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靠自己去成功 - 后记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们为什么总逼孩子“苦读”,而不让他们自己逼自己“乐读”?
  强壮、独立、自由、快乐!
  Education是“爱到开心”!
  二00三年六月二十号,在电视上看到一个惊人的新闻——
  贵州一对双胞胎姊妹,因为高中入学没考好,竟然联手用“毒鼠强”毒死了父母,然后拿着父母的钱到处玩,被抓之后还说她们经验了从来没有的自由。
  接着,我回到台北,打开报纸,又看到一则惊心的报导。说台北县板桥一名国小四年级的女生,可能因为学业压力过大,出现了圆秃的症状;所幸同一版,还有一则令人欣喜的消息——一个女生数学考试每次都在零分到廿分之间,总是要补考;参加大学联考落榜,数学更惨,只得了四分。由于学业压力太大,导致她重度焦虑,每天不断擦鼻涕,一天能用掉一盒面纸,还不自觉地拔头发,拔成圆形秃。可是“剧情”急转直下,那们叫傅仪琳的女生,后来自己申请到美国的学校,到美国之后,发现大学的数学程度跟台湾国中的差不多,她的数学居然拿“A”。接着一路念上去,不但得到加州柏克莱的企管硕士,现在更拿到英国皇后大学的心理学博士。
  又过了几天,我在台北请两个过去跟我习画的学生吃饭,一个是台湾有名的影评人,国中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五专毕业到美国修电影,以优异的成绩拿到硕士,而今已成为金马奖的评审和名剧作家;另一个是国中时因为重度尤郁,由老师带到我办公室,请我转导的学生。虽然她在国中成绩很不好,但是因为后来参加国际学生交换,到美国读高中,七年下来,不但健康快乐,而且成绩优异,申请到奖学金,马上要进研究所了。
  我的儿子当天也到了,让我想起,多年来总有年轻朋友问我同一个问题——
  “如果你儿子是在台湾受教育,他能有今天吗?”
  每一次我的答案都是“恐怕没有,只怕他也会像他爸爸中学一样,常常两科不及格。”
  问题是,他虽然在高中天天搞社团、搞热门音乐,还去茱丽叶主修钢琴和作曲,又要花不少时间帮我整理资料,后来居然进了哈佛。
  每次“他”和国内大学的学子在一起,我都窃想,那些国内的孩子不知比他多K了多少书,学问不知比他好了多少倍。
  可是我又纳闷:为什么好像哈佛的学生并不比台大的差呢?那么台湾这些十年寒窗的学子,受那许多苦,值不值得?他们牺牲了多少年轻的快乐时光,那些最该让梦想驰骋的岁月,以后还能追得回来吗?

  再过了几天,碰上国中基本学力测验。考试才完,就听不少家长抱怨学测题目太简单,简单得使他资优的孩子考得很惨。
  “因为他不相信会那么简单,心想题目里一定有埋伏,想得太多,到后来反而弄错了。”好几个家长都怨这种题目考不出程度。
  妙的是,这让我想起离美前,女儿说她数学期末考,有一题老师没教过,但是去校外补习的同学教会。老师说因为没教,所以不算分,那些会的学生抗议不公平。老师居然回答:“如果我算分,变成鼓励你们去补习,才是真的不公平。”
  国中学测的题目其实出得很活。看得出主试者希望让学生读活书、不要死背、进而用这“活的题目”逼学校老师把死板的教学方法改掉。
  只是,如同那些向我诉苦的学生家长,当他们发现老师教得浅会不会抱怨呢?当他们发现老师给的功课,孩子两三下就做完了,他们会不会不安,会不会怀疑老师偷赖?
  还有,学校出题的老师,如果出得太简单,不能把别的老师比下去,甚至让别班都被考倒,会不会显得“太逊”?
