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教父 - 读《教父》有感·教父一生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说起《教父》主角迈克尔的一生,很多人评价是一个由纯良转而走向无边的堕落,进而一步步蜕去人性的外壳的过程。人们似乎总是对老教父津津乐道,说他尽管手段非凡,但依然有温情脉脉的人性,而迈克尔几乎成为凶残,冷血,丧心病狂的代名词。其实,纵观《教父》,迈克尔的命运是我所了解的人物中最具悲剧性的,他一如鲁迅笔下孤独的斗士,在黑暗中踽踽独行。
  《教父》三部是以迈克尔的命运为主线贯穿始终的,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历来为人所称道,就其本质作用而言还是展现迈克尔的心路历程的载体。我们且除去迈克尔头上教父的光环,从人的本质角度来分析其命运的悲剧性,他悲剧的一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孤独。
  父亲的意外
  可以说,父亲一直都是迈克尔心目中的一座高峰。迈克尔不像第三代教父文森,本性中并没有狂热的权力欲,他对父亲的爱完全是出于亲情。他曾经说我不想成为他那样的人,但我爱他。这种爱之纯粹,使他听说父亲出事以后,不顾一切的去保护自己爱的人。在他赶到医院发现父亲面临再次被枪杀的生命危险时,镜头展现了最动人的一幕:他伏在父亲床头,轻轻抚摸着父亲苍老的脸,说没事的,爸爸,我来保护你,我和你在一起。接着吻着父亲的额头,不能动弹的父亲留下了一行热泪。在整个家族最危难的关头,在父亲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时刻,他可以不考虑自己作出全部的牺牲,毅然担当起除去毒枭和警察局长的重任。请注意,在此之前他从未直接插手家族事务。我们看到,在第二部结束时闪回中迈克尔坚定的弃学参军,对自己的前途已有了规划,可是现在所有曾经积极参与家族事务的人都站到了一边,而由迈克尔以毁掉一生前途为代价来挽回父亲的性命。影片在塑造迈克尔的形象时非常注意眼神的运用,这也是帕西诺这位演员的伟大之处。迈克尔的目光一直都是非常坚定的注视着同一方向的,很多人评价说,你看着他空洞洞的目光,就会有不寒而栗的感觉,但在迈克尔要枪杀毒枭和警察局长时,他的目光是唯一一次散乱的时候。他并没有注视对方,而是低垂着头,像是不断的寻找什么东西,随着窗外火车声的临近,气氛越来越紧张,而迈克尔的眼神也越来越游离,最后,他毅然抬手射出了决定他命运的子弹。这一场的重点渲染主要是为了展现迈克尔在命运最大的转折点时的心理状态,从他眼神的暂时迷茫可以看出他正在进行多么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他要付出的,是他的一生。至此之后,一如他冷峻的眼神,迈克尔走上了一条无可复加的道路。
  父亲一直极力反对他卷入家庭事务,在其伤愈后听说是迈克尔除掉了仇敌时,镜头中出现的是父亲的逐渐暗淡的表情,摇头叹息之余闭上了双眼,作为父亲尚且对迈克尔前途已毁痛心疾首,迈克尔本人要承担多大的痛苦?但是迈克尔从来没有表现出这一点。在老教父与迈克尔花园谈话那一幕中,镜头处理的很巧妙,父子俩人一前一后,预示着两代人最后的交接,在镜头靠前的父亲说:我一直不希望你插手,希望你能出人头地,希望你成为可里昂州长。而处于靠后位置的迈克尔此时思考的问题已经不再单纯,他已经独自担当起了家族的事务。一方面,他要劝慰父亲对家族放心,一方面还要努力实现父亲一直以来希望他出任头地成为合法世界上层人物的希望,那句我告诉你我能支持的住,我就能需要多大的毅力在背后支撑啊!在父亲逝世以后,迈克尔可以说更加孤独,他在心灵上再也没有与之契合的人,唯一能够理解身处教父位置处境的父亲也离他远去,这种感觉在第二部中迈克尔一次与母亲对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房间的色调处理得很暗,唯一的亮光是壁炉的火焰照亮了迈克尔半边脸,预示着他极度矛盾的心理。他问母亲:告诉我爸爸的想法,他是很坚强吗,为这家族坚强,为家族他失败过吗?......这不是我的失去,而是整个家族的失去。母亲说:你不能让整个家族失去啊。可以说,整个家族的重任都由迈克尔一人来承担,他一直努力让自己坚强,为了家族的不失去而坚强,但这种坚强背后隐藏的却是令人心酸的孤独。
  关于婚姻
