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经典小小说 - 把碗里的饭吃干净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于春福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6年第5期通俗文学-市井小说
  我的母亲勤俭节约是出了名的,用坏的东西,穿破的衣服,她都统统收着。她说这些东西也许以后能用得着,但是实事上她所储藏的破烂大都从没有用上,只不过堆在家里占地方。
  我和哥很小的时候就接受母亲勤俭节约的教育。我们每次吃完饭,母亲都例行公事一样查看我们的碗,看看有没有遗漏的饭粒,就连父亲的碗也不放过。穷苦出身的母亲总是喋喋不休地说,你们知道这些粮食种出来多不容易吗?你们知道我们挣点钱多不容易吗?可惜母亲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古诗,否则她一定用上,教育我们时更生动形象。母亲也不懂算术,否则她可以说,一人一顿节约一粒米,一天就是三粒,一年就是一千多粒,最后累积到一个天文数字,这样也更有说服力。母亲的规劝要是不奏效的话,便配以暴力手段。
  哥哥是有名的“败家子”,他敢公开和母亲对着干。母亲经常在他的碗里发现几粒米,让他吃干净。这个敬酒不吃吃罚酒的傻瓜蛋总是嘟嘟囔囔的。母亲火了,扯着他的耳朵把他拽到桌前。哥哥疼得龇牙咧嘴,不得不把碗里的米粒捏进嘴里,他还一边揉着耳朵,一边用眼睛挖母亲。母亲又唠叨开了,你们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就知道糟蹋。父亲便不耐烦了,他把碗往桌上一摔,说,你还有完没完!母亲的声音嘎然而止。她没料到父亲会横加阻拦,这让她很没面子。她狠劲地瞪着父亲,她不敢冲父亲怎么样,便朝哥哥发泄,一巴掌落在了哥哥的脸上,说,以后再剩饭,看我不打烂你的嘴!哥哥哇地哭了。我胆战心惊地看着母亲,又把我的碗仔细搜寻一遍。
  我是十分乖巧的,每次都很自觉地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因此母亲喜欢我,很少打我。这便招来了哥哥的忌妒。他说母亲偏心眼,还经常欺负我。我打不过他,便找个机会报复他,我是有心计的人,奶奶都说我比哥哥心眼多。
  机会来了,有一天我看见哥哥偷了袋子里的米去扣鸟,我立即报告了母亲。我要让母亲替我收拾他,这叫“借刀杀人”。尽管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词。母亲气坏了,不容分说,褪下哥哥的裤子按在炕上就打。母亲打得很专业,扬起的巴掌在空中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落在哥哥的屁股上,发出清脆的“啪啪”声。母亲打得很卖力,额头上已经是大汗淋漓。我在一旁呆若木鸡地看着母亲。我还是第一次看母亲这么凶狠,她像一头愤怒的母狮子。我不能再让她打下去了,那毕竟是我亲哥哥。我哭着抱住母亲的胳膊,可是母亲已经打红了眼,一扬手把我甩到一边去。幸好父亲及时赶来,否则哥哥非得给拍成肉酱不可。
  哥哥这次被打得可不轻,屁股肿得跟皮球似的,连凳子都不敢坐,吃饭时只能站着。母亲心疼了,她后悔出手太重了,还经常给哥哥单独做好吃的,可是哥哥的态度却冷冰冰的,而且从那以后他就恨上了我,很久都不理我,还送我一个“小特务”的外号。
  桀傲不驯的哥哥很有种革命者不屈不挠的气慨,可惜他生错了年代,在我看来,他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他经常在碗里故意剩些米饭向母亲示威。而母亲由于上次失手打重了他,一直耿耿于怀,也由过去的强硬派变成了温和派。她开始尽量用商量的口吻劝哥哥把饭吃干净,而哥哥却把眼一翻,一转身,趾高气扬地走了。母亲拿这块臭石头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她叹了口气,端过哥哥的碗吃尽剩下的饭。唉!我可怜的母亲让这个不孝之子伤透了心。
  不久哥哥升入了初中,便到外地学校寄宿。后来又上了高中,高中毕业便参了军。这近十年的时间里,他除了放假,从没有在家里吃过饭。
  时间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它总会在不经意间改变一个人。哥哥尖锐的性格也被磨钝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当我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每个人都很自觉地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包括哥哥,而母亲也不再例行公事一样检查我们的碗。
  后来,哥哥转业了,再后来娶妻生子了。年复一年,孩子也能吃饭了。有一天,我去他家,正赶上他们吃饭。我看见哥哥拿过孩子的碗检查一番说,浪费粮食多可惜呀,把它们吃干净!那样子很像当年的母亲。
或许您还会喜欢:
林语堂《京华烟云》
作者:林语堂
章节:54 人气:2
摘要:我站在这个地位很难写书评,女儿批评父亲的书,似乎从来未听见过。那又何必写呢?因为好像话藏在肚子里非说不可。可不要说我替父亲吹牛,也不用骂我何以如此胆大,因为我要用极客观的态度来批评,虽然情感也不可无。我知道父亲每晨著作总是起来走走吃吃水果,当他写完红玉之死,父亲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有情感又何妨。 [点击阅读]
梦里花落知多少
作者:佚名
章节:53 人气:2