  宁严勿松、宁深勿浅!于是补习班十年成长六倍,老师与家长上下其手,一起修理孩子。孩子们被修理得早上顶着日月星出门,晚上顶着月亮星星回家,因为压力太大,头痛、肚子痛、总是起口疮、拔秃自己的头发,甚至从楼上一跃而下……
  请问,这是谁害的?恐怕不只是教育政策的,也是家长和学校老师害的吧!
  在“做个快乐的读书人》里,我举过一个例子——
  高中时代,有一天我去台北的新南阳戏院看电影,大概为了被挡到一点点,前面有人把书垫在屁股下;中间人就把椅子折起来,坐在折的地方;中后方的人更进一步,坐在椅背上。至于我,则跟后面的人一样,站到了椅子的把手上。
  今天的教育不正是如此吗?家长只因为别人孩子补,我孩子就不能不补;老师又因为多半的孩子都先补了,于是教的时候“随便带过”。结果恶性循环——穷死家长,累死孩子,挤死补习班。
  而那一切问题不都是由“戏院里有人把书垫在屁股底下”开始的吗?如果主试者都能像我女儿的老师,只要超出范围,就算大多数学生都上补习班,都会,也不给分;如果主试者,总是出灵活而实用的题目,当人们发现“补”和“死背”并没什么大好处,不是就都能安安静静“坐下来”,享受一场好戏了吗?
  真正要紧的是,只有这样,学子们得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好学、好奇、好强,主动学习,那学到的东西才能“入于心”;学生的潜能、想像力和创造力也才能发挥。

  记得我儿子多年前曾对我说,中文真奇怪,为什么“玩球(playball)要说“打球”;为什么“玩钢琴(playpiano)”要说“弹琴?害他一直都在打、在弹,直到高二才领悟到,打球的目的不应该只是赢别人,弹琴的目的不是跟钢琴对抗。玩!让自己快乐才重要!
  可不是吗?我们为什么总逼孩子“苦读”,而不让他们自己逼自己“乐读”?
  Education是“爱到开心”啊!
  我绝不敢说自己的教育方法最好,只能讲我用的是不逼孩子、让孩子自己发挥潜能的“爱的教育”。希望读者在字里行间看到的不只是我与女儿之间的小故事,更能见到我在那些“事件”背后希望表达的东西。
  从四年前的《做个快乐读书人》、两年前的《小姐小姐别生气》,到这本书,我都暗自有个目的,就是将美国教育值得我们借镜的地方呈现出来。正因此,在这本书里,我提到女儿学校毕业旅行的规定,希望大家看看其实美国的教育非但不是放任,有时还来得更严格;因为只有在大家守法的条件下,才能谈自由。我也在书中再三提到自由是以不妨碍他人自由为前提。当孩子要求自由自主的时候,更应该对家庭和社会负起责任。
  我更强调的是,家庭和学校是延伸向社会的,所以既然年轻人到社会上,别人不会为他读书睡觉而关上电视,为考虑他有应酬而不交代事情,他就该学会早早适应在喧闹的环境中读书、在应酬之间工作,甚至在同一时间办好几件事。
  我是很宠孩子的人,正因为宠,所以我不会为她读书而关上电视,不会怕她危险而不准她去爬山,更不会怕她受苦而阻止她去“魔鬼夏今营”。
  当有一天,她大了,要离开我,我会心疼,但不会不心安,因为我已经早早就把外面世界的门打开,让她看到好的,也见到坏的。
  这本书脱稿时,正近八月八号父亲节。女儿从美国打电话给我,说她以学业总平均九十八分初中毕业,得到布希总统的奖状(inrecognitionofOutstandingAcademicExcellence)。我高兴极了,但是除了贺她、赞美她,又笑说:“别太得意哟!要知道如果拿台湾的国三数学给你做,只怕你会不及格。”
  父亲节,台湾诚品书店的《诚品好读》编辑,要我写封父亲节给儿子的信。我写了,信不长,但是颇能说出我对孩子整个成长所抱的态度,把它附在这儿,作为这本书的结尾——“亲爱的儿子:
  当你小的时候,我跟你打球从不让你,因为我希望你比我更强壮;当你上高中的时候,我要你去达在曼哈顿的史岱文森就读,因为我希望你独立。当你进哈佛的时候,我要你自己选择科系,因为我希望你决定自己的未来;当你拿到硕士时,我任你休学一年跑去阿拉斯加,因为我希望你自由。而今,你做什么我都支持,因为我希望你快乐。你快乐,我就快乐!”

