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教父 - 教父影评·婚礼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星期天闲着无事,又找出《教父》杀时间。没有看完全片,却把第一场戏(段落)看了两遍。
  然后还是叹服。如果说真的有个史上最牛B的电影开头,这个绝对当仁不让。
  像《教父》这种史诗电影,庞大的故事架构,纷杂的人物关系,众多的情节起点,都需要在第一幕中全部建立起来,为后面的叙述打下牢实的地基;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无限的空间,我觉得,只要能把相关的内容全部放进来不显臃肿,已经是相当的境界了;还能够在一个段落里,梳理得脉络分明、简繁有致,惟有大师的大手笔才能做到。
  为何这么多关联的细节,在科波拉手中一如庖丁解牛呢?
  归根结底,我觉得他在讲故事。
  讲故事,抛弃多余的技术手段,踏踏实实的讲故事,“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这种朴实无华,应该也是史诗所追求的气质之一吧。
  叙述始于包皮纳萨拉向教父柯利昂求助。由他的独白特写开始,镜头慢慢后退,出现教父的背影,他挥手示意身边的人给激愤中的包皮纳萨拉一杯酒。一个极尽平静的开场,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变焦镜头,后来在评论音轨里听科波拉提到这是后期处理做出来的效果,才想起这部电影诞生在七十年代初。
  这一段台词相当精彩。精彩之处首先在于形式,评论音轨里科波拉也特别提到了这一点,他说这是写剧本时根据别人的提议,特意加进去的,有意模仿了他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的《巴顿将军》中,电影由巴顿在美国国旗下一段冗长的演讲开场。
  内容上,这一段也包皮含了丰富的意象。首先由这个人物侧面交待了柯利昂家族的背景,在法律以外存在的规则制定者,一种追求公平的规则,以及家族所处的地位:制定者与执行者合二为一的身份。它点出了这个故事、或者故事所讲述的人所赖以生存的两种东西:一是规则,二是公平;这也是柯利昂安身立命的原则,故事其后的冲突就包皮含在这两个原则所构成的矛盾中。其次它交待了故事主题所包皮含的对比元素之一,美国梦。一个移民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转眼却发现一切并不如自己想象美好,他必须重新回到自己所抛弃了的世界中寻找慰籍。这个元素的存在,同样在柯里昂与迈克的父子关系中构成一个极重要的参照物。
  在其后的对话里,柯里昂由拒绝到应承,进退有据,完全掌控住对方,除了重新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尊重而非金钱)以外,也将报复纳入一个自认公平的范畴。这里还揭示了故事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生意。这是一段商人手腕尽显的讨价还价,这个精妙之处,在于柯里昂是在一个受限的前提下,成功地为自己争取到最大利益。
  这个限制由两部分完成,首先在对白中交待了这是柯里昂女儿大婚之日,随后通过柯里昂养子汤姆之口,交待了另一部分:西西里人在女儿结婚的日子里不会拒绝任何请求。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柯里昂必然会无条件答应包皮括包皮纳萨拉在内所有求助的要求,但即使处于这样被动的条件下,他还是能够争取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他的手腕由此可见一斑。在整个段落里,柯里昂依次见了四个人,除了一个是致谢外,另三个人全是求助。通过他面对这四个人不同的态度,对求助不同的处理、安排,他的形象已经跃然于纸上。

  这个段落细致的塑造柯里昂这一人物,在后面的故事中,通过他的遭遇,表达了故事所包皮含的悲剧性:“王”正在老去,“王”的威慑力在减弱,他坚持的原则也不再成为所有人的准则;将之扩散开来,一个时代正开始悄无声息的消逝;在这个大背景下,在这个充满转折的年代里,与之息息相关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历史,一些人走上了前台,另外一些人黯然逝去,或老死,或横死。这就是《教父》深沉魅力的根源,不仅是黑帮,也是跨越数代的家族史。
