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饥饿游戏2燃烧的女孩 - 第二篇 世纪极限赛 第十章 特瑞尔和邦妮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把嘲笑鸟图案印在面包皮上,这么做的意义何在?它与我在凯匹特看到的时尚图案并不相同,这肯定不是某种时尚。“这是什么?你什么意思?”我厉声问道,手里的弓箭仍时刻准备着。
  “这意思是我们站在你一边。”从我身后传来颤抖的声音。
  我刚才走过来时并没有看到她,她一定是藏在屋子里,而我的目光一直盯着我的目标。也许这个人有武器,但我肯定她并不敢冒险让我听到子弹上膛的声音,因为当我得知自己受到死亡威胁时,就会杀死她的同伴。“走过来,让我能看到你。”我命令道。
  “她不能,她——”拿面包皮的女人说道。
  “出来!”我喊道。
  我同时听到踏步和拖着脚走路的声音,从声音可以听出她走起来很吃力。这时,一个女人——也许应该叫女孩,因为她和我年龄相仿,进入我的视线。她穿着治安警的制服,身披白色皮毛斗篷,但衣服比她娇小的身材大了好几号,看上去很不合体。看样子,她没有携带武器,她双手扶着用折断的树枝做的拐杖,尽力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她穿着靴子的右脚抬不起来,所以她才拖着脚走。
  我仔细打量着这个女孩的脸,她的脸由于寒冷而冻得红红的,牙齿参差不齐,棕色眼睛,在一只眼皮上有块草莓色的胎记。她不会是治安警,也不是凯匹特人。
  “你是谁?”我警觉地问道,但语气缓和下来。
  “我叫特瑞尔,”那个女人说。她的年龄要大些,三十五六岁。“这是邦妮,我们是从八区逃出来的。”
  八区!那她们肯定知道暴动的事!
  “你们的制服从哪儿来的?”我问。
  “我从工厂偷的。”邦妮说,“我们那里做警服。这衣服是……是给别人做的,所以才那么不合身。”
  “那枪是从一个死掉的治安警那儿弄到的。”特瑞尔说着,目光始终没离开我。
  “你手里的饼干,有鸟的那个,是什么意思?”我问。
  “你不知道吗,凯特尼斯?”邦妮表现出很吃惊的样子。
  她们已经认出我来了。当然,她们认得我。我的脸又没有蒙起来,而我正手拿弓箭站在十二区外瞄准着她们。我还能是谁? “我知道,这和我在竞技场的那枚胸针图案一样。”
  “她还不知道,”邦妮轻声说道,“也许她什么都不知道。”
  突然,我觉得自己应该显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的样子。“我知道在八区发生了暴动。”
  “是的,所以我们才逃了出来。”特瑞尔说。
  “好,你们已经逃出来了,而且平安无事,下一步打算怎么办?”
  “我们正要逃到十三区去。”特瑞尔答道。
  “十三区?根本没有十三区,它早在地图上消失了。”我说。
  “那是七十五年前的事啦。”特瑞尔说。
  邦妮眉头紧蹙,靠拐杖的身体倒换了一下重心。
  “你的腿怎么啦?”我问。
  “我崴了脚脖子,鞋太大了。”邦妮说。
  我咬住嘴唇。我的直觉告诉我她们说的是真话,在这些话的背后有很多我想了解的情况。我上前一步,拿起特瑞尔扔掉的手枪,手里的弓箭仍没有放下。然后我略微迟疑了一下。我想起来有一天在林子里我和盖尔看到一架直升机蓦地出现在天空,抓走了两个从凯匹特逃出的人。那个男孩被一支矛击中毙命,而那个红发女孩被变成了哑巴,成为一种叫做艾瓦克斯的女仆。这是我后来到凯匹特之后才发现的。
  “有人跟踪你们吗?”
