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镜中恶魔 - 我们的心仍旧战栗(8)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自生的感知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在自己坚守的地方超越自己的界限。它是不可预见的,它指向的都是不确定的东西。它会被偶然所摇曳。当它将自己选出时,它的无常会与唯一的可能性相关联。头脑里的食指不停地侵入。我们期待着这种侵入,却从未准备好接受这种侵入。这是自己产生的不安。一种机械般精确的不安。它知道它将和我们去向哪里。我们,只有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它是那个辫子边走边甩的小姑娘。我们是那个一直被拉在她身后亦步亦趋的小男孩。
  这不安是在感知的静谧中的一种侵袭。当人们尝试着在文字中与不安的袭来相遇的时候,借助一种旋转一下子跃到无常之处,人们必须要以极其短促的节奏写下他的句子,这些从各个方面看都开放的句子,为了能够进行转换。那是穿越空间的跳跃。那些掉下来的,开启的或是没有发出一丝声响的,人们没有写下来的东西,会被人们在写下来的东西中被感觉到。说出来的,在对待那些没被说出来的,必须战战兢兢。
  我是从其他作者的文章中意识到这一点的,我是从那些书里感觉到的。那些在我读书时包皮围着我,循着自己的轨迹的东西,是从字里行间掉落并被开启的或是没有发出一丝声响的东西。是那些被省略的东西。
  从被故意倾斜的,背靠背或头并头挤在一起的段落的次序中交错地落下了许多片段,这个段落是应该享有优先权的。外部发生的东西会被那些肆意妄为的其他东西所冲破,它是来自内部的。然而,从内部而来的,片刻之后又会从外部涌进。
  自传,亲身的经历。是的,这很重要。写作的时候,头脑中的那根食指也在从经历中寻找自生的感知。外部的环境会烙上印记。村民和市民是不一样的。就算他们做同样的事情,然而,做这件事的地点如此相异,以致他们做事情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了。这是处于边缘上的异质。然而这边缘还是在努力侵入,向中心进军。
  就这方面来说,我的一个写作层面是那个巴纳特施瓦本的村落和我的童年。我搬到城市以后的那些来访也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是那个极权主义国家罗马尼亚。这个国家让一切经历都保留着自己的本身,因为权力的视线可以超越一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后来称之为“极权主义”和“国家”的东西,只是一个偏远的可以被忽略的村落的延伸。

  来自洼地的那只德意志蛙象征着对一种表达方式的寻找,为了一种感觉,一种被监视着的感觉。那只德意志蛙在乡下是一个看护者,是民族中心主义,是公众的看法。那只德意志蛙在一个托词下将对于个人的控制合法化,这个托词是:保留本性。在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叫做“德意志民族特性”。然而这只德意志蛙的眼睛一如既往地什么都没有成功地保留下来,因为这只眼睛是强权的眼睛。本性经常会成为排斥,因为它是被强制地进行的。那只德意志蛙把一切都变成了虚荣和禁止。它知道,当每个人都个性十足的时候,是不可能组成团体的。它手里攥着它的不成文的法则。它以公众意见的名义进行着评价和审判。对于个人脑子里发生的事情,它评价为“耻辱”。对于个人对外做的事情,它评价为“罪过”。
  那只德意志蛙把每个大家庭都朝外地束在一起。在里面,通过各种联系,暗涌着伤害、剥夺权利,还有细小的肮脏的报复和仇恨。那只德意志蛙把亲戚和邻居都束缚在冰冷的附近,人们躲避和寻找着的附近。那只德意志蛙把整个颤抖着的村子紧紧绑在一起。互相吸引和互相排斥,相互交替着,从脑袋上方的多愁善感和愤愤不平构成的坡度上滋长着。
  那只德意志蛙是我所认识的第一个独裁者。在幼儿园,在学校里,它就已经开始从村子里向外乜视了。它的瞳孔从那里就转向了那些还将保持一阵子抽象但后来又变得具体的东西:那个种族中心主义的国家,无处不在的秘密警察,那个因为不在人的头脑里而把每个人都变成自己的大怪物的“自觉意识”。于是欺骗的工作继续完美地进行着,带着表象的劳作。
  或许一切都起自那个无害的甚至听起来充满诗意的镜子前的禁令。“魔鬼坐在镜子里”,当我小时候往镜子里看的时候,祖母会这么说。当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甚至有些为自己而高兴的时候,谁会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就知道了这不会持续呢,当我站在镜子前时,祖母的声音可能会悄悄地响起“早起唱歌的鸟儿被猫吃”。祖父当时也知道,他并不知道他知道什么。
  祖母的那些格言有时知道,它们并不知道它们知道什么。
  我唱着民歌,我不会其他的歌。人们也一起咏唱那些忧郁的赞美诗。当一个人用半高的音调自吟自唱时,那些歌就已经走了样。

  我的父亲从冲锋队里学了一首歌:“假期证,你是所有证件里最美的证”。当父亲醉醺醺地自顾自地哼起这首歌时,它在某些地方就变得非常有力而又无助。当他的脑袋因为喝醉而摇晃成两个的时候。他趴在厨房的桌子上用颤抖而微弱的声音哼唱着这首歌。在他的双眼里还闪烁着那个冲锋队员。醉态使这首歌变得比它本身更加难以忍受,使它以另一种方式让人生厌。这歌是关于从前线回来的休假。在这些平坦的田野之间,在那个偏远的村落,在那把油腻的刀子后面,在他那长着老茧饱经沧桑的双手后面,这首歌听起来含着另一种方式的威胁。自从和平以来,我的父亲还没有休过假。他和战争之间已经相隔了这么多年,他又唱起了这首关于从前线回来休假的歌。
