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拉贝日记 - 38年一月日记(5.2)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给予一些贫困家庭相应的经济资助,这对他们能够重新生活也是一种极大的帮助。进行这样的援助,我们只能依赖这笔基金了。
  因此请允许我提出如下请求:请您帮忙,获得伦敦市长基金的相关资助。我们已从美国顾问委员会获得了一笔捐款,即包含在上文提到的5.7万元中。我们也希望英国委员会不吝给予我们援助。
  预先对您的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顺致亲切的问候
  您忠实的
  签名:约翰·拉贝主席
  事态报告
  南京,1938年1月28日
  204)1月25日,难民收容所魏报告:
  在此我向您递交一份被强xx妇女的清单以及一根日军士兵丢下的皮带。
  时间年龄备注
  1月13日14时16岁2名士兵强xx了该少女。1月13日14时37岁该妇女被一名士兵强xx。1月13日21时27岁该妇女被一名士兵带走,次日才被放回。1月19日20时37岁该妇女被一名士兵强xx。1月20日晚13岁该女孩被一名士兵强xx。1月20日晚48岁同一名士兵又强xx了该妇女。1月20日晚36岁还是这名士兵又强xx了该妇女。从下午至次日早上,该士兵奸污了3名女性。他于早上5时离开时丢下了随身携带的皮带。
  签字盖章:李瑞亭,鼓楼西难民收容所负责人。
  205)1938年1月25日16时许,一名姓罗的中国女孩(她和母亲及兄弟住在安全区的一个难民收容所里)遭一名日军士兵开枪射击,命中头部致死。这名女孩14岁。这起事件发生在距离古林寺(难民区边缘的一座知名的寺庙)不远的农田里。这名女孩在兄弟的陪同下忙着在农田里摘蔬菜,此时一名日军士兵出现并欲对其施暴。女孩惊恐之下起身逃走,于是被日本兵击毙。子弹从这名女孩的后脑射入,从额头穿出。(欧内斯特H.福斯特)
  206)1月25日晚上9时,一名持枪的日本兵闯入阴阳营49号我的住所,强xx了我18岁的女儿。当时我想找您报告此事,但日本人不让我离开。我家有6口人,儿子和女婿已去了汉口,家里连我只有4名妇女。撇开我女儿被奸污不谈,如果这种事情继续发生,那么区内所有的妇女将处于危险之中。因此,我请求贵委员会作为慈善机构就此事件向日本大使馆提出抗议。(签名:贾箫鸣)
  207)昨天下午(1月27日)午饭后,大学(鼓楼)医院的负责人麦卡勒姆先生被人叫去,让他把闯入医院后面寝室的2名日军士兵请出来。当两名日本兵从房子的后门出去的时候,麦卡勒姆向他们指了指那儿的美国国旗。他们被激怒了,并命令他跟他们走。他答应了,以为这样就能跟着进日军司令部。可走了约100码后,其中一个士兵让他返回。麦卡勒姆说道:"不,我陪你们走。"随后这名士兵便拔出刺刀并威胁要刺死他。见麦卡勒姆不理睬,他便向麦卡勒姆先生的下巴猛地刺去,后者为了不致送命随即把头向后一仰,可脖子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伤口。另一名士兵见状便把他的同伴带走了。聚集在鼓楼医院门口的老百姓正在寻求帮助,就在这时他们发现了一名日本领事馆警察,他正开车经过。于是这名警察把麦卡勒姆先生带上车并追踪这2名士兵到了下一个街角,下车规劝了这2名士兵并记下了他们的名字。他还说,他会将此事告知日本大使馆。这时特里默大夫先生赶到这里,他正准备去美国大使馆通报此事。(事后麦卡勒姆先生向美国大使馆递交了一份书面报告。)
  当天下午,这名领事馆警察在医院里就此事件向麦卡勒姆先生表示遗憾。晚上,他又带着2名宪兵来到平仓巷3号,向麦卡勒姆先生再一次了解了此事的全部细节。(根据麦卡勒姆先生致斯迈思博士的一份报告)
  208)1月24日14时,有人请求福斯特先生、波德希沃洛夫先生及马吉先生去保护一名妇女。一名日本士兵欲强xx该妇女并用刺刀威胁她。这3位先生说,当我们赶到时,那名日本兵已逃走了,但丢下了刺刀,因为他发现我们在尾随他。我们把刺刀交给委员会作进一步处理。这起事件发生在距我们住处不远的英台村(音译)1号,就在安全区内。(签名:欧内斯特H.福斯特、约翰G.马吉、波德希沃洛夫。地址:英台村1号,大方巷)