  故事由此转入交叉叙事,一边是柯里昂在室内接待求助的各色人等,另一边是外景中热闹的婚礼场面。两个场景里的光线是一个明显的对比,评论音轨里科波拉也证实了这一处理;他还特别提到了几个穿帮镜头。其实只要你注意了两个场景里用作对比的光线及其方向,就会很容易发现一个穿帮镜头的BUG,但另一个穿帮镜头却可以用剧情内容来解释通顺。
  注意这两个不同场景里,人物各自不同的出场,他们的位置和他们与柯里昂的关系、在家族中的位置,以及在故事中的位置。比如作为家族律师(军师)的汤姆与柯里昂长子桑尼,就与柯里昂出现在第一场戏里。而另一个儿子,弗雷多则在家庭合影时出现,起初并没有单独镜头给他,暗示了他在家族事业中的边缘地位。
  详细来看看科波拉如何交待柯里昂三个亲生儿子各自的形象以及性格。
  首先是桑尼,他在家族事业中处于重要地位。他与柯里昂同时出场,又一同在合影时出现;合影完后,又与柯里昂一同接待另一个黑道大佬巴西尼。这个镜头里,柯里昂与巴西尼占据画面中心,桑尼位于背景但面对镜头;其后是他与戴草帽女人的调情,然后与妻子交谈,对话表达了妻子的不满;然后是他带着两个手下来到院子外,那里有FBI正在抄下来宾的车牌,他极其不满又无可奈何,在密探的证件上吐口水泄愤,回屋时顺手夺下一个狗仔的相机,扔在地上,然后又扔下几张钞票;随后又抽空与戴草帽女人在二楼偷十情;当他再一次来到柯里昂身边时,被父亲责问,内容是与家庭、妻子有关的;这也是柯里昂最重视的关系。
  其次是弗雷多,他在家庭合影时第一次出现,但处于画面边缘;其后在父亲与巴西尼见面时出现,但处于画面边缘且背对镜头;直到迈克出现后他才在一次出现,并首次占据画面中心位置,借其与迈克的关系才首次得以强调,他对待迈克女友的态度也暴露出他的部分性格。
  最后是迈克,这是贯穿故事始终的头号角色。他的出现有别于所有人,科波拉用了抑扬的处理。首先,在家庭合影时,柯里昂因为他没有出现,拒绝照相;汤姆与桑尼的交谈暗示出迈克与他们在父亲心目不同的地位;然后是正式出场,带着女友凯,走进来,而柯里昂正从窗子里向外看;迈克与凯在一边坐下,他们俩谈话的内容先后涉及到路卡、强尼,此时迈克完全以一个旁观者、略带不屑的态度讲述他们与自己家庭、家人的关系;中途汤姆、弗雷多先后过来与迈克拥抱、打招呼。这场戏里并没有特别刻画迈克的性格,而是首先将他置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与桑尼的重要性、弗雷多的边缘性形成对照。

  在柯里昂的家庭中,除了上述三人外,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养子汤姆。这在他的出场时间、参与场次,与柯里昂的互动关系、迈克的侧面交待中都有体现,也有详细的人物塑造。再外扩散开来,角色就是柯里昂的妻子、女儿与女婿,他们都有较多的镜头交待,但没有细腻的刻画。这样的处理也颇有考量,因为他们将在故事里长时间存在,有充裕的空间来塑造他们,无需集中在开篇部分。
  在帮会里,另外两个重要角色:胖子克里曼沙、瘦子泰西欧也得到了同样多的镜头,并侧重于人物塑造,这与他们在以后的故事中所承担的责任、行为形成对比,同时也与柯里昂对他们的了解相呼应。再往外的就是克里曼沙的手下保利,除了得到单独的交待镜头外,也有简单的形象塑造。另一个重要角色是专程向柯里昂致谢的路卡,他得到了更多的镜头交待,通过多次重复同一对白就揭示了这一人物外强中干的特点;迈克向凯讲述路卡的故事是一个很巧妙的伏笔,他说出了柯里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给观众一个固定印象,但接下来在汤姆解决强尼的问题受阻后却使用了迥然不同的方法,差异化更进一步展示了柯里昂的力量所在,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在这两个关系圈以外,还有另外的两个关系圈。第一个关系圈的人物主要就是向教父求助的各色人等,既殡仪馆老板包皮纳萨拉、歌星强尼、蛋糕师,这个关系圈用来烘托柯里昂的教父形象,以及他处事的原则: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敌人,只有朋友,只有生意。最后的关系圈是柯里昂的社会势力,与政治人物的关系。这些人物并没有出场,完全通过侧面来表达,一是解决蛋糕师的难题时提及的非本区议员;二是汤姆看贺信时提及的议员、法官。这个关系圈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前一个关系圈形成强烈反差,也是柯里昂与迈克的父子关系中一个极重要的参照物。