  “我们觉得没有。他们可能以为我们在工厂的一次爆炸中丧命了。还好,侥幸我们没死。”特瑞尔说。
  “好吧,咱们进屋吧。”我朝水泥房子点点头,示意让她们进去。我跟在她们后面,手里拿着枪。
  邦妮直扑到壁炉旁,把斗篷铺在地上,坐在上面。壁炉里,圆木的一头燃烧着,发出微弱的火苗,她伸手在上面烤着。她的皮肤苍白无比,好像已经是半透明的,火苗发出的光亮似乎已穿透了她的肌肤。特瑞尔把斗篷——应该是她自己的斗篷,围在冻得直打颤的女孩身上。

  一个罐头盒从中间被撕开,参差的铁皮危险地向外翻卷着。罐头盒放在壁炉的余烬中,里面有滚开的水和一些松枝。
  “烧茶?”我问。
  “我们也不懂,只记得几年前在饥饿游戏中有人这么弄,至少我们觉得那是松树枝。”特瑞尔皱着眉说道。
  我想起了八区是一个冒着难闻的工业废气的辖区,人们住在破旧的房屋里。放眼望去,连一个草叶都看不到,因而人们也无缘认知自然。她们俩能这么做已经是奇迹了。
  “没有吃的了吧?”我问。
  邦妮点点头。“我们把能吃的都吃了,可粮食太少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她颤抖的声音打消了我最后的一丝戒备之心。她只不过是一个要逃离凯匹特的杀害,一个营养不良的、受伤的女孩。
  “那,今天你可走运了。”我说着,把装猎物的袋子放到地上。全区的人都在挨饿,可我们的食物却吃不完,所以我常常会接济别的人家。我也有首先需要考虑的:盖尔家、格雷西·塞,还有一些因黑市关闭而不能再做生意的人家。妈妈也会接济其他一些人,往往是她的病人。今天,我特意在袋子里多装了些吃的,妈妈看见厨房的食品拿走不少,就知道我又去接济别人啦。我实际上悄悄去了湖边,我不想让她担心。我本打算今晚回去时把食物分发出去,可依现在的情况看,这不可能了。
  我从袋子里拿出两个上面有一层奶酪的圆面包皮。自从皮塔发现这是我最爱吃的,我们家就一直有这种面包皮。我拿起一个扔给了特瑞尔,然后又绕过去把一块面包皮放在邦妮的膝盖上。现在她的手眼协调能力值得怀疑,我不想把面包皮扔到火里。
  “噢,”邦妮说,“噢,这都是给我的?”
  我想起了另一个声音,在竞技场,露露的声音,心里一阵绞痛。当时我把一只大嘴雀腿放到她手里,她说:“噢,我以前从未吃过一整条腿。”长期忍饥挨饿,使她们看到吃的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嗯,吃吧。”我说。邦妮举起面包皮,好像不敢相信是真的,然后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你要是嚼一嚼,味道会更好。”她点点头,尽力想慢下来,可我知道,腹中饥饿时,这有多难。“我想你们的茶煮好了。”我把罐头盒从火里拉出来,特瑞尔在她的背包皮里拿出两个锡碗,我把罐头盒里的“茶叶”弄出去,放在地上等着它凉。她们俩蜷缩在一起,边吃边吹茶,小口地喝着,我在一旁生火。我一直等她们吃完,已经开始嗍着手指头上的油脂时,我才开口问道:“喏,给我说说你们的事吧。”这时她们才把自己的故事向我一一道来。
  自从举办饥饿游戏以来,八区的不满情绪就越来越强烈。当然,这种不满是早已存在的。但渐渐地,人们已不满足于口头抱怨,而要采取行动,他们要把自己的意愿变为现实。八区的纺织厂整日轰鸣,而噪声是很好的掩护,大家只要把嘴凑近耳边,就可以安全传递消息,不被察觉,也不会被审查。特瑞尔在学校教书,邦妮是她的学生,下课以后,她们要到生产警服的服装厂上四个小时的班。邦妮在寒冷的服装检测车间干活,她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设法藏起了两套制服,又在其他地方藏起了靴子和裤子。这些是为特瑞尔和她丈夫准备的,大家心里明白,一旦发生暴动,能否把消息传递出去对于暴动能否成功、其他辖区能否响应至关重要。
  那天,我和皮塔在八区进行的胜利巡演就为他们实施暴动计划提供了绝好的演练机会。各暴动小组按计划进入各大楼的预定位置,暴动一旦开始,他们可以向所在目标进攻。计划是这样的:首先占领市内的重要机构所在地,如法院大楼、治安总部,还有位于广场的通讯中心,并夺取其他重要工厂和设施:铁路、粮库、电厂和兵工厂。
  当皮塔在凯匹特单膝跪地,在摄像机前向我表白爱情的当晚,八区就发生了暴动。那晚的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掩护。凯撒·弗里克曼对我们的采访是政府要求必须观看的节目,所以八区的老百姓可以理所当然地在夜间外出,聚集在广场或其他有通讯设施的地方观看节目。如果是在平时,这样的行动就太可疑了。因此,大家在约定时间——八点钟,进入预定位置,当化装舞会气氛正浓时,一场天翻地覆的暴动也爆发了。

