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杰罗德游戏 - 第19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黎明温和的乳白色光亮中,杰西醒来了。她脑子里仍然满是不祥的对那妇人的回忆,她感到迷惑不解——那妇人灰色的头发在后面紧紧地挽成了乡下女人的髻,那妇人跪在黑刺莓丛中,衬裙铺在身旁。那妇人透过碎木板朝下看着,闻着那种糟糕的淡淡气味。杰西已多年没想起那个妇人了。现在,刚刚做完1963年的梦(那不是梦,只是个回忆),她似乎被赋予某种超自然的视力,看到了那天的情景。这种视力也许是由压力产生的,然后由于相同的原因又消失了。
  可是那无关紧要——不是那件事,不是和爸爸在外面平台上发生的事,也不是后来她转身看到他站在卧室门口时发生的事。这一切都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事了。至于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我陷入麻烦了。我想,我陷入了非常严重的麻烦。
  她靠着枕头躺在那儿,抬头看着她悬着的胳膊,她感到像只落入蛛网中了毒的昆虫一样茫然无助。她只想再次睡着——这次毫无睡意了,如果有了可能的话——她毫无知觉的胳膊和发干的喉咙属于另一个世界。
  没有这样的运气。
  附近不知哪儿发出慢条斯理、令人昏昏欲睡的嗡嗡声。她第一个想到的是闹钟,她第二个想到的是烟雾报警器。这个想法带来一阵短暂的、毫无根据的希望,使她稍稍接近于真正的清醒了。她意识到她听到的声音并不非常像烟雾报警器,听起来像是是苍蝇,宝贝,是吧?现在,那并非胡言的声音听起来疲倦、懒洋洋的。你听说过夏日的男孩,是吧?嗯,这些是秋日的苍蝇。它们眼下正在著名的律师和手铐玩家杰罗德·伯林格姆的身上举行它们那种世界职业捧球决赛。
  “天哪,我得起来。”她用低沉沙哑的声音说道,她几乎听不出那是她自己的声音。
  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她想,正是那问题的答案——谢天谢地,不是该死的东西——完成了使她完全清醒的工作。她不想醒来,可是她想,她最好接受已醒的事实,在能做些事的时候尽力多做些。
  也许你最好先开始让手和胳膊恢复知觉。也就是说如果它们能醒的话。
  她看着她的右胳膊,然后转动已变得迟钝的脖颈上的头(脖颈只是处于半睡眠状态)去看左胳膊。杰西突然惊愕地意识到她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看着它们——就像在看陈列橱窗里的一件家具一样看它们。它们似乎和杰西·伯林格姆毫无关系。她想,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真的不奇怪。它们真的毫无知觉,只有腋窝下一点点地方才开始有感觉。
  她试图将自己拉起来,她沮丧地发现胳膊一点也不听使唤,远远超过她意料的程度。

  它们不仅拒绝移动她,还拒绝移动它们自己。它们全然不顾她大脑发出的指令。她又抬头看看它们,看上去它们不像家具了。现在它们看上去像是挂在屠夫的钩子上没有血色的肉块。她声嘶力竭地发出恐惧与愤怒的叫声。
  然而没有什么关系。胳膊不是什么事件,至少暂时如此。发疯、害怕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都无济于事。手指怎么样了呢?如果她能弯曲手指抓住床柱,那也许……也许不行。