  在这部电影里面,科波拉特别注意过场角色的重复出现。比如保利、摄影师这类人物,在人物关系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但科波拉还是巧妙赋予他们重要作用。比如在后面的情节里,保利在柯里昂被刺杀时还有多次出现;摄影师只出现了两场,但却侧面烘托了巴西尼的形象,他无意拍下巴西尼一桌人的时候,巴西尼让手下拿走了他的底片并撕烂,就揭示出巴西尼是一个谨慎而克制的人,他知道这是被柯里昂家族雇来的摄影师,所以没有进一步或者恶意的举动,这恰好与桑尼对待狗仔时的举动形成鲜明对比。即使完全从属于咖喱啡位置的蛋糕师,也有呼应的场次并为故事注入一丝难得的幽默感。在开场出现的包皮纳萨拉,更是在故事幕次更替时再次出场,作为柯里昂家族兴衰的重要见证,成为故事宿命感的重要注脚。

  在这个段落里,现在已经成功完成了故事架构的设定、相关人物的出场以及形象塑造,最后一个任务是为后续情节埋下线索。与处理前两者的巨细靡遗比较,科波拉处理这一任务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这个段落的最后部分,也就是强尼求助离开后,柯里昂询问汤姆是否还有未完的事情,汤姆说出与索拉索会谈的事情,柯里昂说等他从加州回来再讨论,汤姆惊讶自己从未有此行程,柯里昂说让他去解决强尼的麻烦。
  这里用了“三”的重复,能够表现出最大效果的最小次数。针对不同客人的求助,柯里昂视事件不同性质安排了相应的人去处理,这里安排汤姆亲自去办理强尼的事情,表现了他对汤姆的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强尼这个教子的重视。至此序幕的所有任务全部完成,这一段落也顺理成章的走到了尾声。
  最后的合影是一个暗喻,它代表着以“柯里昂王”为主导的家族最后的辉煌时刻,是这个家族走向衰亡的起点。
  回到开篇的话题,其实技术并非无用,摄影师戈登•威廉斯为这场戏也贡献良多,尤其是低调布光。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我看过的资料里说,拍《教父》时的科波拉还是个小角色,只是因为能够以较低成本拍片,才得到这次执导机会,而他自己起初对这个故事也不热衷,只是由于经济困境在卢卡斯的劝说下才接下这个工作。当原著小说出乎意料的畅销后,《教父》也得到派拉蒙的重视,科波拉就成为最无足轻重的角色。他说自己面临着随时被换掉的命运,最可能的接替者是伊利亚•卡赞,他被视为善于驾驭最难驾驭的马龙•白兰度的最合适人选,讽刺的是,当初极力推荐马龙•白兰度饰演教父的正是科波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据说剧组里所有人都不怎么鸟科波拉,其中自然包皮括了戈登•威廉斯。
  拍婚礼这个段落在派拉蒙的计划里只有两天时间,科波拉无法争取更多时间,只能因繁就简。这场戏里也充满了太多遗憾,这就是电影,一旦洗印,就无从更改,或许这也就是缺憾的魅力所在。但这丝毫也不影响这段戏的超强魅力,唯一的原因,只能是一个正确的时间,一个正确的人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关于这部电影,另两个名字必须提及,原著作者马里奥•普佐,他与科波拉一起改写了剧本,同时也是科波拉最坚定的支持者。另一个人是罗伯特•唐,他后来被派拉蒙邀请来改写剧本,奉献了片中极精彩的几场对手戏。这个人,据说无法驾驭结构,驾驭细节却拥有无人能及的天分。
或许您还会喜欢:
飘(乱世佳人)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2
摘要:生平简介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点击阅读]
别相信任何人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如果你怀疑,身边最亲近的人为你虚构了一个人生,你还能相信谁?你看到的世界,不是真实的,更何况是别人要你看的。20年来,克丽丝的记忆只能保持一天。每天早上醒来,她都会完全忘了昨天的事——包皮括她的身份、她的过往,甚至她爱的人。克丽丝的丈夫叫本,是她在这个世界里唯一的支柱,关于她生命中的一切,都只能由本告知。但是有一天,克丽丝找到了自己的日记,发现第一页赫然写着:不要相信本。 [点击阅读]
大卫·科波菲尔
作者:佚名
章节:75 人气:2
摘要:大卫·科波菲尔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他在母亲及女仆辟果提的照管下长大。不久,母亲改嫁,后父摩德斯通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辟果提的哥哥家里。辟果提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住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与收养的一对孤儿(他妹妹的女儿爱弥丽和他弟弟的儿子海穆)相依为命,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和睦的生活。 [点击阅读]