  治安警大为震惊,他们被如此众多的暴动人群吓怕了,暴动者站了上风,很快占领了通讯中心、粮库和发电站。治安警丢盔卸甲,他们丢弃的枪支正好为暴动者提供了武器。当时大家心里都希望这不是一次疯狂的举动,如果消息能够传到其他区,他们就有可能推翻凯匹特的统治。
  但是情势急剧恶化。数千名的治安警大批涌入八区,直升机投放炸弹,将暴动者占领的地点直接化为灰烬。接下来是一片混乱,人们能活着逃回家中就很不易。暴动不到四十八小时就被镇压下去。接下来是一个星期的严密封锁,没有食物、没有煤,任何人都禁止离开自己家门半步。唯一一次播放的电视节目就是暴动的煽动者被绞死的实况转播。一天夜晚,当所有的人都处于饿死的边缘时,上边下了命令:一切恢复平常。
  这就是说特瑞尔和邦妮都要回到学校。由于一条她们上班的必经之路在暴动中被炸烂,因而她们未能及时赶到工厂上班。当她们走到离工厂只有一百码的时候,工厂突然发生了爆炸。厂里所有人都命丧黄泉——包皮括特瑞尔的丈夫和邦妮全家。
  “一定有人向凯匹特告密,说暴动是从那里发起的。”特瑞尔声音低沉地说。
  于是两个人逃回到特瑞尔家,制服还在那里,她们把所有吃的都装入包皮裹,又从死去的邻居那里偷了些东西,然后直奔火车站。在铁道旁的一间库房里,她们换上治安警的衣服,化了装,混上了一节火车车厢,车厢里装满了运往六区的纺织品。接着她们在火车加油时逃了出来,靠步行继续往前走。借助树林的掩护,她们沿轨道于两天前终于到了十二区边界,邦妮在那儿崴了脚,因而她们不得不停下来。
  “我明白你们为什么要匆匆逃命,可干吗要去十三区,在那儿能找到什么?”我问。
  邦妮和特瑞尔紧张地交换了一下眼色。“我们也不太清楚。”特瑞尔说。
  “那里除了碎石什么都没有,”我说,“咱们都看过电视片啊。”
  “没错,自从我们记事起,他们在八区也放同样的电视片。”特瑞尔说。
  “真的吗?”我试图回忆起在电视上看过的十三区的样子。
  “你知道电视片里有法院大楼吧?”特瑞尔继续说道,我点点头,我已经看过成百上千次。“如果你仔细看,你就能看到。在最右上角的位置。”
  “看见什么?”我问。
  特瑞尔又举起嘲笑鸟饼干:“有一只嘲笑鸟,一闪而过,每次都一样。”
  “在家乡,他们还总是播放旧的电视片,因为凯匹特不能让人们看到现在的十三区是什么样子。”邦妮说。
  我“啊”了一声,真不敢相信她们怎么能这么想。“你们要去十三区,就凭这个?一只嘲笑鸟?你们觉得会看到一个人们在大街上自由徜徉的新区?凯匹特会坐视不管?”
  “不是的,”特瑞尔急切地说,“我们觉得虽然地面的一切被毁掉了,可人们却转到了地下。人们设法生存了下来。我们还觉得凯匹特也不会干涉他们,因为在‘黑暗时期’来临之前,十三区的主要工业是核工业。”
  “他们的工业是石墨矿。”我说。说到这儿,我顿住了,因为这信息也是从凯匹特得到的。
  “他们那里是有一些小矿,可也不足以养活那么多人啊。我猜,只有这一点是我们可以肯定的。”特瑞尔说。
  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如果她们说的是真的呢?可能是真的吗?除了荒野,难道还有别处可以藏身?一个安全的地方?如果十三区真的有人,那么我去那里是不是比在这里等死要强?也许到那里还能做点什么。那么……要是十三区不仅有人,还有强大的武器的话……
  “那他们为什么不帮助我们?”我愤怒地说,“如果这是真的,他们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生活这么苦,却不管呢?又是饥饿,又是屠杀,又是游戏的?”我心里突然对这个假想中的地下十三区,和那些眼看着我们去送死却袖手旁观的人感到无比愤慨。他们比凯匹特也好不到哪儿去。

  “我们也不清楚,只是希望他们真的存在。”
  说到这儿,我恍然醒悟。这些只不过是幻想和错觉。十三区不会存在,因为凯匹特从不允许它存在。她们说的电视片恐怕也是一种误解。嘲笑鸟跟地上的岩石一样随处可见,而且也很容易活。如果它们真的在最初轰炸十三区时存活下来,那么现在它们一定生长得非常茁壮了。
  邦妮没有家。她的家人都死了,无论回到八区或在别的区安定下来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当然独立而生机勃勃的十三区的幻想吸引着她。她在追寻一个如烟雾般虚无飘渺的梦幻,但我却不能对她直言。也许她和特瑞尔可以在林子里勉强谋生。可对这一点我也很怀疑,她们很可怜,我得帮助她们。
