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经典小小说 - 火车票里的爱情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萧磊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5年第7期通俗文学-网络小说
  还是南方一所大学的文学协会会长的时候,男孩有空的时候就会到几个有名的文学论坛里去逛逛,然后用“游游荡荡”的网名发帖子或者回复人家的文章,甚或是屏住气“潜水”看人家回复自己的帖子,自己偷偷发笑——网络大了,什么样的“鱼”都有,男孩这样想,所以也并不把那些“鱼儿”有意无意吹出来的“水泡”过分地当回事情。
  但还是有条叫“一网情深”的“鱼儿”引起了男孩的注意。当其他的“鱼儿”对男孩的作品还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或者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般进行评说的时候,“一网情深”的文字就鲜活地出现在了文章后面。她(或他)对男孩作品的理解大大超出了男孩的想象,很多都直接抵达了他的心尖,那是一种钟子期与俞伯牙“高山流水”的默契,是一种“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味道,让男孩有种“一网情深”就在他身边,并且是一个熟悉他的人的错觉。
  后来,男孩就用文字了解了“一网情深”的一些大概:是北方一所大学中文系大二的女生,喜欢文学和音乐。
  于是,男孩就开始和女孩在电子邮件或者QQ里谈论一些事情了。等到两人互通了近百来封电子邮件后,男孩发觉有点喜欢女孩了,这虽然有点老套了,像被嚼了很多遍的甘蔗了,但男孩还是在第一次通电话快结束的时候对女孩说出了我想来你的城市看看你的话。
  第二天,男孩就登上了北去的火车。在那所大学校门口见到女孩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西伯利亚来的寒风吹得男孩牙齿直打架,但男孩的心却像火炉一般热着,因为女孩比男孩想象中的还要秀气漂亮。
  两个人傻乎乎地站着不知道说什么好,好像网络里的文字把他们所有的语言都透支完了一样。直到门卫里的保安过来问话的时候,他们才感觉到自己的失态,连忙离开去找安顿的地方了。
  如果不是寝室里的人发消息来说“下礼拜要去实习了,再不回来就要顶不住了”的话,男孩还是想多留几天的,其实女孩也是这个意思。
  男孩从火车的窗口看着月台上有节奏奔跑的女孩,眼泪快刹不住了。当那只白玉一般挥舞的手不见了的时候,男孩感觉自己的心被那只手掏空了似的,像一堆放在案几上被出售的猪肉一样摊在了座位上,头脑里一片空白。
  火车将男孩和一群同学带到了更远的实习单位,男孩对女孩的思念却像野草一样疯长起来。有一次双休日,男孩终于忍不住又买了一张北上的火车票。在北方那个有点脏兮兮的火车站里,男孩见到了女孩,他们相拥了整整半个小时,整个世界就只有他们俩了。
  半个小时后,男孩坐上了南回的列车。
  三年以后,男孩不顾家人的反对,甚至不惜和父母断绝关系,还是和女孩走到了一起。等到稀稀落落来祝贺喝喜酒的客人走光以后,男孩把女孩抱进了他自己亲手布置的新房。推开门的瞬间,女孩就看到了床头墙壁上的那两个“喜”字,她们似乎很特别。女孩连忙从男孩的手中挣扎出来,走近了,才发觉是男孩用几年来南上北下的火车票拼成的!火车上的站点是女孩很熟悉的两个地名!于是,就有泪花在女孩的眼眶里接二连三地盛开了,一朵一朵,晶莹剔透。男孩在身后拥住了女孩,用舌头擦干了女孩的泪花。
  蜜月一结束,现实的生活开始了。男人和女人由于各种原因依然分隔两地,火车票依然是男人经营两人爱情的重要手段。
  日子就这么开着,像火车一样就过去了五年。女人终于回到了男人的身边,两人不需要用火车票换来厮守了,女人像个孩子一样活蹦乱跳了。夜里,女人在被窝里指了指床头被岁月和灰尘欺压得色泽黯淡的那两个“喜”字还想说点什么,男人已经是哈欠连天了。你也累了,早点休息吧,有什么事情明天再说吧,然后拉了拉被子,留了个脊背给女人。
  有一天,男人终于说,对不起,我的“火车”出轨了,我们还是坐各自的“火车”好些!
  女人沉默了一会儿说,好吧,能把你这五年来坐的火车票送我吗?
  男人叹了口气,对不起了,这些年,火车票都被我随手扔了!