廊桥遗梦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廊桥遗梦》向我们描述了一段柏拉图式的经典爱情,再现了一段真挚的情感纠葛,是一部社会化和本地化思维很强的力作,《廊桥遗梦》之所以让人震惊,大概是它提出了爱情的本质问题之一——人们对于性爱的态度。 [点击阅读]
大西洋底来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0 人气:2
摘要:阴云密布,狂风怒号,滔天的大浪冲击着海岸。海草、杂鱼、各种水生物被涌上海滩,在狂风中飘滚、颤动。一道嶙峋的峭壁在海边耸起,俯视着无边无际的滔滔大洋。一条破木船搁浅在岸边,孤零零地忍受着风浪的抽打。船上写着几行日文。孤船的旁边,一条被海浪选到沙滩上的小鲨鱼,发出刺耳的哀叫。在任暴的风浪里,野生的海带漂忽不走,有些在海浪里起伏深沉,有些被刮到海滩上,任凭酷热的蒸腾。 [点击阅读]
巴黎圣母院英文版
作者:佚名
章节:78 人气:2
摘要: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点击阅读]
悲惨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65 人气:2
摘要:米里哀先生是法国南部的地区狄涅的主教。他是个七十五岁的老人,原出身于贵族,法国大革命后破落了。他学问渊博,生活俭朴,好善乐施。他把每年从zheng府那里领得的一万五千法郎薪俸,都捐献给当地的慈善事业。被人们称为卞福汝(意为“欢迎”)主教。米里哀先生认为自己活在世上“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来保护世人心灵的”。 [点击阅读]
丰饶之海
作者:佚名
章节:170 人气:2
摘要:同学们在学校里议论日俄战争的时候,松枝清显询问他的最要好的朋友本多繁邦是否还记得当年的事情。繁邦也是往事依稀,只是模模糊糊还记得被人带到门外看过庆祝胜利的提灯游行。战争结束那一年,他们都已经十一岁,清显觉得理应有更加鲜明的记忆。同学们津津乐道当年的情景,大抵都是从大人那里听来的,再添加一些自己隐约含糊的记忆罢了。松枝家族中,清显的两个叔叔就是在那场战争中阵亡的。祖母因此至今还享受遗属抚恤金。 [点击阅读]
乞力马扎罗的雪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3
摘要: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①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奇怪的是它一点也不痛,”他说。“你知道,开始的时候它就是这样。”“真是这样吗?”“千真万确。可我感到非常抱歉,这股气味准叫你受不了啦。”“别这么说!请你别这么说。 [点击阅读]
傲慢与偏见
作者:佚名
章节:70 人气:2
摘要: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点击阅读]
匹克威克外传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匹克威克派除却疑云,把黑暗化为耀眼的光明,使不朽的匹克威克的光荣事业的早期历史免于湮没,这第一线光辉,是检阅匹克威克社文献中如下的记载得来的;编者把这个记录呈献于读者之前,感到最大的荣幸,这证明了托付给他的浩瀚的文件的时候所具有的小心谨慎、孜孜不倦的勤勉和高超的眼力。一八二七年五月十二日。主席,匹克威克社永任副社长约瑟夫·史密格斯阁下。一致通过如下的决议。 [点击阅读]
地狱镇魂歌
作者:佚名
章节:93 人气:2
摘要:没有人知道创世之神是谁,但他(她)创造了整个世界,创造了神族和魔族,还有同时拥有两个种族力量但是却都没有两个种族强大的人族,也同时创造出了无数互相具有不同形态的异类族群,在把这些族群放置在他的力量所创造的领地中之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创世之神便离开了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任何人知道他的下落。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