》在英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萨克雷用许许多多真实的细节,具体描摹出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和一个时代的片断,在那时候只有法国的斯汤达和巴尔扎克用过这种笔法,英国小说史上他还是个草创者①。他为了描写真实,在写《名利场》时打破了许多写小说的常规。这部小说,可以说在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的境地。
  杨绛
  一九五九年
  ①参看《忧患的锻炼》三九四——三九五页。
或许您还会喜欢:
零的焦点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秋天,经人做媒,板根祯子和鹈原宪一订了婚。祯子二十六岁,鹈原三十六岁。年龄倒很相配,但社会上看来,结婚似乎晚了点。“三十六岁还打光棍,不知过去有过什么事?”提亲时,祯子的母亲最为介意。也许有过什么事,三十六岁还没有碰过女人,似乎说不过去。但媒人说绝对没有。好像是在撒谎。作为一男人,也太懦弱了。工作已经多年,置身于男人世界里的份子是这样想的。事实上,和女人完全没交往的男人,会叫人瞧不起。 [点击阅读]
青鸟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郑克鲁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时象征派戏剧家。出生于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毕业后随即到巴黎小住,结识了一些崇尚象征派诗歌的朋友,从此决定了他的文学生涯和创作倾向。他的第一部作品《温室》(1889)是象征派诗歌集。同年发表的剧本《玛莱娜公主》得到了法国评论界的重视,这个剧本第一次把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到戏剧创作中。 [点击阅读]
1973年的弹子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近乎病态地喜欢。有一段时间——10年前的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逢人就问自己生身故乡和成长期间住过的地方的事。那个时代似乎极端缺乏愿意听人讲话那一类型的人,所以无论哪一个都对我讲得十分投入。甚至有素不相识的人在哪里听说我这个嗜好而特意跑来一吐为快。他们简直像往枯井里扔石子一样向我说各种各样——委实各种各样——的事,说罢全都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点击阅读]
1Q84 BOOK2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nbs;《1Q84BOOK2(7月-9月)》写一对十岁时相遇后便各奔东西的三十岁男女,相互寻觅对方的故事,并将这个简单故事变成复杂的长篇。我想将这个时代所有世态立体地写出,成为我独有的“综合小说”。超越纯文学这一类型,采取多种尝试。在当今时代的空气中嵌入人类的生命。 [点击阅读]
人间失格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日本著名小说家太宰治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作品,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纤细的自传体中透露出极致的颓废,毁灭式的绝笔之作。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一个“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在发表这部作品的同年,太宰治就自杀身亡。 [点击阅读]
假戏成真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接听电话的是波洛的能干秘书李蒙小姐。她把速记簿摆到一边去,拎起话筒,平淡的说,“屈拉法加8137。”赫邱里-波洛躺回直立的椅背上,闭起双眼。他的手指在桌缘上轻敲着,脑子里继续构思着原先正在口述的信文的优美段落。李蒙小姐手掩话筒,低声问说:“你要不要接听德文郡纳瑟坎伯打来的叫人电话?”波洛皱起眉头。这个地名对他毫无意义。“打电话的人叫什么名字?”他谨慎地问。李蒙小姐对着话筒讲话。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5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人味在夜空中飘荡。狼灵停在一棵树下,嗅了嗅,灰棕色毛皮上洒满了斑驳阴影。松林的风为他送来人味,里面混合着更淡的狐狸、兔子、海豹、鹿,甚至狼的气味。其实这些东西的气味也是人味:旧皮的臭气,死亡和酸败的气息,且被更浓烈的烟、血和腐物的味道所覆盖。只有人类才会剥取其他动物的毛皮毛发,穿戴起来。狼灵不怕人,就和狼一样。他腹中充满饥饿与仇恨,于是他发出一声低吼,呼唤他的独眼兄弟,呼唤他的狡猾小妹。 [点击阅读]
南非洲历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南非洲历险记--第一章在奥兰治河边第一章在奥兰治河边1854年2月27日,有两个人躺在奥兰治河边一棵高大的垂柳下,一边闲谈一边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河面。这条被荷兰殖民者称作格鲁特河,被土著霍顿督人称作加列普的奥兰治河,可以与非洲大陆的三大动脉:尼罗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相提并论。像这三大河流一样,它也有自己的高水位、急流和瀑布。 [点击阅读]
堂吉诃德
作者:佚名
章节:134 人气:2
摘要:【一】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作者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现实主义的描写在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虚实结合的. [点击阅读]
天使与魔鬼
作者:丹·布朗
章节:86 人气:2
摘要:清晨五点,哈佛大学的宗教艺术史教授罗伯特.兰登在睡梦中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电话里的人自称是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的首领,名叫马克西米利安.科勒,他是在互联网上找到兰登的电话号码的。科勒急欲向他了解一个名为“光照派”的神秘组织。他告诉兰登他们那里刚刚发生了一起谋杀案。他把死者的照片传真给兰登,照片把兰登惊得目瞪口呆。 [点击阅读]
安妮日记英文版
作者:佚名
章节:192 人气:2
摘要:Frank and Mirjam Pressler Translated by Susan MassottyBOOK FLAPAnne Frank's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is among the most enduring docu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点击阅读]
将军的女儿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这个座位有人吗?”我向独自坐在酒吧休息室里的那位年轻而有魅力的女士问道。她正在看报,抬头看了我一眼,但没有回答。我在她对面坐了下来,把我的啤酒放在两人之间的桌子上。她又看起报来,并慢慢喝着波旁威士忌①和可口可乐混合的饮料。我又问她:“你经常来这儿吗?”①这是原产于美国肯塔基州波旁的一种主要用玉米酿制的威士忌酒。“走开。”“你的暗号是什么?”“别捣乱。”“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你。”“没有。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