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狼图腾 - 《狼图腾》读后感——腾格里,请接受我的眼泪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和大部分国人一样,对狼的感觉就是贪婪、狡猾、凶狠、残暴,让人厌恶、畏惧。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国人歌颂过狼。然而《狼图腾》能够颠覆每一个有良心的国人原有对狼的观念。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我们不了解一样事物的时候,会跟着前人的观点人云亦云,但一旦深入了解以后,才会发现事实与观念反差如此之大。
  我相信这本书的真实,我也相信狼图腾。
  这本书虽然给我带来阅读的快感,但它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和忧虑,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新奇到惊叹,进而又是心碎的过程。作者运用一种强烈的对比手法,让自己和读者感受着巨大的震撼。
  在蒙古草原人眼中,狼是一位伟大的老师,由于它的“训练”,草原马都有吃苦耐劳,耐饥耐渴,耐暑耐寒的特点;由于它的存在,控制了羊、牛、马等所有草原动物的数量,使得大草原不遭到破坏,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草原的草皮很薄,经不起动物的连续践踏,如果动物超量,会引起草原沙化)。而人和狼又是草原上最高级两种生物,他们相互学习、斗智斗勇又相互敬畏,并控制着对方的数量。狼会使用几乎所有人类史书上记载或没有办法记载的战略战术(除了美人计外),它教会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的蒙古帝国。他们既是敌人,又是朋友。
  正是有这位老师,使得蒙古民族对狼的至尊崇拜,并以狼为图腾。
  草丰水美的额仑草原,原本一派生机勃勃的美丽的地方。
  茫茫大草原,是位博大而残酷的母亲,那里所有的动物:人、狼、马、狗、狐狸、旱獭、黄鼠、黄羊等等,都是她的儿女,缺一不可。他们在母亲的怀抱里,组成强大的食物链,相互控制着数量来回报草原母亲,因为任何一个物种超量,都会给带来草原母亲以致命威胁,这种回报是天然的。
  草原的生存环境是残酷的,优胜劣汰是生存的唯一法则。所有的生物通过草原这个真实的大舞台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轮番使用,不是你死便是我活,每个能够存活终老的生命,都可以说是优秀的、顽强的、可敬的。每个草原牧民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对所有的猎物都不会赶尽杀绝,任何一个物种的消灭,也可能给草原致命的打击。
  但是大部分国人并不理解这一点,他们只知道狼凶狠、残暴,敢吃任何动物,是唯一能与人发起挑战的动物。所以要将之赶尽杀绝。

  当天、人、狼矛盾而又和谐统一时候,狗悍、草丰、水美、马壮、羊肥,额仑草原美得让人心醉。
  当人将狼赶尽杀绝的时候,首先被消灭的是一直为人作战第一线的狗,古有“兔死狗烹”的说法,这里是真实的狼死狗烹;其次,草原马因为失去了它的天敌 -----狼,不再终日奔跑,彪悍,变成如今没有人要的又瘦又小的蒙古马;然后,羊因为失去控制它们数量的天敌----狼,大批地繁殖,数量剧增,拼命地啃吃草地,再加上人为的开垦耕种,很快遭殃就是草原母亲了,尔后,“……腾格里已经不是原来的腾格里了,天空干燥得没有一丝云。草原的腾格里几乎变成了沙地的腾格里。干热的天空之下,望不见茂密的青草,稀疏干黄的沙草地之间是大片大片的板结沙地,像铺满了一张张巨大的粗砂纸。干沙半盖的公路上,一辆辆拉着牛羊的铁笼卡车,卷着黄尘扑面而来,驶向关内。一路上见不到一个蒙古包皮、一群马、一群牛。偶尔见到一群羊,则乱毛脏黑、又瘦又小,连从前额仑草原的处理羊都不如……”。
  事实上,由于我国大面积的草原沙地化,北京及北方地区每年春季都要遭受沙尘暴的袭击。
  痛心的是,这么美丽的草原,它没有毁在封建王朝手里,没有毁在山河破碎,被外敌侵略时期。造成这么大的反差,我想每个国人都不愿想见的,这段可耻的历史就发生在现代,造成这种局面的就是我们伟大的共|产|党当时的错误愚蠢的政策,而这一切被一位可敬的老知青-----姜戎记录下来了。这对我这个从来都是循规蹈矩,从小听着爱国歌,受党教育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的人来说,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碎的事实!
