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老人与海 - 《老人与海》读后感【英雄:桑提亚哥】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桑提亚哥,海明威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
  1952年,《老人与海》出版,震动文坛。1953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创作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突出表现在其近作《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海明威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之大,可以说难以估量。他的风格几乎感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所有美国作家。在名作家如詹姆斯•琼斯、纳尔逊 •阿尔格兰、诺曼•梅勒等人的作品中,处处显示出这种风格的深刻影响。而《老人与海》获奖的理由“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自然也无可非议。“海明威式”的口语、自然主义的白描手法、深刻的心理剖析以及意在言外的“潜台词”,加上他的“冰山”风格等等,造就了他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
  但笔者认为单单只是靠技艺上的灵动和高超难以成就一位伟大的作家,也不能成就一部不朽的作品。在作品的背后必然有一些什么是可以触及我们灵魂的。比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成功的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塑造了加西莫多这一形象。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社会史”,其代表作《高老头普》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了高老头等人物形象。还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运用出色*的心理描写塑造了安娜这一形象。
  所以,笔者认为:一部作品,不管艺术技巧有多么的高超,失掉了人物这样一个载体是不会成功的。人物塑造是作品的灵魂。《老人与海》的成功也正式基于作者成功运用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现代叙事艺术塑造了一个鲜活而饱满的人物形象:桑提亚哥。
  海明威在谈到人物描写时说:“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人物不是角色*。角色*是模仿。如果作家把人物写活了,即使书里没有大角色*,但是他的书作为一个整体有可能留传下来;作为一个统一体,作为一部小说,有可能留传下来。”由此看来,海明威也是这样来此创作作品的。因此他便以类似于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冰山”风格,抛弃了逐节铺陈的手法而讲究意境。在表现形式上也重简不重繁,以少胜多,意在言外。宁可留下很多空间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也要突出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因此,我们先来看一下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是怎样运用一系列的艺术手法来塑造桑提亚哥这一人物形象的。
  一、“冰山”风格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他的“冰山”理论。
  作者在谈到《老人与海》时曾说:这部小说“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里的每一个人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的一切过程。“但结果,小说却被作者浓缩进只有五万多字,小说仅集中描写了桑提亚哥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以一个人物和一个事件来成就一部作品本来就已够简的了。然而,作者在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里仍极其吝啬他的笔墨。比如桑提亚哥的外貌描写,我们只看到这一处:
  老头儿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两边脸上长着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晒成的肉瘤。疙瘩顺着脸的两边蔓延下去。因为老是用绳拉大鱼的缘故,两只手上都留下皱纹很深的伤疤,但是没有一块伤疤是新的。那些伤疤年深日久,变得像没有鱼的沙漠里腐蚀的地方一样。
  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双眼睛。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但只是这一处,我们已经可以找到那种诗人产生情感的东西。就像是一副特别能打动人心的油画或者摄影作品:在暮色*的大海边,一位老人弓着腰正拉扯着鱼网。周围很静,只有海浪拥挤沙滩和海鸟低廻私语的声音。风不响,听得见太阳一点一点地滴落。碰巧老人抬头看了看那将坠未坠的夕阳,落日的余辉将他的周身涂满金色*,与他长年风吹日晒的红铜色*皮肤相融,和谐的就像天生就该是这样。暗色*里的痕影很深,年月已久,“像没有鱼的沙漠里腐蚀的一样”。而那双微凸的半眯的眼睛却无比的童贞。“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跟海水一样的蓝”,只因为心中简单的愿望。我们感觉得到岁月的印迹,每一块疤痕也写满了日子的丰腴。是单调的,孤独的,却也是让人满足而愉快。大海就是老人的家。
