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老处女 - 第09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迪莉娅的火没有封上,她的晨衣放在壁炉旁的一把安乐椅上,烤得暖烘烘的。然而,她既不宽衣,也不就座。跟夏洛蒂的谈话使她深为不安。
  有不长一会儿,她站在地中央,慢慢地环顾四周。房间里什么都没有变,还在做新娘的时候,她就盘算着把这间房子改造得具有现代风格。她的革新的美梦早就统统烟消云散了。某种根深蒂固的淡漠逐渐使她把自己看成第三者,过着为另一个女人安排的生活,一个与走进这间房子时满脑子计划和幻想的生气勃勃的迪莉娅·洛弗尔毫不相干的女人。她知道,这并不是她丈夫的过错。耍一点小小的手腕儿,她就会事事得手,容易得就像她把那个弃儿收罗在自己的卵翼下这件大事一样。自从这次胜利之后,难就难在似乎别的一切都不值得争取了。迪莉娅·罗尔斯顿一瞧见小蒂娜,不知怎么地,她觉得自己的整个生活都失去了中心。使她对别的事都漠不关心了,当然,还得操心自己的丈夫和子女的安乐。在她面前,她看到的只是一个充满义务的未来,而这些义务,她已经高高兴兴、忠心耿耿地尽到了。然而她自己的生活也完了;她感到像个修道院里的尼姑那样超然物外。
  她身上的这种变化太深刻了,不是看不出来的。罗尔斯顿家对可爱的迪莉娅的循规蹈矩洋洋得意。每个默认都被看作一次让步,家法就被它经久不衰的新的证据巩固了。现在,迪莉娅环顾四周时,瞥见了莱昂波尔·罗伯特的平版画,全家的银板照相,青龙木和桃花心木的家具,她明白她在注视着自己的墓壁。
  这种变化发生之日,正是夏洛蒂·洛弗尔蜷缩在那个躺椅上,做出可怕的坦白之时。于是有生以来第一回,迪莉娅怀着一种可怕的得意心情,听到盲目的生命力在脚下摸索、呼号。然而,也正是在那一天,她知道自己已被排斥在这种生命力之外,注定要生活在幻影中间了。生活对她挈然置之,把她遗留在罗尔斯顿家。
  那也好!她自己要尽力而为,要尽量利用罗尔斯顿这一家人。她许的愿刻不容缓,绝对不容反悔;近二十年来,她一直在恪守诺言。就有一次她才是她自己,不是一个罗尔斯顿;就那一次事情办得值得。现在,也许同一种挑战的号角又吹响了;有一瞬间,好像又值得生活了。不是因为克莱门特·斯彭德的缘故——克莱门特若干年前同一个外貌平庸,内心坚定的表妹结了婚。她追他追到罗马,把他死死地关在家庭的小天地里。可怜的克莱门特迫使漂洋过海去观光的所有纽约人哭丧着脸买他的画。不,不是为了克莱门特·斯彭德,也很难说是为了夏洛蒂,甚或为了蒂娜,而是为了她自己的缘故,她自己,迪莉娅·罗尔斯顿的缘故,为了她失去的唯一的美景,她被剥夺去的现实的缘故,她要再一次打破罗尔斯顿的关卡,走向世界。

  寂静的住宅里一声轻轻的响动打乱了她的沉思。她侧耳细听,听见夏洛蒂·洛弗尔的门开了,她的硬撅极的裙子寨寨奉家地朝平台响过去。门下亮光一闪又消失了;夏洛蒂下楼去时走过了迪莉娅的门槛。
  迪莉娅一动不动地继续倾听。也许心细的夏洛蒂下楼看看前门是否上了栓,要不就看看她是否真把火封上了。如果她是为了这事下去的,就会立即听到她的脚步返回的声音。然而,没有脚步的响动;情况逐渐明朗了:夏洛蒂下去是等她的女儿的。为什么?
