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龙纹身的女孩 - 第十六章 六月一日星期日至六月十日星期二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经过六个月毫无结果的苦思之后,海莉的案子终于裂出一丝缝隙了。在六月第一个星期,布隆维斯特发现三个崭新的拼图线索。有两个是他自己发现的,另一个则有帮手。
  爱莉卡五月来访之后,他长坐了三小时重新将相簿检视一遍,照片一张一张看过,试图再找出自己究竟对什么有所感。结果还是没有成功,因此他将相簿放到一边,又回头写家族史。
  六月某日,他人在赫德史塔,原本正想着全不相干的事,但当巴士转上加瓦斯加坦时,他忽然想起在自己内心深处萌发的念头。瞬间的顿悟犹如晴天霹雳,让他恍恍惚惚地一路坐到火车站旁的终点站,随后搭上第一班巴士回海泽比去查证自己有没有记错。
  那是相簿里的第一张,也是海莉在那个不祥之日所拍的最后一张照片,当时她正在赫德史塔的加瓦斯加坦看儿童节游行。
  这张照片放在这本相簿有点奇怪。会放进来是因为这是同一天所拍,但却是唯一与桥上事故无关的相片。每当布隆维斯特与其他所有人——应该是吧——看相簿时,注意力总是放在桥上相片中的人物与细节,几小时前的儿童节游行的群众相片并无特殊之处。
  范耶尔想必已看过这张相片上千次,每次总会难过地想到自己再也见不到她。
  但触动布隆维斯特的并不是这个。
  相片是从对街拍的,很可能是在某个二楼窗口。广角镜头拍到一辆游行花车的正面。平台上有一群女子穿着亮晶晶的泳衣和灯笼裤,正朝着人群丢洒糖果,其中有些在跳舞,还有三名小丑在花车前面蹦蹦跳跳。
  海莉站在人行道上最前面一排,旁边有三个女生显然是她的同学、旁边和后面至少还有上百名观众。
  这正是布隆维斯特下意识留意到的,刚才巴士驶过同样地点时,下意识的念头登时浮现。
  群众的表现恰如其分,就像看网球赛时盯着网球、看冰上曲棍球赛时盯着圆饼的观众一样,相片中站在最左边的人就看着自己正前方的小丑,而较靠近花车的人则都看着穿着清凉的女孩。他们脸上的表情很平静。孩子们指指点点,有些在笑,大家看起来都很愉快。
  除了一个人之外。
  海莉正看着一旁。她的三个朋友和周遭每个人都在看小丑,但海莉的脸却右转了将近三十至三十五度。她的目光似乎落在对街,但目光所及之处已在相片之外。
  麦可拿出放大镜想看清细节。拍照的距离实在太远,他无法百分之百确定,不过和四周人群不同的是,海莉的脸上少了兴奋。她嘴巴压得扁扁的,眼睛瞪得很大,双手无力地垂放在两侧。她看似惊恐。惊恐或愤怒。
  麦可从相簿取出相片放进一个塑料硬套,然后去等着坐下一班车回赫德史塔。他在加瓦斯加坦下车后,站在应该是拍照地点的窗口下方。这里是赫德史塔城中心的边缘,两层楼的木造建筑里有一间录像带店和森德斯特伦男装店,门口的招牌标示着一九三二年开店。他走进去后发现店面分为两层,有一道螺旋梯通往楼上。
  螺旋梯顶端有两扇窗面向街道。
  “有什么需要我效劳吗?”布隆维斯特取出塑料套时,一名年长的店员问道。这时店里只有几个人。
  “其实,我只想看看这张照片是从哪儿拍的。请问我能不能打开窗户?”
