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经典小小说 - 只因为那一声娘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史雁飞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6年第3期通俗文学-情爱小说
  母亲十八岁了,长得很漂亮,一对大眼睛忽闪忽闪,水水灵灵,齐耳短发又黑又亮,七梁村的人都说母亲长得像日本姑娘。母亲听了,就笑,这一笑就更像了。
  母亲有些瘦,是因为长期侍候姥姥的缘故,姥姥得了肺病,长期吃汤药,都是母亲亲自去抓,亲手煎熬。姥爷是买卖人,倒卖银器什么的,一出去就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半年。
  母亲遇到父亲是在建平县的一个药店里。那真是一种巧合,不,应该说是父亲和母亲有缘分。
  那天,母亲又去朱力克镇给姥姥抓药,十八味药不全,缺了两味,母亲很急,药抓不全,晚上怎么熬,不熬姥姥吃啥,不吃药姥姥就会喘得更厉害。于是,母亲决定去县城药店抓全这两味药。
  这两味药真缺,母亲走了县城的几个大药店都没有,母亲失望极了,有种要哭感觉。母亲站在叶百寿大药店里,盯着那盛中药的一排排小匣子发呆。
  这时,父亲从外面进来了,二十四、五岁的样子,英俊,洒脱,精干。药店老板见了,慌忙从柜台后面迎出来,点头哈腰地笑着招呼道:“史科长来了。”父亲边答应着边往那一排排小药匣子上看,然后说道:“给我姨妈抓药,她得了肺玻”“噢,治肺病的中药不全了,缺两位,不过,我朋友的药店有,在十里铺,我可以让店员去龋”药店老板讨好地说。
  母亲正愁着,听到来人也要抓治肺病的药,眼睛一下亮了。又听店老板说,到十里铺取药,更高兴了,就赶紧走过来说:“老板能不能多取点,我也需要这两味药。”
  父亲回头看见母亲,眼睛也一下亮起来,没等店老板回答,就自作主张地说道:“行,让店员多取些回来。”母亲感激地转脸看父亲,霎时,一朵红云倏地飞到了母亲的脸上,母亲马上低下了头,因为她看见父亲正深情地盯着她。目光火辣辣的。
  这样,母亲和父亲认识了。
  接下来,父亲就隔三差五地往七梁村跑,两个人相爱了。半年后,父亲就要娶母亲过门了。开始,母亲不同意,她放心不下姥姥,是姥爷做主,父亲才如愿以偿地在那年的秋天把母亲娶进了家门。
  父亲是内蒙古人,参加工作不久,就从内蒙古调到辽宁建平县木材公司。老家也在农村,离母亲家七梁村有三百多里路。
  父母结婚那天,是爷爷骑着毛驴,带着聘礼,领着叔叔来到母亲居住地——七梁村,在姥姥的啼哭声中,把母亲娶了回来。
  父亲打算在老家住满一个月,就带着母亲回县城。
  父亲的兄弟姐妹很多,一大家子,都住在—起,由于母亲的善良、漂亮,很快就赢得了妯娌们、小姑子、小叔子们的喜欢,成了人缘最好的一个。
  有一天,母亲正在院子里洗衣服,姑姑带个小男孩,从外面进来,男孩儿三四岁的样子,小脸蛋儿晒得通红。一进来,姑姑就指着母亲对小男孩说:“小安,快叫娘。”
  小男孩没有叫,瞪着一双不大的眼睛,怯怯地看着母亲,母亲坐在小木凳上,听姑姑说这样的话,愣了,盯着小男孩儿,拧了一半的衣服在手里拿着,水一滴滴地往母亲的身上落。
  姑姑又说:“小安,快叫啊,这是你娘。”母亲这下听清了,站起来问姑姑:“小过,你说啥,我是他娘?”姑姑说:“是呀,他是我二哥的儿子,我起先那个二嫂死了三年了。”母亲听了这话,完全傻了,半天,才扔掉衣服,冲到自己的屋子里去。
  这也太突然了,母亲心里没有一点准备,母亲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刚过门就做娘了。这算什么吗?
