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镜中恶魔 - 我们的心仍旧战栗(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东欧国家到处可以看见地面上蜿蜒的管道,有的离开地面一点点,有的凌空而设,高过桥梁。它们呈现的是一幅力不胜任的工业化景象。顺着公路所有的管道接缝处都在往外冒气,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这种气体,它是困境喘出的白色气体。如果感觉受到威胁了,把这种气体当做威胁的鬼怪显身,这不是隐喻,而几乎就是现实。德国的公路上没有这种困境喘出的白色气体。德国公路平坦,交通标示牌上画着蹦跳的鹿,标示牌上的鹿甚至还长着角。我有时问自己,这些鹿角是带着皮的还是不带皮?沿途都有电话设施供出了交通事故者使用。还在路上开着车的人还不需要它们。开着车我觉得不能让这些电话设施发现自己,它们代表着那些数不胜数的已经不再在路上的人——死于车祸者。他们在这里与仍旧在路上的活人打电话。
  我自己也不相信我想的这些,但我却总是这样想,就像是一种强迫症。这只是有关我那看不见的行囊,也就是我所离开的那个国家的更深含义的一个例子。
  后来我在报纸中读到:
  “金克尔在他的讲话中使用了航海学隐喻。他说,自由民主党这艘船需要一位新舵手,因为兰普斯多夫伯爵六月要离开这艘船……一年一度的三巨头聚会是自由民主党在自由主义大本营举行的阅兵式。
  ‘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这里有我的根,我愿意与这里息息相关。政治和政治家需要家乡……’
  ……自我批评和公开的反思是必要的。‘但此后必须航向明确地重新起航。’天气好的时候做到思想自由并不难,碰到狂风暴雨的时候就不容易了。他想贡献力量,让自由民主党在艰难的航程中保持航向……”
  外交部长虽然说政治和政治家需要家乡,实际上他却是在应用地方主义,这种地方主义把昂纳克归入萨尔州。人们很难反驳金克尔的地方主义,金克尔在德国确实很有根基。尽管如此,为了谈论家乡,他还是要用航海方面的隐喻,这样他的语言就滑向了失去家园的方向。航海的画面给了他诗意的感动,因为他从来没有无家可归过。

  罗马尼亚对这个国家刚刚发生在我眼前的事来说意味着更深含义。德语是我的母语,但与这里的语言相比,它是我带来的语言。在我学会它的地方,政治上隐喻的乏味是类似的。那里和这里一样,这类词汇同样经过人为的过度牵强而不可避免地变得滑稽,从而词不达意。虽然这样还是有区别:那边的意图更阴暗,目标直指生活本身。
  就是一般的词如商店、街道、理发师、警察,在日常使用时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因为它们所指称的东西本身就不同。人们无法两次学习同一门语言:我说的是从前说话时使用的相同的词,但现在我要赋予它们一些新的内涵。
  我们的脑袋里没有电影中的快动作。即使眼睛看到的是全新的东西,人们也无法更快地理解。因为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有可能了解所有细节。一个陌生的地点使母语的思维和表达也变得迟缓,因为母语对我的嘴和耳朵来说都是熟悉的,这就让人觉得它老化了。它得慢慢地步入新事物。
  有一天报纸上登了一条消息:“下大雪时房主没有义务扫雪和撒石头子防滑。雪下得不那么急时才需要拿起雪铲和沙石桶。鉴于这一理由,纽伦堡-菲尔特地区法院在星期三公布的判例中驳回了一名过路人的赔偿诉讼。这位妇女要求房主赔偿5000马克,因为她在大雪天摔倒在房主的房子前,股骨骨折。法官们却认为,房主‘只有在所采取的措施能奏效,具体到这里是能起防滑作用时’,才有义务铲雪和撒防滑石子。”
  谁要是来自独裁体制和一贫如洗的国家,他就很难想象这种对公正的追求。我读这则消息时无意间觉得像模仿式的讽刺滑稽小品,然而我却出于害怕笑了起来。就像我看到以下场面会害怕得笑起来一样:有两位老太太在柏林散步,她们要去人民公园,在路过某后排房屋的篱笆墙前她们站住了。在一片草地上有个小池塘,像扇门那么大,上面游着三只鸭子。其中一位老太太说:那是人民公园的鸭子。另一位说:那我们得报告。

  在德语中可以用报告这个词来婉转地表达那个直白的词:告密。在这个语言中告密这个词可以文雅化,大概是通过经常被使用。只有在做某件事的同时把相应的词弱化,做这件事的人才能摆脱良心的不安。一个经过弱化的词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不是也可以说与朋友们联系,或是说给他们打电话,那边没人接听嘛。但是在居民登记处一词中这个词让人听起来就两样了。