  店员同意了。布隆维斯特可以看到海莉所站的确切位置。她身后的木造建筑如今已有一栋消失不见,变成一栋方正的砖砌建筑。另一栋木造建筑在一九六六年时是文具店,如今成了健康食品店兼日光浴沙龙。布隆维斯特关上窗,向男店员道谢,也为占用了他的时间道歉。
  他走过街道站到海莉站的地方。他很轻易便在男装店楼上窗户与日光浴沙龙大门之间找到地标。他转过头,循着海莉的视线望去,依他猜测,她应该是看向森德斯特伦男装店那栋建筑的角落。那是个再正常不过的建筑角落,一条横向街道就消失在转角后面。你看到什么了,海莉?
  布隆维斯特把照片放进肩背包皮,走到车站公园,在那儿找了家露天咖啡馆坐下来,点了一杯拿铁咖啡。忽然他感觉一阵悸动。
  在英文里头称之为“新证据”,听起来比瑞典用词“新信息”有分量多了。他看到一个全新的东西,在历时三十七年的调查工作中没有人发现过。
  问题是他不知道这项新讯息有多大价值,甚至有无价值。不过他觉得这应该是个关键。
  海莉失踪的那个九月天,在许多方面都很戏剧化。那天在赫德史塔有庆祝活动,街上老老少少挤了数千人,那天也是他们家在海泽比岛上一年一度的家族聚会。光是这两件事便已脱离生活常轨。而桥上的车祸更使其他事件相形失色。
  莫瑞尔警探、范耶尔和其他所有思索海莉失踪原因的人,都把焦点放在海泽比岛的事件上。莫瑞尔甚至写道:他无法不怀疑车祸事故与海莉的失踪有关。布隆维斯特现在确信这个想法错了。
  一连串的事故并非起于海泽比岛,而是几小时前在赫德史塔便开始了。海莉看见了令她恐惧的人或事物,促使她赶回家后立刻去找叔叔,只可惜叔叔没空听她说。接着桥上出事,再接着凶手便出手了。

  布隆维斯特在此打住。这是他第一次有意识地作出海莉遇害的假设。他接受了范耶尔的想法。海莉已死,他在追的是一个杀人犯。
  他把警方报告又看了一遍,数千页当中只有一小部分提到赫德史塔的情形。海莉当时和三个同学在一起,她们都接受了讯问。她们事先约好九点在车站公园碰面,其中一人要去买牛仔裤,朋友便陪着她去。她们到EPA百货公司的餐厅喝咖啡,然后到体育场去逛一些园游会摊位和钓鱼池,还在那里遇到另外几个学校同学。中午她们逛回城里看游行。就在下午快两点时,海莉忽然说她得回家了,她们便在加瓦斯加坦附近的巴士站道别。
  她的朋友们都没有发现任何异状。其中一人名叫英格·史坦柏,说海莉过去一年来变得“不带感情”的人就是她。她说海莉那天很沉默,和平常一样,大部分时间只是跟着其他人走。
  当天凡是见过海莉的人,即使只是在庭园里打声招呼,莫瑞尔警探全都找来问过话。在她失踪后,搜寻工作进行的同时,地方报纸也刊登了她的一张照片。有几个赫德史塔的居民曾联系警方,表示好像在游行当天见过她,但并没有人提供任何特殊情报。
  第二天早上布隆维斯特去找范耶尔时,他正在吃早餐。
  “你说范耶尔家族在《赫德史塔快报》里面还有股份?”
  “是啊。”
  “我想看看他们的照片档案。一九六六年的。”
  范耶尔放下手中的牛奶,擦擦上唇。
  “麦可,你发现什么了?”