  她的手指似乎和胳膊一样毫无用处了。经过差不多一分钟的努力后,杰西得到的奖赏只是右手的大拇指麻木地动了那么一下。
  “老天哪!”她气恼地说。她的声音里现在没有了愤怒,只有恐惧。
  当然,有人死于事故。她想,她一生中在电视新闻上看过成百,甚至上万的“死亡简讯”。尸体袋从失事的汽车里运走,或者用绞车拉出丛林,尸体的脚从仓促盖上的毯子下面伸出来,背景上大楼在燃烧。面色苍白、声音颤抖的目击者们指着巷道里或酒吧间地上一滩滩粘稠的深色东西。她曾看到裹着白寿衣的约翰·贝鲁诗被搬出洛杉矶玛蒙饭店的别墅。她曾看到高空杂技演员卡尔·瓦伦达失去了平衡,重重地跌下了他试图穿越的缆绳(她似乎还记得起来,缆绳架在旅游胜地的两个旅馆之间)。他短暂地抓到了缆绳,接着便栽下去摔死了。新闻节目将这事故播了一遍又一遍,仿佛沉迷于此。因此,她知道有人死于事故。她当然知道。可是,不知怎的,到现在为止,她从未意识到过在那些人里面还会包皮括她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他们将再也吃不到另一块奶酪汉堡了,再也看不到另一轮“最后的危险”(请务必将答案写成问题的游戏形式)。再也不能打电话告诉你最好的朋友,星期四晚上的扑克游戏或星期六下午的购物活动似乎是个很棒的主意。再也不能喝啤酒了,不能亲吻了。你想在暴雨中的吊床上做爱的幻想根本无法实现了。因为你过于忙着去死。任何早晨你从床上翻身起来都可能是你的最后一次。
  今天早晨的情形大大超过可能。我想,现在是很可能的情形了。这座房子——我们可爱的、安静的湖边别墅——很可能会上星期五或星期六的新闻。将是杜·罗伊穿着那件我非常讨厌的白色战壕雨衣对着麦克风说话,把这件事称做“波特兰杰出律师杰罗德·伯林格姆及其妻子杰西死于屋内”。然后他将把它传回工作室,比尔格林将做实况编辑。这不是在惹你生厌,杰西。不是伯林格姆太太在悲叹,也不是露丝在叫嚷。这是——可是杰西知道。这是真实。这只是一个愚蠢的小事故。这是你吃早饭时看到报上的报道大摇其头的那种事。你说“听听这个,亲爱的”,然后把这条消息读给丈夫听,而他正在吃着葡萄抽。这只是个小事故,不过这一次发生在他们身上。她固执地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理解却不关她的责任的错误。没有申诉的部门,在那里她可以解释说手铐是杰罗德的主意,所以公平处理就是将她解脱。如果错误将得到纠正的话,那她就得是纠错的人。

  杰西清清嗓子,闭着眼睛对天花板说:“上帝?听我一分钟,好吗?我这里需要帮助,真的是需要。我处境狼狈,怕得要死。请帮我摆脱,好吗?我……嗯……以耶稣基督的名义祈祷。”她努力想加强祈祷的语气,可只能发出诺拉·卡利根教她的那种声音。
  那种祈祷现在似乎挂在世间每位自食其力的小贩和愚蠢的专家的嘴边。“上帝赐我安详的心境,面对现实,赐我勇气,改变现状,赐我智慧,明白事物的差异。阿门。”
  什么也没改变。她没有感到安详,没有勇气,最为肯定的是没有智慧。她仍然只是个女人,胳膊死了,丈夫死了,被铐在这张床上,像只恶狗被链子锁死在带环的螺栓上,任其在满是灰尘的后院死去,无人问津,无人为之悲叹。而它的醉汉主人由于没有执照并且酒后开车而在牢房里服三十天的刑。
  “噢,请别让我感到疼吧。”她声音颤抖地低声说道,“如果我将死去,上帝啊,请别让我疼。我像孩子似地怕疼。”
  在这个时刻想到死也许真是个坏念头,宝贝。露丝的声音停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
  再考虑一下,想想可能性。
  好吧,没得争辩。想到死是坏念头,那剩下来还有什么可想的呢?
