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静静的顿河 - 小说《静静的顿河》电子书——(一)第十四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十四章
  在科尔尼洛夫达到莫斯科的前一天,利斯特尼茨基大尉也到了莫斯科,他是来执行哥萨克军人联合会的特别重要使命的。把文件交给驻扎在莫斯科的一个哥萨克团的团部以后,他得知科尔尼洛夫明天就要到了。
  利斯特尼茨基来到亚历山大车站。在头二等候车室和餐厅里——欢迎的人群人山人海;大部分是军人。亚历山大军官学校组成的仪仗队排列在月台上,天桥边排列着莫斯科妇女敢死突击营。将近下午三点钟,专车抵达。谈话声立即就沉寂下来。军乐队高奏悠扬悦耳的音乐,一片杂沓的脚步声。疯狂的人群拥夹着利斯特尼茨基,把他挤向月台。他从人潮中冲出来,看到帖金人正在最高统帅的车厢边两列排开。车厢上的油漆闪闪发光,映照着他们的鲜红的长袍。科尔尼洛夫由几个军人陪同走下车来,开始检阅仪仗队,检阅乔治章佩戴者联合会、陆军、海军军官联合会和哥萨克军人联合会的代表团。
  在被介绍给最高统帅的人们中,利斯特尼茨基认出了顿河军司令官卡列金和扎伊翁科夫斯基将军,围在他身旁的军官们把其余的人的名字也逐一叫了出来:
  “这是基斯利亚科夫——交通部次长。”
  “这是市长鲁德涅夫。”
  “这是特鲁别茨科伊公爵——大本营的外事处长。”
  “这是国事会议的成员穆辛-普希金。”
  “那是法兰西大使馆的武官凯奥上校。”
  “那是戈利岑公爵。”
  “那是曼瑟列夫公爵……”一片奴颜婢膝的赞赏声。
  利斯特尼茨基看到,密密层层地站在月台上的衣着华丽的贵妇人们把鲜花掷向走近他的科尔尼洛夫。一朵玫瑰花的花冠挂在科尔尼洛夫的制服肩章上,垂了下来。科尔尼洛夫有点儿难为情地、犹豫地把小花抖了下去。一个蓄着连鬓胡子的乌拉尔老头子,开始结结巴巴地宣读十二个哥萨克军区的欢迎词。利斯特尼茨基未能听完欢迎词,——他被挤到墙边去了,马刀的皮带几乎都被挤断。在国家杜马议员罗季切夫致词以后,科尔尼洛夫在人群簇拥下又向前走去。军官们手拉着手,结成了一个保卫圈,但是人们把他们挤散了。几十只手都奴颜婢膝地向科尔尼洛夫伸去。有一个头发散乱的胖太太,迈着小碎步跟在他身旁走,拼命想去亲吻他的浅绿色*军服的袖子。月台出口处欢声雷动,科尔尼洛夫被抬起来,向前走去。利斯特尼茨基晃了一下肩膀,把一位仪表堂堂的绅士挤到一旁去,——居然抓住了在他眼前闪动的科尔尼洛夫的漆皮靴子。他麻利地抱住那只脚,放到肩膀上,一点儿也没有感觉到这只非常轻的腿有什么压力,只是竭力保持着平衡和脚步的节奏,在人群的缓缓推动下往前走,吼叫声和乐队的喇叭声震耳欲聋。在车站门口,他匆匆整理了一下拥挤时从腰带里松出来的衬衣上的折子,顺着台阶走到广场。前面是一片人海和军队绿色*的行列,一连哥萨克骑兵在进行分列式。利斯特尼茨基把手掌举到军帽檐上,眨着湿润的眼睛,竭力抑制嘴唇的颤抖,但是却无济于事。他只是模糊地记得:照相机嚓嚓的响声,疯狂的人群,士官生的分列式,身材矮小、生着一张蒙古人的脸和两只黑色*斜眼睛的将军伫立在那里,让他们从自己面前走过去。

  过了一天,利斯特尼茨基坐火车回彼得格勒。他在一个上铺上安顿好,铺上军大衣,抽着烟,想着科尔尼洛夫:
  “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俘虏营,好象知道,祖国将要这样需要他。他的仪容太好啦!就象用天然的石头雕成的——一点多余、庸俗的东西也没有……性*格也是这样的。大概对他来说,一切都是清清楚楚,都已周密考虑过。一旦时机来到——他就会领导我们前进。奇怪的是,我竟不知道他的政治面目,——保皇党?君主立宪派……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象他这样,有坚定的信心就好啦。”
  大概也正是这个时候,在莫斯科,正当莫斯科国事会议的成员会间休息时,大剧院的走廊里有两位将军——一位身体瘦小、生着一张蒙古人的脸,另外一位是个身强力壮、肩膀上结实地长着一颗留着平头的四方脑袋,略微有些斑白的鬓角梳得平平正正,耳轮紧贴在鬓发上,——他们离开众人,一面在细木块铺的地板上来回踱着,一面在低声交谈。

  “宣言的这一条将要规定取消军队里的各种委员会吗?”