  他直视老人的双眼。
  “没有什么具体的发现。但我想我们可能把一连串事件的发展想错了。”
  他拿照片给范耶尔看,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范耶尔一言不发地呆坐好一会儿。
  “我想的若没错,就得尽可能找出当天在赫德史塔发生了什么事,而不只是关心海泽比岛上的情况。”布隆维斯特说:“已经过了这么久,我不知道该从何着手,不过一定有很多儿童节庆祝活动的照片一直没有发表,我想看的就是那些照片。”
  范耶尔用厨房的电话打给马丁,作了解释之后,问他现在的摄影编辑是谁。不到十分钟便问到该找谁,并作好安排。
  《赫德史塔快报》的摄影编辑是玛德莲·布隆柏,大家都叫她玛雅。在摄影仍主要是男性技艺领域的报界,她是布隆维斯特第一个遇见的女性摄影编辑。
  由于是星期六,编辑室里没有人,但没想到布隆柏的住处只有五分钟距离,她和布隆维斯特约在办公室门口见面。她已经在《赫德史塔快报》工作了大半辈子;一九六四年初进报社时当校对员,后来负责冲洗照片,长年待在暗房里,偶尔人手不足时会被派出去当摄影师。后来她晋升到编辑的位子,并在摄影编辑部获得全职工作,十年前,原来的摄影编辑退休,她便成了该部门主管。
  布隆维斯特问她相片档案是如何处理的。
  “不瞒你说,那些档案一团乱。因为有了计算机和数码相机,目前的档案都存在光盘里。我们部门有个实习生会将重要的旧照片扫描存盘,不过那一大堆照片只有一小部分已经建档。旧照片都依照日期放在底片保存夹中,要不是在编辑室这里,就是在阁楼储藏间。”
  “我想看的是一九六六年儿童节游行的照片,还有那个星期所拍摄的任何照片。”
  布隆柏小姐露出狐疑的神色。
  “你是说海莉·范耶尔失踪那个星期?”
  “你知道那件事?”
  “都在《快报》待了一辈子,怎么可能不知道?而且今天我休假,马丁,范耶尔一早打电话给我,我就猜到了。有什么新发现吗?”
  布隆柏对于新闻有灵敏的嗅觉。布隆维斯特带着浅笑摇摇头,道出他的“官方”说法。
  “没有,我想永远不可能有人解得开那个谜。这算是个机密,但其实我是在为亨利,范耶尔的自传捉刀。那女孩失踪的事件是个怪异的主题,但也是不能忽略的一章。我想找一些以前没用过的照片来描述那一天——海莉和她朋友的一些照片。”
  布隆柏似乎半信半疑,不过这番解释很合理,何况以他目前扮演的角色,她也不打算质疑他的说法。
  报社的摄影记者每天要拍二到十卷底片,若有大型活动还可能加倍。每卷底片可拍三十六张,因此地方报社每天经常会累积超过三百张相片,刊登出来的却少之又少。运作完善的部门会将底片切分开来,放入六格封套中。一卷底片放入保存夹中大概需要一页的空间,而一整个保存夹约可存放一百一十卷底片。一年内,约莫便可装满二十五个保存夹。这许多年来已经累积大量的保存夹,这些多半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就这样堆挤在摄影部门的架子上。但话说回来,每个摄影记者与摄影部门都深信这些照片象征着无价的历史记录,因此绝不会任意丢弃。
  《赫德史塔快报》创立于一九二二年,摄影部门则成立于一九三七年。报社的阁楼储藏间约有一千两百份保存夹,如布隆柏所说依日期整理存放。一九六六年九月的底片放在四个廉价的纸板保存夹内。

  “我们要怎么做?”布隆维斯特问道:“我真的需要坐在灯箱桌前,若是发现有意思的,还得能马上加洗。”
  “我们已经没有暗房了。所有东西都是扫描存盘。你知道怎么使用底片扫描机吗?”
