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美的历程 - 民族心灵的历程——读《美的历程》有感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艺术和美是精神与心灵的外化、表现和寄托。“美的历程”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历程,民族的艺术史也就是民族心灵的历史,随着民族精神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因此,在本书中,谈艺术的发展之前,作者必先谈社会、思想的变化和演进,以期理解艺术和美发展的内在因素和相互作用。
  一、艺术之起源
  原始人群就开始用某种艺术形式来表达社会的含义。装饰品和某种色彩的使用“不只是感官愉快,而是其中参与了、存储了特定的观念意义。在对象一方,自然形势(装饰品、色彩)中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在主体一方,官能感受(对某种色彩感觉愉快)中已经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理解。”美,因此就不只是简单的形式,而是带有社会意义的“有意味的形式”。图腾是重要的写实形式,寄托一个部落的观念和希望。
  原始写实的图案逐渐发展为抽象的线条和纹饰。这种抽象的几何图案和线条实际包皮含着大量的远古时期人类复杂的情感、观念和想象,在不断的综合、抽象的过程中,虽已不再能用理智、逻辑、概念诠释清楚,但仍保留在美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当中。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皮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进而形式逐渐摆脱模拟、写实,使自己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前进的道路,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便日益起着重要作用。美的形式和人之间不断互动,形式由人来丰富和发展,同时形式也影响着人的感受和观念。
  二、从青铜器的发展变化看艺术随时代而变之特点
  商代“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就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休”的禛祥意义。”这些纹样“特征都在突出这种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是原始部落图腾文化发展到高级形式的表现。
  进入春秋以后,“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保留有大量原始社会体制结构的早期宗法制走向衰亡.....社会的解体和观念的解放是连在一起的.....殷周以来的远古巫术宗教传统在迅速褪色,青铜饕餮也失其权威,多缩小而降低于附庸的地位。”时代在变,艺术的功能和审美情趣也为之一变,宗教束缚的解除,使现实生活和人间趣味更自由地进入了作为传统礼器的青铜领域。青铜器的纹饰也以接近生活的写实面貌和比较自由生动、不受约束的新形式出现。

  三、理性主义为华夏艺术奠基
  孔子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把传统礼制乃至远古传说、宗教活动全部给予实践理性的心理学的解释,从而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欲求,把礼乐服务和服从于神,变而为服务和服从于人。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是情感怖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书法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正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和无神论,另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道路,而且慷慨悲歌和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
  但儒、道毕竟是对立的。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前者是功利、实用主义的框架与束缚,后者正是要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入世和出世,兼济和独善,人事论理与自然浪漫,两种对立的观念变幻融合,终于渗透到中国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是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基调。另一方面,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共同将中国文化引向世俗的、生活、人的、理性的范围内,和超越现实的、神灵的、神秘主义的心灵感受分道扬镳。
  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贯彻了神人同在的倾向。反映到建筑风格上,中国人的建筑不是孤立的,摆脱世间生活的宗教建筑,而是以入世的,和世间生活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为代表。木质的、平铺式的建筑,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设计,不追求神秘的,高耸入云指向上苍的观念。
  而园林艺术,追求自然的和谐与浪漫主义,在“庭院深深深几许”,迂回曲折,兴味盎然中寻求一个心灵退隐之所,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
  四、华夏艺术中想象力的源泉
  当中国北方在儒家的影响下,脱离原始的宗教,日益理性和世俗化的时候,原始的氏族图腾-神话的文化在南方的楚文化中得到了更多的保留。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具有和北方文化迥异的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
  楚文化在汉代的艺术中得到了继承。汉政权由于主要来自于楚地,虽然在政治上选择了儒家纲常礼教,但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更多的继承了楚文化的特点,也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炽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想象与世俗功能、行动征服结合,形成了汉代灵动而古拙,表达世俗生活而又充满想象的艺术风格。
  当理性思维在政治上占主导时,神人的交流就只能在艺术的世界中。而此时的神已经不是完整的宗教上的图腾,更多的思想解放和浪漫遐想一种寄托。
