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静静的顿河 - 小说《静静的顿河》电子书——(一)第十三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十三章
  八月六日,最高统帅部的参谋长鲁科姆斯基将军接到了由大本营第一后勤司令罗曼诺夫斯基将军转来的命令:把骑兵第三军团和土著骑兵师集中到涅维利——新索科尔尼基——维利基卢基地区。
  “为什么要在这个地区集中?要知道这些部队不都是罗马尼亚战线的预备队吗?”鲁科姆斯基大惑不解地问道。“我不知道,亚力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我只是把最高统帅的命令正确地传达给您。”
  “您什么时候收到的?”
  “昨天。夜里十一点钟最高统帅把我叫了去,命令我今天早晨把这件事报告给您。”
  罗曼诺夫斯基踮着脚尖,走到窗前,在占据了鲁科姆斯基办公室半边墙的中欧战略地图前停下来,然后背对着鲁科姆斯基,故弄玄虚地仔细打量着地图说:
  “请您自己去问吧……他现在正在办公室。”
  鲁科姆斯基从桌子上拿起公文,推开沙发椅,用那种所有发胖的老年军人走路时的坚定步伐走去。在门口,他把罗曼诺夫斯基让到前面,显然是正在想着什么,自言自语地说:“正确。是这样。”
  一位鲁科姆斯基不认识的、高个子、长腿的上校刚好从科尔尼洛夫的办公室里走出来,恭敬地给他让路,然后明显地一瘸一拐地顺着走廊走去,滑稽地使劲耸着受过伤的肩膀。科尔尼洛夫略微向前探着身子,两只手掌斜撑在桌面上,正对一个站在他对面的、上了些年纪的军官说话:“……应该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您明白我的意思吗?请您到达普斯可夫后立刻就通知我。您可以走啦。”科尔尼洛夫等那个军官把门关上以后,才用富于青春弹力的姿势坐到沙发椅上;他把另一只沙发椅推给鲁科姆斯基的时候问道:
  “您从罗曼诺夫斯基那里收到我调动第三军团的命令了吗?”
  “收到啦。我就是为这件事来的。为什么您要选定这个地区作为军团的集结点呢?”
  鲁科姆斯基仔细观察着科尔尼洛夫黝黑的脸。一张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的、冷冰冰的亚洲人型的脸,两颊上,从鼻子到被下垂的稀疏的胡子遮着的冷酷的嘴边,布满常见的、熟悉的斜纹。只有那一缕象小孩的刘海似的垂到额角上的头发,稍微冲淡了他脸上冷酷严厉的表情。
  科尔尼洛夫的一只干瘦的小手掌支着下巴,胳膊肘撑在桌子上,眯缝着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只手摸着鲁科姆斯基的膝盖,回答说:
  “我要把骑兵集中在这一地区,使之并非专为支援北方战线,而是为了一旦需要,就能很容易地把骑兵投到北方或者西方战线。我认为,选定的这个地区最能满足这个要求。怎么,您另有高见?说说看,好吗?”