  “知道,我处理过图片影像,自己还有一台爱克发牌底片扫描机。我用的是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
  “那么你的设备和我们一样。”
  布隆柏带他很快地在小办公室绕一圈,然后替他在灯箱桌前准备了一张椅子,并打开计算机与扫描机电源,同时带他到用餐区,告诉他咖啡壶的位置。他们达成协议让布隆维斯特独自作业,不过临走前得打电话通知她,好让她回来设定警报系统。最后她愉快地说了声“好好玩吧!”便离开了。
  《快报》当时有两名摄影记者。那天出勤的库尔特·尼兰德,与布隆维斯特其实是旧识。一九六六年,尼兰德二十多岁,后来搬到斯德哥尔摩,成了知名摄影师,除了自己接活之外,也在马里柏的SCANPIX影像公司瑞典分部工作。九十年代,布隆维斯特曾和尼兰德巧遇过几次,因为《千禧年》用了SCANPIX提供的照片。他记得他很瘦,头发稀疏。游行当天,尼兰德用的是日光型底片,感光度不高,许多新闻摄影记者都用这种底片。
  布隆维斯特取出年轻时的尼兰德拍摄的照片底片,放到灯箱桌上,用放大镜一格一格仔细研究。看底片是一种艺术,需要经验,这恰巧是布隆维斯特所缺乏的。为了确定照片中有无有价值的讯息,他得扫描每张底片,再从计算机屏幕上检视。这得花上好几小时,所以他先大致浏览一下,看哪些照片可能令他感兴趣。
  他先从车祸事故的照片开始。范耶尔搜集得并不完整。拷贝这些照片的人——可能是尼兰德本人——淘汰了三十张左右因为模糊或画质不佳而被视为无法发表的照片。
  布隆维斯特关掉报社计算机,将爱克发扫描机连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随后花了两小时扫描剩余的照片。
  其中有一张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大约在三点十分到十五分之间,刚好是海莉失踪的时刻,有人打开她房间的窗户。范耶尔曾试图查出是谁,但没有成功。布隆维斯特在屏幕上看到一张照片,肯定是刚好在开窗时拍下的。那里有个人形、有张脸,只不过十分模糊。他决定先扫描所有照片后,再作详细分析。
  接着他检视儿童节庆祝活动的照片。尼兰德拍了六卷,约两百张。拿着气球的孩童、成入川流不息,热闹不已的街道上有卖热狗的小贩、游行队伍,台上有个艺术家,还有颁奖之类的活动。
  布隆维斯特决定全部扫描存盘。整整六小时后,他有了一个存放九十张照片的档案夹,但他还得再回来。
  九点,他打电话给布隆柏,向她道谢后便搭巴士回海泽比岛上的家。
  星期天上午九点他又跑了一趟。布隆柏替他开门时,办公室依然空无一人。他忘了这是圣灵降临节周末假期①要到星期二才会出报。他花了一整天扫描,直到晚上六点,还剩下四十张儿童节的照片。布隆维斯特细看了底片,发现那些可爱童颜的特写或台上画家的相片与他的诉求不符,因此只扫描了街头情景与人群。
  布隆维斯特利用圣灵降临节的假期将新数据看了一遍,他有两个发现,第一个令他惊慌,第二个让他心跳加速。
  第一个是出现在海莉窗口的脸。照片有点动态模糊,因此遭到淘汰。摄影师站在教堂小丘上,镜头对准桥面,建筑群成了背景。麦可将窗户的画面裁切下来,接着尝试调整对比度、提高清晰度,直到他认为已经是最好的画质。
  最后得出一张颗粒粗大、灰度最小的照片,当中有一片窗帘、一只手臂的一部分,和一张模糊的半月形的脸略向房内隐缩。
  那不是海莉的脸,因为她的头发乌黑,而此人发色较淡。
