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绞刑架下的报告 - 《绞刑架下的报告》前言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代英雄,惨遭杀害,但他们是一座座高大雄伟的雕像,矗立在大地上,鲜花环绕,阳光沐浴,人们把最崇敬的感情献上。一伙魑魅魍魉,蝇营狗苟,虽生犹死,都是些朽木雕成的木偶,人们投之以冷眼、蔑视与嘲笑。捷克民族英雄伏契克在他举世闻名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部不朽的作品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伟大与渺歇—雕像与木偶的根本区别。读了它,使我们深深热爱那些为了人类社会的前进而献出自己一切力量乃至宝贵生命的英雄们,憎恨那些集卑鄙、残暴和可耻于一身的丑类。
  伏契克是捷克劳动人民的忠诚儿子、捷共中央委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法西斯军队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占领了捷克后,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伏契克毅然留在布拉格领导斗争。一九四一年春,党的第一个地下中央委员会被破坏不久,他又以坚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主动与另外两位中央委员一起,建立了第二个中央委员会。那些年月,希特勒的盖世太保疯狂搜捕共|产|党地下领导人。数以千计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被逮捕,受酷刑,遭屠杀。由于叛徒的出卖,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伏契克在布拉格被捕了。《报告》就是他在庞克拉茨盖世太保监狱里迭遭酷刑、备受折磨、随时都有被送上绞刑架的处境中,得到一个捷克看守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的。这是一个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用鲜血凝成的一部壮丽的诗篇。
  死,对于怯懦者来说,具有无比的威胁力量。然而在英雄们面前,它却是那样地简单、平常。伏契克跟他的同志们就是这样:“我们对死亡有足够的估计。我们都知道:一旦落到盖世太保手里,就不会再有生还的希望。在这里我们正是根据这一点来行动的。”伏契克从被捕的那天起,就受到极其残酷的拷问和毒打,处于死亡的边缘,难友们都为他做了临终祈祷。但他却以坚强的毅力,忍受着一般人难以忍受的折磨,从死亡的床上醒来了。敌人见棍子和镣铐未能制服伏契克,便从精神上来折磨他:带来他的爱妻跟他“对质”,当着他的面毒打他的战友,带他去“逛”他所热爱的金色布拉格……这一切手段,无非是想诱使他产生一分钟的动尧一瞬间的犹豫、一闪念的恐惧,从而毁灭他毕生的信念。然而,敌人的鬼蜮伎俩落空了,伏契克不曾闪现过一丝杂念,他对人民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活一天就同敌人斗争一天。他组织并领导“狱中集体”向纳粹匪徒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为了把铁窗里的今天和自由的明天连接在一起”,他也用笔作刀枪,在狱中坚持写作。

  伏契克在《报告》中怀着热爱和感激之情,谈论“狱中集体”。受尽折磨的人们的兄弟般的友爱,具有一种向心力,能把大家凝结成一个整体。伏契克在《报告》里用许多生动的事例,说明这种友爱的威力,它能穿透墙壁,拥抱所有牢房。这是一种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可征服的力量。伏契克在《报告》中,怀着极其深厚的爱,写出了这个集体里众多的英雄人物的真实特征。如工人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叶林涅克夫妇,平时显不出是英雄人物,可是在敌人面前却坚强如钢。当盖世太保闯进他们的家时,他们并肩站着。妻子问丈夫:“现在怎么办?”丈夫回答:“我们去死。”她没叫喊一声,也没摇晃一下,而是面对瞄准他们的枪口,用一种十分优美的姿势把手递给他的丈夫。她以往是爱哭的,可是在狱中却不曾流过一滴泪。她最后的遗言是:“请转告外面的同志,不要为我难过,也不要被这件事吓祝我做了工人阶级要求我做的一切,我也将按照它的要求去死。”
  伏契克向那些经过这场灾难而活下来的人们提出一个要求:不要忘记这些好人,要热爱这些为他人、也为自己而牺牲了的人。他以全部热情赞颂:“每一个忠实于未来,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牺牲的人都是一座石质的雕像。”是的,人们热爱、崇敬他们。伏契克在《报告》里雕塑了一座座高大的英雄雕像。他冒着生命危险,以火一般的热情,忠实地记录下这些肝胆照人的英雄。他笔下的英雄人物朴实无华,个个都表现出真金不怕火炼的坚强性格。他们的英雄主义是无私的、谦逊的。他们真正当得起大写字母的“人”的称呼。

  伏契克也要求人们警惕那些“妄想阻挡革命洪流的腐朽过时的人”——那些大大小小的木偶。他们是些出卖灵魂、丧尽天良的禽兽,用别人的生命来保持自己的地位,用别人的鲜血来填塞自己的欲壑。有奶便是娘,苟且偷安就是他们的处世哲学。伏契克那双无比敏锐的眼睛,从死亡中复活而被唤醒的感官,最能觉察这伙败类。像叛徒米列克,这个曾经冒过枪林弹雨的人,现在却在盖世太保的皮鞭下,丧失了勇气,于是用出卖组织、同志以及自己的恋人来保全自己的生命。他终于被集体所摒弃。伏契克在《报告》里痛斥了那些不配作捷克人的刽子手。这些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人,变得比魔鬼更可恨。他们都是些极为阴险、狡猾、凶残的木偶,受法西斯和各种反动势力牵动的木偶。正是这些木偶构成纳粹反动统治的支柱,是黑暗时代的灾星。
