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镜中恶魔 - 回顾时如何感知虚构(2)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思想的多面地是脚下的地面的反面,它毫无根据。思想的土地变多了,表示它有一个深度,却无法确定界限,无法测量。思想的土地和脚下的深渊是一样的。它的深度从不会走过一个人而进入事物中。当人们进入这深渊时,他们自己已融入这事物之中。因而深渊穿过人自身,无法测量。人们可以用极端或过度来形容。
  过度将虚构的感知与真实的感知区分开来。它属于它完美的非现实和自己的完美的现实中。现实不断地跳过自己,那么它的边界早在开始就被超越了。
  过度与不安一样,对自己无效。只有存在于事物中的过度被触动,它才会从外部显现出来。我认为过度和不安一样,是事物、人类和情况值得一提的前提,不,是能够提及的前提。
  每句我想写的话,我想要知道它本来是怎样的,并运用自如。为了知道它本来是如何的,我不能只从外面打量它,而必须向它里面观察。我只能寻找过度,通过过度找到它的词汇。写下的句子和沉默的句子具有同样的过度。
  写作是将思想从一个句子分支成另一个句子且没有路线可循,因为这不是流于表面的。调整句子是将思想掏空。人们想找到联系和路线,因而称之为中断和弯路。在文章中连成一体的东西显得偏僻而不重要。它是表象,从所有情感色彩的细微处汇集起来便形成反面。它不在我们的手臂之间,不能触摸,而在我们的太阳穴之间,用颅盖下的大脑去领会。它清晰地存在于它完美的非现实中,掩盖着或用其他方式显现着我们能用手去碰触的具体的现实。
  文学中常表达“事业心”这个概念。当人们没有那么大的雄心抱负或者表达得更谨慎一点儿,就会说“请求”。是的,每篇文章都必有一个请求,就像我们做什么事不做什么事都会有一个请求。从这个词的广义上来说即使我们不愿承认或不知道,每篇文章和我们的所为所不为都有一个请求。因为人们总是赋予所写的东西一个意义,它本身的意义。

  调整会掏空思想,成为弯路,偏僻的和所谓不重要的,写作会这样运作,因此在写作时请求必须彻底消失。它必须被肢解,还原到最小的原来的部分,再组装实现自己。
  当这种分散完美地发生后,能够从文章里,从每个角落把请求重新组装起来。对每个句子都很必要的过度将请求炸开,均匀地驱赶到文章中单个的词里。
  在写作时插入的完美的非现实,随着引入进入文章,只有通过与过度的完美对抗来实现。人们并没有和句子靠得更近,就像它本身那样。
  即使我描绘真实的感知,我也必须处理好真实感知和虚构感知之间的差距。在我曾经的经验上,把诗意的偏离导入过度。因此狭义上来说,自传性的自己的东西被介绍,广义上来说与我的自传有关。当我写到自己时,我介绍关于自己的东西。
  电影导演大卫·黑尔在一次关于写作和传记的采访中说:“写作与经验的关系是如此的复杂,没人能将它识破。而经验从被转换成文字或电影的那刻起,就再也分辨不出了……我不是写作的人。我不能解释,为什么夏洛特·兰普林在‘夜巴黎’里40分钟一直穿着一件红色大衣……”
  一个人在写作时,他就已经不是平日里读报,购物,逛公园,与熟人或陌生人交谈,乘坐地铁和从站台上火车的那个人了。在上述情况中的那个人因为没有进行写作,是一个能够达到自己,能够估量自己的人。而写作时他却是一个无法达到自己的人。人们可以说,写作中的人是一个虚构的人,对自己也是虚构的。
  为什么呢?当这个问题与写作和文章有关时是无法解答的。如果读者以为作者与完成的结局是对峙的,这是一个错误的假设。作者什么都无法隐藏。没有一篇文章允许如此。读者在阅读时也能看到写作的过程:弯路,中断。他也能感受到作者思想的多面地。他读着白纸黑字,看寻找是如何进行的。他看出了诗意的偏离,感知中的虚构。他还看到这些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一篇文章展现出了一切。它没有展现的也不会隐藏。“为什么”也不会存在。即使一篇文章返回到出发点也与这个问题无关。即使有一个起因,也会隐藏起来。就像我所说的,我把写作理解为思考的反面,生活的对立面。每个句子从不可能开始被写下。

  写作中还有一些东西:对句子的惊恐和句子的诱惑。总是害怕找不到句子本身的样子,或者是当写下的句子接近句子本身的样子时产生的惊慌感。这种惊恐来自于不安和过度。作者需要用这种惊恐去调整想法,为承上启下,支撑前后的写下的句子及沉默句。对句子的惊恐变成句子的惊恐即是句子的诱惑。写作的人把对句子的惊恐带入到句子中就形成了句子的诱惑。句子的惊恐和句子的诱惑是调整思考的冲动,也是写作的冲动。