  虽无法清楚辨识五官,但可以确定是个女的;脸上较淡的部分一直延伸到肩膀处,显示那是女人飘垂的头发,而且穿着淡色衣服。
  他从她与窗户的相对位置判定出:那是个高约一米七的女性。
  他又去选取车祸现场的其他照片,发现有个人符合这些特征——二十岁的西西莉亚。
  尼兰德从森德斯特伦男装店的窗口拍了十八张照片,其中十七张里头有海莉。
  她和同学到达加瓦斯加坦时,尼兰德刚好开始拍照。布隆维斯特估计这些照片是在五分钟内拍摄的。第一张,海莉与友人正走过街道进入镜头。第二至第七张,她们站好观看游行。接着她们大约往前移动六公尺。最后一张可能是过了好一会儿才拍的,女孩们已经不见了。
  布隆维斯特针对一系列照片进行编辑,他将海莉的上半身照裁切下来,经过处理后得到最佳反差效果。再将照片存到另一个档案夹,打开图像转换工具,开启幻灯片功能。那效果有如一部滞碍不顺的哑剧,剧中每个画面停留两秒钟。
  海莉来了,侧面入镜。海莉停下来,看向道路前方。海莉转身看着街道。海莉开口对朋友说了些话。海莉笑了。海莉用左手摸着耳朵。海莉微笑着。海莉忽然面露惊讶,脸朝镜头左侧转约二十度。海莉睁大双眼,不再微笑,嘴巴压扁成一条线。海莉集中目光。她脸上的表情是……怎么说呢?忧伤、惊恐、愤怒?海莉垂下双眼。海莉走了。

  布隆维斯特一次又一次地回放。
  他的推论获得有力的证明。加瓦斯加坦有事情发生。
  她看到对街的某样事物或某个人。她有了惊恐的反应。她去找范耶尔想与他私下谈谈,结果始终没有谈成。然后她消失无踪。
  有事情发生,但照片上看不出所以然。
  星期二凌晨两点,布隆维斯特坐在厨房板凳上喝咖啡、吃三明治。他既感到沮丧又觉得兴奋,之前根本没想到会发现新证据。唯一的问题是,虽然这一连串事件出现一道曙光,对于解开谜团却无丝毫帮助。
  他绞尽脑汁不断思索西西莉亚在这出戏里所扮演的角色。范耶尔毫不留情地记录下当天所有相关人士的活动,西西莉亚也不例外。她当时住在乌普萨拉,但在那个不祥的星期六前两天来到海泽比,住在伊莎贝拉家里。她说当天一早曾看到海莉,但没有跟她说话。她开车到赫德史塔买东西,在那里没有见到海莉,然后在一点左右——也就是尼兰德在加瓦斯加坦拍照时——回海泽比岛。她换了衣服,两点左右开始帮忙为当晚的聚会摆设餐具。
  这若是不在场证明,未免也太薄弱。时间并不精确,尤其是回到海泽比岛的时间,但范耶尔并未发现任何迹象显示她说谎。西西莉亚是范耶尔最喜爱的家族成员,而她也是他的情妇,他如何能客观?他实在无法想象她会是个杀人犯。
  如今一张先前始终未被发现的照片告诉他,她说自己当天未曾进入海莉的房间其实是在说谎。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意涵呢?布隆维斯特绞尽脑汁地思索着。
  如果你说了这个谎,是否还说了其他的谎呢?
  他开始回想自己所认识的西西莉亚。一个明显受过去影响、性格内向的人。独居、没有性生活、难以与人亲近。与人保持距离,一旦放开来便毫无保留,选择了一个陌生人当情夫。她说要结束这段关系,因为一想到突然出现在她生命中的他可能又会突然消失,她便无法忍受。布隆维斯特却以为她胆敢与他发生关系,正因为他只是个过客,她无须担心自己的生活将从此改变。
  他叹了口气,将这业余的心理分析暂且搁下。
  到了晚上,他有了第二个发现。谜团的关键在于海莉究竟在赫德史塔看到什么。但除非能发明时光机站到她身后从她的肩膀看过去,否则他永远也不会知道。
  这时他忽然灵光一现,用力拍一下额头,然后打开笔记本电脑。他按下加瓦斯加坦那一系列照片没有裁切的部分……有了!