  像这种让人遐想和无比激动的文字在《老人与海》中比比皆是。这是一种把作者、对象与读者三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的写法。英国作家赫•欧 •贝茨说是附在文学身上的“乱毛”被海明威“剪了个干净”、“海明威是个拿着一把板斧的人”,“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语,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删去了解释、探讨,甚至于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楚了古老神圣,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后,通过疏疏落落,经受了锤炼的文字,眼前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
  是的,在海明威的文字里我们见不到通常那种铺陈冗繁,旁见侧出却又一览无余的描写。在桑提亚哥,我们不知道他的妻子怎么了,不知道他是否有孩子,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确切岁数。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老人,一个爱梦见狮子的老人,一个喜爱大海,喜爱大海里的一切生命的捕鱼的老人。他孤独,他倔强,他乐观而且单纯。

  海明威极其吝啬笔墨于桑提亚哥的特定环境和背景,以他的八分之一来调动读者八分之七的想象。在简约含蓄的表达中,达到了一种深远幽蕴的艺术效果。让我们从桑提亚哥思想品质的抽象化和孤立化中揣测和领悟到桑提亚哥这一个体的独特魅力。
  二、深刻的心理剖析
  我们知道这是海明威最擅长的手法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在《老人与海》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现代叙事艺术对桑提亚哥进行深刻的心理剖析,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英雄的内心世界。
  海明威的这种心理解构与以前的一些擅长心理描写的作家不同。比如我们知道陀斯妥耶夫斯基就是一位善于心理描写的大师。其手法被称为“心理挖掘”。因他善于探索心灵的奥秘。陀斯妥耶夫斯基常以“双重人格”为主题,进行浓重的幻觉想象和对病态心理和性*格分裂的描绘,甚至是“潜意识”描写精雕细刻人物内在本性*和精神状态的矛盾变化,并将人心里的罪恶毫不留情地揭示在读者面前至于残酷的程度,在人性*的敏锐剖析里凸现生活内在的本质及其深刻非凡的哲理含义。又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他致力于的是人的灵魂与道德问题的探究。运用的是被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心灵辨证法”的心理描写技巧,即从体悟与解剖自己的心理开始,推己及人地在作品中表现人物的心理,通过描写心理变动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演变。在这种心理过程本身及其形态和规律中描写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是怎样演变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来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而海明威则不同。首先,他运用内心独白,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老人与海》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是桑提亚哥的内心独白。他在孤独的大海上孤独的思考着。
  他想:鸟儿的日子过得比我们还要苦,除非是鹰鹭和那些强大的鸟儿,为什么海洋有时候这样残忍,而像海燕一类的鸟儿又给弄得那么柔弱,那么纤细呢?海洋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但是她有时竟会是这样残忍。又是来的这样突然,那些在海面上飞翔的鸟儿,不得不一面点水搜索,一面发出微细而凄惨的呐喊,这种鸟儿啊,生来就柔弱得没有抗拒海水的力量。
  桑提亚哥像一个小女人一样忧郁着感慨鸟儿的纤弱,他替鸟雀们伤心,特别是那弱不禁风的小海燕,他们永远在飞翔,永远在望,然而多半是永远找不到任何东西。
  他想:一个人上了年纪可不能孤零零的。但这又是免不了的事儿。为了保养身体,我一定要记住趁着金枪鱼没有腐烂的时候就把他吃掉。记住,不管你吃得下多少,你也必须在明早把它吃掉。记住呀,他自言自语的说。
  这里的桑提亚哥让我想起了《射雕英雄传》里被囚禁在桃花岛山洞里的老顽童,很孤独地练习左手打右手。桑提亚哥是寂寞的,就是那种我们对着镜子调侃自己的寂寞,像一个孩子一样简单地心思。类似于果戈理的“含泪的笑”,让我们在轻松简单的微笑中体会到深蕴的孤独。
  其次,内心世界的外化,即通过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表情、动作、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等,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暗示出来。在《老人与海》中尤其表现为桑提亚哥的语言和动作。
  “海豚”,老头儿大声说。“一条大海豚。”
  “大青花鱼”,他嚷起来,“它可以当作很好的鱼食,称起来怕有十磅重呢!”
  直接而单纯的桑提亚哥,回到了大海就回到了他的幸福所在。他是天真的孩子,是海的儿子。
  “它们都很和气”,他说。“它们在一道儿玩耍,寻开心,你爱我我爱你的。像飞鱼一样,它们都是我们的兄弟啊!”