  文章有引入也有出口。出口由文章确定,思考调整多久,句子的惊恐和对句子的惊恐作用多久,句子的诱惑效果多久,写作的状态持续多长时间。
  通常我在后来读一篇自己写出的文章时发现我不能再次实现它。我无法达到当时写作中的那个自己。我不曾是我,当我写完那篇东西以后,我就与那个我没有任何关系了。广义上我也曾是我。我觉得自己被句子所利用。因为当文章完成时,我就被排除在外了。我只是作为一个读者能更强地进入其中,也许,一个仔细的读者。
  我被免职了,我感到自己是被赶出去了,然后站在自己面前。句子近处的东西却并非是其中一部分。我与其他人不同在于我的距离更近,而这却阻碍了我,使我不能与句子保持距离。写完后马上去评估自己所写的东西是一种徒劳的尝试。这种努力使一切成为了问题。第一种评估的试图随着知道不能写出句子而结束。这些瞬间,在哪里产生了不安,在哪里过度占领我扭曲我。这些瞬间,我无法读文章,除了更加远离这些句子,我别无所求。我决心从此以后只要生活不再写作。这个心愿如此强大,我将手稿朝下放,让它不再打扰我今后的生活。我不在时它也不会再指向自己。它不会在房间里裂开。它不会发现自己存在,自己测量屋子里的东西。

  因为我不能再写这些句子,我在它们中寻找一个具体的不存在的东西。我碰不到也嗅不到这些句子,它们不热也不冷。相对于屋里的东西它们是无效的。我试图这样对待它们,仿佛我不确定它们是否存在。但我还是有被欺骗的感觉,句子对我的欺骗。
  我站在街上,回味着恐惧,仿佛在逃亡。我在街上走了很久,却仿佛突然看见它出现,树和橱窗也突然冒出来。这一刻,去买东西的愿望如此强大,犹如生存的愿望。买东西在此时是写东西的反面。快乐很简单便来临。不安和过度就在那些可以摸到可以闻到热的或冷的东西上。就像快乐来得如此容易,它很快就消失了,迅速让我再次沦陷。
  我买的东西也许是一个苹果。我咬进去,很深,咬到了核儿。当我吞第二口时,它卡在喉咙里。我想,我吃不完这个苹果了。我想把它扔掉,又知道不能扔。
  垃圾篓又脏又高。我多想要这个苹果,可以为此花费一整天或是半天的时间。我把苹果咬过的那面朝下,小心翼翼地放在长椅上,有时如果没人瞧见我,还会放在外窗台上。我把苹果咬过的那面朝下放,就像把手稿有字的那面朝下放一样。是偶然吗?现在没有想起比较咬过的苹果和写了字的稿纸。我头脑里已经开始作这个比较了,当我把苹果咬过的那面朝下放时。如果我不把纸的脸朝下放,又会让我想起这些句子来,就如我不把苹果的脸朝下放,又会想起它。很显然,我把稿纸有字的那一面称为它的脸,也把苹果被咬过的那面叫做脸。我作用的那一部分通过不安和过度改变了事物。就这点而言,它是脸,也可以说给了它们另外的表达。给脸总也意味着破坏。
或许您还会喜欢:
惊魂过山车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惊魂过山车───1我从来没有把这个故事告诉任何人,也从未想过要告诉别人,倒不是因为我怕别人不相信,而是感到惭愧。因为它是我的秘密,说出来就贬低了自己及故事本身,显得更渺小,更平淡,还不如野营辅导员在熄灯前给孩子们讲的鬼故事。我也害怕如果讲出来,亲耳听见,可能会连自己都开始不相信。但自从我母亲过世后,我一直无法安睡。 [点击阅读]
惹我你就死定了
作者:佚名
章节:139 人气:0
摘要:“喂,你去见男朋友,我干嘛要跟着啊?”“嘻嘻,我和宗浩说好了,要带你去见他的啊^o^”晕~-_-^,这么闷热的天,本来就够闹心的了,还要去给朋友当电灯泡,可怜芳龄十八的我啊,这些年都干嘛了?我好想有个男人啊,做梦都想…“朴宗浩有什么呀?他是公高的吧?公高那帮小子太危险了,你离他们远点儿。 [点击阅读]
愁容童子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母亲送给古义人一块地皮。在古义人的记忆里,幼少年时期,那里曾耸立着参天的辽杨。最初提起这个话头,是母亲年愈九旬、头脑还清晰的那阵子。在那之前,古义人几年回去一次,母亲九十岁以后,便大致每年都要回到四国那个森林中的山谷。准确的时期已经记不清了,就季节而言,应该是五月中旬的事。“年岁大了,身上也就有老人的气味了。”母亲从大开着的门窗向对岸望去。 [点击阅读]
愤怒的葡萄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具结释放的汤姆·约德和因对圣灵产生怀疑而不再做牧师的凯绥结伴,回到了被垄断资本与严重干旱吞食了的家乡。他们和约德一家挤进一辆破卡车,各自抱着美好的幻想向“黄金西部”进发。一路上,他们受尽折磨与欺凌,有的死去,有的中途离散。 [点击阅读]