  婚姻是一种将两个人放在一起共同抵御孤独的形式,但迈克尔的婚姻却让他更加孤独。第一次婚姻是形式上的孤独,在被贴身保镖出卖后迈克尔亲眼看着美丽单纯的姑娘被炸身亡。而第二次与凯的婚姻是本质上的孤独。首先,影片设计凯这个形象是为了说明从普通人眼中看到迈克尔的感觉,因为她是唯一游离于这个家族以外的一个人,从凯的角度是理解不了迈克尔的,也就是说,迈克尔是不能被普通人理解的。但更深层的意义是,作为更重要的妻子的身份,凯同样不能理解迈克尔,妻子形同虚设。其实最开始她和迈克尔能走到一起说明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凯身上的很多优点迈克尔也有,可是事情是在变化的,凯却用一贯的要求来要求迈克尔。可以说在迈克尔为家族事业苦苦挣扎时,凯没有任何支持,却简单的将迈克尔理解为一个越来越丧心病狂的人,以至于这种看法到了极致凯将小孩人工流产了。最痛苦的是,妻子是迈克尔尽力保护的对象,他越是尽力的保护,妻子就离他越远。这种痛苦是巨大的,但是迈克尔一如既往地自己承受,抱着从来在历史中,这些人遇到可怕的事情,可怕的不义,但他们仍然预期着时来运转,厄运会过去的希望,维系着他们名存实亡的婚姻。只有到了第三部时,迈克尔才第一次向妻子坦言:我要你原谅我,一切,我需要某种更亲近的东西,你不能理解那段日子,我爱我的父亲,我发誓我永远不会和他一样,但我爱他,他有危险,我该怎么办?后来,你有了危险,我们的孩子有了危险,我该怎么办,你们是我在世上最珍爱的人,现在我正在失去你们,我已经失去你了,你走了,这一切都是枉然,因此......你得了解我,我对命运做过完全不同的计划,我并非你认定那种人,我在西西里的每一夜,我梦到我的妻儿,以及我是如何失去他们的。但此时,迈克尔已经独自度过了大半生。

  我的兄弟姐妹
  迈克尔是家里的幼子,但他在家族中一直处于孤独的状态,他内敛的性格和对家族事务的淡薄让他和兄弟们一直不能完全的平等的沟通,这一点从桑尼对他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在第二部结尾闪回的内容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迈克尔说自己已经报名参军后兄弟们都非常震惊并对他多有指责,后来大家都去为爸爸过生日,只留下迈克尔独自一人坐在偌大的餐桌前思考着什么,这种形式上的孤独反映的是他内心的孤独。虽然因为价值观的不同他们不能沟通,但迈克尔确实是从心底爱着他的兄弟。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又怎么能让一个正常的人承受得住呢?兄长桑尼被人当街乱枪扫死,其状惨不忍睹,影片中在迈克尔得知兄长遇害的消息时又一次用到了迈克尔的眼神。迈克尔是个非常坚强的人,他的眼神永远都充满了冷静和坚毅,而他的情绪也从来不会轻易流露,很难从他的外部表现上看出来,无论遇到怎样的状况,他都一如既往,在他几次受到重大打击的时候只能从眼神的小小转变上窥得他内心的变化。迈克尔得知噩耗这一场镜头采用的是正反打,迈克尔敏感的意识到有事情发生,坚定的看着带来消息人的眼睛,当他听到哥哥的死讯时,眼神稍稍的下移到对方的胸前,黯然无神,持续了好几秒。这时在他内心翻腾的万般情绪淋漓尽致的体现在眼神这小小的变化中。而自己深深信任的兄长佛雷多的出卖更是让迈克尔碎心,影片中突出表现了迈克尔发现这一事实时的细节:当他职业性的意识到哥哥就是内线时,镜头是迈克尔持续好几秒钟的近景,迈可垂下双眼,下意识地转过身,用手摁住太阳穴,虽然理智告诉他自己的判断不会错,但要他怎么接受这样的事实。而当他在舞会上找到哥哥,他忽然间抱着他的脸,狠狠的吻着哥哥,我知道是你了,我知道是你了,你伤透了我的心!迈克尔一贯都是非常有节制的,这是他受重大打击时幅度最大的一次动作,说明了这件事对他的冲击有多大,无奈而失望的感情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在纷繁的斗争中,自己为了家人付出了一切,而同胞的兄弟却是背叛者,迈可心里的悲凉有谁能知,这在他心里留下的是怎样的伤痕!而于自己的妹妹,由于妹夫卡洛的长期出卖而导致家族失去桑尼陷入困境,迈克尔只能选择牺牲妹妹的丈夫来成全家族,但家族间的仇恨又一次的全部转嫁到了他的身上,而他同时承担的还有妹妹数十年的不理解,而他一如既往的在任何她需要的时候接纳她。迈克尔从年轻时的一种价值观不同造成的心理孤独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失去的孤独,而他做的,是代表全部兄弟姐妹维持这个家族。