  鲁科姆斯基含义不清地耸了耸肩膀。
  “对西方战线的担心是毫无根据的。最好是把骑兵集中在普斯可夫地区。”
  “普斯可夫?”科尔尼洛夫全身向前探着,重问了一遍,皱眉蹙额,略微咧了咧毫无光泽的薄嘴唇,否定地摇了摇头,说道:
  “不!普斯可夫不适当。”
  鲁科姆斯基疲惫、衰老地把手掌放到沙发椅的扶手上,小心翼翼地斟酌着字句说:
  “拉夫尔·格奥尔吉耶维奇,我立刻就下达必要的命令,不过我有这样的印象,好象您还有什么话没说出来……如果是为了把骑兵向彼得格勒或者莫斯科方面调动的话,那么您选择的集结地区是很合适的,但是象这样配置骑兵,对于北方战线的支援,单单由于调动困难这一点就已经无法保证。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您的确还有话没有说出来,那么我请求您——或者让我回到前线去,或者把您的想法完全告诉我。只有在得到首长的完全信任时,参谋长才能留在自己的位置上。”
  科尔尼洛夫低下头,聚精会神地听着,但仍然顾得上用自己尖利的眼睛注视着鲁科姆斯基,由于激动表面冷冰冰的脸上泛起了一层勉强能看出的、淡淡的红晕。他考虑了几秒钟以后,回答说:
  “您是正确的。我有些想法还没有跟您谈过……请您立即发出有关调动骑兵的命令,火速把第三军团司令官克雷莫夫将军请到这儿来,等从彼得格勒返回后,咱们再详细谈谈这件事,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请相信,对您,我不想隐瞒任何事情,”科尔尼洛夫特别强调了最后一句话,然后迅速转过身去,回答敲门的声音:“请进。”
  大本营的副政治委员丰·维津和一个身材矮小、须发斑白的将军一同走进来。鲁科姆斯基站起身,往外走的时候,听见科尔尼洛夫对丰·维津提出的问题,生气地回答说:
  “现在我没有工夫复查米勒将军的案件。什么?……是,我要出去。”
  鲁科姆斯基从科尔尼洛夫那里回来以后,在窗户边站了半天。他抚摸着斑白的山羊胡子,若有所思地望着花园里被风吹拂着的浓密的栗树梢和象波浪起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青草。
  一个小时后,骑兵第三军团司令部就收到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发来的准备调防的命令。曾按照科尔尼洛夫的意愿拒绝担任步兵第十一军军长的军团司令官克雷莫夫也在当天被密电召来大本营。

  八月九日,科尔尼洛夫在一个由帖金人组成的骑兵连保护下,乘专列去彼得格勒。
  第二天,大本营里就盛传起最高统帅被撤换的消息,甚至说他已被捕,但是十一日早晨,科尔尼洛夫回到了莫吉廖夫。
  回来之后,他立刻邀请鲁科姆斯基到自己的办公室里来。他看完了电报和军事情报,细心地整了整洁白的使橄榄色*瘦削的手腕子显得更加水灵的袖口,又摸了摸领子。这些匆忙的、心不在焉的动作说明他的心情异常激动。
  “现在咱们可以把那天没谈完的话谈完啦,”他低声说道。“我想接着谈谈使我不得不把第三军团向彼得格勒调动的想法,以及与此有关的我还没有跟您谈过的其他想法。您知道吗,八月三日,我在彼得格勒参加zheng府会议时,克伦斯基和萨温科夫提醒我,叫我不要过多涉及国防上的重要问题,因为,照他们的说法,阁员中有些不可靠的人物。我作为最高统帅,向zheng府报告时,却不能谈作战计划问题,因为不能保证我说的话,过几天以后,不被德国司令部知道!这还算个zheng府吗?试问在此以后,我还会相信它能拯救国家吗?”科尔尼洛夫迅速坚定地走到门边,把门锁上,转回身来,激动地在桌子前面来回踱着,说:“由这么一伙可怜虫来管理国家,实在令人伤心、憋气。优柔寡断,意志薄弱,一无所长,踌躇不决,常常简直是卑鄙无耻——请准许我这样说,就是这么些不三不四的玩意儿在指导这个‘zheng府’的一切行动。在诸如切尔诺夫之流和其他一些人的热心参与下,布尔什维克就会把克伦斯基搞掉……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您看俄罗斯就是处在这样的危境中。我奉行的是您熟知的那些原则,我想使祖国不再经受任何新的动乱。我调动骑兵第三军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八月底把它用到彼得格勒去,如果布尔什维克发动进攻,就彻底地镇压这伙祖国的叛逆。我要把直接领导作战的任务交给克雷莫夫将军。我确信,在必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把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那些家伙全都绞死。临时zheng府……哼,咱们还要看一看……我没有任何个人目的。只为拯救俄罗斯……赴汤蹈火,不惜任何代价!……”
  科尔尼洛夫突然停下来,站在鲁科姆斯基对面,猛地问道:“只有采取这样的断然措施,才能保证国家和军队的前途,您同意我的意见?能和我共同奋斗到底吗?”