我在暧昧的日本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一)回顾我的文学生涯,从早期的写作起,我就把小说的舞台放在了位于日本列岛之一的四国岛中央、紧邻四国山脉分水岭北侧深邃的森林山谷里的那个小村落。我从生养我的村庄开始写起,最初,只能说是年轻作家头脑中的预感机能在起作用,我完全没有预料到这将会成为自己小说中一个大系列的一部分。这就是那篇题为《饲育》的短篇小说。 [点击阅读]
我弥留之际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朱厄尔和我从地里走出来,在小路上走成单行。虽然我在他前面十五英尺,但是不管谁从棉花房里看我们,都可以看到朱厄尔那顶破旧的草帽比我那顶足足高出一个脑袋。小路笔直,像根铅垂线,被人的脚踩得光溜溜的,让七月的太阳一烤,硬得像砖。小路夹在一行行碧绿的中耕过的棉花当中,一直通到棉花地当中的棉花房,在那儿拐弯,以四个柔和的直角绕棉花房一周,又继续穿过棉花地,那也是脚踩出来的,很直,但是一点点看不清了。 [点击阅读]
我是猫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点击阅读]
我的名字叫红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0
摘要: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而他,那个混蛋,则听了听我是否还有呼吸,摸了摸我的脉搏以确信他是否已把我干掉,之后又朝我的肚子踹了一脚,把我扛到井边,搬起我的身子扔了下去。往下落时,我先前被他用石头砸烂了的脑袋摔裂开来;我的脸、我的额头和脸颊全都挤烂没了;我全身的骨头都散架了,满嘴都是鲜血。 [点击阅读]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0
摘要:序幕那是萨瓦纳的一个凉爽春夜,我的母亲走在石子路上,木屐像马蹄似的敲得鹅卵石哒哒响。她穿过一片盛开的杜鹃,再穿过铁兰掩映下的小橡树丛,来到一片绿色空地,边上有一个咖啡馆。我父亲在铁桌旁的一张凳子上坐着,桌上摊了两个棋盘,父亲出了一个车,仰头瞥见了我母亲,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兵,棋子倒在桌面,滑下来,滚到一旁的走道上去了。母亲弯下身子,捡起棋子交还给他。 [点击阅读]
战争与和平
作者:佚名
章节:361 人气:0
摘要:“啊,公爵,热那亚和卢加现在是波拿巴家族的领地,不过,我得事先对您说,如果您不对我说我们这里处于战争状态,如果您还敢袒护这个基督的敌人(我确乎相信,他是一个基督的敌人)的种种卑劣行径和他一手造成的灾祸,那么我就不再管您了。您就不再是我的朋友,您就不再是,如您所说的,我的忠实的奴隶。啊,您好,您好。我看我正在吓唬您了,请坐,讲给我听。 [点击阅读]
户隐传说杀人事件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没有想到拉动门栓时竟然发出惊人的响声,令男子吓了一大跳,好在风声掩去了这一声响,没有惊动房间里的人。从太阳落山的时候起就起风了。风儿摇动着树林里粗壮的树枝。整座山峦开始呼啸,呼啸声掠过屋子的屋顶。已经到了11月的月底,天空却刮起了在这季节里不可能出现的南风。据村子里的老人说,现在这个时候刮这样的风,不是一个好兆头。但愿这不是出事的征兆。对男子来说,就是靠着这风声,才使他在拉动门栓时没有被人发现。 [点击阅读]
手机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0
摘要:“脉冲”事件发生于十月一日下午东部标准时间三点零三分。这个名称显然不当,但在事情发生后的十小时内,大多数能够指出这个错误的科学家们要么死亡要么疯癫。无论如何,名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响。那天下午三点,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人正意气风发地在波士顿的波伊斯顿大街上往东走。他名叫克雷顿·里德尔,脸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步伐也特别矫健。他左手提着一个艺术家的画夹,关上再拉上拉链就成了一个旅行箱。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