  “……当狼咬翻那只大羊的时候,立即引起周围几十只羊的惊慌,四处奔逃。但不一会儿,羊群就恢复平静,甚至有几只绵羊还傻乎乎战战兢兢地跺着蹄子,凑到狼跟前去看狼吃羊,像是抗议又像是看热闹。那几只羊一声不吭地看着热闹,接着又有十几只羊跺着蹄子去围观。最后上百只绵羊,竟然把狼和血羊围成一个三米直径的密集圈子,前挤后拥,伸长脖子看个过瘾。那副嘴脸仿佛是说“狼咬你,关我什么事!”或是说“你死了,我就死不了。”羊群恐惧而幸灾乐祸,没有一只绵羊敢去顶狼。……
  ……这场景使他突然想起鲁迅笔下,一些中国愚昧民众伸长脖子,围观日本浪人砍杀中国人的地面,真是一模一样。……”

  说实在的,我想起以前人们喜欢围观一些惨景,报纸等媒体也谈到国人有此癖好,往往无人挺身而出,而且对周围有人倒霉了,还有一些人居然幸灾乐祸,还真有点迷惑不解。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正值中午,我们学校一座宿舍楼紧靠的那一面山着火了,学生们都出来瞪大眼睛观看这一难得一见的火景,当时我刚走出教学楼,看到许多同学很兴奋地往那里跑去看热闹,朝那儿一看,火烟冲天,心叫糟了,赶紧打119,接线员向我详细询问了当时的情况-----地点、风向、火势大小及扩散范围等,很快消防车和消防员来了,有老师和几个男生也跟着一起到山上将大火扑灭了。之后我才想起,我不能肯定地说我是唯一一个打电话报警的,但我是第一个报警的,大火已经燃烧了一段时间了,却没有一个人想到去报警,这在一个高等学府,正常吗?相信大家的周围也不乏这种实例吧。恰恰这本书,给了我答案,那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是属羊的!而侵略者属狼!想起我国近代史的屈辱,八国联军、小日本把中国搞得山河破败,民不聊生,虽然有千千万万的热血儿女奋起抵抗,但历史真相告诉我们,更多的中国人只是默默地接受宰杀,更不用提还有为数不少的汉奸在帮助外国侵略者了。听我们家乡里一些老人说过,当时日本人的数量其实是相当少的,基本上是一个日本人管一个县。
  八年抗战为什么那么久,那是因为有一大批汉奸伪军帮忙,他们熟悉中国的地形地貌、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及诸多信息情况,基本上这抗战八年,参加日本人侵略战斗的大部分人是汉奸伪军和被日本人抓过来的周边国家一些人,与抗日军队进行顽强对拼。真正日本人的数量只是少部分而已。我在这里说出一句国人难以接受但的确如此的话:中国人是群善于窝里斗的高手!!
  对于近代史,我们应该更多的是反思和自省。
  哈,这让我想到现在一些所谓的愤青,只知道叫嚣什么打倒小日本,烧什么日本国旗等等,像是要硬摁住日本人的脖子低头认错誓不罢休之势。包皮括许多国人也不明白,连德国人都知道道歉了,为什么日本人就是不道歉??其实道理很简单,反问一句,你每天吃饭,有没有向盘子里的猪肉道过歉了呢?!道歉永远只会发生在两个平等主体之间!

  有一种庆幸,我并没有变成众多“丑陋中国人”中的一员,我的血还没有冷。
  书中主人翁陈阵养小狼的经历,也是让人对狼产生更深一层敬畏。因为对狼的好奇、敬佩、着迷,使得这个知青冒险去掏狼崽养了一只狼,这只狼的名字就叫“小狼”,长大了,它也只认这个名字,这只倔强可爱的小狼从眼睛还未睁开就失去了自由艰难地成长,说到艰难并不是虐待它,相反陈阵对它比一个父亲对自己的儿子还要好,艰难是指它渴望的是自由而不是被驯养,它不放弃任何一次获得自由的机会和信念。随着小狼一天一天的成长,小狼和陈阵之间产生了一种胶着化不开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始终让人感觉都是平等的。它并没有“认贼作父”,它时刻等待机会,在极为有限的环境里,它都能本能得训练自己生存能力,狼的天性*就是“不自由,宁毋死”。无论陈阵对它多么疼爱,也没有狼教育过它,无论怎样驯养,也改变不了它的血液里追求独立、自由、顽强、桀骜不驯的高贵品质。它从来没有感谢陈阵对它的圈养,由于与生俱来的野性*,使得它一生都生活在铁链之下,群狗之中,就算陈阵的错误地将它的四颗尖利的牙钳断,也改变不了它狼之本色*,最后,它的死也是死在追寻自由之上。这也成为陈阵心中永远的痛。
  看到小狼之死,我的心碎了,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神圣的精神,它比任何生命都更加纯粹,更加让人敬佩。
  这让我想到书讲到一次人狼大战,人马狗对狼群进行蓄谋已久地围攻,狼群伤亡惨重,但狼始终都是沉着应战,没有出现一只逃兵和俘虏,那些被战伤的狼主动地露出弱点,吸引人和狗对自己攻击,将战机和生的希望留给那些未受伤的狼。每只狼的死都是战死的!