  “你多大了呀?”老头儿问鸟儿。“这是你初次的远游吗?好好休息一会吧,小鸟儿,他说,鸟儿,乐意的话,请到我家里去吧”,他说。
  善良、顽皮的桑提亚哥,心中充满了与自然的亲昵之爱。他是爱的使者,是自然的孩子。
  “不坏”,他说,“痛苦在一个男子汉不算一回事。”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坚强、自信的桑提亚哥让勇气和力量冲破惊涛骇浪,在勇者无惧的信念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成为英雄的化身。
  在爱和勇气里,老人与海是如此的和谐美妙。他的孩子式的简单,他的广博的爱心,他的英雄气概,使桑提亚哥立体于我们的思想里,鲜活而丰满。他是一个老人,他是老迈的,但我们却无法从他的语言、动作,从他的内心读出衰老的涵义。只要心不老,只要心中充满爱和勇气。
  海明威用它独特的表现方式让我们从桑提亚哥身上读出很多。尽管海明威曾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但笔者仍不得不说,确实是读出了些什么,读出了那种向人生的磨难宣战,向生命的极限挑战,在困难、挫折、失败、痛苦与失望中永不气馁,向死亡做不屈不挠的抗争,愿意以生命来换取荣誉和尊严的信念和勇气。读出了一种文学形式下最高层次的人类生存意志。在其宁死不弯、誓死如旧的性*格硬度外,读出了其深蕴的哲理性*与象征意义。是那种哲理化的硬汉子精神,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存在,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我们看到作者将富有生命的形象同朦胧的寓意融合,将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同深刻的哲理融合,创造出一种体现人类尊严与命运重压下仍有优雅风度的硬汉子形象——桑提亚哥。

  一、悲剧英雄:古希腊英雄内质的一种继承。
  在读者心目中,古希腊的英雄应是健康的人体美与自由的意志美的完美组合。他们往往拥有超常的勇气、技艺、智慧和健美,并始终处在权利、利益、爱情和荣誉的巅峰。他们是阳光的儿子,世界的主人,最绚烂的极致。当然,尽管美好,这都只是表面的光环。透过这光圈,我们深入古希腊文化的精神,我们将可以发掘到古希腊英雄的两个重要内质。
  首先,宿命的悲剧性*,即人的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冲突。在被柏拉图认为培养了整个古希腊的荷马的思想中,他认为除了神以外,人生还受到另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即命运或“命限”的制约。这种人与命运的冲突成为古希腊文学和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在《荷马史诗》中,我们看到作为“神和人的父亲”、“沉雷远播”的宙斯自然握有操纵命运的神力。但是他不仅不能代替命运,而且一般也不能随心所欲的改变它的运作轨迹。当他试图拯救爱子萨尔裴东时,招致赫拉和众神的一直反对:“你打算把他救离悲惨的死亡,一个凡人,一个命里注定要死的凡人?”和“幸福的”或“快乐的”神相比,凡人是“可怜的”或“可悲的”。凡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便已受到命运的摆布,带上了死亡的-阴-影。即使是王者的生活,也不可避免的包孕悲愁的种子。人的属性*使他最终无法摆脱死的胁迫,必须面临骨肉分离的结局。人生短暂,短暂的让人不寒而栗。在另一部作品被亚里士多德尊为悲剧典范的《俄底浦斯王》中,“命运”被描写成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象一个魔影,总在主人公行动之前设下陷阱,使其步入罪恶的深渊,成为命运的奴隶。
  这种宿命的悲剧性*也成了整个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在后来的作品如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我们看到“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莫泊桑的作品告诉我们“我们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什么也猜不透,我们什么也想象不出。”自然,这种思想也从骨子里影响了作家海明威。他的作品中透出一种强烈的死亡意识。认为那是一个没有水,没有生命的荒原,它不服从于任何规律,她无情的粉碎人们的一切努力挣扎,它杀死“世界上最善良和最勇敢的人”,它象火海一样威胁着“燃烧的木棒上的蚂蚁”——人类。
  在《老人与海》中,老人桑提亚哥被命运的手掌紧紧攥住。我们看到了在中国当代诗人昌耀作品《内陆高迥》中的那种意象:“孤独的内陆高迥空旷恒大/使一切可能的轰动自肇始就将潮解而失去弹性*。/而永远渺小。/孤独的内陆。/无声的火曜。/无声的崩毁。”老人在旷远壮阔的大海被消解成一种象征。他的所有的挣扎和奋斗都成为宿命的玩笑。在路上,只能一直在路上,“而愈益沉重却只是灵魂的寂寞/谁与我同享暮色*的金黄然后一起退入月光宝石?”一往无前的在路上,无尽的是彻骨的孤独,还有的是自言自语的落寞。沧海一粟,渺小的就像“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成为上帝眼里的小蚂蚁,在沙盘里用尽全力却只是可笑的行走。失败,是注定的悲剧。