  活下去。露丝和伯林格姆太太同时说道。
  好的,活下去。这又使她的注意力完全回到胳膊上来。
  它们睡着了,因为我一整夜都让它们吊着。我仍然吊着它们。第一步得去掉重量。
  她又试图将自己向后、向上拉起来。开始时,胳膊还是拒绝移动,突然一阵恐慌袭来,她眼前一黑,昏过去一小会。接着,她苏醒过来了。她快速地一上一下伸缩着腿,将床罩、床单、档垫都蹬到了床脚。她像个马拉松赛中的自行车赛手登上最后一座险峰后那样喘着气。她那也没有了知觉的屁股醒来了,针扎似地嗡嗡响,有了活力。
  恐惧使她完全清醒了。伴随恐慌现在可是需要做些增氧健身运动,才能使她的心脏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她终于开始有刺痛的感觉了——痛彻骨髓、如远处雷声那样具有预兆——在她的胳膊里。

  如果别的不起作用,宝贝,将注意力集中在那最后两三小口水上,不断提醒自己,除非你的手和胳膊活动如常,否则你就根本得不到那个杯子,更不用说从杯中喝水了。
  随着早晨天色变亮,杰西继续踢蹬着她的腿。汗水粘住了她的头发,贴在了太阳穴上,汗珠顺着面颊往下流。她意识到——模模糊糊地——她每一刻坚持这种费劲的运动都在加深她对水的渴求,可是她看不到选择的余地。
  因为没有选择,宝贝——根本没有。
  宝贝这样宝贝那样,请你别出声行不行,你这多嘴的恶妇!
  她的屁股终于朝床头挪过去了。它每动一次,杰西就绷紧腹部肌肉,来个小小的仰卧起坐。她身体的上部和下部形成的角度开始慢慢趋向九十度了。她的胳膊肘开始弯曲。
  随着她体重的拉力开始离开胳膊和肩膀,穿透肌肉的刺疼加剧了。她最终坐了起来,不停地踢蹬着双腿,她要保持心脏的有力跳动。
  一滴汗水流进她的左眼,她不耐烦地一摆头将它甩掉,继续踢蹬着腿。刺疼还在加剧,在胳膊肘处上窜下跳地痛。在完成眼下这种弯曲姿势后五分钟(看上去她就像个腼腆的少女,手臂伸开搭在电影院的座椅上),第一次肌肉痉挛袭来了,感觉像是用切肉刀的钝背在剁。
  杰西将头往后一靠,头上和发上甩出细雾状的汗水,她尖声叫起来。当她吸口气连声叫唤时,又一阵痉挛袭来,这一次厉害得多。感觉仿佛是有人用包皮着玻璃碴的套索缠绕住了她的左肩,又收缩拉紧。她嚎叫着,手狠命地握成拳头,这样一来,导致两个指甲从活肉处裂开,鲜血直流。她面部肿胀,眼睛深深陷了进去,虽然紧闭着双眼,但泪水还是滚落到面颊,汇入自发际而下的汗的溪流。
  接着努力蹬腿啊,宝贝——现在可别停下来。
  “别叫我宝贝!”杰西叫道。
  就在天刚放亮之前,那条野狗就潜回门廊了。听到她的声音,它猛地抬起头来。它的脸上好像挂着可笑的惊奇的表情。
  “别这么叫我,你这恶妇!你这讨厌的恶——”
  又一阵痉挛,这一次就像是电闪雷鸣,锋利无比,骤然而至。疼痛从左三头肌一直贯穿到腋窝。她的呢喃自语顿时化作一阵锥心刺骨的长长尖叫。然而她还是继续不断地蹬腿。
  不知怎么回事,她继续不断地蹬腿。
或许您还会喜欢:
演讲与访谈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北大附中讲演(全文)人民网日本版9月11日讯: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访中的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大江健三郎,10日上午来到北大附中作了题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讲演。其演讲全文如下: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 [点击阅读]
火花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你这个白痴!”他老婆说着就把她的牌甩了下去。我急忙扭过头去,避免看见海利·德莱恩的脸;不过为什么我想避免看见那张脸,我可不能告诉你,就更不可能告诉你为什么我竟然会料想到(如果我真的料想到的话)像他这样年纪的一个显要人物会注意到我这样一个完全无足轻重的小青年遇到的事了。 [点击阅读]
灿烂千阳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五岁那年,玛丽雅姆第一次听到“哈拉米”这个词。那天是星期四。肯定是的,因为玛丽雅姆记得那天她坐立不安、心不在焉;她只有在星期四才会这样,星期四是扎里勒到泥屋来看望她的日子。等到终于见到扎里勒的时候,玛丽雅姆将会挥舞着手臂,跑过空地上那片齐膝高的杂草;而这一刻到来之前,为了消磨时间,她爬上一张椅子,搬下她母亲的中国茶具。玛丽雅姆的母亲叫娜娜,娜娜的母亲在她两岁的时候便去世了,只给她留下这么一套茶具。 [点击阅读]