  权利与罪恶的牺牲品
  如果说围绕家族内部的种种描写只是从个体层面上来展现迈克尔的孤独话,那么影片通过将作为权力牺牲品的迈克尔这一孤独的个体置于家族与社会的一系列关系中则深刻诠释了社会和制度的罪恶。我向来反对将《教父》视为一部黑帮片,黑总是与白对应的,但现实生活中只有灰色的状态,作为社会的存在,制度本身就是罪恶的,有多少顶着光明正大的名号的所谓事业暗中没有充满欺骗,残忍和犯罪?我们的社会在实质上就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的,只是《教父》蜕去了那一层伪装,采用外化的形式揭示了这个永恒的主题,其思想意义和内涵远远超越了暴力的范畴,将主题升华为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权力交替中的深层意义--权力与罪恶的关系。在最本质层面上,迈克尔的人性悲剧就是这种制度的牺牲品,他的那些为众人所指责的举动只是符合游戏规则的行为。

  让我们来看看迈克尔的事业。迈克尔在家族事业的传承中在某种程度上和中国雍正皇帝的处境非常相似,作为康乾盛世的过渡,雍正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虽然一直备受后人指责,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这是唯一能够救国于水火的方法。同样,迈可在形式上延续了第一代教父的辉煌,但实际上,他面对的是父亲留下的一个貌似强大但实则岌岌可危的家族,他自己也意识到:时代变了,我父亲那套行不通了。如果说在他父亲的时代尚能够通过局部的人际关系网来生存的话,迈克尔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复杂的社会,此时已经不再处于父辈原始积累发家的阶段,而是同时面临由非主流社会向合法社会的过渡问题。一方面,迈可要在从前父亲的圈子里完成接替后的位置重树,另一方面,也是迈克尔一直看到和努力的方向,就是艰难的迈入社会的主流阶层,在这一点上他一如既往的秉承着自己对父亲和妻子的诺言。在这一过程中,影片强烈的揭示了两种不同形式下权力背后所隐藏的同样的罪恶和内幕,不管是喋血街头明目张胆的黑势力还是套上正义公平温文尔雅外衣的主流社会,都是一样的fu败。迈克尔作为游离于两者之间的个体,要不断地做出抉择。首先,在父亲逝世后,他面对的是五大黑势家族对他的彻底清洗,就连在父亲的葬礼上迈克尔也没有权力悲痛,因为葬礼早已成为各派势力摸底的集会,失去父亲的痛苦只能深深的压抑在心中,因为他不能让悲痛冲昏了自己的头脑从而影响自己冷静地分析形势。其次,在无休止的黑帮斗争中,迈可还要考虑另一条发展之路,当他将不合法经营全部盘点出的时候,一场直升机伏击使他险些丧命,他痛心疾首的说:当我以为脱离那一切的时候,他们又将我拉了回去。而在那所谓合法的世界中,迈可面对的是手段更加卑劣的众人,迈克尔曾说:我的一生,我在社会上力争上游,高高在上的事总是合法,正直,但我怕得越高发现越卑鄙,何时才会有终了?国会参议员盖里接受他的教育基金捐款,在大众面前装出一副善长仁翁的社会贤达形象,但当两人在书房中谈生意时呈现出的却是另一种肮脏无耻的面貌。盖里一方面肆无忌惮地向迈可索贿,同时却又大言不惭地奚落迈可的人格尊严。面对这种侮辱,迈可一口回绝了盖里的合作条件。那些西装革履道貌岸然实则手段毒辣的高层人物一方面成为迈克尔在黑道的竞争对手利用合法的指控手段试图扳倒他的工具,一方面又在迈克尔参与国际不动产试图走上合法化道路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万般阻挠,他们奉行着财务就是一把枪,政治是知道何时该扣扳的理念,控制着金融命脉,玩尽了一切政治手段,不惜一切代价要置迈克尔于死地。在影片这一部分中,还集中涉及到教会的问题,虽然三部《教父》中对教会都有涉及,如果说在第一部时迈可在圣水和鲜血的洗礼下成为了两重意义上的教父,其对教会的批判已初显端倪,那么在第三部中更是直接描写教会的黑暗与fu败,这对于希望通过教会来拯救灵魂的人而言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教会已经成为一个附属于社会高层的工具,在它天然的外衣掩饰了多少罪恶!