  迪莉娅的寝室位于住宅正面。她偷偷地走过厚厚的地毯,拉开窗帘,小心翼翼地把里面的窗板折回来。下面是空荡荡的广场,月光如水,树干在新飘落的雪上投下斑斑驳驳的图案。对面的房子在黑暗中沉睡了;没有一个脚步踩碎那洁白的表面,没有一道车辙损坏那难理的街道。头顶上,嵌满星斗的天宇沉浸在月光中。
  格拉默西公园周围的住户中,迪莉娅知道另外只有两家去参加舞会了:皮特勒斯·范德格雷夫夫妇和他们的表亲帕姆里·罗尔斯顿小两口,卢修斯·兰宁夫妇为卢修斯的母亲居丧刚进入第三个年头(这可苦了他们刚满十八岁的女儿凯蒂,她一直要等到二十一岁才能“进入社交场”);马西·明戈特少奶奶正在“盼她的老三”,因此将近一年已不抛头露面了;广场上的其他居民均属未被邀请之列。
  迪莉娅把前额紧贴在窗玻璃上。过不了多久,马车就会从拐角上转过来,沉睡的广场就会回响起马蹄声,娇笑声和年轻人的道别声就会从门口的台阶上传来。然而,夏洛蒂为什么要在楼下的黑暗中等她的女儿呢?
  巴黎钟敲了一点。迪莉娅回到房间里来,拨开火,捡起一条披巾,把身子裹住,又回去守候了。啊,她有多老,竟在此时此刻感到寒冷!寒冷提醒她未来给她安排了些什么:神经痛、关节炎、腰腿不灵、种种疾病。她在月夜守候时从来没有一个恋人的臂膀温暖过她呀……
  广场仍然寂静无声。然而舞会肯定要结束了:最欢乐的舞蹈一过凌晨一点也不会持续多久的。赶车从大学路到格拉默西公园路不长。迪莉娅靠在斜面墙上侧耳静听。

  马蹄声在欧文街响起了,由于地上有雪,声音不够峻亮。皮特勒斯·范德格雷夫家的四轮大马车在对面房子前停住了。范德格雷夫家的几位小姐和她们的哥哥跳出马车,上了门前的台阶。然后,马车继续前行,驶过了几个门,又停住了。帕姆里·罗尔斯顿夫妇被她们的表亲带回家,在自己的门口下了车。下一个绕过拐角的准是送蒂娜回家的约翰·朱尼厄斯的马车。
  镀金钟敲了一点半。迪莉娅直纳闷儿,因为她知道小迪莉娅出于对约翰·朱尼厄斯的工作时间的关心,从来不会在晚会上呆得太晚。毫无疑问,蒂娜把她拖住了!罗尔斯顿太太感到忿忿然了,因为蒂娜逼着她姐姐熬夜,太欠考虑了。然而,这种感情又被一种立即产生的同情浪潮卷走了。“我们必须离开这里,到什么地方去,在普普通通的人中间过普普通通的生活。”如果夏洛蒂要把她的要挟付诸实行——迪莉娅知道她决心未下是难得开口的——也许此时此刻可怜的蒂娜正在跳她最后的一场华尔兹呢。
  又过了一刻钟;随后,正当寒气透过迪莉娅的披肩时,她看见两个人从欧文街拐进了阒无人迹的广场。一个是戴歌剧帽、穿大衣的小伙子。他的胳膊上偎着一个包皮得严严实实、模模糊糊的身影,直到拐角的灯光照到那人身上,迪莉娅才忐忑不安起来。此后,她心里纳闷,她怎么没有立即认出蒂娜的舞步,以及她歪着头仰面注视着听她说话的人的那种姿态呢。
  蒂娜——蒂娜和兰宁·哈尔西,深更半夜从范德格雷夫家的舞会上独自步行回家!迪莉娅首先想到的是出了事:马车也许坏了,要不,她的女儿病了,不得不回家。可是,不对,要是后一种情况,她会把马车再打发回去送蒂娜回家的。如果出了什么事故,年轻人总会赶忙通知罗尔斯顿太太的;没有,在寒气刺骨、光辉灿烂的夜晚,他们像一对情侣在仲夏的林间小道上漫步,蒂娜薄薄的便鞋仿佛踩在雏菊丛中,而不是雪地上。
  迪莉娅像个姑娘似的战栗起来。她长期暗自推测的一个问题刹那间有了答案。像夏洛蒂和克莱门特·斯彭德这样的情人是怎样设法会面的呢?什么荒僻的地方隐藏了他们幽会的欢乐呢?在他们大家所属的又严密又狭小的社会里,在众目睽睽之下,那样的遭遇到底怎么会发生呢?迪莉娅从来不敢向夏洛蒂提出这个问题,有些时候,她简直觉得还是不知道的好,甚至觉得还是不要妄加猜测为妙。可是现在,她一目了然了。夏洛蒂·洛弗尔独自陪她年迈体弱的奶奶住在城里,准是常常跟克莱门特·斯彭德在晚会结束后步行回家的,她准是经常身不由己地和他走进默西街那幢黑灯瞎火的房子,在那里,谁也不会窥探他们的到来,因为只有一个聋天寡地的老太太和几个老天踏地的仆人,他们都在楼上蒙头大睡呢!想到这里,迪莉娅看到了那曾经是他们的月夜森林的幽暗的客厅,那个洛弗尔老太太不再下楼光顾的客厅,客厅里挂着一盏四周蒙住的枝形吊灯,摆着几张帝国牌硬沙发,还有壁炉台的无眼女像柱;她心目中看到有一道月光照在褪了色的地毯的天鹅和花环图案上,在那道寒光中,两个年轻的身子紧紧拥抱着。

  是的:一定是那样的回忆引起了夏洛蒂的疑心,激起了她的恐惧,打发她下楼到黑暗中面对那两个罪犯。迪莉娅想到面对的讽义便不寒而栗了。万一蒂娜知道了呢!当然对蒂娜来说,夏洛蒂仍然是她早就决心要做的那一种人:古板的老处女的形象。迪莉娅能想象出楼下的一幕将会立即多么平静、多么得体地演出:没有大惊小怪,不会横加指责,没有含沙射影,有的只是微笑和对种种借口毫不在意的样子。
