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罗兰小语 - 散文卷:现代父子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和三个孩子在客厅里高高兴兴地闲聊,忽听外面计程车响,接着车门“砰”的一关,大门的弹簧锁从外面一开,孩子们就知道是父亲回来了。于是,大家立时鸦雀无声。
  接着,他匆匆走进客厅,孩子肃立。拿报纸的拿报纸,倒茶的倒茶。然后,女儿慢慢地各就各位,儿于却悄悄地溜上楼去了。
  其实,他最爱孩子,孩子幼时,他每晚钻进他们的小蚊帐去搜捕蚊于,务必把蚊于完全肃清为止的那份细心与耐性,真使我自愧不如。有时,我们带孩子出去旅行,举凡带他们上厕所、洗澡、喝水、零食诸事,都是他来做。不过,如衣服的添换,食物质量的选择、调配,也都是他发号施令,只因我对生活琐事一向粗心,所以这份责任自然也就由他承担了去。但当孩子逐渐长大时,情形就开始变了。女儿倒还有时和父亲说笑几句,儿子却总是一见了他,就想开溜。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和儿子之间有了这种距离。儿子固然是躲着他,他见了儿子,也像只“乌眼鸡”似的,满脸的不悦。不是嫌儿子脸未洗净,就是嫌他头发不理,孩子在变声阶段,不开口说话时,他嫌他一天到晚闷声不响,一开口说话,他又怪他“嗡声嗡气”。仿佛忘了当初儿子呱呱坠地时,他那喜极而泣的心情,而只剩了挑剔的份儿。
  起初,我对他这种态度实在是大惑不解。但慢慢的,我发现,似乎多数做父亲的对儿子都比对女儿严厉。尤其是对逐渐成长中的儿子,更是多多少少都有这么一份没来由的距离。记得我外甥小的时候,有一次和我一同站在大门口闲眺。对面跑来了一只黑狗,两只眼睛凶巴巴地瞪着我们。小外甥对那狗看了又看,然后自言自语地说:
  “看!正像一个爸爸!”
  当时我听了大笑,警告他说:
  “好啊!给你爸爸听见,不打你才怪!”
  现在想想,他的话虽然可笑,却充分流露出一个儿子对父亲的观感。当他父亲用那严厉的眼光对他望着时,大概的确有几分像那只凶巴巴的狗。童言无忌,于是就以意识流的方式说出来了。要是拿到现在,他大概即使心里这样想,口里也不敢说。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他父亲也不会再用那种眼光对着他了。因为他已学成役毕,走入社会,父子之间有了朋友的成分,就显得客气多了。
  因此我想,以多数情形来说,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感情可能有这么几个阶段——
  幼小的时候,宠他、爱他。
  成长过程之中,嫌他、责他。
  长大之后,信他、服他。
  幼小时候和长大之后的情形容易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之中的那“乌眼鸡阶段”则常会使人莫名其妙。如要给他找个理由的话,我想,最简单的说法可能就是“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吧?
  父亲对女儿,先天上有一份宽大。一方面,他觉得她们是女孩,顽皮一点,不用功一点,似乎都情有可原。另一方面,他觉得女孩禁不起“严刑峻法”,从心里就只想保护她们。对儿子可就不然,在父亲心里,觉得儿子小则是这一家的支柱;大则是国家的栋梁。因此,只要儿子一脱离童稚阶段,就立刻被性急的父亲肯定为小大人。这小大人不但要现行矩步,不但要衣冠整洁,而且进退应对,都要中节。他希望儿子德智体三育兼优,因此不异拔苗助长;他希望儿子领袖群伦,因此不能忍受他有任何一点不孚众望(其实只是他一人所望)。因此对他十分之十一的苛求。而他又恐儿子不服督导,所以自己先树立威严,不苟言笑,以便令出必行。