  由此可见,《教父》这部影片的矛头暗指着所有的权力中心——黑手党只是一个隐喻,迈可的形象只是整个制度的见证者,也是整个制度的牺牲品,在这个世界行走,还能有第二条选择吗?迈克尔在将家族事务交给文森的时候曾说:我试过不让事情演变到这个程度,但那是不可能的,在这个世界里不可能,你会无法回头的,你会和我一样,我这辈子一直想退出,我想让家族退出。
  如果说在前两部中,影片是通过外化的表现手段来突现迈克尔的心理冲突,那在第三部中,对社会批判的同时,影片又将主视角回到了迈克尔孤独心理状态的呈现上,从开头霍塔湖萧条的表现,到聆听儿子演唱时回想起以前西西里的一段美好往事,再到向神父祷告的时候流露出的沉重负罪感,直到最后的回忆段落,出现了很多次迈克尔的心理独白,在迈克尔向教士告诫时留下的泪水中,我们是否看到了一个孤寂的灵魂在忏悔,此时的迈克尔已经牺牲了所有属于他的东西,包皮括他的心。我为何会那么害怕,为什么,我原本也很正直,我原本想做好事,是什么背叛了我,我的意思,我的心?我为何如此谴责自己,我发誓,凭着我子女的姓名发誓,给我一个救赎的机会,我就永远不再犯罪。晚年的迈克尔已经失去了一切可以支撑自己的东西,除了子女,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的子女,为了让他们以后不再像他当年无奈的走上这条道路。他曾深情地对女儿说:为了你,我的女儿,我宁愿在地狱里忍受烈火的焚烧。对女儿的爱是很等的深沉,但是这深深的爱最后换来的却是亲眼看着女儿死在自己怀里。影片在这里处理得非常巧妙,迈克尔趴在女儿的身上号啕大哭。我们听不见他的声音,音乐将一切都掩盖住了,通过他绝望的神情我们看到他那颗被击碎的心,自己爱的支柱在顷刻间摊倒,终其一身的奋斗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给了凯一个近景,镜头中呈现的是她悲伤中透出一丝迷惑的脸,她在迷惑什么?也许她一直以来都没有看清楚迈克尔对子女会有如此深层的爱,她刚刚发现了一个不同于她一直想象的迈克尔。但是,理解总是来得太晚,这一系列的打击使迈克尔撕心裂肺,他最后唯一的支柱已经坍塌,影片最后以闪回的形式将一幅幅照片呈现在迈克尔的眼前,梢纵即逝的画面透含的是时光飞逝,往事历历在目却已成烟云的无奈。接着画面上迭映出迈克尔那张苍老的脸部特写,终其一生伴随着他的孤独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伴随他离开了这个纷繁的世界。

  人——教父
  回顾了迈克尔的一生,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悲剧和孤独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什么造成了迈克尔的悲剧呢?我想是人与权力,制度和社会永恒的对立关系。人性是复杂的,是因为人总处在本我、自我、超我的不断平衡中。这种平衡涉及到的不只是个人,而有其更复杂的社会的原因。人作为个体,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失掉自己的本性,而迈克尔的情况更加特殊,因为他要完成的是从一个纯粹的人到教父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家庭期待社会期待等因素不断促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因素要压制到最小,因为一个人越成为既定规则的一部分,越是要降低自我的比重。在这一转换中他面对的是强大的制度,而且教父角色的特殊性使迈克尔必须要面临权力与罪恶这一贯穿于社会中的问题,在这两者的关系中充分体现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个体人这一最无助的角色要面对来自自身群体所构成的最黑暗的深渊,如果不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那只能成为其现实的牺牲品。这个深渊有着宗教的光环,有着触目惊心的血腥,有着文明的外衣,但其中最深层次的却是人性恶的集成。人的群体性是人能从远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生存到现在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成为展现人性的最好舞台。在群体的关系中,人类建立起一系列平衡制约的制度,但是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出于同一本性,这就注定了这一制度的本质。但这种制度对人有强大的约束力,只要不按制度行事就会被淘汰出局,所以人永远都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制度,也正是这一点促使迈克尔不断的失去自己,被抛入更黑暗的境地。