  “什么,蒂娜?你跟兰宁走了回来?你这冒失鬼——雪这么湿!啊,我明白了:迪莉娅担心她的小孩,老早就跑了,答应把马车打发回来——却一直不见踪影?好啊,我亲爱的,我祝贺你找到兰宁送你回家……啊,对了——我半夜三更还坐着等,因为要了我的命,我也记不起你是否带门上的钥匙了——难道世上还有这样疯疯癫癫的老姑姑吗?不过,可别跟你妈讲,亲爱的,要不,她会骂我记心太坏,说我呆在楼下挨冻……你肯定自己带了钥匙?啊,兰宁拿着?谢谢你,兰宁;真是太好了!晚安——其实,倒是应当说,早安。”
  迪莉娅默诵着夏洛蒂的独白,到了这里,下面的前门砰地一声关上了,小伙子兰宁·哈尔西慢慢地走过广场。迪莉娅看见他在对面的人行道上站住,抬起头看了看这幢房子的正面,然后依依不舍地转身走了。打发他所用的时间完全不出迪莉娅所料。过了一会儿,她看见门下有亮光闪过,听见夏洛蒂裙子的硬撅撅的窸窣声,便知道母女俩已经到了各自的房间。
  她开始脱衣服,动作缓慢而僵硬,然后熄灭了蜡烛,捂住脸跪在床边。
或许您还会喜欢:
物种起源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有关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史略关于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情况,我将在这里进行扼要叙述。直到最近,大多数博物学者仍然相信物种(species)是不变的产物,并且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许多作者巧妙地支持了这一观点。另一方面,有些少数博物学者已相信物种经历着变异,而且相信现存生物类型都是既往生存类型所真正传下来的后裔。 [点击阅读]
犯罪团伙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托马斯·贝雷斯福德夫人在长沙发上挪动了一下身子,百无聊赖地朝窗外看去。窗外视野并不深远,被街对面的一小排房子所遮挡。贝雷斯福德夫人长叹一口气,继而又哈欠连天。“我真希望,”她说道,“出点什么事。”她丈夫抬头瞪了她一眼。塔彭丝又叹了一口气,迷茫地闭上了眼睛。“汤米和塔彭丝还是结了婚,”她诵诗般地说道,“婚后还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六年之后,他们竞能仍然和睦相处。这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点击阅读]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苹果蠹蛾的道路没关系,没关系,我对我说,没关系。——维涅狄克特埃洛费耶夫苹果蠹蛾的道路一只蚂蚁在抬一只死苍蝇。它不看路,将苍蝇掉了个过儿,然后爬了回去。苍蝇比蚂蚁的个头儿要大三倍。阿迪娜抽回胳膊肘儿,她不想封住苍蝇的路。阿迪娜的膝盖旁有一块沥青在闪亮,它在阳光下沸腾了。她用手沾了一下。手的后面顿时拉出一根沥青丝,在空气中变硬,折断。这只蚂蚁有一个大头针的头,太阳在里面根本没有地方燃烧。它在灼。 [点击阅读]
狗年月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0
摘要:你讲。不,您讲!要不,就由你讲吧。也许该由演员开始?难道该由稻草人,由所有这些稀里糊涂的稻草人开始?要不,就是我们想等着,等到这八颗行星在宝瓶座中聚集在一块儿?请您开始吧!当时,到底还是您的狗叫了。可是在我的狗叫之前,您的狗已经叫了,而且是狗咬狗。 [点击阅读]
狼穴巨款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1945年3月。北海上刮着凛烈的寒风。在纳粹德国一个秘密潜艇基地里,一艘潜艇固定在巨大的墩柱上。流线型的舰首在晨曦中显得轮廓格外明晰。在潜艇的腰部有一块跳板,一长队孩子正踏着跳板登上潜艇。他们彼此手挽手走着、仰起脸看着这艘奇怪的黑色船舶。有个人拿着名单在核对孩子们的名字。在潜艇的瞭望塔里,站着一个纳粹海军军官和一个穿黑大衣的高个子男人。 [点击阅读]