  (注:我把刺刀交给了美国大使馆的阿利森先生,后者将它面交福井先生,并同时通报了此事。此事后交由宪兵调查——斯迈思)
  209)1月24日23时,2名别着浅色袖章的日军士兵闯入胡家菜园11号的一家农具商店,他们用武器威胁该店主并搜了他的身。随后他们拖走了他的妻子,强xx了她,2小时后才将其放回。(注:这起事件涉及私闯民宅、以军用武器相威胁、劫持和强xx。)门上的日本布告被撕去。里格斯及贝茨2位先生后开车带着这名妇女去寻找强xx现场。她指着通向小粉桥32号的那条路,这里正是日本宪兵区队部。贝茨博士先生于是在美国大使馆提出正式抗议,因为这件事是在金陵大学的地段上发生的。1月26日下午,2名日本宪兵、一名翻译及高玉先生为调查此事,与里格斯及阿利森先生一起去了该农具店以及日军宪兵区队部。这名妇女得去日本大使馆接受讯问,可她在那里被拘留了28小时,直至1月27日20时30分才被放回。她讲述了如下情况:她提供的一楼至二楼间的台阶数目不对,在描述当时现场的铺盖以及照明情况时也说错了,因为她把煤油灯说成了电灯。此外,她也说不清楚被带走的具体时间(商店里愤怒的群众所提供的时间和她说的不一致)。因此认定,强xx不是发生在那所房子里,并由此推定不是日本宪兵所为,而是一些在此期间已经受到惩罚的普通士兵所为。既然已经认定此事不在日本宪兵区队部发生,那么这起举报以及美国大使馆的抗议便当然地被视为反日宣传。(在平仓巷3号,高玉先生及其翻译向贝茨博士和里格斯先生证实了这个情况——里格斯、贝茨)食品供应情况
  自1月16日至22日的一个星期以及本星期的前几天,自治委员会共得到了1000袋大米(这就是前面提及的2200袋中的一部分)供应城南的米店。
  在本周二、三,即1月25日、26日自治委员会又得到1000袋米,这样从去年12月13日至今,已发给自治委员会3200袋米按规定出售。自治委员会已开始打算接手我们以前提及的1000袋面粉。可是昨天,1月27日,在另行通知之前,大米供应就暂时停止了。
  在和国际红十字会及红卍字会开设粥厂的合作中,国际委员会继续向5万名难民免费供应定量米粥,同时也在各难民收容所免费分发大米。平民的私人储备日渐枯竭,因而领取赈济口粮的人越来越多了。

  我们用于赈济的粮食储备也只够维持约3个星期了。
  根据我们以往在水灾区的经验,3月和4月的食品供应情况最为糟糕,灾民往往得挺到夏收的时候。安全区内的小店里尽管有不少寻常的食品,豆腐除外,店主却总是想尽快出手。和人们通常在一座拥有25万人口的城市里见到的商店相比,上海路和宁海路上的这些小店简直太小了。
  因此国际委员会还得想办法弄到一些粮食用于销售,而且得快,每天至少16O0袋米,这其中包括赈米的数量,免费分发的粮米必须能满足5万~10万人的需要。总储备必须要达到能维持至4月底,至少是至4月1日的水平。
  在现有储备耗尽之后,还必须维持6周的时间。为此,国际委员会和自治委员会必须共同想尽一切办法筹集到足够的大米和其他食品,向5万~10万人免费发放。也就是说,自2月15日至4月1日期间,贩米的数量必须达到7000袋~1.4万袋。在此期间还得有2000袋~4000袋的额外储备,它不是用于一般的赈济,而是用于紧急状况下的定量配给。
  签名:斯迈思
  1月29日
  昨天晚上7时,不远处的多尔莉·罗德太太的房子着了火。今天早上又报道了另一起纵火事件。
  英国领事普里多-布龙先生和乔治·菲奇先生带着我的日记于今天早上9时乘坐"蜜蜂"号起程了。这里没人相信菲奇先生在短期内会回来。日本人与我们欧洲人之间的紧张日益加深。目前我们正在认真考虑,是否应解散安全区委员会,代之以救济委员会,并寻求与自治委员会,即新的自治政府进行合作。当然,现在的问题是,日本人是否同意我们与自治委员会合作。我一再建议与日本人合作,但美国人反对,而且在整个委员会同意之前,我也不能向日本人提出,况且我对日本人能否同意也无把握。或许现在这种合作也太晚了,最佳时机可能已经错过了。再说如果日本人像他们所威胁的那样,在2月4日强行疏散所有难民收容所里的难民,把他们送进集中营,不让我们进入营地的话(他们在红十字医院就是这么干的),我们对此是根本无能为力的。我得到确切的消息,德国大使馆收到了日本人的一封函件,信中对德国大使馆给予难民的各种帮助表示感谢,并通知,将从2月4日起遣散所有难民收容所的难民。我召集了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开了个会,我们决定让我们各国的使馆弄清并确认以下几点:
  1.日本人会不会将外国辖区和外国侨民住宅里的中国难民驱逐出去。(一大部分难民收容所就在美辖区里,我这里的难民收容所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它就在一个德国人(译注:指拉贝本人)的院子里。)
  2.我们是否被允许在我们的收容所里接纳更多的难民。
  3.在我们未阐明自己的立场之前,请求我们的大使馆暂不对日方的函件作答复。
  约翰·马吉发现了2名小女孩,一名4岁,一名8岁,她们的家人(共11口)全部惨遭杀害。她俩就守在母亲的尸体边,在一间屋子里待了整整14天,直到被邻居救出。姐姐用家里仅有的一点点米养活着自己和妹妹。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南京宁海路5号1938年1月28日致自治委员会南京尊敬的先生们:
  此处附上的中文信函的英文原件昨天已面呈日本大使馆的福井先生。我们在信中重申了我们的请求,即允许我们提取前任马市长交给我们的米面储备中的剩余部分。我们请求福井先生再次向日本军事当局提出这一问题。福井先生让我们与贵委员会接洽,因此从现在起,我们也请求你们,就此事与日本军事当局进行协商,以便我们能用这批有争议的米面储备赈济城中的难民。
  以往在水灾区的经验告诉我们,难民在3月和4月主要依靠赈米生存。而我们用于施赈的现有储备只能维持至2月15日前后。目前粥厂每日免费定量向5万人发放大米或施粥。此数目在下月估计将增至目前的2倍。对此我们必须预先采取措施,以保证10万人在10周内的供养。为确保危机时期的定量,我们需要1.2万袋米,供5万人维持10周,如果是10万人则需2倍,即2.4万袋。由此你们可以看出,我们在报告中提及的1.0933万袋大米及1万袋面粉只够用于今年春天在南京发放。
  一旦这批储备得以落实,我们将在向安全区内外的居民赈放粮食的工作上与你们合作,并愿意效劳。
  预先对你们将在这件事上作出的努力表示诚挚的感谢。
  顺致崇高的敬意
  签名:约翰·拉贝主席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南京宁海路5号1938年1月28日致中国红十字会南京
  在此我们恳请你们购买100袋大米,并将其交给金陵大学的红十字难民收容所,以救济那里一无所有的难民。
  我们已准备为此预付500元,余款货到付讫。先决条件是每袋的价格(含到红十字难民收容所的运费)不超过10元。此外我们还同意承担由此产生的150元杂费,不过我们希望这笔杂费能包括在用于购买首批100袋大米的1000元之内。米袋将由我们提供。
  预先对你们将作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顺致崇高的敬意
  签名:休伯特L.索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南京宁海路5号1938年1月30日致罗森博士德国大使馆南京尊敬的罗森博士:
  对于您提出的关于国际委员会目前状况的问题,我们简要回答如下:
  众所周知,1月28日下午,一名日军特务机关的长官会同自治委员会通知各难民收容所的负责人,计划立即将难民遣返至其他城区的原住处。
  我们完全赞同《特别措施告示》,它将较好地保护城中的居民,为那些住所被焚或因其他原因失去住处的居民提供新的落脚之地。
  国际委员会在救援工作之始便希望难民能尽快恢复往日的生活。由于整个局势的不宁和安全区内的拥挤状况造成了一种紧张局势,这给我们委员会以及我们中的每一个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我们也曾鼓励区内的不少中国人回到安全区外的原住处,并且我们早已就此向各难民收容所下达了指示。