  我们在老人的宿命里无声的嘲笑着人类的命运。但同时,另一种情愫更慢慢地绕紧了我们的心,这就是古希腊英雄内质的第二个方面:英雄精神。这种英雄精神是一种在生活的艰辛中看到生存的意义,在战争的残酷中看到生命价值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要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热的热点上闪耀出勇气、智慧和进取精神的光华。因为人终究是要死的,但他应在生与死的战火中得到磨练,表现出即使在最酷烈的条件下也不准备放弃抗争和自我检验的决心。凡人中的精英不应回避生活的挑战,相反,他们有责任在赴汤蹈火的实践中,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上升为对人生价值的追寻。
  在《荷马史诗》中,荷马给他的英雄们规划了活要活的扬眉吐气,死要死的轰轰烈烈;畏畏缩缩,胆小如鼠,是降低人格的表现的这样一种有原则的生活。在《俄底浦斯王》中,中心人物俄底浦斯王虽受命运的捉弄,但他在邪恶的命运面前并不是消极顺从,而是努力抗争,并且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自我惩罚。海明威也便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为美国先民那种勇于冒险,不甘失败的热血所激励,不承认失败的现实,不怜悯自己的伤痛,在绝望的世界中展现出一个人必须有的样子:信心十足的走来,潇洒自若的走去,给世界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这种积极入世的自强意识,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是海明威在弘扬一种人类的行动精神:从美学意义上来说,是海明威贡献给人类的一种悲剧美,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崇高。
  桑提亚哥驾驶着小船驶向茫茫的大海。面对不可知的命运,他的选择是接受和迎接,充满了冒险精神,他愿意成为一个行动的巨人。尽管对手的力量莫可名测,尽管失败是必然的,但是绝不气馁。桑提亚哥将古今西方流行的格言“不冒险,无所得”发挥到了极致。他是那么的镇定、勇敢和坚毅。当小船一无所获的驶回小港的时候,他曾经问自己:“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回答是干脆的、充满自信的——“什么也不是”他提高嗓子说,“是我走得太远了”。拼到底的桑提亚哥以他的精神胜利在必然的失败面前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伟大人类的抗争精神。

  桑提亚哥是一个在悲剧观中产生勇气,在勇敢飞同时又伴随着悲观的悲剧英雄。成为古希腊英雄内质的一种完美再现。
  二、生命英雄:海明威的写照
  海明威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年轻时期就是一个特别要强的人,他对他所爱好的体育运动,诸如拳击、橄榄球等简直达到了痴狂的状态。在这早年的对抗里,他热衷于在一切事情中当第一名,如果当不上,他就放弃那项运动。比如他在橡树公园高级中学最后那年放弃踢足球,就因为那一年他没有当上锦标队的主将;而他不上大学的一个原因,也就是预料到要踢更多的足球。1918年5月,海明威以记者的身份参加美国的红十字会的战地服务队,并赴意大利前线。不料在那里不久便在驾驶救护车冲过火线时被一颗开花炮弹炸成了重伤,战地医院医师在他浑身上下取出了237块大小弹片,而海明威当时居然带着这些弹片,背着一个伤势更加严重的意大利士兵,在自己晕倒之前挣扎着到了救护站。这些伤疤为海明威赢得了意大利zheng府将授的银十字军功勋章。但战争的残酷恐怖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致使他的作品能够深刻地表现这种精神的惶惑,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又毅然的投入到了这场民主与独裁的生死搏斗,并以此写出了其不朽之作《丧钟为谁而鸣》。之后,海明威消溺了很长的时间,很多人认为他已经丧失了创作的精力。但在 1952年,海明威拿出了一部丰碑一样的中篇《老人与海》,并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8年,海明威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痼疾顽强搏斗了近三年。最后,决心主动地摆脱病榻上的痛苦折磨,在1961年7月用他心爱的双管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海明威的一生就像是一部小说或者就是热烈的夏天。他是“生则重生,死则安死”的最好写照。“活着,就要勇敢的活下去”,活的精彩,死则“与其等到希望破灭,抱着病残的身躯痛苦呻吟死去,不如血气方刚,怀有雄心壮志,高高兴兴地在烈火中焚化。”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晚年作品《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子,我们从桑提亚哥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作者的影子。