  我把袋子里所有的食物都给了她们,有谷类食物,大部分都是干豆子,这些吃得精心些,够她们坚持一段时间。然后我带特瑞尔到林子里,教她一些捕捉猎物的基本技巧。她有一件长期使用的武器,必要时可以把太阳能转化成致命光束。她用这件武器打第一只松鼠时,光束直对松鼠,可怜的松鼠几乎被烧焦了。我还教她怎么剥皮、怎么去内脏。勤加练习,她最终是能自己摸索着学会的。我又给邦妮做了一副新拐杖。回到屋里,我又脱掉一层袜子给了邦妮,告诉她走路时把袜子塞在靴子头里,晚上睡觉时穿在脚上。最后,我教她怎样生火。
  她们也求我多说些十二区的情况,我把斯瑞德残酷统治下的十二区的生活向她们一一述说。看来她们认为这些情况很重要,要在逃往十三区之后,把这些情况告诉其他人。我不忍多说什么,免得她们希望破灭。时间不知不觉到了傍晚,天色不早,我得回去了。
  “我得走了。”我说。
  她们拥抱了我,连连称谢。
  邦妮的眼里噙着热泪:“我们不敢相信真能遇到你,大家一直在谈论你,自从——”
  “我知道,我知道。自从我拿出那些浆果。”我疲惫地说道。
  在回家的路上,天上飘起了雪花,又湿又冷,可我对这一切似乎毫无知觉,我不知自己怎样回到了家里。八区的暴动、十三区诱人的幻想始终在我的脑海里盘桓。
  邦妮和特瑞尔的话至少证实了一件事,斯诺总统一直在欺骗利用我。世上所有的亲吻和温存也不足以平息八区的不满和愤恨。是的,我手持浆果的举动确是个导火索,但这星星之火所引起的燎原之势却是我无法掌控的。他自己肯定也很清楚这一点。那么他为什么要造访我家?为什么又命令我在人前证实对皮塔的爱?这显然是为了转移我的注意力,使我不致在各区巡演时煽动人们的反抗情绪。当然,同时也要愉悦凯匹特人。我想,婚礼也不过是这种策略的进一步延伸而已。
  快到隔离网时,一只嘲笑鸟在树枝上轻快地跳来跳去,对我发出清脆的鸣啭。看到这只鸟,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曾了解印在饼干上的鸟图案的真正含义,也不知它的象征意义。
  “它的意思是我们站在你一边。”这是邦妮的原话。这么说,有人已经站在了我一边?我一边是什么意思?我是否已无意当中成为反叛的象征?我胸针上的嘲笑鸟成了反抗的标识?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情势对我可不怎么有利。只要看看八区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
  我把武器藏在一棵离“夹缝地带”的旧家很近的枯树里,然后朝隔离网走去。我一条腿跪地,准备钻进“牧场”,与此同时脑子里一直在想着白天发生的事。这时,一声猫头鹰的尖叫让我猛醒过来。
  天色渐晚,在暮色中,铁丝网看上去如平时一样平静而安全。但一种类似杀人蜂发出的嗡嗡声却使我猛地把手缩了回来,这说明隔离网已经通了电。
或许您还会喜欢:
巴黎圣母院英文版
作者:佚名
章节:78 人气:0
摘要: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点击阅读]
布登勃洛克一家
作者:佚名
章节:98 人气:0
摘要:(上)在!”9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期德国北部的商业城市吕贝克。这一家人的老一代祖父老约翰·布登洛克,年轻的时候正值反对拿破仑的战争,靠为普鲁士军队供应粮食发了财。他建立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此外,他还拥有许多粮栈、轮船和地产,儿子小约翰又获得了尼德兰政府赠予的参议员荣誉头衔,因而他和他的一家在吕贝克享有很高的声望。这一家人最近在孟街买下了一所大邸宅,布置得既富丽又典雅。 [点击阅读]
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
作者:佚名
章节:127 人气:0
摘要:悬念大师希区柯克什么是悬念?希区柯克曾经给悬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其实,希区柯克的作品并非只靠悬念吸引人,其内涵要深刻得多。希区柯克对人类的心理世界有着深刻的体悟。 [点击阅读]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
作者:佚名
章节:112 人气:0
摘要:古希腊(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9~8世纪)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为人类留下了一笔辉煌灿烂的文化财富。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就是其中最为瑰丽的珍宝。世界有许多民族,每个民族都创作出了它自己的神话和传说,这些神话都有自己民族的特点,但也都有共同的性质。 [点击阅读]