  随后,一些难民收容所的人数也确实减少了。但是有相当数量的难民又重新回到了难民收容所!为什么??
  城中任何一位居民都有权提出以下最基本的要求:

  1.免受日军士兵的暴力侵犯、强xx和抢劫;
  2.保证按时运送米面等食品,并在城中的指定地点集中发放、供应蔬菜,然而这在城内和附近地区以及运输通道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之前根本无法做到;
  3.房屋免遭日军焚毁,长时间来,日军持续烧毁了众多的房屋和店铺。
  如果这些基本的要求确实能够得到满足,居民们会很快回到原住处,他们自己也希望在此居住并使住所受到保护。
  真正实施新的安全和保护措施,并且让居民确信这些措施确实已经执行,尚有一段时间。
  在此期间,如果下达2月4日之前难民(如果他们不想被日军驱逐出去的话)必须回到原住处的命令,并强制所有的商贩离开难民区,那么这项工作估计会十分棘手,而且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对此应慎重考虑。
  在此请允许我们指出,如果日本人的威胁兑现的话,有可能会产生以下后果:
  1.如果日本人用刺刀将中国平民从相对安全的地方赶到一个危险的地方,这将激起他们的仇恨和报复情绪。这种做法既不符合日本军方也不符合市政当局的政策。他们之间已经达成一致,保证善待中国平民并向他们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
  2.进一步加剧世界舆论的批评。长时间以来世界舆论一直对在南京发生的事件持批评态度,对向手无寸铁的平民使用武力表示了最强烈的谴责。
  3.不利于外国诸强对日本的态度。它们中的一些国家此前已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南京的局势表示出了忧虑。对此事的否定性的批评必将造成新的麻烦。
  4.鉴于上述几点,东京的日本当局或许会有这样一种愿望,即为了免除这些麻烦,他们将放弃这一打算。
  由于我们的目的也是让南京能重新恢复秩序,居民能像过去一样生活,我们建议,为了消除居民的恐惧,赢得他们的信赖,应当立即发表如下声明:
  1.日本当局和自治委员会立即采取切实的、专门的措施,恢复南京各地区的秩序。
  2.居民虽应尽快从安全区内迁至城里的其他区域,但在此过程中日军不得使用任何武力。
  一旦第一条付诸实施,并令各方满意地得到贯彻执行,居民们定将会自愿地回到原来的住处。既然这样,也就完全没有必要考虑使用武力。
  只要有必要,国际委员会愿意在适当的时候提供自己仅有的救济金。
  我们满怀信心地希望,城内的局势在今后的几周内会逐渐好转,这样,国际委员会就可以不再以目前的规模去从事它投入全部精力的救助活动。
  一旦城内所有的地区恢复了秩序,安全区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国际委员会已经开始考虑暂且更名为"南京救济委员会"。一旦全城的居民能够受到日本当局相对较好的保护(最近安全区受到了后者的保护),那么委员会的这一名称或许与它所从事的工作更为相符。
  我们希望,我方已经阐明了救济工作的目的。如果有必要在居民返回原住处方面采取并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我们愿意在此明确表达我们的合作意愿。同时,我们也想让您知道我们的忧虑,我们不能排除这样的情况:日军将兑现他们的威胁,在城里未恢复秩序之前即强迫难民回到原来的住处。
  在此预先对您的帮助表示感谢。
  顺致崇高的敬意
  签名:约翰·拉贝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电报:致博因顿先生,上海
  向佩蒂特转呈谢意。货已安全运到。另外的1000袋米已经当局批准销售,自城市被占以来,共计4200袋米。由于供应较好,双方一直未能达成协议。由于没有豆腐,急盼用船运来任何一种豆类食品。周五有28名难民接到离开难民收容所的命令。如果到2月4日命令得不到执行,他们将被武力驱逐出安全区。我们试图干预此事,减轻平民的痛苦。6万难民的住所被毁,他们不得不冒着严寒在雪地里寻找新的住处。您能在此事上帮助我们吗??菲奇将于周二乘"蜜蜂"号到达上海。望医护人员迅速起程。威尔逊大夫颈部得了病,因此南京目前就没有外科医生了。