  到达德国让我第一次觉得有一种定局的感觉。我想不是因为两国在空间上的距离,这种感觉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我痛恨乡思这个词,我拒绝如此来命名那份痛。我可以一直不使用这个词,但那种状况却无可否认。想起过去总觉得悲哀。我知道自己是自愿离开那里的。但如果自愿的原因是因为来自他人的威胁的话,又何从谈起自愿呢?被安全局逼入绝境,最后我自己不得不远走他乡。没有什么是结束了,仅仅是中止,因为被打断了。
  在我到达德国后的最初几周,德国房间中的那种空空荡荡让我十分害怕。在罗马尼亚住房都是塞得满满的,到处是五颜六色的地毯和壁毯,桌子总是放在屋子当中。无论往哪儿看都是拥塞的生活。这里房间中空着的地方让我害怕,它们给人一种没着没落的感觉。我的眼睛看到这种空着的地方就会眩晕。无论我坐在哪儿或站在哪儿都觉得不牢靠,无论我吃什么、喝什么、手里拿着什么或是嘴里嚼着什么,味道都不错,对我来说却是生疏的。无论我说什么,只能表达出一半意思,我觉得自己正在自我消失。在罗马尼亚恐惧让人无法忍受房子里有空的地方。东西越少的地方,人们想要的越多。让身边充满各种物件给人一种安全感。什么都摸一摸,确实能触碰到立在那里的东西,这让人产生信任感,因为在外面大街上每个个人的特点都被抹煞了。仅仅那些人们费力搞到的物品才肯定能保证人们拥有自己的历史。人们让生活有个固定的形式,为的是不失去自我。

  那时我对柏林的朋友们说,为了能在这么空荡荡的住房里生活,人的内心得特别坚强。
  我在罗马尼亚的房间——即使我不在,安全局的主仆们也在那里进进出出——里的冰箱上多年贴着一首诗。这首诗是萨拉·基尔施在东德写的,当我把它贴到冰箱上的时候,基尔施早已被从东德赶到西德去了。
  今夜,一如往日
  贝蒂娜,我们的心依旧孤寂
  笔尖滑落信笺,为他们
  威严的国王们,和令人
  无比心动的王子们
  今夜,一如往日
  贝蒂娜,我们的心仍旧战栗
  是灰暗的房,寂静的街
  是忽然的
  一声凄凉的车鸣
  这首诗向我保证,日子会一天天过下去,这种龌龊的生活不会突然结束和消失。我每天都预计着,我的朋友们和我会遇上什么事,生命从而就会终止。这首诗也预计到这一点,所以它既让人恐惧,又让人不再害怕。如果我在脑子里默诵这首诗,它会被自己的诗行吓住。我坦然面对危险,因为我无法通过自己去减少它。要是有一天情报部门所威胁的干掉我的事被付诸实施的话,我想,那么危险也付出了自己的代价,因为它结束了。我知道危险愿意活着。我们的心仍旧战栗成为一种保证,死亡还没有成为已经决定了的事。这首诗中也写道,人们如何在住宅里或是在外面的光天化日下走动,如何从窗户往外看。
或许您还会喜欢: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赫塔米勒短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0
摘要:1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我知道他再也不来了。每当铁皮咯吱作响的时候,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树皮或者看见某人手中拿着一块手帕的时候,我就会浮想连翩,我就会想起我没有看见的某种事物。也许我应该想那些映入我的眼帘的事物,但是我不敢想。谁能告诉我必须想多久才能牢记那幕惨剧呢?怎样做才能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对它的记忆呢?我不知道我应该看外部世界的白树皮还是应该潜沉于内心世界之中。 [点击阅读]
达芬奇密码
作者:佚名
章节:114 人气:0
摘要: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组织,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秘密卷宗”的羊皮纸文献,才知道包皮括艾撒克·牛顿爵士、波担切利、维克多·雨果和列昂纳多·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隐修会成员。人们所知的“天主事工会”是一个梵帝冈教派——一个极度虔诚的罗马天主教派。 [点击阅读]
远大前程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0
摘要:1993年暑假后,我接到上海的老朋友吴钧陶先生来信,说南京译林出版社章祖德先生请他译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万一他没有时间,还请他代为找一位译者。吴先生正忙于孙大雨先生的作品编校,而且上海的一些译者手头都有任务,所以他请我译这部作品。我虽然在英语专业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辈子,但还没有正正式式地译过一本世界名著。我大部分精力花在中美文化的比较,以及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方面。 [点击阅读]