摘要:一闻婧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正在床上睡得格外欢畅,左翻右跳地穷伸懒腰,觉得我的床就是全世界。其实我的床也的确很大。我只有两个爱好,看电影和睡觉,如果有人在我累得要死的时候还不让我睡觉那还不如一刀砍死我,那样我一定心存感激。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床弄得往死里舒服,我曾经告诉我妈我哪天嫁人了我也得把这床给背过去。所以闻婧的电话让我觉得特郁闷。 [点击阅读]
狼烟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上午的颐和园门外,有两位大学生跳下了脚驴,跟两名赶驴的脚夫挥了挥手,说了声:“下午见!”就直奔票房,去打门票。两名脚夫将两头脚驴拴到不远处的绿柳浓荫下,从腰带上抽出七寸韭镰,到远处的青纱帐中,割了两大抱鲜嫩的青草,抱来喂驴。然后,二人又到小饭摊上打尖;匆匆吃了几卷煎饼卷大葱,喝了两大碗小米水饭,便又回到拴驴的柳荫下。 [点击阅读]
王小波《红拂夜奔》
作者:王小波
章节:15 人气:2
摘要:这本书里将要谈到的是有趣,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我能记住自己读过的每一本有趣的书,而无趣的书则连书名都不会记得。但是不仅是我,大家都快要忘记有趣是什么了。我以为有趣像一个历史阶段,正在被超越。照我的理解,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在他卓越的著作《单向度的人》里,也表达过相同的看法。 [点击阅读]
皮皮鲁和活车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不信。我不能不信。我的汽车活了。我的那辆牌照号M7562的金羊牌汽车是活车。国内开车族没有不知照金羊牌小轿车的。这种轿车外形美观,乘坐舒适。特别令驾驶员青睐的是它的操作系统几乎是完美已无缺的,灵活,可靠,值得信赖。难怪金羊牌轿车的广告是这样说的:金羊牌轿车。坐车的是老板。开车的也是老板。拥有一辆金羊牌轿车是我多年的夙愿。当然,它的价格对于我这样的靠工资吃饭的职员来说,令人望而却步。 [点击阅读]
神犬奇兵
作者:佚名
章节:164 人气:2
摘要:“幽灵犬”的传说“夜歌!回来!回来!”中国人民解放军K军区第863师侦察连长白正林趴在战壕前被炸得满是弹坑的草坡上,泪流满面地大叫,“回来啊!”月光下,战壕外沿撒满了亮晶晶的弹壳、弹片,草地上散着数不清的手榴弹拉火环。白正林的军裤已经被鲜血染透,他的右手还死死抓着胸前的“光荣弹”。 [点击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看过之后,我深深赞同这点,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哪怕是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当然,穆斯林和回族仅仅是小说的故事背景,要想真正理解民族和宗教,还是要看一些专门的书。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点击阅读]
舒婷的诗
作者:佚名
章节:106 人气:2
摘要:那一夜我仿佛只有八岁我不知道我的任性要求着什么你拨开湿漉漉的树丛引我走向沙滩在那里温柔的风抚摸着毛边的月晕潮有节奏地沉没在黑暗里发红的烟头在你眼中投下两瓣光焰你嘲弄地用手指捺灭那躲闪的火星突然你背转身掩饰地以不稳定的声音问我海怎么啦什么也看不见你瞧我们走到了边缘那么恢复起你所有的骄傲与尊严吧回到冰冷的底座上献给时代和历史以你全部石头般沉重的信念把属于你自己的忧伤交给我带回远远的南方让海鸥和归帆你的 [点击阅读]
莎菲女士的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十二月二十四今天又刮风!天还没亮,就被风刮醒了。伙计又跑进来生火炉。我知道,这是怎样都不能再睡得着了的,我也知道,不起来,便会头昏,睡在被窝里是太爱想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上去。医生说顶好能多睡,多吃,莫看书,莫想事,偏这就不能,夜晚总得到两三点才能睡着,天不亮又醒了。象这样刮风天,真不能不令人想到许多使人焦躁的事。 [点击阅读]
莫言《檀香刑》
作者:莫言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一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俺也想不到,一个女流之辈俺竟然能够手持利刃杀了自己的公爹。俺更想不到,这个半年前仿佛从天而降的公爹,竟然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俺公爹头戴着红缨子瓜皮小帽、穿着长袍马褂、手捻着佛珠在院子里晃来晃去时,八成似一个告老还乡的员外郎,九成似一个子孙满堂的老太爷。 [点击阅读]
许地山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 [点击阅读]
谈美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现而已。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不分时代,不论派别,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的嗜好。也有选印雕像的,但比较少。他们有时给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但不说明的时候多。青年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