猎奇的后果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他是一个过于无聊而又喜好猎奇的人。据说有个侦探小说家(他就是因为大无聊才开始看世上惟一刺激的东西——侦探小说的)曾担心地指出,总是沉迷在血腥的犯罪案中,最终会无法满足于小说,而走上真正的犯罪道路,比如说犯下杀人罪等等。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确确实实做了那位侦探小说家所担心的事情。由于猎奇心理作祟,最终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猎奇之徒啊,你们千万不要走得太远。这个故事就是你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点击阅读]
猫与鼠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君特-格拉斯在完成了第一部叙事性长篇小说《铁皮鼓》之后,我想写一本较为短小的书,即一部中篇小说。我之所以有意识地选择一种受到严格限制的体裁,是为了在接下去的一本书即长篇小说《狗年月》中重新遵循一项详尽的史诗般的计划。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长大的,根据自己的认识,我在《猫与鼠》里叙述了学校与军队之间的对立,意识形态和荒谬的英雄崇拜对学生的毒化。 [点击阅读]
王子与贫儿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爱德华:爱德华和汤姆这两个少年,是这篇故事的主角。他们两个人,由于偶然的巧合,不仅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两个人的面貌也很相似,但两个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爱德华是英国的王子,汤姆则是个小乞丐。有一天,爱德华王子在宫苑里散步,看到一个卫兵正在怒责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由于同情心,他就带这少年进入王宫,想不到却因此发生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差一点几就丧失了英国王位的继承权。 [点击阅读]
玩偶世家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本剧作者亨利克·易卜生(1928-1906),是挪威人民引以自豪的戏剧大师、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戏剧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一样不朽的声誉。从二十年代起,我国读者就熟知这个伟大的名字;当时在我国的反封建斗争和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中,他的一些名著曾经起过不少的促进作用。易卜生出生于挪威海滨一个小城斯基恩。 [点击阅读]
环游黑海历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0
摘要:范-密泰恩和他的仆人布吕诺在散步、观望和聊天,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君士坦丁堡的托普哈内广场一向因人群的来往和喧哗而热闹啡凡,但在8月16日那一天的晚上6点钟,却静悄悄地毫无生气,几乎是一片荒凉。从通向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港口高处看下去,仍能发现它迷人的景色,但里面却没有什么人。勉强有一些外国人匆匆而过,走上狭窄、肮脏、泥泞、有黄狗挡道的通向佩拉郊区的小街。 [点击阅读]
玻璃球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引言——试释玻璃球游戏及其历史一般而言,对于浅薄者来说,对不存在的事物也许较之于具体事物容易叙述,因为他可以不负责任地付诸语言,然而,对于虔诚而严谨的历史学家来说,情况恰恰相反。但是,向人们叙述某些既无法证实其存在,又无法推测其未来的事物,尽管难如登天,但却更为必要。虔诚而严谨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它们作为业已存在的事物予以探讨,这恰恰使他们向着存在的和有可能新诞生的事物走近了一步。 [点击阅读]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