  伏契克英勇就义已经五十年了。《报告》不仅是捷克无产阶级文学中的经典著作,也是全世界进步人民的共同的精神财富,自一九四五年在捷出版以来,已被译成九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人民中广为流传。在我国,早在五十年代,就先后发行过两个根据其他文字转译的版本,对我国读者起了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作用。今天,当我重读自己于一九七九年根据捷克原文本译出的这部闪耀千秋的著作时,耳际好似又响起了伏契克被押赴刑场时高唱的《国际歌》歌声,眼前呈现出一座座巍然矗立的高大的英雄雕像,但同时,也瞧见了正在地球上一些阴暗角落晃动的一只只木偶的黑影。我想,所有读过或将要读到伏契克这本《报告》的正直的人们,都会永远记住伏契克用鲜血和生命发出的谆谆嘱咐:“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埃”是的,一切为人类进步事业而献身的人们,都无不感谢伏契克真诚的提醒: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警惕那些公开的和隐藏的、残忍的和阴险的、形形色色的木偶。
  伏契克,这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的新闻工作者、作家和评论家,一九○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出生于布拉格的斯米霍夫工人区的工人家庭。从少年时代起,他就过着工人阶级的苦难生活,立志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终身。在伟大的十月革命的鼓舞下,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他刚满十八岁就加入了诞生不久的捷克共|产|党。一九二一年他进入布拉格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同时为了维持生活,当短工和街头广告员。

  在学校期间,他就为党的报刊和其他进步刊物撰写文章。后来他被党指派为文艺与政治评论周报《创造》的总编辑和党中央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的编辑。他曾两次到过苏联,写了许多报告文学作品,满腔热情地歌颂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此,曾被捷克反动当局逮捕入狱。出狱后他又积极参加了一九三二年春捷克北部矿工大罢工,报道了矿工斗争的真相。一九三六年以后,捷克的独立日益受到纳粹德国的严重威胁。慕尼黑协定出卖了他的祖国。伏契克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写了许多政论文章、传单、宣言和告人民书等,揭露国内外敌人的叛卖行为及纳粹匪徒的侵略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斗争。
  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五日捷克全部被希特勒德国占领。伏契克一面积极参加并领导地下斗争,一面继续研究捷克十九世纪的文学。他对捷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如聂姆曹娃、扬·聂鲁达等都著有专论。这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写成的文学研究著作,为捷克无产阶级文学评论事业作出了贡献。
  由于叛徒出卖,伏契克于一九四二年四月不幸被捕。敌人用尽各种酷刑,软硬兼施,但他经受住了肉体上和精神上最严峻的考验,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他在布拉格庞克拉茨纳粹德国盖世太保监狱里被监禁了四百一十一天,一九四三年九月八日被杀害于柏林的勃洛琛斯狱中。
  伏契克光辉的战斗的一生,将永远铭刻在捷克人民心上,成为捷克民族胜利的象征,也将永远鼓舞着人们为自由、民族独立和美好的未来去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蒋承俊
  一九九三年九月于北京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天使与魔鬼
作者:丹·布朗
章节:86 人气:2
摘要:清晨五点,哈佛大学的宗教艺术史教授罗伯特.兰登在睡梦中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电话里的人自称是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的首领,名叫马克西米利安.科勒,他是在互联网上找到兰登的电话号码的。科勒急欲向他了解一个名为“光照派”的神秘组织。他告诉兰登他们那里刚刚发生了一起谋杀案。他把死者的照片传真给兰登,照片把兰登惊得目瞪口呆。 [点击阅读]
沉船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谁都不怀疑哈梅西是准能够通过法科考试的。执掌各大学的学术女神,一向都不断从她金色的莲座上,对他撒下无数的花瓣,赐给他各种奖章,并使他屡次获得奖学金。大家以为,考试完毕后,哈梅西一定要马上回家了,但他却似乎并不十分急于收拾他的行囊。他父亲曾写信给他,吩咐他立刻回去。他回信说,等到考试的结果一公布,他马上就动身。安那达先生的儿子卓健拉是哈梅西的同学,和他住在紧隔壁。 [点击阅读]
