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经典小小说 - 相亲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赵全功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5年第11期通俗文学-乡土小说
  玲,是不是把门口的线降降?
  玲子瞅一眼爹,想了一下,说:不能降,那才比我高十五公分。就这十五公分,已经淘汰仨了,爹又接着说:要是今天……
  玲子望着窗外,悠悠地说:要不,怎么大家都说现在男人是越来越少了。
  玲子不挑剔谁挑剔?人漂亮,那是村里的金凤凰!又是地地道道的高中毕业,村里的同龄中独一份!
  玲子也向往自由,但到现在还没遇见倾心的。玲子也不反对媒妁之言,咋说自个也得嫁出去不是。
  玲子的条件要说也不苛刻,男人得个子高,这点玲子与爹的想法一样,个儿高力不怯嘛!再说,遮风挡雨,个儿低了咋行?天塌了有高个顶嘛。玲子这样幽默。因此,从玲第一次相亲,爹就用钢卷尺在大门柱上划了一条线,相亲者进门,爹一瞟,来人的资格就定了。前三个都是爹一眼就定了端茶送客的调儿。
  再就是得有文化,现今时代,没文化就是傻子,玲子当然不能找个傻子。这道关由二叔把着呢。二叔是村里的老会计,现在死,就是一辈子会计。这还不算,玲子还在后面瞄着呢!今天二叔换一身干净衣裳,早早报到,沙发上坐着,抽着烟嗑着瓜子,准备题目呢。

  太阳把门柱边那条线亮亮照定的时候,门外响起了自行车铃声。玲子爹出去迎接时,小伙子拎了一大堆东西进门了。玲子爹一边往屋里让,一边点头。玲子的眼睛也一亮,随即就低了头。小伙子比线还高半头。
  摆好瓜子苹果,介绍完关系,玲子转身进了厨房。二叔抽出一支烟递过去。小伙子赶紧起身,躬着腰说:二叔,我不会。二叔刻意留神小伙子挡来的手,看食指中指没有烟熏的痕迹,放心地说:不抽也好,这东西纯害无益。二叔晃着烟,像老师的粉笔。
  你父母都好吧?玲子爹欠身问道。好。农闲时出不出去打工?爹出去了几年,今年没出去。咋不去了?家里今年要盖房,盖好房后想在家搞点养殖什么的。这也好。玲子爹点点头。
  吃苹果。二叔拿起一个苹果递过去。小伙说:谢谢二叔,我吃瓜子。说着,随手捏了几颗瓜子。看见小伙把瓜子壳轻轻拢在茶几上。二叔问:毕业几年了?二叔精明,这一问就能知道他的学历。

  小伙黯然低了头说:前年毕业,又复习了一年,还是没能跨过大学的门槛。没事儿,没事儿。
  二叔一看触到客人的痛处,赶忙圆话:其实上大学也只是一条路,都往这道上挤,上不去的还是多数。是啊,是啊,玲子爹接过话头:鸡用爪刨,猪用嘴拱,各有各的活路。俺玲子也高中毕业,她说了,农村也需要文化人,只要正干,农村的富人多得是。
  是是。小伙子附和道。
  虽然在厨房,玲子的耳朵可在客厅呢。心里高兴,活做得也利索,乒乒乓乓,煎炒烹炸,一会儿就变出一大桌热气腾腾的菜。玲子走进客厅,眼光在小伙身上一扫,却对爹说:菜好了,吃饭吧!好好。二叔拉着小伙子一起上了餐桌。
  酒桌上,气氛活跃些,小伙子让道:玲子辛苦了,过来一块吃吧!玲子回眸一笑:你们先喝着,我还做个汤。
  酒过三杯,二叔叹道:要说时代发展可真快啊,知识更新也太快了,我们小时候,有一道题,说一只蛤蟆在井里,井深五尺,蛤蟆每天爬三尺,晚上退两尺,问蛤蟆几天能爬出井?小伙随口说三天。聪明,二叔赞道:我们开会时,队长出了这道题,大家异口同声:五天。哈哈。玲子爹也笑了。

  这时,街上传来“老鼠爱大米”的歌声,二叔说:前两天看报纸,说一只老鼠意外掉进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一阵惊喜后,老鼠吃了睡,睡了吃,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只老鼠最终会咋样?小伙想了一会儿说:老鼠的命运有两种,一是在它能跳出缸之前,放弃大米,跳出来;一是继续吃,直到把缸里的大米吃完,也早超出它跳跃的高度,这老鼠就只有死路一条。
  说得好。二叔拍着大腿赞道。
  气氛融洽,其乐融融,玲子没有喝酒,脸蛋也红了。小伙告辞的时候,玲子单独送到村外,说:当年张生与莺莺离别时,可谓天地同悲。小伙脱口道: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总是离人泪!
  这场婚事可谓水到渠成,顺溜极了。只是临近结婚时,玲子忽然听说男方家盖房欠了三万多元外债。爹说:咱只顾划线量身高,考知识,倒忘了这一层,只要好好干,几万块钱倒也不是大事。二叔接茬道:闺女啊,天底下哪有十全十美的事?!玲子叹口气,轻轻摇了摇头。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字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 [点击阅读]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南方有嘉木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点击阅读]
国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画家李明溪看球赛的时候突然大笑起来,怎么也止不住。朱怀镜说他是不是疯了。平时李明溪在朱怀镜眼里跟疯子也没什么两样。当时朱怀镜并没有想到李明溪这狂放的笑声会无意间改变他的命运。那是国家女子篮球队来荆都市举行的一次表演赛,并不怎么隆重,门票却难得到手。李明溪也不是球迷,总是成天躲在美术学院那间小小画室里涂涂抹抹。所谓画室也就是他自己的蜗居。那天他突然想起很久没有见到朱怀镜了,就挂了电话去。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莫言《蛙》
作者:莫言
章节:68 人气:2
摘要:小说写到了“代孕”,代孕女陈眉(姑姑)原是很漂亮的女人,因为火灾毁坏了姣好的面容,最终决定用代孕的方式去帮助家里、帮助父亲渡过生活难关。莫言说,“我是用看似非常轻松的笔调在写非常残酷的事实。这事实中包皮皮含着重大的人性问题。孩子生下来被抱走后,陈眉面临着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当她决定‘我不要钱了,我要给我的孩子喂奶’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点击阅读]
铁梨花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关于《铁梨花》《铁梨花》是严歌苓改编自她的父亲——同样是著名作家的萧马老先生的作品,讲述的是在军阀混战动荡岁月里,一个出生在晋陕交界盗墓贼家的女儿铁梨花,从一个普通人家女儿、到军阀家的姨太太、再到誓死离家出走甘当单身妈妈的心路历程,演绎了一部爱恨情仇交织的女性传奇史诗。 [点击阅读]
夜谭十记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不负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赢得一个“洋翰林”的尊号,在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当我穿上黑袈裟样的学士服,戴上吊须绦的学士方帽,走上台去,从我们的校长手里领来一张金光灿烂的毕业证书,真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青云直路、鹏程万里了。 [点击阅读]
狼图腾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mdas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莫言《四十一炮》
作者:莫言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那是什么岁月?你几岁?云游四方、行踪不定、暂时寓居这废弃小庙的兰大和尚睁开眼睛,用一种听起来仿佛是从幽暗的地洞里传上来的声音,问我。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在农历七月的闷热天气里。那是1990年,大和尚,那时我十岁。我低声嘟哝着,用另外一种腔调,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两个繁华小城之间的一座五通神庙,据说是我们村的村长老兰的祖上出资修建。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