  强壮、独立、自由、快乐!
  普天下哪个父母不这么希望?
  附录
  我觉得女儿学校的毕业旅行规则订得满好,“尤其是礼貌、负责、尊重和诚实的精神。”附在这儿给大家参考。
  大颈南初中毕业旅行的行为规则
  为了要有一个美好而安全的波士之旅,所有参加这次毕业旅行的同学们都须遵守以下的行为规则:
  同学们应自重并尊重别人
  ——以谦恭有礼的态度待人,以示尊重他人的感觉及想法。
  ——尊重别人的权益。
  同学们应表现出责任感
  ——做应该做的事以示负责。
  ——要准时
  ——要合作
  ——要记得我们所在之处,就是我们学校和社区的延伸。
  ——当老师在讲解时,一定要保持安静。
  行为准则
  做为一个负责、尊重、诚实的学校一份子,以下行为是绝对不允许;
  *任何违法的行为
  ——严禁拥有、使用、分配任何违禁品(例如烟、酒、麻醉药物等)
  ——任何武器及会伤人的物品也是严禁的。
  *任何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与其他同学身体的接触
  *骚扰
  *任何性行为或乱交
  *任何暴力行为
  为安全起见,如有触犯以上任何规条,处罚如下:
  a禁止参加旅行中的活动
  b中止旅行
  c家长负责到波士顿来把孩子接走
  其它规定
  *所有学生的穿着、言行举止都要表现出学校的好名誉
  *贵重物品、珠宝请不要带,如果有人带MP3players、数位相机、手机、CDplayer、电脑游戏机或任何电器用品,请自行谨慎保管并要了解:
  *自己要带、自己负责
  *老师不负责保管
  *在用餐、活动及老师宣布事情时,不得使用。
  *在每件物品上,要清楚写上自己的名字。
  以上所录只是规定的一部分,供读者参考。可以知道美国学校并非放任学生自由,而是要求自制与自动。从某些方面看,(譬如中止旅行、家长负责去把孩子接走和与其他同学身体的接触、连勾肩搭臂都不可以。)可能比台湾学校的规定还严格。
或许您还会喜欢:
潜伏在办公室第一季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潜伏》并不仅仅是部谍战片,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职场教程……余则成的经历,有绝对的现实意义,他用亲身体验,教导我们如何在险恶的职场生存……作者将职场里的二十三条生存法则一一解读,加入案例和实际分析,完整地诠释职场上的潜规则……这里讲的,是别人从未说过的,是中国文化里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 [点击阅读]
第五项修炼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赵耀东人类的历史于本世纪最后的十余年中,起了巨大的变化——象征世界两极化的柏林围墙于一九八九年倒了,东欧各国政权的变化速度和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政治上,由两大强权领导的民主和集权对垒的局势不再。于全球各地崛起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合组织等,突破既有国界的限制,代替传统政治势力,成为主导世局的力量。 [点击阅读]
管道的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亲爱的读者:一百年前,普通人几乎不可能成为百万富翁。来看看这份在20世纪所做的生活水平状况调查统计:在1900年,美国的平均薪水是每小时0.22美元,一般工人的年收入在200美元至多400美元之间,处于当时的贫困线下。那时全美只有6%的高中毕业,平均寿命47岁。只有14%的家庭拥有浴缸。全美只有8000部汽车,铺好的路面也只有144英里。 [点击阅读]
自私的基因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序言虽然黑猩猩和人类的进化史大约有99.5%是共同的,但人类的大多数思想家把黑猩猩视为畸形异状、与人类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他们自己看成是上升为万物之主的阶梯。对一个进化论者来说,情况绝非如此。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是毫无客观依据的。不论是黑猩猩和人类,还是蜥蜴和真菌,他们都是经过长达约三十亿年之久的所谓自然选择这一过程进化而来。 [点击阅读]