点与线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一安田辰郎一月十三日在东京赤坂区的“小雪饭庄”宴请一位客人。客人的身份是政府某部的司长。安田辰郎经营着安田公司,买卖机械工具。这家公司这几年颇有发展。据说,生意蓬勃的原因是官家方面的订货多。所以,他时常在“小雪饭庄”招待这类身份的客人。安田时常光顾这家饭庄。在附近来说,它虽然称不上是第一流,却正因为如此,客人到了这里才不会挤得肩碰肩的,吃得心里踏实。 [点击阅读]
烟囱大厦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君子-周!”“啊,那木是吉米-麦克格拉吗?”佳色游览团的团员是七位面色抑郁的女士和三位汗流泱背的男士。现在,他们都相当注意地从旁观望。他们的导游凯德先生显然碰到一个老朋友了。他们都非常赞美凯德先生。他那瘦高的个儿,晒得黑黑的面孔和轻松愉快的态度,都很令人欣赏。团员当中若有争论,他总能轻轻地为他们排解,并且能够把他们哄得心平气和。现在,他遇见的这个朋友的确是一个样子很奇特的人。 [点击阅读]
烽火岛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1827年10月18日,下午5点左右,一艘来自地中海东海岸的船正乘风前进,看来它是想赶在天黑前进入科龙海湾的维地罗港。这就是在古代荷马书中提到的奥地罗斯港口。它坐落在爱奥尼亚海和爱琴海三个锯齿状缺口中的一个里。这三个踞齿缺口把希腊南部踞成了一片法国梧桐叶的形状。古代的伯罗奔尼撒就是在这片叶状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地理称其为摩里亚。 [点击阅读]
燕尾蝶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韦迪·卫斯特韦特之墓韦迪·卫斯特韦特是位出生于新泽西州的海军军官。他从越南战场上生还后,深深地为佛教的精神所折服,因此在退役后移居日本。虽然不能舍弃带血的牛排和打猎的爱好,但他尽可能对佛教教义加以部分独特的解释,努力使两者并存。当韦迪正在享受他最喜爱的打猎时,死神来临了。当看到爱犬得林伽已经把受伤的野鸭追得无路可逃时,他扣动扳机准备打死野鸭。 [点击阅读]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英文版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刘易斯·卡罗尔(LewisCarroll)的真名叫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1832~1898),是一位数学家,长期在享有盛名的牛津大学任基督堂学院数学讲师,发表了好几本数学著作。他因有严重的口吃,故而不善与人交往,但他兴趣广泛,对小说、诗歌、逻辑都颇有造诣,还是一个优秀的儿童像摄影师。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是卡罗尔兴之所致,给友人的女儿爱丽丝所讲的故事,写下后加上自己的插图送给了她。 [点击阅读]
爱弥儿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助。塞涅卡:《忿怒》第十一章第十三节。※※※这本集子中的感想和看法,是没有什么次序的,而且差不多是不连贯的,它开始是为了使一位善于思考的贤良的母亲看了高兴而写的。 [点击阅读]
爱的成人式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虽然我不知道望月那天原来打算邀请的第四个人是谁,不过我恐怕得感谢那家伙一辈子。托了这家伙临时爽约的福,我才得以与她邂逅。电话打过来时已经过了下午五点,望月随便寒暄了两句便直奔主题。“抱歉突然给你打电话,其实呢,今天晚上有一个酒会,有一个人突然来不了了。你今天……有空吗?有什么安排吗?”“不,没什么。 [点击阅读]
爱者之贻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石真译1沙杰汗①,你宁愿听任皇权消失,却希望使一滴爱的泪珠②永存。岁月无情,它毫不怜悯人的心灵,它嘲笑心灵因不肯忘却而徒劳挣扎。沙杰汗,你用美诱惑它,使它着迷而被俘,你给无形的死神戴上了永不凋谢的形象的王冠。静夜无声,你在情人耳边倾诉的悄悄私语已经镌刻在永恒沉默的白石上。 [点击阅读]
父与子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