狼穴巨款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1945年3月。北海上刮着凛烈的寒风。在纳粹德国一个秘密潜艇基地里,一艘潜艇固定在巨大的墩柱上。流线型的舰首在晨曦中显得轮廓格外明晰。在潜艇的腰部有一块跳板,一长队孩子正踏着跳板登上潜艇。他们彼此手挽手走着、仰起脸看着这艘奇怪的黑色船舶。有个人拿着名单在核对孩子们的名字。在潜艇的瞭望塔里,站着一个纳粹海军军官和一个穿黑大衣的高个子男人。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2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我弥留之际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朱厄尔和我从地里走出来,在小路上走成单行。虽然我在他前面十五英尺,但是不管谁从棉花房里看我们,都可以看到朱厄尔那顶破旧的草帽比我那顶足足高出一个脑袋。小路笔直,像根铅垂线,被人的脚踩得光溜溜的,让七月的太阳一烤,硬得像砖。小路夹在一行行碧绿的中耕过的棉花当中,一直通到棉花地当中的棉花房,在那儿拐弯,以四个柔和的直角绕棉花房一周,又继续穿过棉花地,那也是脚踩出来的,很直,但是一点点看不清了。 [点击阅读]
狗年月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你讲。不,您讲!要不,就由你讲吧。也许该由演员开始?难道该由稻草人,由所有这些稀里糊涂的稻草人开始?要不,就是我们想等着,等到这八颗行星在宝瓶座中聚集在一块儿?请您开始吧!当时,到底还是您的狗叫了。可是在我的狗叫之前,您的狗已经叫了,而且是狗咬狗。 [点击阅读]
偶发空缺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6.11若发生如下三种情况之一,即认为偶发空缺出现:(1)地方议员未在规定时间内声明接受职位;(2)议会收到其辞职报告;(3)其死亡当天……——查尔斯·阿诺德-贝克《地方议会管理条例》,第七版星期天巴里·菲尔布拉泽不想出门吃晚饭。整个周末他都头痛欲裂,当地报纸约稿的截稿期马上就要到了,得拼命写完。 [点击阅读]
宠物公墓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耶稣对他的门徒说:“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门徒互相看看,有些人不知道耶稣的话是带有比喻含义的,他们笑着说:“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耶稣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说:“拉撒路死了……如今我们去他那儿吧。”——摘自《约翰福音》第01章路易斯·克利德3岁就失去了父亲,也从不知道祖父是谁,他从没料想到在自己步入中年时,却遇到了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 [点击阅读]
牛虻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六月里一个炎热的傍晚,所有的窗户都敞开着,大学生亚瑟·勃尔顿正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翻查一大迭讲道稿。院长蒙太尼里神甫慈爱地注视着他。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名义上他是勃尔顿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又看到母亲受他们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点击阅读]
玩火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她被人用皮绳绑在一张铁架床上,仰躺着。绳带横勒住胸腔,双手被铐在床边。她早已放弃挣脱。虽然清醒,却闭着眼睛。如果睁眼,她会发现自己身处黑暗中,只有门上方渗入一丝微弱亮光。嘴里好像有口臭,真希望能刷刷牙。她竖耳倾听,若有脚步声就表示他来了。不知道时间已经多晚,但感觉得到已经太晚,他不会来看她了。这时床忽然震动了一下,她不由得睁开眼睛,似乎是大楼某个角落里的某架机器启动了。 [点击阅读]
红与黑
作者:佚名
章节:76 人气:2
摘要:维里埃算得弗朗什-孔泰最漂亮的小城之一。一幢幢房子,白墙,红瓦,尖顶,展布在一座小山的斜坡上。茁壮的栗树密密匝匝,画出了小山最细微的凹凸。城墙下数百步外,有杜河流过。这城墙早年为西班牙人所建,如今已残破不堪。维里埃北面有高山荫护,那是汝拉山脉的一支。十月乍寒,破碎的威拉峰顶便已盖满了雪,从山上下来的一股激流,穿过小城注入杜河,使大量的木锯转动起来。 [点击阅读]
罪与罚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在彼得堡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住着一个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正在经历着一场痛苦而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要确定自己是属于可以为所欲为的不平凡的人,还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他原在法律系就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现在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近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这时他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