如果说在第一部《教父》中康妮的小孩在圣水的涤荡下完成洗礼,那迈克尔就同时在鲜血的洗礼下完成了由个人到教父的转变,如果他不这样做,那他的生命将成为另一罪恶的祭品,这就在本质上揭示了人类之间建立在权力之上的关系。《教父》通过这一个人物要表达的,其实是全人类的问题,个人是无助的,也是不能逃脱的,老教父说他终其一身奋斗的是拒绝成为大人物手中的玩偶,那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成为所谓的大人物,迈克尔同样遵循了这样一条轨迹,对个人来说的悲剧成为了唯一能生存下去的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孤独自然就是永远伴随个体心灵的一种状态了,这也是人在如此环境下还存在良知的唯一来源,这种孤独来源于个体与群体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中,人不可能因为融入群体而不孤独,因为融入群体的是本我,但自我永远都是潜在心灵中,默默地看着一切,这也是为什么人都是以个体存在的原因。自我受到来自群体的各种因素的挤压,面临着随时以牺牲自己换取平衡的境地。它唯一的支撑来自于人类的血缘关系,这是唯一一种纯自然的关系,一种面临现实困境时理想的出口,总是寄希望于后代,或是为自己所有的行为找到心灵的支撑,这是人类的美德之一,完完全全的无目的的自我牺牲只存在于这样一种关系之中。但是,当人失去了这最后的希望时,一切也就完全回到了黑暗的深渊,孤独又成为了永远萦绕于心灵中的不可逃避的状态。
  迈克尔从人到教父的转变过程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折射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呢?也许,人生的悲剧和人性的孤独,真的是人类的宿命。
或许您还会喜欢:
唐璜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苏格兰贵族。1788年1月23日出生于伦敦。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十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正规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等各种活动。 [点击阅读]
啤酒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赫邱里-波罗用欣赏的眼光有趣地打量着刚被引进办公室的这位小姐。她写给他的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求见他一面,没提任何别的事。信很简短,语气也很认真,唯有坚毅有力的字迹,可以看出这位卡拉-李马倩是个年轻活泼的女性。现在,他终于见到她本人了──高挑,苗条,二十出头。她是那种任何人都会忍不住多看一眼的女人,身上穿的衣服很昂贵,裁剪也很合宜。她的眉生得相当方正,鼻梁挺直而有个性,下巴坚毅果决。 [点击阅读]
四签名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歇洛克·福尔摩斯从壁炉台的角上拿下一瓶药水,再从一只整洁的山羊皮皮匣里取出皮下注射器来。他用白而有劲的长手指装好了精细的针头,卷起了他左臂的衬衫袖口。他沉思地对自己的肌肉发达、留有很多针孔痕迹的胳臂注视了一会儿,终于把针尖刺入肉中,推动小小的针心,然后躺在绒面的安乐椅里,满足地喘了一大口气。他这样的动作每天三次,几个月来我已经看惯了,但是心中总是不以为然。 [点击阅读]
在路上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1第一次遇到狄恩是在我与妻子分手后不久。那时我刚刚生了一场大病,对此我不想再提及了。不过它的确与那次令人烦恼、充满灾难性的离婚有关,当时我似乎觉得一切情感都已经死了。自从狄恩·莫里亚蒂闯入我的世界,你便可以称我的生活是“在路上”。在这之前,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梦想着要去西部,但只是在虚无缥缈地计划着,从没有付诸行动。狄恩这家伙是个最理想的旅伴,他就是在路上出生的。 [点击阅读]
复仇狂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1东京中野区哲学堂附近。七月二十八日,晚上九点一过,街上已没有行人了。仁科草介知道,自己身后有两个人越走越近,他们用醉醺醺的、含混不清的奇怪腔调喋喋不休地交谈着。“我醉了?总不犯法吧。呃……是吗?”其中一人声音含糊地说着,不知是对同伴,还是对仁科。仁科不由得苦笑了,看来这是个喝醉了酒脾气就不大好的家伙。两人步伐杂乱地从仁科身边擦过,霎时,仁科感到左肋下一阵剧痛,两支手同时被人按住。 [点击阅读]