  他脑子里的食指自然地将这首歌从醉意中调了出来,他没有忘记这首歌旋律上的每一个音符,没有忘记歌词里的每一个字母,这说明,他还是他曾经是的那个人。如同他的那些“战友”们一样,他也从来没后悔唱过这首歌,就像他从来没后悔过参加这场战争。
  “如果我们赢了,这里现在就是德国了”,我的祖父对我说。我站在院子里,在草丛间,在石灰质的鸡粪中。祖父用他那过于沉重的斧头劈木柴,或是将用来当做饲料的萝卜弄碎。他呻吟着,极目远眺,我的视线甚至可能会掠过一座座花园直到那一片高大茂密的玉米地。我在寻找他口中的“德国”。
  “你怎么能这么说呢”,后来我问他,“即使这里成了德国,那将会付出怎样的代价呢。你是个成年人,你怎么能对一个孩子说这些呢。”
  他只是摇着头,“幸好你的叔叔已经不在人世了”,他说,“而且听不到你的话了”。我的叔叔是他的儿子。那个时候我的叔叔在城里上了大学,然后回来成为了村里的理论家,他把民族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能够为元首效劳的荣幸通知给了大家。他当时站在村子中心的一个大酒桶上口若悬河。那天是村里教堂落成典礼的纪念日,纳粹旗也悬挂到了电线杆上。那时还拍了很多照片。
  对我来说,那个村子就像关于那场战争的一宗早已被束之高阁且无人问津的档案。一个尘封已久的装满了当时的记忆的抽屉。
  就这样,我突然站在了外面,想站在外面。我忍受不了这些人民的节日,忍受不了那些黑皮靴的光泽。也忍受不了村子街道上的进行曲。

  当母亲在冬季的夜里织毛衣时,我感到自己的咽喉被扼住了。因为我知道,当她还是个姑娘时,在那些打仗的冬天里一边编织毛衣,一边哼唱着“黑棕色的是榛子”。那是“家乡之夜”。在哼唱的时候,她想的不是那些摆动的灌木,不是那些或绿或黄或光秃秃地立在花园里的灌木。她想的是“元首”,想的是那些离开村子奔向战场的和她同样年纪的男子们。在这样的夜里,毛衣针成了她的步枪。编织,棉线上的行军。
  这是一种行为,群体的行为。当她们独处时,是另一种行为:她们认真地遵守着那个告诫“魔鬼坐在镜子里”。
  当她们走向柜子时,为了不看到自己的裸体,她们就朝天花板上看,因为每个房间里都可能会发生一些被人们称为“耻辱”和“不贞”的事情。人们必须得裸着身子朝镜子里看或是在穿长筒袜的时候想,别人触碰到自己的皮肤。穿着衣服的时候,是个人,不穿的时候就不是。那张庞大的皮肤啊。
  镜子是有毁灭性的。祖母的告诫和格言都知晓这一点。
  关于感知自己的禁令在与物品打交道时也起了作用:木头摸起来很舒服。我在上面来回摩挲着,可当我发现我摩挲的是一扇门时,便不寒而栗。
  那只德意志蛙的禁令盘桓在那些让人感觉亲近的行为方式之间:
  父亲允许我给他分头路,扎领结,金属的压发扣紧紧贴到头皮上。父亲允许我解开他的头巾,给他披上三角形的披肩,戴上项链。他只是不允许我把手伸到他的脸上。如果我有意或无意地这样做了,他会把领结和压发扣还有头巾和项链统统扯下来,用胳膊肘儿把我推开,大声喊道:走开!通过一次,我便永远地记住了,他不能忍受别人把手伸到他脸上去。
  我们总是手足无措地站在这些东西面前。每当我们做点儿什么事情,它们就出现在那里。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我们做的事什么时候在哪里会把我们分开。只是这就已经让我们变得可以被忍受了。只有当我们比折磨着我们的东西更无助的时候,我们才是可以被忍受的。
  令人不解的是,我们不停地在改变自己,恰恰是因为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而改变了自己。我们在无数次重复后依然没有领会到这一点,这样,我们就变成了另外的人。
或许您还会喜欢:
海伯利安
作者:佚名
章节:76 人气:0
摘要:序章乌黑发亮的太空飞船的了望台上,霸主领事端坐在施坦威钢琴前,弹奏着拉赫马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虽然钢琴已是一件古董,却保存得完好如初。此时,舱下沼泽中,巨大的绿色蜥蜴状生物蠕动着,咆哮着。北方正酝酿着一场雷暴。长满巨大裸子植物的森林在乌青的黑云下现出黑色影像,而层积云就像万米高塔直插入狂暴天穹。闪电在地平线上肆虐。 [点击阅读]
海伯利安的陨落
作者:佚名
章节:76 人气:0
摘要:序章乌黑发亮的太空飞船的了望台上,霸主领事端坐在施坦威钢琴前,弹奏着拉赫马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虽然钢琴已是一件古董,却保存得完好如初。此时,舱下沼泽中,巨大的绿色蜥蜴状生物蠕动着,咆哮着。北方正酝酿着一场雷暴。长满巨大裸子植物的森林在乌青的黑云下现出黑色影像,而层积云就像万米高塔直插入狂暴天穹。闪电在地平线上肆虐。 [点击阅读]
海市蜃楼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大江山高生野远山险路遥不堪行,未尝踏入天桥立,不见家书载歌来。”这是平安时期的女歌人小式部内侍作的一首和歌,被收录在百人一首中,高宫明美特别喜欢它。当然其中一个原因是歌中描绘了她居住的大江町的名胜,但真正吸引她的是围绕这首和歌发生的一个痛快淋漓的小故事,它讲述了作者如何才华横溢。小式部内侍的父亲是和泉国的国守橘道贞,母亲是集美貌与艳闻于一身,同时尤以和歌闻名于世的女歌人和泉式部。 [点击阅读]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0