  海莉右侧身后约一米处有一对年轻男女,男的穿条纹毛衣,女的穿一件浅色夹克,手上拿着相机。布隆维斯特将影像放大,看起来像是有闪光灯的柯达傻瓜相机——一般不懂摄影的人用的廉价简易相机。
  女子将相机握在下巴的高度。随后当海莉表情改变之际,她刚好举起相机拍小丑。
  布隆维斯特比较相机的位置与海莉的视线,那女子所拍的正好是海莉在看的方向。
  他感觉到心跳急避,便往后一靠,从胸前口袋掏出香烟。有人拍T照。他如何才能确认那名女子的身份并找到她?他能拿到她的相片吗?那卷底片有洗出来吗?若有的话,照片还在吗?
  他打开尼兰德拍摄的群众照片的档案夹。接下来几个小时,他一张一张放大,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厘米地移动端详,直到最后几张才又看到那对男女。尼兰德又拍了另一个小丑,手里抓着气球站在镜头前,笑得十分灿烂。照片是在举行庆祝活动的体育场人口旁一座停车场拍的。当时想必已经过了下午两点,尼兰德一拍完便接获桥上出车祸的通知,于是匆匆结束儿童节活动的摄影。
  女子几乎隐身在后,不过穿条纹毛衣的男子侧面清晰可见。他手里拿着钥匙,正弯身开车门。镜头焦点瞄准前面的小丑,因此车子有点模糊。车牌有一部分被遮住,但可以看到是“AC3”开头。
  六十年代的车牌开头是代表郡的号码,布隆维斯特小时候便记下所有郡的代码。“AC”是西博腾。
  接着他又看到另一个东西。后车窗上好像贴了贴纸。他将画面拉近,但文字模糊成一片。他将贴纸裁切下来,调整对比度与清晰度,花了一会儿工夫,结果还是看不清楚,但他试着从模糊的字形猜出字母。没想到许多字母看起来如此相似:“O”可能误认为“D”,“B”可能错看成“E”等等。用纸笔写了又写,并排除某些字母后,得出不可解的一行字。
  RJON'IKRIFARIK
  他死盯着影像直到眼睛泛出泪水。接着看出来了。“NORSJOSNICKERIFABRIK”(诺斯约木工店),后面还有一些字体更小的数字,根本无法辨识,很可能是电话号码——
  注释:
  ①复活节过后的第七个星期天是圣灵降临节,次日星期一也休假。
或许您还会喜欢:
霍比特人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0
摘要:在地底洞穴中住着一名哈比人。这可不是那种又脏又臭又湿,长满了小虫,满是腐败气味的洞穴;但是,它也并非是那种空旷多沙、了无生气、没有家具的无聊洞穴。这是个哈比人居住的洞穴,也是舒舒服服的同义词。这座洞穴有个像是舷窗般浑圆、漆成绿色的大门,在正中央有个黄色的闪亮门把。 [点击阅读]
青年近卫军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0
摘要:亚·法捷耶夫(1901年12月24日——1956年5月13日)全名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他是俄罗斯古典文学传亚·法捷耶夫统的继承者,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精神鼓舞下写成的;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是为建设新生活而斗争的英勇战士。 [点击阅读]
青春咖啡馆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人称黑暗之门。咖啡厅很小,她总是在小厅最里端的同一张桌子旁落座。初来乍到的那段时光,她从不跟任何人搭讪,日子一长,她认识了孔岱咖啡馆里的那些常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跟我们年纪相仿,我的意思是说,我们都在十九到二十五岁之间。有时候,她会坐到他们中间去,但大部分时间里,她还是喜欢坐她自己的那个专座,也就是说坐最里端的那个位子。她来咖啡馆的时间也不固定。 [点击阅读]
静静的顿河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0
摘要:评论重读《静静的顿河》,那些久违了的又陌生又熟悉的人物,以及他们痛苦的思想和命运,又一次激起了我内心的热情。顿河这条伟大的河流所哺育的哥萨克民族通过战争,在痛苦和流血之后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肖洛霍夫把拥护苏维埃、迈向社会主义称为伟大的人类真理,并把它作为作品的主题之一。肖洛霍夫对顿河无比热爱,书中经常出现作者对顿河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赞颂。顿河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和泥土的浓烈味道,让读者过目不忘。 [点击阅读]