  签名:斯迈思
  南京,1938年1月30日9时30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南京宁海路5号1938年1月30日致自治委员会南京尊敬的先生们:
  在此请允许我们向诸位递交有关到今天为止使用贵方卡车和其他车辆所耗汽油的账单。
  根据协议,因运输粮米、燃煤等赈济物资所耗汽油的费用一项,我们不再增加贵方的负担。请诸位向我们提供一份详细的清单。诸位要做的只是消除其中的差额。
  请允许我们指出,我们之间已有约定,凡用于运输待售的米、面和燃煤,以及私人(包括贵委员会的成员)使用我方汽车及贵方私车所耗的汽油费用均由贵方承担。
  由于我方的储备即将告罄,我们正在为汽油一事而忧虑。因此我们希望,贵方需要的汽油将来可从其他渠道获得,比如中国木材进出口公司或德士古石油公司等私营公司,它们在此设有仓库。也可向日本当局申请,其价格或许比上述两家公司要低。
  如有必要,我们随时愿意对相关问题作出解释。
  顺致崇高的敬意
  签名:刘易斯S.C.斯迈思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财务主管
  1月30日
  我们在上面提及的写给罗森博士的信中表达了我们委员会的忧虑之情,并且请求他和日本人进行磋商。我们对能取得多大的进展不抱多少希望(因为罗森博士在日本人的眼里不是一个可爱的人,而是一个可恨的人),但我们必须试图让日本人放弃将中国难民强制赶出安全区的打算。在此事上我只能选择罗森博士,因为我作为委员会的德国籍主席最好通过德国大使馆或它的代表行事。
  斯迈思博士和我今天早上去了自治委员会。在那里,原拍卖商,现高级官员吉米·王接待了我们。他答应尽力说服日本人归还没收的粮米和面粉储备。就是这种努力也不见得能取得什么效果,但是不管它的结果如何,我们也得去做,因为我们不能放弃任何尝试,要坚持自己的权利。
  我家的难民收容所成了一片沼泽。在两天大雪之后,雪开始融化。家中的600名难民已经获悉,他们在2月4日必须迁出难民收容所,为此他们非常悲伤。他们中的大多数离我的住处不远,一旦情况危急,还可以迅速回来。韩和我为其中最穷的约100人举行了一次私人聚会。我们凑了100元钱,分给了他们每人一元,他们高兴得不得了!!他们太不幸了。明天就是中国的新年,是这些可怜的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委员会同意给我这个规模相对来说较小的难民收容所一笔5元钱的特别补助,用来买些做年夜饭的调味品。600人才5元钱,多了我们也拿不出,就是这点儿馈赠他们已经感激不尽了。此外每个人除每天配给的可惜为数甚少的两茶杯口粮外,还(偷偷地!)得到了满满一茶杯的米。

  我们的汽车机械师哈茨今天穿了一双从平克内勒的房间里偷来的长统靴来到办公室。当然是经过了克勒格尔先生的允许。他是这么说的!还说什么呢?我们大家对此也没有什么异议。哈茨是个穷鬼,又碰上平克内勒这么个好心人,此时他和他那两条长腿也许已在美丽的上海或香港了。关于克勒格尔先生,我们除了在广播里听到他一周前到达上海的消息外,一无所知。
  1月30日
  下午4时,在去平仓巷的路上,我的汽车在汉口路被约50名中国人拦住,他们请求我去解救一名妇女,她刚被一名日本兵带走,后者欲强xx该女。我被领至薛家巷4号,该日本兵就是把这名妇女带进了这所房子。这所房子已被抢劫一空,地上到处是各种各样的碎片,在一间敞开的房间里停着一口棺材,我在隔壁的一间堆着稻草和杂物的房间的地上发现该日本士兵正欲强xx那名妇女。我硬把他从房间里拖到走廊上。当他看见这群中国人以及我的汽车停在外边时,便夺路而逃,消失在邻居住宅的废墟里。这群人情绪激动地低声议论着,还站在门口不肯走。在我的请求下,他们才很快散去,以免引来其他日本兵。
  16时30分,在平仓巷做礼拜。
  18时,和斯迈思一起在罗森处喝茶。
  20时,和施佩林及哈茨在沙尔芬贝格和许尔特尔处用晚餐。我们在希特勒掌权5周年之际向地方党小组长劳膝施拉格尔博士发去了一份电报。