  “是的。”
  “统一战线,紧密团结是绝对必要的。如果不实施我提出的那些措施是无法挽回局势的。陆军已经根本不能打仗啦。这样的军队不仅不能赢得这场战争,甚至连稍微象样点的进攻都顶不住。而且有些部队已经被布尔什维克的宣传瓦解了。那么这里,后方的情况呢?您看,工人对任何企图使他们就范的措施的反应是什么呢?——罢工和示威,我们会议的成员只能步行来开会……这简直是耻辱!后方必须实行军事化,必须规定严厉的惩戒措施,无情地消灭所有的布尔什维克,这些害人精——这一切就是我们的最迫切的任务。将来我也可以继续得到您的支持吗,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
  “我是无条件支持您的。”
  “对此我深信不疑。谢谢您。您看到了吧,已经到了必须坚定不移地采取行动的紧急关头,而zheng府却只限于敷衍塞责和说漂亮话——什么要用‘铁和血来镇压那些企图象七月那样推翻人民政权的人’啦。不,我们向来是先做后说。而他们却恰恰相反。好吧……有他们吞食自己敷衍政策恶果的时候。但是我不想参与这种不诚实的游戏!不论过去和现在,我都主张公开的斗,我不喜欢说空话。”
  身材矮小的将军停下来,站在跟他谈话的人的对面,旋转着他的深保护色*军服上的铜钮扣,由于激动,讲话有些结巴:
  “他们自己给这些恶棍摘下笼头,现在自己却被革命民主政治吓得发抖啦,要求把可靠的军队从前线调到首都来,而同时又为讨好这种民主政治,不敢采取什么实际行动。进一步,退一步……只有把我们的力量完全团结起来的时候,我们才能用强大的精神压力迫使zheng府让步,如果他们不让步,——那么咱们就走着瞧吧!我将毫不犹豫开放前线,叫德国人来教训教训他们!”

  “我们已经和杜托夫谈过。哥萨克会全力支持您的,拉夫尔·格奥尔吉耶维奇。咱们需要商量的是如何协调将来的共同行动。”
  “开完会以后,我在驻地恭候您和其他诸位光临。你们顿河那儿的情绪怎么样?”
  那位身强力壮的将军把刮得发光的四方下巴颏紧靠在胸前,忧郁地皱起眉头,直■着自己的前方。大胡子下面的嘴角哆嗦着,回答说:
  “我对于哥萨克已经没有从前那种信心了……而且现在根本就很难判断他们的情绪。必须作出一些让步:哥萨克应该做些什么,使外来户拥护自己。在这方面我们正在采取一些措施,但是效果如何,却不敢担保。我担心,当哥萨克和外来户在双方利益冲突时,会各走极端……土地问题……双方的思想都在围着这个轴心打转转儿。”
  “您手里要掌握一些可靠的哥萨克部队,一旦内部发生意外事件时保证自身的安全。等我回大本营后,跟鲁科姆斯基研究一下,大概我们还可以想办法从前线抽调几个团到顿河地区去。”
  “那我就太感谢您啦。”
  “那么,今天咱们就谈谈协调我们将来共同行动的问题。我坚信拟定的计划会胜利实现,但是幸运也常常是不可靠的,将军……万一时运不济,它背弃了我,——我可以期望在你们顿河地区找到栖身之地吗?”