面纱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1她惊叫了一声。“怎么啦?”他问道。房间里的百叶窗关着,光线很暗,但还是能看清她脸上恐惧的表情。“刚才有人动了一下门。”“呃,八成是女佣人,要不就是哪个童仆。”“这个时候他们决不会来。他们都知道吃完午饭我要睡觉。”“那还会是谁?”“是瓦尔特。”她嘴唇颤抖着小声说道。她用手指了指他的鞋。他便去穿鞋,但他的神经多少也有点紧张,因而显得笨手笨脚,而鞋带偏偏又是系着的。 [点击阅读]
风流狂女的复仇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1矮男子闯进来了。矮男子头上蒙着面纱。“不许动!动就杀死你们!”矮男子手中握着尖头菜刀,声调带有奇怪的咬舌音。房间里有六个男人。桌子上堆放着成捆的钱。六个人正在清点。一共有一亿多日元。其中大半已经清点完毕。六个人一起站起来。房间的门本来是上了锁的,而且门前布置了警备员。矮男子一定是一声不响地把警备员打倒或杀死了,不然的话,是不会进房间里来的。六个人不能不对此感到恐惧。 [点击阅读]
风葬之城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雪江从早上开始心情就不好。要是平常的话,肯定会训斥浅见睡懒觉的,可是今天她看见小儿子,露出一副无奈的神情,转身就回自己的房里去了。听佣人须美子说,雪江连早饭也没吃。“我妈她怎么了?”“牙疼。”“是嘛?……”浅见似乎有点幸灾乐祸似地反问道。“是的,听夫人说,装的假牙不好,像针扎似地痛。”“哦,是那样啊,牙不好。 [点击阅读]
飘(乱世佳人)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0
摘要:生平简介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点击阅读]
飞鸟集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泰戈尔1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straybirdsofsummercometomywindowtosingandflyaway.andyellowleavesofautumn,whichhavenosongs,flutterandfalltherewithasign.2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1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我睡醒的时候,床的另外半边冷冰冰的。我伸出手想试探一下波丽姆留在被子里的余温,结果只摸到了粗糙的帆布被单,她准是又做了噩梦,爬到妈妈被窝里去了。嗯,准没错。今天是收获节。我用胳膊支起身子,屋子里挺亮,正好看得见他们。小妹妹波丽姆侧身躺着,偎在妈妈怀里,她们的脸紧挨在一块儿。睡着的时候,妈妈看上去要年轻些,脸上尽管还是一样疲倦,可已经不那么憔悴了。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2燃烧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壶中茶水的热气早已散发到冰冷的空气中,可我双手仍紧紧地握着茶壶。我的肌肉因为冷而绷得紧紧的。此时如果有一群野狗来袭击,我肯定来不及爬到树上,就会遭到野狗的撕咬。我应该站起来,活动一下僵硬的四肢,可我却坐着,像顽石一样一动不动。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周围的树丛已隐隐显露出轮廓。我不能和太阳搏斗,只能看着它一点点地把我拖入白昼,而即将到来的这一天是几个月来我一直所惧怕的。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3嘲笑鸟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我低头俯视着自己的鞋子,一层细密的灰尘正缓缓地落在磨旧的皮革上。此时,我正站在原来放着我和妹妹波丽姆的床铺的地方,旁边不远是放饭桌的地方。烟囱已经塌了,烧得焦黑的碎砖头堆成了一堆,靠这个我还勉强能认得出原来房间的位置,不然的话,在这茫茫灰海中,我靠什么来辨认方向?十二区的一切几乎已荡然无存。一个月以前,凯匹特的火焰炸弹摧毁了“夹缝地带”贫苦矿工的房子、镇子里的商店,甚至司法大楼。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