  1月31日
  中国的新年:佣人和雇员都隆重地向我拜年。难民们在院子里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我三鞠躬。这其中还有许多年轻姑娘,大家都感谢我保护了她们,救了她们。只可惜还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他们献给我一块长3米、宽2米的红绸布,上面写着汉字。我猜想,这是封感谢信。我把这块布交给了佣人张。使我吃惊的是,他竟恭恭敬敬地把它悬挂在客厅里。不少中国客人虔诚地站在它前面,其中有个人把它翻成了英语:"YouarethelivingBuddaforhundred-thousandpeople."("你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
  起初我没有专心地听,但这样的赞誉我可承受不起。我仔细地看了看这位说话的人,他是前中国政府的一位级别较高的官员,算不上我特别的朋友,但他是一位古文专家,一位学者。我请他把中文再翻译一遍,但不要加任何恭维的修饰。他说:"我所念的,字字准确。我当然还可以翻译得更完整一些,大概是这样:
  你有一副菩萨心肠,你有侠义的品质,你拯救了千万不幸的人,助人于危难之中。愿上天赐福于你,愿幸福常伴你,愿神祗保佑你。你难民收容所的难民"
  如果时局不是这么的严峻,面对这动人的贺辞我真要笑出声来。他们把我当成什么人了!我还没从这"市长"的岗位上退下,就已经有人把我当成成千上万不幸人的活菩萨了!但如上所述,我不敢对这份在无数的鞭炮声中献给我的礼物有丝毫的兴奋,因为2月4日一天天迫近了。这一天,这些可怜的难民将无一例外地从我这院子里的难民收容所被赶出去。但我仍然希望能用我的德国国旗来防止最糟糕事情的发生。上帝保佑!!和这帮道德败坏的日本兵痞旷日持久地斗来斗去,我已经厌倦了。
  刚刚我的佣人张又带来了下面一则消息:
  吴秀珍(音译),一位收容在我处的24岁姑娘,今天早上11时在广州路46号原来的家中被一名日本兵强xx。她的叔叔前些时候听从日本人的命令回到家中,这姑娘是回去给他做午饭的。这名士兵用刺刀逼迫其就范,否则她就没命了。
  听到这种消息,我还应该劝人们回家吗?在下面这封致自治委员会的信中有这样一种想法,即由自治委员会接管政府大楼里的难民收容所。这种想法当然源于我们,只不过是我们借自治委员会之口提出罢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南京宁海路5号1938年1月30日致王承天先生自治委员会南京尊敬的先生们:
  今晨你们请求我们提供一份坐落在政府大楼里的所有难民收容所的清单,现随此函参上。
  你们提出愿意接管这些难民收容所,并设法从日本当局处获得粮食以赈济难民,我们认为此项建议非常之好。
  我们对于你们对难民的关注表示感谢。
  顺效崇高的敬意
  签名:约翰·拉贝
  注:截至1月25日的统计,在这8所难民收容所里共有1.79万人——拉贝
  1月31日
  我终于满意地发现,那名在我门前横尸达6个星期之久的中国士兵今天终于下葬了。
  普里多-布龙先生的接替者,英国领事杰弗里转交给我一份杭立武博士从汉口发给菲奇先生的电报,后者现在上海。杭立武博士致乔治·菲奇,汉口,1月28日
  担忧地获悉委员会需要钱粮。请告知除上海援助外所需的其余数量及其他细节。
  关于我1月28日写给普里多-布龙先生的信,我收到了如下答复:英国大使馆南京1938年1月28日致约翰·拉贝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南京尊敬的拉贝先生:
  您今天的来信已经收到。我已将此事转告了我的接替者杰弗里先生。我希望在到达上海之后能和我们的代办豪先生商量此事。
  我认为(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您提及的问题事关重大,必须采取全面的措施才能胜任此项工作,而且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此事是否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方的支持。如果有什么援救南京难民的新计划出台,而且此计划在现有条件下有实现的可能,那么我将向英国的基金会申请在我的职权范围内所能申请到的资助,给予支持。