  “不仅可以找到栖身之地,还可以受到保护。要知道哥萨克自古以来就是以好客闻名的呀。”
  在整个谈话的过程中,卡列金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他那忧郁的目光中的倦意减掉了几分。
  一小时后,顿河军区司令官卡列金在会场向安静下来的听众宣读了《十二个哥萨克军区宣言》。
  从那天起,在顿河地区,在库班地区,在捷列克地区,在乌拉尔地区,在乌苏里江地区,在所有的哥萨克的土地上,从这边到那边,从这个市镇到那个市镇,撒下了一张象黑色*的蜘蛛网一样的大-阴-谋网。
或许您还会喜欢:
气球上的五星期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气球上的五星期--第一章第一章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介绍弗格森-弗格森博士——“Excelsior”——博士的风貌——彻头彻尾的宿命论者——“旅行者俱乐部”的晚宴——不失时机的频频祝酒1862年1月14日,滑铁卢广场13号,轮敦皇家地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听众如云。学会主席弗朗西斯-M××爵士在向他可敬的同行们作一场重要的学术报告。他的话常常被阵阵掌声打断。 [点击阅读]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2
摘要: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点击阅读]
涨潮时节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每个俱乐部都有个烦人的家伙,“加冕俱乐部”也不例外。尽管外面正有敌机来袭击,俱乐部里的气氛却一如既往。曾经远渡重洋到过印度的波特少校扯扯手上的报纸,清清喉咙。大家都赶快躲开他的眼光,可是没有用。“《泰晤士报》上登了戈登-柯罗穗的讣闻,”他说,“当然说得很含蓄——‘十月五日死于空袭’。连地址都没写。老实说吧,那地方就在寒舍转角,坎普顿山丘上那些大宅子之一。 [点击阅读]
父与子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 [点击阅读]
猎奇的后果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他是一个过于无聊而又喜好猎奇的人。据说有个侦探小说家(他就是因为大无聊才开始看世上惟一刺激的东西——侦探小说的)曾担心地指出,总是沉迷在血腥的犯罪案中,最终会无法满足于小说,而走上真正的犯罪道路,比如说犯下杀人罪等等。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确确实实做了那位侦探小说家所担心的事情。由于猎奇心理作祟,最终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猎奇之徒啊,你们千万不要走得太远。这个故事就是你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点击阅读]
猫知道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再把地图拿来给我看一看,悦子。”站在拐角处向左右两侧张望的哥哥说。我从提包皮中取出一张已经被翻看得满是皱纹的纸片。“说得倒轻巧,很不容易!牧村这家伙画的地图,怎么这么差劲!”哥哥一边嘟嚷着,一边用手背抹去额头顶的汗。就在这时,右边路程走过来一个人。这是一个穿着淡青色衬衫。夹着一半公文包皮的青年男子。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2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白马酒店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一)我身后的磨咖啡器像只愤怒的毒蛇一样,发出嘶嘶怪响,带着一种邪恶、不祥的意味。我想,或许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声音都带有这种味道:喷射机从我们头上呼啸而过时,带着使人畏惧的震耳欲聋声音;地下铁迫近隧道时,也有缓慢吓人的隆隆巨响;而地面上那些笨重的往来车辆,更是连人住的屋子都给动摇了……此外,目前家庭中所用的许多器具,虽然也许使用起来颇为方便, [点击阅读]
目的地不明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坐在桌子后面的那个人把一个厚厚的玻璃压纸器向右移动了一点,他的脸与其说显得沉思或心不在焉,倒不如说是无表情的。由于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人工光线下,他的面色苍白。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习惯室内生活的人,一个经常坐办公室的人。要到他的办公室,必须经过一条长而弯弯曲曲的地下走廊。这种安排虽然颇有点不可思议,却与他的身份相适应。很难猜出他有多大年纪。他看起来既不老,也不年轻。 [点击阅读]
直捣蜂窝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四月八日至十二日据估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约有六百名妇女参战。她们女扮男装投身军旅。在这方面,好莱坞错过了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章,又或者就意识形态而言,这段历史太难处理?历史学者经常努力研究那些不遵守性别分际的女性,然而没有其他议题比武装战斗更清楚地画出这条分际线。(直至今日,女性参与瑞典传统的麋鹿狩猎活动仍会引发争议。 [点击阅读]
相约星期二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最后的课程——《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序余秋雨一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 [点击阅读]
空中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9月的太阳烤得布尔歇机场发烫。乘客们穿过地下通道,登上飞往克罗伊登的“普罗米修斯”号航班,飞机再过几分钟就要起飞了。简-格雷落在了后面,她匆忙在16号座位上坐定。一些乘客已经通过中门旁的洗手间和餐厅,来到前舱。过道对面,一位女士的尖嗓音压过了其他乘客的谈话声。简微微撅了撅嘴,她太熟悉这声音了。“天啊,真了不起。……你说什么?……哦,对……不,是派尼特。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