  母亲觉得父亲是个骗子,儿子都那大了,为啥不说。她觉得太委屈了,打开柜子,装好自己的衣服,拎着包走出了这个她刚刚入住不久的家。
  父亲追出来,大喊:兰,我爱你。母亲没回头。眼里汪着泪。
  姑姑也喊:二嫂我喜欢你。母亲仍旧没回头。眼里的泪在眼眶里打转。
  “娘。”嫩嫩的,带着哭腔,这一声娘,拴住了母亲的脚步,母亲身子抖动一下,站住了。猛回头,看见小安张着双臂,趔趄着,朝自己跑过来,母亲的眼泪哗地就涌了出来。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太阳黑子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月光灰蒙蒙地照在黑色海滩上,最明亮的那一阵子,还不如一些夜泳的女孩的身体皎白闪耀。今天的潮水是二十一点,所以,环岛路沿路海滩夜泳的人很多。因为夜色掩护了天空的变脸,等游泳的人们感到海水、天水忽然密集交混,才恓惶地扑爬上岸。海滩上响起一片被雨打烂似的、此起彼伏的呼应声。高高的海岸线上,环岛路蜿蜒。三个男人闯过红胶质的人行道,拉开刚停在黑色车道上一辆的士车门。 [点击阅读]
我的团长我的团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我在长江之南的某个小平原上抖抖索索地划拉着一盒火柴,但总是因无力而过度用力,结果不仅弄断了火柴梗子,还让满盒的火柴干戈寥落撒了半地。我只好又从脚下去捡那一地的火柴梗。我——孟烦了,二十四岁,今国军某支所谓新编师之一员,中尉副连长。我无力又猛力地划着火柴,这次我让整个空火柴盒从手上弹出去了。于是我再用抢命般的速度抢回地上那个火柴盒。“烦啦你个驴日的!连根火柴也日不着啊?!”我想起了我屡被冒犯的官威。 [点击阅读]
有种你爱我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有种你爱我作者:暗夜行路内容简介:此文献给大洋彼岸的ANGI同学:D1今天是小满,要吃扁豆焖面。越小满去了几个就近的饭馆,都没有卖那个东西的,只有一家有打卤面,用豆角做的卤。越小满记得陈奶奶还活着的时候,他吃过的,过程他都记得,先把豆角放进去,炒啊炒,然后放佐料,加水,要漠过豆角,然后把切面放进去,盖上盖,中间翻一次面,最后,抄底儿,盛在碗里,放点醋,就着蒜瓣,吃的要多香有多香!这个过程, [点击阅读]
棋王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2
摘要: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谁也不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的大红布标语。这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折得有些坏。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的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慌。我的几个朋友,都已被我送走插队,现在轮到我了,竟没有人来送。父母生前颇有些污点,运动一开始即被打翻死去。家具上都有机关的铝牌编号,于是统统收走,倒也名正言顺。我虽孤身一人,却算不得独子,不在留城政策之内。 [点击阅读]
沉重的翅膀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一令人馋涎欲滴的红菜汤的香味,从厨房里飘送过来。案板上,还响着切菜刀轻快的节奏。也许因为身体已经恢复了健康,叶知秋的心情就像窗外那片冬日少有的晴空,融着太阳的暖意。发了几天烧,身子软软的,嘴里老有一股苦味,什么也吃不下去。厨房里送过来的香味,诱发着叶知秋的食欲。她跟许多善良的人一样,一点儿顺心的小事,都会使她加倍地感到生活的乐趣。 [点击阅读]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
作者:莫言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莫言十九年前,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具爆炸性的事件——数千农民因为切身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自发地聚集起来,包皮皮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酿成了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促使我放下正在创作着的家族小说,用了三十五天的时间,写出了这部义愤填膺的长篇小说。在初版的卷首,我曾经杜撰了一段斯大林语录: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十近了政治。 [点击阅读]
金瓯缺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序写历史小说有写历史小说的困难。不熟悉史实,则不会原原本本地写成有条有理、丝丝入扣的文章。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就是在刻苦钻研的基础上,搜罗了大量的资料,用去伪存真、剔异求同的科研手法才理出一个线索来的,所以历史知识就是最基本的一个必要条件。 [点击阅读]
鲁迅《呐喊》
作者:鲁迅
章节:38 人气:2
摘要:《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点击阅读]
鲁迅《彷徨》
作者:鲁迅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点击阅读]
Q版语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从前啊,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七个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而且白雪公主们爱穿着高叉泳衣去打猎(哎呀,不好……不好意思啊,作者又跑题了。真是低能且变态!)。森林里住着一只美若天仙的猪妈妈,(听猪五郎说的)猪妈妈生了三只可爱的猪娃娃。猪娃娃一天天长大了,猪妈妈想,该是他们独立生活的时候了。猪长大了,都是要独立谋生的。于是在孩子们生日这天,她把三只小猪叫到身边。 [点击阅读]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作者:三毛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三毛,我亲爱的女儿:自你决定去撒哈拉大漠后,我们的心就没有一天安静过,怕你吃苦,怕你寂寞,更担心你难以适应沙漠的日常生活。但每次接你来信好像都在天堂,心情愉快,对生活充满信心。物质上的缺乏,气候的骤变,并没有影响你的情绪。我想可能是沙漠美丽的景色*深深地迷惑了你,夕阳中的蜃楼,一望无垠的黄沙,一向是你所神住。一旦投入其中,谁能体会?谁能领略?所以,这次你去撒哈拉,我和你父亲都没有阻止。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