  请您放心,我对您和您同事为难民的利益所作的努力完全赞同。我会惦记着尽力帮助您。
  衷心地祝福您
  您忠实的
  签名:H.普里多-布龙
或许您还会喜欢:
神秘的西塔福特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布尔纳比少校穿上皮靴,扣好围颈的大衣领,在门旁的架子上拿下一盏避风灯_轻轻地打开小平房的正门,从缝隙向外探视。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典型的英国乡村的景色,就象圣诞卡片和旧式情节剧的节目单上所描绘的一样——白雪茫茫,堆银砌玉。四天来整个英格兰一直大雪飞舞。在达尔特莫尔边缘的高地上,积雪深达数英所。全英格兰的户主都在为水管破裂而哀叹。只需个铝管工友(哪怕是个副手)也是人们求之不得的救星了。寒冬是严峻的。 [点击阅读]
神食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十九世纪中叶,在我们这个奇怪的世界上,有一类人开始变得愈来愈多。他们大都快上了年纪,被大家称为“科学家”,这个称呼颇力恰当,可是他们自己却非常下喜欢。他们对于这个称呼是如此之厌恶,以致在他们那份叫作《大自然)的有代表性的报纸里一直谨慎地避开它,好像所有的坏字眼都源出于它似的。 [点击阅读]
福地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0
摘要:海尔曼·布霍尔茨——德国人,罗兹某印染厂厂长卡罗尔·博罗维耶茨基(卡尔)——布霍尔茨印染厂经理莫雷茨·韦尔特(马乌雷齐)——布霍尔茨印染厂股东,博罗维耶茨基的好友马克斯·巴乌姆——博罗维耶茨基的好友布霍尔佐娃——布霍尔茨的妻子克诺尔——布霍尔茨的女婿马切克·维索茨基——布霍尔茨印染厂医生尤利乌什·古斯塔夫·哈梅施坦(哈梅尔)——布霍尔茨的私人医生什瓦尔茨——布霍尔茨印染厂公务员列昂·科恩——布霍尔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1:有产业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你可以回答这些奴隶是我们的。——《威尼斯商人》第一章老乔里恩家的茶会碰到福尔赛家有喜庆的事情,那些有资格去参加的人都曾看见过那种中上层人家的华妆盛服,不但看了开心,也增长见识。可是,在这些荣幸的人里面,如果哪一个具有心理分析能力的话(这种能力毫无金钱价值,因而照理不受到福尔赛家人的重视),就会看出这些场面不但只是好看,也说明一个没有被人注意到的社会问题。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2:骑虎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章在悌摩西家里人的占有欲是从来不会停止不前的。福尔赛家人总认为它是永远固定的,其实便是在福尔赛族中,它也是通过开花放萼,结怨寻仇,通过严寒与酷热,遵循着前进的各项规律;它而且脱离不了环境的影响,就如同马铃薯的好坏不能脱离土壤的影响一样。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3:出租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0
摘要:这两个仇人种下的灾难的祸根使一对舛运的情人结束掉生命。——《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章邂逅一九二○年五月十二号的下午,索米斯从自己住的武士桥旅馆里出来,打算上考克街附近一家画店看一批画展,顺便看看未来派的“未来”。他没有坐车。自从大战以来,只要有办法可想,他从来不坐马车。 [点击阅读]