  唉!真是让人嗟叹,很多时候,在精神方面,人真的赶不上狼。难怪蒙古人将狼视为自己的图腾。
  书看完了,泪也流尽了,心情久难平静……
  希望我能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草原水草丰美的样子,我一定会站在辽阔的草原上,向着变幻着美丽彩霞的天空,张开双臂,向腾格里,向草原狼致敬。
  另:我对这本书最后的附篇《理性*探掘----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没有看完,对作者的历史观感觉有所偏颇,无法认同,但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热爱。
或许您还会喜欢:
火蓝刀锋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万籁俱寂。忽然,两道雪白的光线划破了被黑暗凝固成一团的空间。光线下有隐约的海浪翻滚,一片汪洋大海上,两艘海军巡逻舰艇正破浪而来。舰艇上的指挥室内,站在液晶屏幕前向大家做介绍的是海军上校武钢。旁边一个目光炯炯的精干小伙子,手里正玩弄着一把火蓝匕首,转动间刀刃寒光毕现。此人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龙百川。 [点击阅读]
繁花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 [点击阅读]
309暗室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3
摘要:◇第一章◇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家原先住在一栋老式楼房里。连他们的爸爸妈妈也说不清这栋楼房是哪个年代建造的。楼房的墙壁很厚,非常坚固,而且冬暖夏凉。一天下午,皮皮鲁和鲁西西放学以后在家里做作业。鲁西西写了一会儿,觉得有点儿冷,她打开壁柜的门,钻进去找毛衣。鲁西西家的壁柜很大,可以站进去好几个人。鲁西西和皮皮鲁小时候经常在里边捉迷藏。 [点击阅读]
余华《兄弟》
作者:余华
章节:70 人气:2
摘要:《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点击阅读]
杜拉拉升职记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大学毕业的第四年,历经民营企业和港台企业的洗礼后,拉拉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通讯行业的著名美资500强企业DB,任职华南大区销售助理,月薪四千。这个岗位有点像区域销售团队的管家婆,负责区域销售数据的管理,协助大区经理监控费用,协调销售团队日常行政事务如会议安排等。工作内容琐碎,又需要良好的独立判断,哪些事情得报告,哪些事情不要去烦大区经理,遇事该和哪个部门的人沟通,都得门儿清。 [点击阅读]
活着活着就老了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第1章序冯唐最爱议论“我爸我妈”,口角生风,调笑无忌。若落到批评家手里,这也许就是一个好例,“弑父”、“弑母”云云,有一大套理论等着他。但冯唐还“弑理论”,现成的理论运行到他这里都会死机。 [点击阅读]
第二个太阳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一一列火车向南急驶。其中一节平板车上装载着一辆小吉普和一辆中型吉普。兵团副司令秦震坐在小吉普司机旁边他的坐位上。雨水在风挡玻璃上狂泻奔流,风把雨水旋进吉普车厢里面,凉渗渗的大雨点扑在秦震的脸上,他的美式军大衣和微微敞开的军装上衣的领口,都淋湿了,雨水聚汇起来,顺着脖颈流注到胸膛上。参谋、警卫员几次请他搬到后面中型吉普电台车上去,他却断然拒绝了。因为在这种历史转折关头,他宁愿在暴风雨里猛进。 [点击阅读]
蝉翼传奇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楔子死亡白先生无疑是武林中最有名望的人。白先生的名望不在于他的武学造诣,而是在于他的人格。无论黑白两道,无疑,对白先生曾经在沙场上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忠烈所折服。更叫人敬仰的,白先生血战胡虏十二次后,竟视功名如蔽物,而甘心退隐江湖做个升斗小民。谁对白先生都只有敬佩的分!可是,白先生竟然被人暗算在他居住的玉星居!白先生之死,无疑是武林中最震撼的事。更叫人骇然相告的,是楚老五的判断。 [点击阅读]
逝去的武林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李仲轩(1915~2004),天津宁河县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弟子,因生于文化世家,青年时代武林名号为“二先生”,34岁退隐,遵守向尚云祥立下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于《武魂》杂志发表系列文章,在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荣辱悲欢事勿追我的父系在明朝迁到宁河西关,初祖叫李荣,当时宁河还没有建县。 [点击阅读]
不省心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说实话省心(1)红也分怎么用:天安门城楼,红墙、红灯笼、红旗配金瓦白石桥就是端庄;天安门要改成绿瓦,插彩旗再配电镀桥栏杆儿那就没法看了,信不信由您前几日去潭柘寺拍摄,临近山门,路两边小竹竿东倒西歪地插满了红黄绿粉蓝各色彩旗,这是哪儿跟哪儿呀?把一个佛教圣地弄得跟窑子似的,全然不顾宗教的庄严和淡泊,欺负佛祖不会说话,只能坐大雄宝殿里生闷气。当然这也不能怪插旗的人,他还以为这是隆重呢。 [点击阅读]
夜幕下的哈尔滨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2
摘要:清明过去,谷雨快到了。可是哈尔滨的夜晚,还是凉风扑面,寒气袭人。已经抽出嫩芽的柳枝在北风中摇曳着。真让人担心,那经过严冬酷寒,朔风吹打,挣扎而出的嫩绿小叶,会再被这塞外风吹刮得枯萎回去。一九三四年哈尔滨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领者卡住了一样,竟来得这样迟缓。夜越来越深了,热闹的哈尔滨站前,南来北往的人流早已断了线,通往道里、道外、南岗、马家沟的电车也没有几个乘客了。 [点击阅读]
无字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作品: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坎坷人生遭际,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时代风云,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描写了一个说不尽的时代。作家:张洁,女,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北京市作协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