夜城4·魔女回归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夜城里什么东西都有,从神圣的遗产到污秽的法器一应俱全。不过除非具有钢铁般的意志,不然我绝不推荐任何人参加夜城里举行的拍卖会。虽然大部分的人根本不敢在拍卖会中跟我抢标,不过我已经很久没有出席任何拍卖会了,因为每次我都会在标到真正想要的东西之前先标下一堆垃圾。有一次我意外标到了一张召唤妖精用的“普卡”,结果就出现了一只只有我才看得到的花花公子玩伴女郎,足足跟了我好几个月。 [点击阅读]
夜城8·非自然询问报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在夜城,黑夜永无止尽。这里是隐身于伦敦的黑暗魔法之心,美梦以各种型态现世,诱惑与救赎永远都在特卖。你可以在夜城中找到任何事物,只要对方没有抢先找上门来。火热的霓虹,深邃的黑暗,信用卡难以支付的罪恶,狂放的夜店,疯狂的音乐。换上你的舞鞋,舞动到血流如注为止。夜晚持续不断,欢乐永不止歇。随时都会有人手中握着印有你的名字的子弹。我名叫约翰·泰勒,是一名迷失灵魂、在诅咒之地寻求救赎的私家侦探。 [点击阅读]
夜城外传·影子瀑布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世界上存在着一座梦想前去等待死亡的城镇。一个恶梦得以结束,希望终得安歇的所在。所有故事找到结局,所有冒险迎向终点,所有迷失的灵魂都能迈入最后归宿的地方。从古至今,世界上一直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地方,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黑暗角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魔法的消逝,大部分的奇景都已不复见,而这类隐藏的角落也随之凋零。 [点击阅读]
大师与玛格丽特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暮春的莫斯科。这一天,太阳已经平西,却还热得出奇。此时,牧首①湖畔出现了两个男人。身材矮小的那个穿一身浅灰色夏季西装,膘肥体壮,光着秃头,手里郑重其事地托着顶相当昂贵的礼帽,脸刮得精光,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得出奇的角质黑框眼镜。另一个很年轻,宽肩膀,棕黄头发乱蓬蓬的,脑后歪戴一顶方格鸭舌帽,上身着方格布料翻领牛仔衫,下身是条皱巴巴的自西眼裤,脚上穿一双黑色平底鞋。 [点击阅读]
大象的证词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奥利弗夫人照着镜子。她自信地瞄了一眼壁炉架上的时钟,她知道它已经慢了二十分钟。然后她继续摆弄着自己的头发。奥利弗夫人坦率地承认,令她烦恼的是经常要改变发型。她差不多已把每种样式都试过了。她先梳了一个庄重的,把头发从四面向上卷得又松又高;接着又梳了一种迎风式的,把发绺往后梳,修饰得看上去很有学者风度,至少她希望如此。她已经试了绷紧的整齐的卷发,也试过一种很有艺术味道的凌乱的发型。 [点击阅读]
失去的胜利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前言1945年我曾经讯问过许多德国将领,他们一致的意见都是认为曼施坦因元帅已经被证明为他们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他们都希望他能出任陆军总司令。非常明显,他对于作战的可能性具有一种超人的敏感,对于作战的指导也同样精通,此外比起任何其他非装甲兵种出身的指挥官,他对于机械化部队的潜力,又都有较大的了解。总括言之,他具有军事天才。在战争的最初阶段中,他以一个参谋军官的身份,在幕后发挥出来一种伟大的影响。 [点击阅读]
尼罗河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2
摘要:01“林娜·黎吉薇”“这就是她!”三冠地主波纳比先生说道。他以肘轻轻触了同伴一下。两人同时睁大圆眼,微张嘴唇,看着眼前的景象。一辆巨型的猩红色罗斯·罗伊司恰恰停在当地邮局的正门口。车里跳出一位少女,她没有戴帽,身着一件式样简单大方的罩袍;发色金黄,个性坦率而专断;是美而敦—下渥德地区罕见的俏丽女郎。迈着快捷而令人生畏的步伐,她走进邮局。“这就是她!”波纳比先生又说了一遍。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