席特哈尔塔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席特哈尔塔,这个婆罗门的英俊儿子,这只年轻的雄鹰,在房子的背阴处,在河岸边小船旁的阳光下,在婆罗双树林的树荫里,在无花果树的浓荫下,与他的好朋友并且同是婆罗门之子的戈文达一起长大了。在河岸边,在沐浴中,在神圣的洗礼时,在神圣的祭祀时,太阳晒黑了他的浅嫩的肩膀。在芒果树林里,在孩子们游戏时,在母亲哼唱时,在神圣的祭祀时,在他那身为学者的父亲教诲时,在贤人们讲话时,浓荫融入了他的乌黑的眼睛。 [点击阅读]
幕后凶手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任何人在重新体验到跟往日相同的经验,或重温跟昔日同样的心情时,可不会不觉为之愕然的吗?“从前也有过这样的事……”这句话总是常常剧烈地震撼心灵。为什么呢?我眺望火车窗外平坦的艾色克斯的风光,自言自语地问向自己。从前,我曾经有过一次一模一样的旅游,但那是几年前的事呢?对我来说,人生的颠峰时代已经结束了……我正在肤浅的这样想着!想当年,我在那次大战中,只是负伤的的份儿。 [点击阅读]
幽巷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管家上菜的时候,梅菲尔德勋爵殷勤地俯向他右手的座邻朱丽娅·卡林顿夫人。作为完美的主人而知名,梅菲尔德勋爵力求做得和他的名誉相称。虽然没有结过婚,他还是一位有吸引力的男子。朱丽娅·卡林顿夫人四十来岁,高而且黑,态度活泼。她很瘦,但依然美丽。手和脚尤其精致。她的风度是急促不宁的,正像每个靠神经过日子的女人那样。坐在圆桌对面的是她的丈夫空军元帅乔治·卡林顿爵士。 [点击阅读]
幽灵塔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0
摘要:我要讲的这段亲身经历,其离奇恐怖的程度恐怕无人能比。虽不清楚世上到底有没有幽灵,可我的这段经历,却发生在孤寂山村中一栋传说有幽灵出没的老房子里。故事的主人公就像幽灵一样飘忽不定,徘徊哀叹,而且她还像《牡丹灯笼》中的小露①一样,是个年轻美丽的女子。那是发生在大正初年的事情。虽说已经过去20多年了,但每次当我回想起来,都不禁怀疑自己是否做了一个恐怖的噩梦。 [点击阅读]
幽谷百合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那里展现一座山谷,起自蒙巴宗镇,延至卢瓦尔河。两边山峦有腾跃之势,上面古堡错落有致;整个山谷宛如一个翡翠杯,安德尔河在谷底蜿蜒流过。……我注意到在一棵白桃树下,葡萄架中间,有一个白点,那是她的轻纱长裙。可能您已经知道她就是这座幽谷的百合花。为天地而生长,满谷飘溢着她美德的馨香。而她自己却毫无觉察。无限的柔情充满我的心灵,它没有别种滋养,只有那依稀可见的身影。 [点击阅读]
广岛札记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1994年10月13日,日本媒体报道大江健三郎荣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我正在东京作学术访问,一般日本市民都普遍觉得突然,纷纷抢购大江的作品,以一睹平时没有注目的这位诺贝尔文学奖新得主的文采。回国后,国内文坛也就大江健三郎获奖一事议论沸腾。 [点击阅读]
底牌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亲爱的白罗先生!"这个人的声音软绵绵的,呼噜呼噜响--存心做为工具使用--不带一丝冲动或随缘的气息。赫邱里·白罗转过身子。他鞠躬,郑重和来人握手。他的目光颇不寻常。偶尔邂逅此人可以说勾起了他难得有机会感受的情绪。"亲爱的夏塔纳先生,"他说。他们俩都停住不动,象两个就位的决斗者。他们四周有一群衣着考究,无精打采的伦敦人轻轻回旋着;说话拖拖拉拉或喃喃作响。 [点击阅读]
异恋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九号。在仙台市的某个天主教会,举行了矢野布美子的葬礼。参加的人不多,是个冷清的葬礼。在安置于正前方的灵枢旁,有一只插着白色蔷薇的花瓶。不知是花束不够多还是瓶子过大,看起来稀稀疏疏冷冰冰的。教会面向着车水马龙的广濑大街。从半夜开始落的雨到早晨还不歇,待葬礼的仪式一开始,又更哗啦啦地下了起来。从教会那扇薄门外不断传来车辆溅起水花的声音。又瘦又高的神父有点半闭着眼念着圣经。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