谈笑间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第1章自序前世今生来世唯物主义者不相信前世、今生和来世,我不是,我相信。我的前世也许是个和尚。倒并非因为光头,在我开始光头之前的很多年里,脑中就有个烙印,和尚这个职业很酷,除了不能有男女之情很要命以外,厉害的和尚总是武功高强修行圆满,普济人心慈悲众生,多么令人神往,让我魂牵梦萦。 [点击阅读]
过的刚好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过的刚好第一部分第一章男人四十(1)不惑但从今日始,韬光氍毹正当年。忍忍忍,难难难。身处池畔,自浊自清自安然。若不登高看,怎知海天蓝。人到用时仁义少,事无经过不知烦。静坐思过观花谢,三省吾身饮清泉。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偷笑钓鱼船。(三十九岁生日所作,虚岁四十,年届不惑,几句残言,聊以自勉。)我天生对舞台就没有恐惧感我是天津人。天津是相声窝子,我是在天津学艺长大的,后来来到北京发展。 [点击阅读]
马云创业语录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第1章序言毋庸置疑,今天的马云已经是名震神州的企业家和当之无愧的“创业教父”。对于正在创业和梦想创业的人来说,马云已经成了一个楷模:从最初的一个普通高校教师到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帝国——阿里巴巴的缔造者。不仅阿里巴巴成了一个神话,马云创业的成功也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点击阅读]
鲁宾逊漂流记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作者用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小说主人公鲁滨逊也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 [点击阅读]
再错也要谈恋爱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谈恋爱的对象,最好比你笨——不用太笨,只要笨到会真心相信你那些承诺,爱情就得以成立了。谈恋爱的对象,最好比你聪明——不用太聪明,只要聪明到不去追究你那些承诺,爱情就得以延续了。谈恋爱的对象,最好比你笨——如果你要求的是恋爱的“量”:爱的时间长久些、或者同时爱好几个、之类的。谈恋爱的对象,最好比你聪明——如果你要求的、是恋爱的“质”:要爱得精彩些、要爱得刻骨铭心些、之类的。 [点击阅读]
冬日最灿烂的阳光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好象是为了增加圣诞节前夜的气氛,所以一大早便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这场雪越下越大,傍晚明晓溪和牧野流冰来到东寺家的时候,雪已经厚厚地覆盖了整个大地。明晓溪用手不停搓着冻得绯红的脸蛋,她从小在台湾长大,对这么冷的天气还真有些不适应。不过当她的脚刚踏进东寺家主屋的大门,一股暖洋洋的热流就把她包围了。好,好温暖啊,明晓溪幸福地叹息。 [点击阅读]
卡尔洛斯:求战之心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你让我失望了,卡尔洛斯。不论他再怎么努力,这句话就是无法从他的心头消散。不论在经过阿格玛之锤的时候听到多少声激昂热情的“欢迎霸主!”都没用,不论在愤怒之门前方的废墟里站上多久,对着依然熊熊燃烧的魔法烈焰凝视多久也都没用。就连挥斧砍杀胆敢与他为敌的猛兽与天谴军魔物也只能暂且令他分神,就连热辣辣地喷溅在脸上的鲜血也无法淹没那句话。 [点击阅读]
奔奔族理财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理财观念误区一:我没财可理许多朋友在谈到理财问题的时候,经常会说一句:“我没有钱可以理。”这句话的“出镜率”甚高。我几乎遇到过的80%以上的年轻朋友都会这么说,尤其刚毕业工作不久的年轻朋友更是如此。你真的无财可理吗?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也许从中你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小王,22岁,本科毕业,工作刚半年,未婚,月收入2600元左右;小刘,25岁,专科毕业,工作3年,未婚,月收入1500左右。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