  鲁科姆斯基感动地紧握着科尔尼洛夫干瘦的热手,站起身来。
  “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我要奋斗到底。应当周密计划、慎度局势——择机而行。您就把这件事交给我吧,拉夫尔·格奥尔吉耶维奇。”
  “行动计划我已经拟好。行动的细节可由列别杰夫上校和罗仁科大尉去制定。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要知道您的工作已经够多啦。请相信我,我们还会有时间来讨论一切问题,如有必要,再做相应的修改。”
  这些天大本营里的生活过得简直象发疟疾一样。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穿着落满尘土的保护色*军便服,经风吹日晒,面色*黝黑的军官从前线各个部队来到莫吉廖夫的省长公馆,请缨效命;军官联合会和哥萨克军人联合会的衣冠楚楚的代表来晋见;从顿河卡列金——zheng府任命的第一位哥萨克顿河军区的军司令官——那里派来了几位急使。也出现了一些形迹可疑的文职官员。确有些人是诚心诚意想来帮助科尔尼洛夫振兴在二月里崩溃的、老朽的俄罗斯帝国,但是也有些兀鹰,他们嗅觉灵敏,闻到了大残杀的血腥气味,预见到谁的强有力的手将切开国家的血管,满怀希望,云集到莫吉廖夫,想乘机抢到点儿什么。象大地主、黑帮、冒险分子、靠投机发了大财的扎沃伊科和铁杆保皇党徒阿拉金、多布雷恩斯基等人的名字在大本营里,就象是些与最高统帅关系密切的人似的,挂在人们的嘴上。在大本营和顿河军行军司令部里,大家都在窃窃私语,说科尔尼洛夫对人太轻信,因而被一群冒险家们包围了。但同时在广大的军官圈子里却普遍认为:科尔尼洛夫是俄罗斯复兴的旗帜。狂热的复辟者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面旗帜下来。
  八月十三日,科尔尼洛夫到莫斯科去参加国务会议。
  这是个温暖、-阴-暗的日子。整个天空仿佛是浅蓝色*的铝铸成的,地平线上是一片镶着淡紫色*毛皮边的仔羊毛似的云彩。从云层中向田野、向奔驰在铁轨上的列车、向蒙上神话般秋色*的树林、向远处水彩画似的朦胧的白桦树、向穿了一身寡妇素装的初秋大地——斜洒下映在虹霓的折光中喜人的细雨。
  列车在飞驰,身后甩下茫茫平野,拖着红色*长裙般的烟雾,敞开的车窗边,坐着一位矮小的、穿着保护色*军服、戴着乔治十字勋章的将军。他稍稍眯缝起黑亮的眼睛,把头探出窗外,冒着热气的雨点毫不吝啬地打湿了他那日久天长晒黑的脸和下垂的黑胡髭;风把垂在前额上小孩刘海似的一缕头发向后吹去。
或许您还会喜欢: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第一章1赫尔曼·布罗德翻了个身,睁开一只眼睛。他睡得稀里糊涂,拿不准自己是在美国,在齐甫凯夫还是在德国难民营里。他甚至想象自己正躲在利普斯克的草料棚里。有时,这几处地方在他心里混在一起。他知道自己是在布鲁克林,可是他能听到纳粹分子的哈喝声。他们用刺刀乱捅,想把他吓出来,他拚命往草料棚深处钻。刺刀尖都碰到了他的脑袋。需要有个果断的动作才能完全清醒过来。 [点击阅读]
刺猬的优雅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马克思(开场白)1.播种欲望的人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平时从不跟我讲话的小帕利埃今天早上如此向我宣布。安托万帕利埃,这个古老工业家族的继承者,他的父亲是我八个雇主之一。他是资产阶级大财团打的最后的饱嗝——特别而毫无杂质——此时,他正为自己的发现而洋洋得意,条件反射似的向我阐述起他的大道理,甚至没有考虑到我是否能听得懂, [点击阅读]
加勒比海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就拿肯亚来说吧,”白尔格瑞夫少校说:“好多家伙讲个没完,却一个都没去过!我可在那度过了十四年的。也是我一生最快乐的一段日子——”老玛波小姐点了点头。这是她的一种礼貌性的和霭态度。白尔格瑞夫在一旁追问他一生中并不怎么动人的往事时,玛波小姐静静地寻找她自己的思路。这种司空见惯之事她早已熟悉了。顶多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而已。 [点击阅读]
千只鹤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菊治踏入镰仓圆觉寺院内,对于是否去参加茶会还在踌躇不决。时间已经晚了。“栗本近子之会”每次在圆觉寺深院的茶室里举办茶会的时候,菊治照例收到请帖,可是自从父亲辞世后,他一次也不曾去过。因为他觉得给她发请帖,只不过是一种顾及亡父情面的礼节而已,实在不屑一顾。然而,这回的请帖上却附加了一句:切盼莅临,见见我的一个女弟子。读了请帖,菊治想起了近子的那块痣。菊治记得大概是八九岁的时候吧。 [点击阅读]