  站在做母亲的立场,有时我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严峻确实可以补足我的宽柔。但当我发现,身高175公分的儿子已经不愿事事求教于母亲,而又不敢向父亲商量时,我觉出了单是严峻,也并非最理想的为父之道。
  文章写到这里,做父亲的又在喊儿子下楼去做俯地挺身。这已是我拐弯抹角,烦请他注意一下儿子身体的绩效。可惜有点矫枉过正,距我的想法有一大段距离。175公分的儿子并不愿意父亲以军训教官的姿态对他做个别督导,只是慑于威严,不敢不奉命体操而已。

  我总觉得,与其让母亲去和儿子做朋友,不如让父亲去和他做朋友。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同学中有姓蔡的三兄弟,分别在四,五,六年级读书。他们的父亲蔡先生每天早上必定带着他们三个去附近网球场,打一个小时的网球,然后,他去上班,孩子们去上学。下午课后,也常见他们父子一同散步。蔡先生对儿子似乎另有套教育方法,他对儿子并不道貌岸然,但儿子们好像都很听话,没有一点无法无天的作风。可见,父亲要儿子听话,并不一定非道貌岸然不可。
  当然,中国旧式家庭中的父亲多半也都是道貌岸然。不苟言笑的。而且我们中国人也常说,我国旧式的家庭教育足以傲视世界。旧金山唐人街的中国家庭不出太保(现在也不行了),得归功于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似乎那种严肃是理想的为父之道,但事实上,时代不同,社会形态和家庭组织早已今非昔比。以前男主人有足够的机会在家里课子读书,虽然严肃,但父子之间接触的机会不少。因此,双方是亲近而互相了解的。同时大家庭中,长辈叔伯也都可随时对孩子施以“机会教育”即使父亲严肃些,也有其他人等可做缓冲,予以弥补。
  现在小家庭,则是家中长辈只有一父一母。如父母双方对子女教育态度不一致,容易给孩子制造混乱和投机取巧的机会。如态度一致,除非恰到好处,否则失之过严或过宽,都非孩子之福。尤其父亲忙绿终日,难得在家,就更谈不到对孩子的了解与教育。
  常听一位朋友说,某人位居要津,终年奔波,无暇内顾,偶尔回家一次,看见儿子不像话,就把儿子吊起来打一顿,然后又自顾出差去也。等一半个月回来,一看儿子不像话如故,就再把儿子吊起焉打一顿。这种教育严则严矣,但效果何在?

  据说,那儿子后来做了太保,被少年组请去管训。后来服完兵役,再重续学业时,父亲为赎前衍,时常早起,亲手为儿子准备早点,希望建立父子之间相互的了解,与恢复先天的感情。
  其实,所谓长幼有序,固然是要幼者尊敬长者,但不要忘记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因果还是相对的。旧式家庭教育有效,多半还是因为“寓教育于生活”的成功,并不只是严峻而已。
  鸽笼式的公寓,在需钱的工业社会,与必须孤军奋战的现代生活,使每一个做父亲的人都只顾奔走衣食,奔走社会地位;又为了社会地位而专心应酬。于是多数家庭中的孩子,除了上学之外,回到家里,就都过的是来亨鸡式的生活。女孩子倒还好办,男孩子就有问题。因为假如他们好动,常自己出去跑跑,那就会被认为是太保;如乖乖地坐在家里,就当然会变成书呆。家中唯一可以领导他的成年男子是父亲,而父亲是忙得把家当旅馆的。偶尔想起该教教孩子了,不要选吃饭的时候开训,采超音速喷射式的“知识注入”,使人消化不良,就是像开了电钮一般的让儿于做体操,把运动变为刑罚。
  难怪有一次,尚在读初一的我家老大说:
  “等我有了儿子时,我一定天天带他去郊游。要不就买辆脚踏车,父子俩一向骑车出去玩。一方面免得他总闷在家里没有见识,二方面可以让他锻炼身体。”
  他这句话,当然是有感而发。“天天郊游”固然是孩子话,但偶尔父子俩郊游一下,平时父子俩散散步,聊聊天,总可酌量“拨冗”办到吧?
  生活事业固然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但认真想想的话,天下还有什么比儿子前途更重要的事呢?