迷茫的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去年春天,三泽顺子刚从东京的一所女子大学毕业,就立刻进了R报社工作了。当时,在入社考试时,有关人员问她希望到哪个部去,她回答说,想到社会部。有关人员看了她的履历表说:“你的英语不错嘛!”是的,三泽顺子毕业的那所女子大学,英语教学是相当有名气的。然而,后来顺子没有能到社会部去,却被分配在R报社的资料调查部。和顺子同时考入报社的女性还有事业部的一个,校阅部的一个。 [点击阅读]
追风筝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目前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点击阅读]
透明的遗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好像睡着了,尽管只是短暂的时间,感到“咯噔”一下小小的震动,醒了过来,西村裕一条件反射般站了起来,急忙朝车门方向走去。“咯噔”一声响过以后,不到二十秒钟将抵达Y车站。但站起身来,立即发觉窗外的景色与往常不同。只见一片广阔的河滩,电车临近铁桥,从脚下传来“轰隆、轰隆”重重的金属声。西村苦笑了一下,心想习惯这东西实在太可怕了。 [点击阅读]
通灵女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十岁的香樱里还不懂得“烦躁”这个词,所以,她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只能认为“烦死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虽然并非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如此,但是,每天早晨起床时、吃饭时、上学时,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每当这时候,母亲对待香樱里的惟一方法,就是说她,“什么呀,睡迷糊了吗?”香樱里自己也想:是呀,是睡迷糊了吧。 [点击阅读]
采果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吴笛译1如果你吩咐,我就把我的果实采满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尽管有的已经掉落,有的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季节身背丰盈果实的重负,浓荫下不时传来牧童哀怨的笛声。如果你吩咐,我就去河上扬帆启程。三月风躁动不安,把倦怠的波浪搅得满腹怨言。果园已结出全部果实,在这令人疲乏的黄昏时分,从你岸边的屋里传来你在夕阳中的呼唤。 [点击阅读]
金粉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夜访侦探夜晚,拉乌尔看完了戏,回到自己家里。在前厅的穿衣镜前面,他站了一会儿,自我欣赏了一番:优美的身躯,宽阔的肩膀,高挺的胸脯,健壮的肌肉,配上一套高级衣料制做的西服,真是一表人材。前厅不大,陈设挺考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单身汉居住的公寓套间,家具精美,起居恬适。住在这里,准是一个重视生活享受、又很富裕的人。每天晚上,拉乌尔都喜欢坐在工作间宽大的坐椅里,抽上一支香烟,闭目养神。 [点击阅读]
金色的机遇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乔治。邓达斯仁立在伦敦街头沉思。在他的周围,卖苦力的与赚大钱的像是席卷而来的潮水一样汹涌流动。此刻,乔治衣冠楚楚,裤线笔直,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他正忙着考虑下一步的行动。刚刚发生了一件事情!用社会下层的说法,乔治与他富有的舅舅(即利德贝特。吉林公司的艾尔弗雷德。利德贝特)“吵了一架”。准确他说,这嘲争吵”完全是利德贝特先生单方面的。那些言辞就像是愤怒的溪流从他的嘴里源源不断奔涌而来。 [点击阅读]
铁皮鼓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供词:本人系疗养与护理院的居住者①。我的护理员在观察我,他几乎每时每刻都监视着我;因为门上有个窥视孔,我的护理员的眼睛是那种棕色的,它不可能看透蓝眼睛的我——①本书主人公,自述者奥斯卡-马策拉特,因被指控为一件人命案的嫌疑犯而被“强制送入”疗养与护理院(疯人院的委婉称谓)进行观察。本书的脚注皆为译注。因此,我的护理员根本不可能是我的敌人。我已经喜欢上他了。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