华莱士人鱼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第一部分序章片麟(19世纪香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是伟大的《物种起源》一书的作者,是提出进化论的旷世奇才。乘坐菲茨·路易船长率领的海军勘探船小猎犬号作环球航行时,他才三十一岁。正是这次航行,使达尔文萌发了进化论的构想。然而,《物种起源》并非进化论的开端。 [点击阅读]
呼吸秋千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我所有的东西都带在身边。换句话说:属于我的一切都与我如影随行。当时我把所有的家当都带上了。说是我的,其实它们原先并不属于我。它们要么是改装过的,要么是别人的。猪皮行李箱是以前装留声机用的。薄大衣是父亲的。领口镶着丝绒滚边的洋气大衣是祖父的。灯笼裤是埃德温叔叔的。皮绑腿是邻居卡尔普先生的。绿羊毛手套是费妮姑姑的。只有酒红色的真丝围巾和小收纳包皮是我自己的,是前一年圣诞节收到的礼物。 [点击阅读]
四签名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歇洛克·福尔摩斯从壁炉台的角上拿下一瓶药水,再从一只整洁的山羊皮皮匣里取出皮下注射器来。他用白而有劲的长手指装好了精细的针头,卷起了他左臂的衬衫袖口。他沉思地对自己的肌肉发达、留有很多针孔痕迹的胳臂注视了一会儿,终于把针尖刺入肉中,推动小小的针心,然后躺在绒面的安乐椅里,满足地喘了一大口气。他这样的动作每天三次,几个月来我已经看惯了,但是心中总是不以为然。 [点击阅读]
在路上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1第一次遇到狄恩是在我与妻子分手后不久。那时我刚刚生了一场大病,对此我不想再提及了。不过它的确与那次令人烦恼、充满灾难性的离婚有关,当时我似乎觉得一切情感都已经死了。自从狄恩·莫里亚蒂闯入我的世界,你便可以称我的生活是“在路上”。在这之前,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梦想着要去西部,但只是在虚无缥缈地计划着,从没有付诸行动。狄恩这家伙是个最理想的旅伴,他就是在路上出生的。 [点击阅读]
夜行观览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观览车,意指“摩天轮”。兴建期间,附近高级公寓发生惊人命案这群斜坡上的住户,都衷心期待摩天轮落成后,明天会更加闪耀……01晚上七点四十分——事情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呢?远藤真弓眼前的少女名叫彩花,这名字是她取的。少女一面高声嘶喊,一面挥手把书桌上的东西不分青红皂白全扫落到地上。不对,手机、大头贴小册之类她喜欢的东西部避开了。 [点击阅读]
夜访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代序姜秋霞安妮·赖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她1941年出生在美国新奥尔良,1961年与诗人斯坦·赖斯结为伉俪,1964年获旧金山州立大学学士学位,1971年获加州大学硕士学位。她在成名之前做过多种工作:女招待、厨师、引座员等等,经历十分丰富,为她的写作奠定了充实的基础。 [点击阅读]
天路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约翰.本仁写过一部自传,书名为《丰盛的恩典》,讲述神对罪人的恩典。约翰.本仁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 [点击阅读]
失去的胜利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前言1945年我曾经讯问过许多德国将领,他们一致的意见都是认为曼施坦因元帅已经被证明为他们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他们都希望他能出任陆军总司令。非常明显,他对于作战的可能性具有一种超人的敏感,对于作战的指导也同样精通,此外比起任何其他非装甲兵种出身的指挥官,他对于机械化部队的潜力,又都有较大的了解。总括言之,他具有军事天才。在战争的最初阶段中,他以一个参谋军官的身份,在幕后发挥出来一种伟大的影响。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