  五、艺术随时代不断演进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怀疑论哲学的影响下,艺术表现出对人生的执着,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当经术法统、道德节操全部被至于怀疑和否定之下,只有人生的短暂和多难是最真切的感受。统一的价值标准不复存在之后,对人生易老,世事无常这一千古主题的咏叹就发自肺腑而动人心魄。

  内的追求和外的否定连在一起促成了人的“觉醒”,个人人格、思辨和精神状态的表达成为时代艺术的主题。为个人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完全不同于两汉“厚人伦、美教化”的主题。
  在宗教艺术中,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宗教内容服务,是宗教精神的载体。在魏晋时期的佛教艺术中,造像人物的神态充满了神秘的,超然自得,无法琢磨的气质。
  中国文化对外来佛教文化有一个接受、消化、摆脱的过程。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佛教中反理性的宗教神秘迷狂的部分。佛从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思辨神灵,转变为管辖世事、可向之祈求的权威的主宰。之后,在理论上出现了要求信仰和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
  因此,佛教艺术也因此发生了质的变化。佛教艺术中表现神秘主义的因素逐渐淡化,而渐成描绘世俗生活,更加逼十真、具体和写实。这也渐不是宗教的艺术了。
  唐代艺术继承了两汉和魏晋的传统,并发展成更高一层,灿烂夺目。既不同于两汉艺术对外在事务、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同于魏晋时期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生活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浸透在盛唐的文艺中。李白代表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天才极致,随心创造,无任何约束。
  到中唐,以杜甫为代表,盛唐艺术那种雄豪壮伟气势和情绪被纳入规范,收纳凝练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也因此更能为大众所接受和亲近。
  到晚唐则进一步发展到“峭洁清远,遗世独立”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也深刻的影响了后世。在晚唐发展起来的词,是这种细腻的艺术风格传承的主要载体。和诗境的笼统、浑厚、宽大不同,词境具体,细致,新巧和富于情感。词的这种意境在宋代的山水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元明清的艺术则更加细腻、世俗和生活化。和时代发展相一致,日见平和,不复有民族兴起之初艺术所具有的雄浑古拙、炽烈奇诡之气。
  还是开篇时所讲,《美的历程》描绘的是民族心灵精神的历程。理解了民族精神的演变和内涵,才能真正体会到前人艺术中跳动的生命。
  2004年12月23日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字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 [点击阅读]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南方有嘉木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点击阅读]
国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画家李明溪看球赛的时候突然大笑起来,怎么也止不住。朱怀镜说他是不是疯了。平时李明溪在朱怀镜眼里跟疯子也没什么两样。当时朱怀镜并没有想到李明溪这狂放的笑声会无意间改变他的命运。那是国家女子篮球队来荆都市举行的一次表演赛,并不怎么隆重,门票却难得到手。李明溪也不是球迷,总是成天躲在美术学院那间小小画室里涂涂抹抹。所谓画室也就是他自己的蜗居。那天他突然想起很久没有见到朱怀镜了,就挂了电话去。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莫言《蛙》
作者:莫言
章节:68 人气:2
摘要:小说写到了“代孕”,代孕女陈眉(姑姑)原是很漂亮的女人,因为火灾毁坏了姣好的面容,最终决定用代孕的方式去帮助家里、帮助父亲渡过生活难关。莫言说,“我是用看似非常轻松的笔调在写非常残酷的事实。这事实中包皮皮含着重大的人性问题。孩子生下来被抱走后,陈眉面临着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当她决定‘我不要钱了,我要给我的孩子喂奶’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点击阅读]
铁梨花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关于《铁梨花》《铁梨花》是严歌苓改编自她的父亲——同样是著名作家的萧马老先生的作品,讲述的是在军阀混战动荡岁月里,一个出生在晋陕交界盗墓贼家的女儿铁梨花,从一个普通人家女儿、到军阀家的姨太太、再到誓死离家出走甘当单身妈妈的心路历程,演绎了一部爱恨情仇交织的女性传奇史诗。 [点击阅读]
夜谭十记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不负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赢得一个“洋翰林”的尊号,在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当我穿上黑袈裟样的学士服,戴上吊须绦的学士方帽,走上台去,从我们的校长手里领来一张金光灿烂的毕业证书,真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青云直路、鹏程万里了。 [点击阅读]
狼图腾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mdas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莫言《四十一炮》
作者:莫言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那是什么岁月?你几岁?云游四方、行踪不定、暂时寓居这废弃小庙的兰大和尚睁开眼睛,用一种听起来仿佛是从幽暗的地洞里传上来的声音,问我。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在农历七月的闷热天气里。那是1990年,大和尚,那时我十岁。我低声嘟哝着,用另外一种腔调,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两个繁华小城之间的一座五通神庙,据说是我们村的村长老兰的祖上出资修建。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