或许您还会喜欢:
莫言《檀香刑》
作者:莫言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一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俺也想不到,一个女流之辈俺竟然能够手持利刃杀了自己的公爹。俺更想不到,这个半年前仿佛从天而降的公爹,竟然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俺公爹头戴着红缨子瓜皮小帽、穿着长袍马褂、手捻着佛珠在院子里晃来晃去时,八成似一个告老还乡的员外郎,九成似一个子孙满堂的老太爷。 [点击阅读]
身边的江湖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两年前,在大理,他开辆老富康来接我们,说“走,野哥带你看江湖”。他平头,夹克,脚有些八字,背着手走在前头,手里捞一把钥匙。我对龙炜说:“你看他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他听见了,回身哈哈一笑。院子在苍山上,一进大门,满院子的三角梅无人管,长得疯野。树下拴的是不知谁家寄养的狗,也不起身,两相一望,四下无言。他常年漫游,偶尔回来住。偌大的房子空空荡荡,只有一排旧椅子,沿墙放着,灶清锅冷,有废墟之感。 [点击阅读]
采桑子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主要人物简介金载源:有清廷授予的镇国将军头衔,曾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生有七子七女,20世纪50年代初期逝世于北京。大福晋:瓜尔佳氏,清廷责任内阁大巨裕成之女。生有长子舜铻、五子舜锫,长女舜锦、三女舜钰。二夫人:张氏,安徽桐城人,康熙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后裔。生有二子舜镈、三子舜錤、四子舜镗、六子舜针、七子舜铨,二女舜镅、四女舜镡。三夫人:陈氏,北京市人,贫民出身。 [点击阅读]
韩寒《零下一度》
作者:韩寒
章节:43 人气:2
摘要:我1982年出生在一个小村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是那里的广阔天地造就了我以后一向的无拘无束。现在想想小时候真的很开心,夏天钓龙虾,冬天打雪仗。但人不会永远留在童年,6岁那年我去镇上念小学。小学的我,品学兼优,还当过三好学生。那时起,我开始读课外书,嗜书如命。一到晚上,我就窝在被子里看书,常常看到半夜,真是佩服自己的这双眼睛百看不坏,视力向来绝佳。 [点击阅读]
鲁西西传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居住着老鼠六兄弟。老鼠六兄弟的生活过得还不错,可近来他们很苦恼。这是因为有一天鼠三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本画报,上面几乎都是骂老鼠的内容。有一页上写着: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还画着一只狼狈逃窜的老鼠。还有一页上画着一群老鼠在粮仓偷吃粮食的情景。旁边写着:警惕老鼠盗窃粮食。老鼠六兄弟边看边皱眉头。鼠大说:“咱们不能背着这么个坏名声过日子!”老鼠兄弟们一致同意。 [点击阅读]
麻辣女兵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汤小米,你已经十八岁了,但是我给你写这封信并不是要祝福你,而是要质问你,你准备如何开启你的成人礼?是继续街舞跑酷混日子?准备这么混到什么时候呢?对啊,无忧无虑的年纪里,日子总是很好混,可是你终于十八岁了,总要为自己做些什么吧?总要有些什么不一样吧?再过十年,不,哪怕只是再过一年,一年后的你,如果和现在的我毫无差别,你对得起我现在给你写这封信吗?汤小米, [点击阅读]
三毛《哭泣的骆驼》
作者:三毛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尘缘——重新的父亲节(代序)二度从奈及利亚风尘仆仆的独自飞回加纳利群岛,邮局通知有两大麻袋邮件等着。第一日着人顺便送了一袋来,第二袋是自己过了一日才去扛回来的。小镇邮局说,他们是为我一个人开行服务的。说的人有理,听的人心花怒放。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请来大批邻居小儿们,代拆小山也似的邮件,代价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中国邮票,拆好的丢给跪在一边的我。 [点击阅读]
余震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2006年1月6日多伦多圣麦克医院沃尔佛医生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看见秘书凯西的眉毛挑了一挑。“急诊外科转过来的,等你有一会儿了。”凯西朝一号诊疗室努了努嘴。沃尔佛医生挂牌行医已经将近二十年了。在还没有出现一个叫亨利?沃尔佛的心理医生的时候,早已存在着一个叫凯西?史密斯的医务秘书了。凯西在医院里已经工作了三十三年,可谓阅人无数。 [点击阅读]
傅雷家书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傅雷(!”908~!”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点击阅读]
冬天里的春天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第一节沉沉的大雾,似乎永远也不会消散地弥漫着,笼罩在石湖上空。迷迷蒙蒙,混混沌沌,任什么都看不出来,若不是咿咿呀呀的桨声,船头逆浪的水声,和远处湖村稀疏的、不甚响亮的鞭炮声,真会以为是一个死去的世界。那劈脸而来的浓雾,有时凝聚成团,有时飘洒如雨,有时稠得使人感到窒息难受,有时丝丝缕缕地游动着,似乎松散开了,眼前留出一点可以回旋的空际。但是,未容喘息工夫,顷刻间,更浓更密的雾团又将人紧紧裹住。 [点击阅读]
出梁庄记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0
摘要:阎连科: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李敬泽:《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点击阅读]
刻下来的幸福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上海最近的天气变化得很厉害,昨天我还穿着短袖的白色T恤,今天我就又裹起黑色的长风衣了。我骑着单车穿行在人迹稀少的上大校园里,上大里面90%的学生都是上海人,一到放假的时候走得人去楼空,每次我在周末的时候都会觉得没有比这里更适合拍鬼片的地方了。今天在下雨,雨从头顶上笼罩下来,不是很大,却让人觉得伤感。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