秘密花园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玛丽·伦诺克斯被送到米瑟斯韦特庄园她舅舅那里,每个人都说没见过这么别扭的小孩。确实是这样。她的脸蛋瘦削,身材单薄,头发细薄,一脸不高兴。她的头发是黄色的,脸色也是黄的,因为她在印度出生,不是生这病就是得那病。她父亲在英国政府有个职务,他自己也总是生病。她母亲是个大美人,只关心宴会,想着和社交人物一起寻欢作乐。 [点击阅读]
空中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9月的太阳烤得布尔歇机场发烫。乘客们穿过地下通道,登上飞往克罗伊登的“普罗米修斯”号航班,飞机再过几分钟就要起飞了。简-格雷落在了后面,她匆忙在16号座位上坐定。一些乘客已经通过中门旁的洗手间和餐厅,来到前舱。过道对面,一位女士的尖嗓音压过了其他乘客的谈话声。简微微撅了撅嘴,她太熟悉这声音了。“天啊,真了不起。……你说什么?……哦,对……不,是派尼特。 [点击阅读]
窄门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你们尽力从这窄门进来吧。”——《路加福音》第13章24节。我这里讲的一段经历,别人可能会写成一部书,而我倾尽全力去度过,耗掉了自己的特质,就只能极其简单地记下我的回忆。这些往事有时显得支离破碎,但我绝不想虚构点儿什么来补缀或通连:气力花在涂饰上,反而会妨害我讲述时所期望得到的最后的乐趣。 [点击阅读]
笑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维克多-雨果于一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诞生在法国东部伯桑松城。雨果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本是法国东部南锡一个木工的儿子,法国大革命时他是共和国军队的上尉,曾参加过意大利和西班牙战争,在拿破仑时期晋升为将级军官。雨果从童年起就在不停的旅游中度过,他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把妻子和孩子从一个驻扎地带到另一个驻扎地。 [点击阅读]
第三个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0
摘要:赫邱里?白罗坐在早餐桌上。右手边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巧克力,他一直嗜好甜食,就着这杯热巧克力喝的是一块小甜面包,配巧克最好吃了。他满意地点了点头。他跑了几家铺子才买了来的;是一家丹麦点心店,可绝对比附近那家号称法国面包房要好不知多少倍,那家根本是唬人的。他总算解了馋,肚子是惬意多了。他心中也是很安逸,或许太平静了一点。他已经完成了他的“文学巨著”,是一部评析侦探小说大师的写作。 [点击阅读]
第二十二条军规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0
摘要:约瑟夫·海勒(1923—1999)美国黑色*幽默派及荒诞派代表作家,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俄裔犹太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战后进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纽约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得到富布赖特研究基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一年。1950到1952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校任教。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