  女人忽然全明白了,爱情原来像这火车票一样的。
或许您还会喜欢:
邵燕祥散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我的心在乌云上面"1979年,在百色,遇到一场突来的暴风雨,使我得到一句诗:"我的心在乌云上面",后来我把它写进《地平线》。这是一句普通的诗,却来自乘飞机的经验。航行在一定高度以上,俯望是一片铅灰的云层,阴沉着,甚或翻滚着,明知它向下面的世界倾注着大雨,而舷窗外是几乎伸手可触、又什么都触摸不到的蓝天,完完整整的,没有涯际的,纤尘不染,碧空如洗,凝重而空茫,那么均匀地充满透明的阳光。 [点击阅读]
韩寒《零下一度》
作者:韩寒
章节:43 人气:2
摘要:我1982年出生在一个小村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是那里的广阔天地造就了我以后一向的无拘无束。现在想想小时候真的很开心,夏天钓龙虾,冬天打雪仗。但人不会永远留在童年,6岁那年我去镇上念小学。小学的我,品学兼优,还当过三好学生。那时起,我开始读课外书,嗜书如命。一到晚上,我就窝在被子里看书,常常看到半夜,真是佩服自己的这双眼睛百看不坏,视力向来绝佳。 [点击阅读]
鲁西西传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居住着老鼠六兄弟。老鼠六兄弟的生活过得还不错,可近来他们很苦恼。这是因为有一天鼠三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本画报,上面几乎都是骂老鼠的内容。有一页上写着: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还画着一只狼狈逃窜的老鼠。还有一页上画着一群老鼠在粮仓偷吃粮食的情景。旁边写着:警惕老鼠盗窃粮食。老鼠六兄弟边看边皱眉头。鼠大说:“咱们不能背着这么个坏名声过日子!”老鼠兄弟们一致同意。 [点击阅读]
麻辣女兵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汤小米,你已经十八岁了,但是我给你写这封信并不是要祝福你,而是要质问你,你准备如何开启你的成人礼?是继续街舞跑酷混日子?准备这么混到什么时候呢?对啊,无忧无虑的年纪里,日子总是很好混,可是你终于十八岁了,总要为自己做些什么吧?总要有些什么不一样吧?再过十年,不,哪怕只是再过一年,一年后的你,如果和现在的我毫无差别,你对得起我现在给你写这封信吗?汤小米, [点击阅读]
三毛《哭泣的骆驼》
作者:三毛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尘缘——重新的父亲节(代序)二度从奈及利亚风尘仆仆的独自飞回加纳利群岛,邮局通知有两大麻袋邮件等着。第一日着人顺便送了一袋来,第二袋是自己过了一日才去扛回来的。小镇邮局说,他们是为我一个人开行服务的。说的人有理,听的人心花怒放。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请来大批邻居小儿们,代拆小山也似的邮件,代价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中国邮票,拆好的丢给跪在一边的我。 [点击阅读]
余震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2006年1月6日多伦多圣麦克医院沃尔佛医生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看见秘书凯西的眉毛挑了一挑。“急诊外科转过来的,等你有一会儿了。”凯西朝一号诊疗室努了努嘴。沃尔佛医生挂牌行医已经将近二十年了。在还没有出现一个叫亨利?沃尔佛的心理医生的时候,早已存在着一个叫凯西?史密斯的医务秘书了。凯西在医院里已经工作了三十三年,可谓阅人无数。 [点击阅读]
傅雷家书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傅雷(!”908~!”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点击阅读]
冬天里的春天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第一节沉沉的大雾,似乎永远也不会消散地弥漫着,笼罩在石湖上空。迷迷蒙蒙,混混沌沌,任什么都看不出来,若不是咿咿呀呀的桨声,船头逆浪的水声,和远处湖村稀疏的、不甚响亮的鞭炮声,真会以为是一个死去的世界。那劈脸而来的浓雾,有时凝聚成团,有时飘洒如雨,有时稠得使人感到窒息难受,有时丝丝缕缕地游动着,似乎松散开了,眼前留出一点可以回旋的空际。但是,未容喘息工夫,顷刻间,更浓更密的雾团又将人紧紧裹住。 [点击阅读]
出梁庄记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0
摘要:阎连科: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李敬泽:《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点击阅读]
刻下来的幸福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上海最近的天气变化得很厉害,昨天我还穿着短袖的白色T恤,今天我就又裹起黑色的长风衣了。我骑着单车穿行在人迹稀少的上大校园里,上大里面90%的学生都是上海人,一到放假的时候走得人去楼空,每次我在周末的时候都会觉得没有比这里更适合拍鬼片的地方了。今天在下雨,雨从头顶上笼罩下来,不是很大,却让人觉得伤感。 [点击阅读]
千年一叹
作者:佚名
章节:99 人气:0
摘要: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我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目的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刁饰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 [点击阅读]
呼兰河传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序作者:茅盾1今年四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从我在重庆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的时候起,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悒,——我决定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回忆,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