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伦敦桥 - 第65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当天,我一直在苏格兰场工作,晚上就睡在一张简易床上。
  凌晨三点钟,我起来继续工作。因为第二个最后期限将会是英国时间的子夜时分。没人知道到时会发生什么事。
  早上七点,我坐上一辆没有任何标识的警方面包车,穿行在狭窄的街道里,我的目的地
  是希思罗机场附近的弗尔沙姆。马丁?洛奇和他手下的3名侦探陪我一起去。我们已获准在执行此次任务时携带枪支。这样最好。
  路上,洛奇向我们说明了此行的目的。“我们的人和特别分部的人都部署在希思罗机场和周边地区。届时,机场的警察会予以合作。有人在目的地附近的一所私人住宅的房顶上发现了一名手持导弹发射器的可疑人物。我们已经启动了监视程序。但现在还不能进去,原因很简单,昨天的事就是一个最好的教训。那个家伙肯定也在监视周围的情况。我很肯定。”
  另一个侦探问:“知道谁在那间房子里吗,长官?查出什么了吗?”
  “那房子是租来的,房子的主人是一个地产开发商。是个巴基斯坦人,也许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还不知道那个租房子的人是谁。房子距希思罗机场的跑道只有几百码远。还需要我说什么吗?”
  我看着洛奇,他的双臂紧紧地抱在胸前。“非常讨厌的家伙,”他说,“这还是客气的说法,对吗,亚历克斯?”
  “我也这么认为。从我第一次跟‘野狼’打交道开始我就这么认为。他以伤害他人为乐。”
  “你一点儿都想不出他的身份来吗,亚历克斯?是什么原因使他变成这样?”
  “他好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换身份。他……或她?有两次差点就抓到他了。也许这次运气会好些。”
  “最好是这样。”
  几分钟后,我们到达了我们在弗尔沙姆的目的地。我跟洛奇见到了SO19英国特种作战分部的人,突袭行动将由他们来完成。警方已在附近的几栋大楼里安装了摄像头。录像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拍下来的。
  “就像看电影一样。我们没法改变银幕上发生的事情,”我们研究过录像后,洛奇说。简直是团乱麻。我们不该出现在那儿。他们警告过我们。但我们怎么能置之不理呢?
  洛奇手里拿着上午进出希思罗机场所有航班的起降时间表。在随后的一个小时里,会有30多架飞机在这里降落。马上就要降落的飞机中,有几架来自艾恩德霍芬,3架来自爱丁堡,2架来自阿伯丁,然后就是从纽约飞来的英国航空公司的航班。警方已就是否取消所有航班在希思罗和盖特威克机场的降落进行了慎重的讨论。从纽约过来的飞机将在19分钟内抵达这里。
  一个警察伸出手指指着说:
  “房顶上有人!快看!在那儿!”
  两个面对目标房子的监视器上显示出了房顶上的情形。一名身着深色衣服的男子出现在房顶上。接着,又出来了一个,这个人手里拿着一具便携式地对空导弹发射器,从天井里露出头来。
  “真他妈该死,”有人低声骂道。气氛越来越紧张。我也是如此。
  “快通知各航班改道!我们没别的选择了,”洛奇大声叫着,“我们的狙击手看见那两个混蛋了吗?”
  SO19分部传回消息,他们的狙击手已经看到了房顶上的那两个人。与此同时,我们看到那两个混蛋已经就位了。毫无疑问,他们想要击落降落在这里的客机。我们从监视器上看到了这可怕的一幕,却不能阻止它。
  “混蛋!”洛奇冲着监视器大骂,“你们两个混蛋休想打到什么东西。你们觉得怎么样?”
  “我看他们是中东人,”其中一个侦探说道,“他们肯定不是俄国佬!”
  “我们还没接到开枪的命令,”一个戴着耳机的人说,“还得等等。”
  “上面到底在等什么?”洛奇高声抱怨着,“我们必须干掉他们。快点!”