海明威也曾经说:“我决定把我所经历过的每件事都写进小说……这是良好而严格的锻炼。”我们在桑提亚哥身上虽然没有看出作者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但我们却感受到了那种生与死的精神。桑提亚哥同海明威一样是一个要活的精彩的人,永不气馁的人,愿意用自己的精神向命运挑战的人。尽管老人最后失败了,但老人却傲然地面对了死亡,完成了一次生命的交响。尽管海明威自杀了,这或许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毁灭。但如果用海明威所一贯歌颂的绝不认输、藐视死亡的“硬汉子”精神相比照分析,他的自杀也未尝不是对病魔采取的一种“宁死不屈”,与之“同归于尽”的解决手段,他完成了对于生命的超越,成为了光荣与幸福之峰巅的死者。桑提亚哥与海明威在这种勇敢的面对与考验里成为了生命的强者,成为了生命英雄。
  三、最后的英雄:最后一个真正的精神贵族
  进入到现代主义,在尼采的“上帝死了”、“打到偶像”、“一切价值重估”等口号下,作家不再坚守传统的理性*原则,不相信人道主义的理想,而是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思考世界与人类的前途。更关注于人类本身,追求人的生命欲求,自我消解、压抑、惶惶不可终日的虚无感、威胁感与恐惧感。描写人性*丑的一面,如堕落、畸形、、变态、瘟疫等,将自我的平庸和恶进行自我暴露和撕裂。现代主义文学中再也不见了英雄的痕迹,英雄支离破碎,剩下的只有“反英雄” 之后的无奈和悲哀。
  桑提亚哥成为了孤独的留守者,最后一个英雄。他的那种为了某种理想和信念不畏险阻、不恤其身、拼搏到底的道德勇气和执着意志被消解成反英雄的那种面临人生难题的唯唯诺诺、全无主见,缺乏了崇高的人生目标和维护某种信念的意志力量。表现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成为了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大甲虫。表现在乔伊斯《尤利西斯》中,布卢姆成了奥德修斯的滑稽版。面对妻子的外遇只是无可奈何、吞下苦果、委曲求全。遇到暴力袭击也不反抗,只会逃之夭夭。对于别人的奚落和侮辱也只好忍气吞声,仅以抽屉里的黄|色*照片和偷|窥女人的内衣来满足自己畸形的心理。成为庸俗和无能的代名词。表现在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用一种“恶意的手段”来摆脱困扰,即去扮演一个他人要求你扮演的角色*,然后按角色*的要求来行动。“我大概倒喜欢像一株植物那样活,不为什么重大的事情去拿主意。”他的逃跑也只是为了生存,他不会为了改变境遇去做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反英雄都得了一种病——人格软骨症。英雄,成了一个可悲的玩笑。
  桑提亚哥成了最后一个英雄。他的个体魅力与崇高的悲剧美也就成为我们心中英雄的巅峰,成为留守的最后一个精神贵族。
  海明威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参照生活中的生命,又重塑了一种生命形态。他挖掘其硬汉子精神的潜能的无限性*,以文学形式对人类英雄气质的升华进行另外一次尝试。他的桑提亚哥被理想化为一种性*格、一个人格、一种意志、一种信念、一种风度、一种美感、一种生命形态,成为人类英雄的真正之所在。
或许您还会喜欢:
人类群星闪耀时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作品简介StefanZweig斯蒂芬·茨威格茨威格于1881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曾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获得博士学位。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茨威格便“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点击阅读]
人鱼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眼前是突兀林立的岩石群。多摩河上游的这片布满岩石的区域,地势险峻,令垂钓者望而却步。几年前,曾发现一女子被人推下悬崖赤裸裸地嵌陷在岩石缝中。岩石区怪石嶙峋、地势凶险,当初,调查现场的警官也是费尽周折才踏进这片岩石区域的。一个少女划破清澈的溪流浮出水面。十四五岁的样子,赤身倮体,一丝不挂。望着眼前的情景,垂钓者的两颊不由得痉挛起来。直到方才为止,在不断敲打、吞噬着岩石的激流中还不曾出现过任何物体。 [点击阅读]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第一章我被传讯了。周四上午十点整。我总是经常被传讯:周二上午十点整,周六上午十点整,周三或者周一。几年就像一周似的,我感到惊讶的是,夏末一过,冬天又即将来临了。在去有轨电车的路上,结着白色浆果的灌木丛又从篱笆上垂挂下来了。像下面被缝上的珠光纽扣,也许一直长到地里,或者就像小馒头。对转动鸟嘴的白色鸟头来说,这些浆果太小了,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到白色鸟头。想得人直犯晕。 [点击阅读]