摘要: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点击阅读]
海顿斯坦诗选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海神庙完成了,耸立在玫瑰如绣的花园里,旁边站着建造者,臂膀上,靠着他年轻的妻.她用孩童般的愉悦之声说:“我的杯中溢满了快乐,把我带到纳克萨斯①海滨的人,如今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光辉的神庙,这是他不朽的故土。”她的丈夫严肃地说:“人死后,他的名字会消失,而神庙,却永远如此屹立。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在看到自己的精神为人传颂时,他就永远活着,行动着。 [点击阅读]
消失的地平线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烟头的火光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也渐渐感觉到一种幻灭般的失落:老同学又相聚在一起,发现彼此之间比原来想象的少了许多共同语言,这使得我们有一些难过。现在卢瑟福在写小说,而维兰德在使馆当秘书。维兰德刚刚在特贝霍夫饭店请我们吃饭,我觉得气氛并不热烈,席间,他都保持着作为一个外交官在类似场合必须具有的镇静。 [点击阅读]
涨潮时节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每个俱乐部都有个烦人的家伙,“加冕俱乐部”也不例外。尽管外面正有敌机来袭击,俱乐部里的气氛却一如既往。曾经远渡重洋到过印度的波特少校扯扯手上的报纸,清清喉咙。大家都赶快躲开他的眼光,可是没有用。“《泰晤士报》上登了戈登-柯罗穗的讣闻,”他说,“当然说得很含蓄——‘十月五日死于空袭’。连地址都没写。老实说吧,那地方就在寒舍转角,坎普顿山丘上那些大宅子之一。 [点击阅读]
清洁女工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赫尔克里-波洛从维拉饭店出来,迈步朝索霍区走去。他竖起大衣领护住他的脖子,他这样做,与其说是一种需要,不如说是处于谨慎,因为这时的夜晚并不太冷。“不过,在我这种年龄,一个人还是别冒什么风险的好。”波洛习惯这样说。他心情愉快,两眼睡意朦胧。维拉饭店的蜗牛实在是美味极了,真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地道的小餐馆,这次总算是找对了。 [点击阅读]
游思集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1你无影无踪地向前奔涌,永恒的游思,哪里有你无形的冲击,哪里死水般的空间便会荡起粼粼的波光。是不是你的心儿神往着那在不可估量的寂寞里向你呼唤的爱人?你缠结的发辫散落,飘扬成暴风雨般的纷乱;你前行的路上火珠滚滚,犹如碎裂的项链落下串串火星,这是不是就因为你心情急迫,步履匆促?你疾行的步履把世界的尘土吻得甜美芬芳,把腐朽之物扫荡殆尽;你舞蹈的四肢是暴风雨的中心,把死亡的圣霖哗哗地摇落到生命之上, [点击阅读]
漂亮朋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莫泊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往往因此而被湮没。其实,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他继承了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心理描写上又开拓出新路。《漂亮朋友》就是前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莫泊桑从事长篇创作是在写作短篇小说之后,其时他并不满足于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随着他声誉鹊起,他经常涉足上流社会,开阔了眼界,便想到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反映社会现实。 [点击阅读]
演讲与访谈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北大附中讲演(全文)人民网日本版9月11日讯: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访中的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大江健三郎,10日上午来到北大附中作了题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讲演。其演讲全文如下: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 [点击阅读]
火花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你这个白痴!”他老婆说着就把她的牌甩了下去。我急忙扭过头去,避免看见海利·德莱恩的脸;不过为什么我想避免看见那张脸,我可不能告诉你,就更不可能告诉你为什么我竟然会料想到(如果我真的料想到的话)像他这样年纪的一个显要人物会注意到我这样一个完全无足轻重的小青年遇到的事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