  突然,枪响了!我们可以从录像中听到枪声。肩上扛着发射器的男子应声倒地。他没有站起来,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接着,另一个嫌疑犯也中弹了。两枪全部命中。
  “怎么回事?”监视车里有人大叫道。接着,每个人都开始大骂开枪的人。
  “谁让他们开枪的?这是怎么回事?”洛奇尖叫着。
  消息终于传回来了,可没人会相信。我们的狙击手没有开枪。是别人开枪打中了房顶上的那两个混蛋。
  疯狂。
  这简直太疯狂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怪指纹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法医学界的一大权威宗像隆一郎博士自从在丸内大厦设立宗像研究所,开始研究犯罪案件和开办侦探事业以来,已经有好几年了。该研究所不同于普通的民间侦探,若不是连警察当局都感到棘手的疑难案件它是决不想染指的,只有所谓“无头案”才是该研究室最欢迎的研究课题。 [点击阅读]
恐怖谷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我倒以为……"我说。“我应当这样做,"福尔摩斯急躁地说。我自信是一个极有耐性的人;可是,我得承认,他这样嘲笑地打断我的话,的确使我有点不快。因此我严肃地说:“福尔摩斯,说真的,你有时真叫人有点难堪啊。”他全神贯注地沉思,没有即刻回答我的抗议。他一只手支着头,面前放着一口未尝的早餐,两眼凝视着刚从信封中抽出来的那张纸条,然后拿起信封,举到灯前,非常仔细地研究它的外观和封口。 [点击阅读]
我弥留之际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朱厄尔和我从地里走出来,在小路上走成单行。虽然我在他前面十五英尺,但是不管谁从棉花房里看我们,都可以看到朱厄尔那顶破旧的草帽比我那顶足足高出一个脑袋。小路笔直,像根铅垂线,被人的脚踩得光溜溜的,让七月的太阳一烤,硬得像砖。小路夹在一行行碧绿的中耕过的棉花当中,一直通到棉花地当中的棉花房,在那儿拐弯,以四个柔和的直角绕棉花房一周,又继续穿过棉花地,那也是脚踩出来的,很直,但是一点点看不清了。 [点击阅读]
我是猫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点击阅读]
数字城堡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丹·布朗(DanBrown)是美国当今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2003年3月出版的《达·芬奇密码》创造了一个书市奇迹,旋风般地横扫了美国各大畅销书榜,至今全球销量已超过800万册。丹·布朗也凭这部小说而大红大紫。丹·布朗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埃克塞特镇长大,在阿默斯特学院和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度过了大学生涯,毕业之后留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教授英语。 [点击阅读]
机器岛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如果旅行开始就不顺,恐怕到末了都会磕磕碰碰的了。至少下面的这四位演奏家理直气壮地支持这种说法。现在他们的乐器就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呢。原来,他们在附近的一个火车小站不得已乘坐的那辆马车刚才突然翻到路旁的斜坡上了。“没人受伤吧?………”第一位飞快地爬起来,问。“我只是擦破了点儿皮!”第二位擦着被玻璃碎片划得一道道的面颊说。“我也是受了点擦伤!”第三位应道,他的腿肚流了几滴血。总之,问题不大。 [点击阅读]
死亡之犬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1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情,是从美国报社的通讯记者威廉-皮-瑞安那儿听来的。就在他准备回纽约的前夕,我和他在伦敦一起吃饭,碰巧我告诉了他,次日我要到福尔布里奇去。他抬起头来,尖叫一声:“福尔布里奇?在康沃尔的福尔布里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康沃尔有一个福尔布里奇了。人们总觉得福尔布里奇在汉普郡。所以瑞安的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是的,”我说道,“你也知道那个地方?”他仅仅回答说,他讨厌那个地方。 [点击阅读]
死亡区域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约翰·史密斯大学毕业时,已经完全忘记了1953年1月那天他在冰上重重地摔了一跤的事。实际上,他高中毕业时已不太记得那件事了。而他的母亲和父亲则根本不知道有那么一回事。那天,他们在杜尔海姆一个结冰的水塘上溜冰,大一点的男孩们用两个土豆筐做球门,在打曲棍球,小一些的孩子则很笨拙可笑地在水塘边缘溜冰,水塘角落处有两个橡胶轮胎在呼呼地烧着,冒出黑烟,几个家长坐在旁边,看着他们的孩子,那时还没有摩托雪车, [点击阅读]
死亡约会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怎样,非把她杀掉不行吧?”这句话流进寂静的暗夜,在附近回响片刻,旋即在黑暗中向死海消逝。赫邱里·白罗手搁窗环上,迟疑了一阵。随即双眉紧皱,猛然关起窗子,仿佛要把有害的夜气全部关在外头一样,白罗自幼就相信,外头的空气最好不要让它流进房间,尤其夜晚的空气对身体更是有害。放下窗帘,紧紧挡住窗户,他向床铺走去,微微一笑。 [点击阅读]
气球上的五星期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气球上的五星期--第一章第一章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介绍弗格森-弗格森博士——“Excelsior”——博士的风貌——彻头彻尾的宿命论者——“旅行者俱乐部”的晚宴——不失时机的频频祝酒1862年1月14日,滑铁卢广场13号,轮敦皇家地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听众如云。学会主席弗朗西斯-M××爵士在向他可敬的同行们作一场重要的学术报告。他的话常常被阵阵掌声打断。 [点击阅读]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2
摘要: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点击阅读]
涨潮时节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每个俱乐部都有个烦人的家伙,“加冕俱乐部”也不例外。尽管外面正有敌机来袭击,俱乐部里的气氛却一如既往。曾经远渡重洋到过印度的波特少校扯扯手上的报纸,清清喉咙。大家都赶快躲开他的眼光,可是没有用。“《泰晤士报》上登了戈登-柯罗穗的讣闻,”他说,“当然说得很含蓄——‘十月五日死于空袭’。连地址都没写。老实说吧,那地方就在寒舍转角,坎普顿山丘上那些大宅子之一。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