从地球到月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在南北战争时期,美国马里兰州中部的巴尔的摩城成立了一个很有势力的新俱乐部。我们知道,当时在这些以造船、经商和机械制造为业的人们中间,军事才能是怎样蓬勃地发展起来的。许多普普通通的商人,也没有受到西点军校的训练,就跨出他们的柜台,摇身一变,当上了尉官、校官,甚至将军,过了不久,他们在“作战技术”上就和旧大陆的那些同行不相上下,同时也和他们一样,仗着大量的炮弹、金钱和生命,打了几次胜仗。 [点击阅读]
他们来到巴格达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一克罗斯毕上尉从银行里走出来,好象刚刚兑换完支票,发现自己存折上的钱比估计的还要多一些,因此满面春风,喜气溢于形色。克罗斯毕上尉看上去很自鸣得意,他就是这样一种人。他五短身材,粗壮结实,脸色红润,蓄着很短的带军人风度的小胡子,走起路来有点摇晃,衣着稍许有点惹人注目。他爱听有趣的故事,人们都很喜欢他。他愉快乐观,普普通通,待人和善,尚未结婚,没有什么超凡拔群之处。在东方,象克罗斯毕这样的人很多。 [点击阅读]
他杀的疑惑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最早发现山桥启太郎死去的,是山桥的夫人佐代子。那天,山桥从早晨起就失去了踪影。其实,说“从早晨起”还不正确。山桥离开自己家的时候,是前一天晚上9点以后。他从公司下班回家,吃了晚饭以后,说有一些东西要写,便去了附近当作工作室的公寓里。山桥在学生时代起就喜欢写诗歌和小说,还亲自主恃着一份《同人》杂志,屡次在文艺类杂志的有奖征稿中人眩对他来说,写作几乎已经超越了纯兴趣的阶段。 [点击阅读]
以眨眼干杯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她有个大目的1以深蓝色的蓝宝石为中心,围绕镶嵌着一圈小小的钻石。把这些宝石连接到一起的,是灿灿发光的黄金。卖点在于其非凡的品质。项链、挂坠、耳环、再加上一对手镯,共计七千四百三十万日元。旁边是一条用红宝石、钻石和水晶组合而成的项链,二千八百万日元。耳环,一千万日元--双层玻璃的背后,仿佛就像是另一个世界。一颗小小的石头,其价格甚至要超过一个大活人。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它们是那样地耀眼夺目。 [点击阅读]
伊利亚特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荷马史诗》是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所作,实际上它产生于民间口头文学。伊里亚特(ΙΛΙΑΣ,Ilias,Iliad,又译《伊利昂记》,今译《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Homer,800BC-600BC)的叙事诗史诗。是重要的古希腊文学作品,也是整个西方的经典之一。 [点击阅读]
伊豆的舞女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道路变得曲曲折折的,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正在这么想的时候,阵雨已经把从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来.那年我二十岁,头戴高等学校的学生帽,身穿藏青色碎白花纹的上衣,围着裙子,肩上挂着书包.我独自旅行到伊豆来,已经是第四天了.在修善寺温泉住了一夜,在汤岛温泉住了两夜,然后穿着高齿的木屐登上了天城山. [点击阅读]
伦敦桥
作者:佚名
章节:124 人气:0
摘要:杰弗里。谢弗上校很喜欢他在萨尔瓦多的新生活。有人说这个巴西第三大城市非常迷人。这确实是个充满了欢乐的地方。他在瓜拉球巴海滩正对面租了一套豪华的六居室别墅。在这里,他每天喝着甘蔗甜酒和冰镇啤酒,间或去俱乐部打打网球。到了晚上,谢弗上校——这个绰号“鼬鼠”的变态杀手——就又操起了他的老本行,在这座老城阴暗狭窄、弯弯曲曲的街道上开始了狩猎。 [点击阅读]
伯特伦旅馆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在西郊地区中心,有一些小巷子,除了经验丰富的出租车司机以外,几乎没什么人知道。出租车司机们能胸有成竹地在里面游弋自如,然后得意洋洋地到达帕克巷、伯克利广场或南奥德利大巷。如果你从帕克大街拐上一条不知名的路,左右再拐几次弯,你就会发现自己到了一条安静的街道上,伯特伦旅馆就在你的右手边。伯特伦旅馆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战争期间,它左右两边的房屋全都毁于一旦,但它却毫无损伤。 [点击阅读]
低地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站台上,火车喷着蒸气,亲人们追着它跑过来。每一步,他们都高高扬起胳膊,挥舞。一个年轻的男人站在车窗后。窗玻璃的下沿到他的腋下。他在胸前持着一束白色碎花,神情呆滞。一个年轻女人把一个脸色苍白的孩子从火车站拽出去。女人是个驼背。火车开进战争。我啪的一声关掉电视。父亲躺在房间正中的棺材里。房间四壁挂满照片,看不到墙。一张照片中,父亲扶着一把椅子,他只有椅子的一半高。他穿着长袍,弯腿站着,腿上满是肉褶子。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