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江南三部曲 - 第三部-春尽江南 第四章 夜与雾 8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8
  第二天,整整一个上午,端午都守候在电脑前。家玉没在QQ的界面上出现,也没有给他留下片言只字。
  好友栏目中唯一的图标,沉默而黯淡。
  又过了一天。情形依旧如此。
  那时,他已经从花家舍回到了鹤浦的家中。
  母亲和小魏匆匆返回梅城去了。明天是清明节,她要赶往乡下的长州,给她的第一位丈夫——那个据说是心灵手巧、百依百顺的小木匠扫墓。她以前从来不给谭功达扫墓,现在当然更不可能。父亲墓园的位置,停泊着一架已经报废的麦道82飞机。那是鹤浦在建的航空工业园的标志之一。父亲的坟墓和尸骨如今都不知了去向。不过,按照他生前一贯的理想和愿望,他的葬身之所为国家的航空工业腾出了位置,尽管尸骨无存,若是地下有灵,应该可以含笑九泉了吧。家玉当时就是这么劝他的。端午也只能这样去思考问题了。
  听母亲说,他在花家舍的这些天,家玉从外地打来了一个电话,她和若若磨叽了半天,最后,又让母亲听了电话。她的声音“听上去很不对头”。家玉劝她和小魏都搬到鹤浦来住。母亲旁敲侧击地问她,自己和小魏是住老房子呢,还是住唐宁湾?家玉说了句“随便”,就把电话挂了。

  充完电的手机上,被阻滞的短信信号“当当”的响个不停。短信一共有十二条之多。其中的一条是骗子发来的,通知他去法院取一张传票,并诱导他拨打咨询电话。端午当然不会打。另外的十一条,都是绿珠发来的。
  端午不知道她现在还在不在鹤浦。电话打过去,信号是通的,可很快就被人为地切断了。再打,电话就关了机。
  绿珠的生气完全可以理解。虽然他的内心十分愧疚,可眼下也实在没有多少心力去管她的事了。
  他在电脑上把这些天来和家玉的聊天记录反复看了许多遍,不祥的预感愈渐浓郁。最后,他的目光死死地盯住“上帝”两个字。他第一次体会到汉语中“心焦”这个词,是多么的传神而恰如其分。
  若若放学回来了。乌黑的笑脸上汗涔涔的。湿乎乎的头发一绺一绺的,紧贴在他的额头上。他把书包皮往地上一扔,把鞋脱得东一只西一只的。
  “快,给老屁妈打电话。”儿子似乎面有喜色。
  端午本来想把他搂过来抱一下,可儿子像只泥鳅似的,从他的腋下钻了过去,一头冲进了厕所。

  在最近一轮的模拟考试中他得了全班第一。数学和英语都是满分。另外,在刚刚结束的班会上,他被姜老师任命为班级的代理班长。他在马桶里叮叮咚咚地撒尿,还说了一句半文不白的话:
  “天助我也!”
  “班长不是戴思齐吗?怎么又让你代理?”隔着半开的厕所门,端午问儿子道。
  “她呀!狗屁了,冒泡了,王八戴上草帽了。”
  “别瞎说!”端午正色道,“你正经一点行不行?她到底怎么了?”
  “惨透了。她住院了。”儿子一边洗着脸,一边满不在乎地道。
  “什么病?”
  “睡不着觉。想死。”
  “怪不得。”端午小声地嘀咕了一句。
  今天早上去扔垃圾的时候,端午迎面碰上了“戴思齐的老娘”胡依薇,没说几句话,她的眼圈一红,扭头就走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
  “你说,戴思齐会不会很快出院?”儿子道。
  “我也不是大夫,怎么知道?”端午白了他一眼,“怎么了?你想她了?”
  若若和戴思齐从小一块儿长大。读到初中,也还是同桌。
  “想她干吗?我倒宁愿她永远不要出院。”

  “什么话!”端午吓了一跳,厉声吼道,“有你这么冷血的吗?你不会是担心她回来后,你的班长就当不成了吧?”
  “她的数学超强,尤其是奥数,成绩好得有点变态。她要是回来了,全班的同学就只有被虐的份儿!”
  儿子正在长个子,站在他面前,与自己只差半个头了。端午觉得,儿子的思维方式很有些问题,心态也很不健康,正想和他好好聊聊,若若已经拎着书包皮,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在关上房门之前,他把脑袋又伸了出来,对父亲嘱咐道:
  “七点之前,你别来打搅我!今天的作业巨多。”
  “那你让爸爸拥抱一下。”
  儿子很不情愿地与他抱了抱。
  “好了,好了。你这个老男人,色情狂。”他笑着,用力地推开了他,“嘭”的一声,把房门关上了。
  端午呆呆地站在儿子房门前,琢磨着儿子刚才“天助我也”那句话,心里无端地生出一点杞忧来:如果儿子这一代人到了自己的这个年龄,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他想给胡依薇打个电话。抓起听筒,想了想,又放下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字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 [点击阅读]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南方有嘉木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点击阅读]
国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画家李明溪看球赛的时候突然大笑起来,怎么也止不住。朱怀镜说他是不是疯了。平时李明溪在朱怀镜眼里跟疯子也没什么两样。当时朱怀镜并没有想到李明溪这狂放的笑声会无意间改变他的命运。那是国家女子篮球队来荆都市举行的一次表演赛,并不怎么隆重,门票却难得到手。李明溪也不是球迷,总是成天躲在美术学院那间小小画室里涂涂抹抹。所谓画室也就是他自己的蜗居。那天他突然想起很久没有见到朱怀镜了,就挂了电话去。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莫言《蛙》
作者:莫言
章节:68 人气:2
摘要:小说写到了“代孕”,代孕女陈眉(姑姑)原是很漂亮的女人,因为火灾毁坏了姣好的面容,最终决定用代孕的方式去帮助家里、帮助父亲渡过生活难关。莫言说,“我是用看似非常轻松的笔调在写非常残酷的事实。这事实中包皮皮含着重大的人性问题。孩子生下来被抱走后,陈眉面临着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当她决定‘我不要钱了,我要给我的孩子喂奶’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点击阅读]
铁梨花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关于《铁梨花》《铁梨花》是严歌苓改编自她的父亲——同样是著名作家的萧马老先生的作品,讲述的是在军阀混战动荡岁月里,一个出生在晋陕交界盗墓贼家的女儿铁梨花,从一个普通人家女儿、到军阀家的姨太太、再到誓死离家出走甘当单身妈妈的心路历程,演绎了一部爱恨情仇交织的女性传奇史诗。 [点击阅读]
夜谭十记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不负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赢得一个“洋翰林”的尊号,在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当我穿上黑袈裟样的学士服,戴上吊须绦的学士方帽,走上台去,从我们的校长手里领来一张金光灿烂的毕业证书,真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青云直路、鹏程万里了。 [点击阅读]
狼图腾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mdas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莫言《四十一炮》
作者:莫言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那是什么岁月?你几岁?云游四方、行踪不定、暂时寓居这废弃小庙的兰大和尚睁开眼睛,用一种听起来仿佛是从幽暗的地洞里传上来的声音,问我。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在农历七月的闷热天气里。那是1990年,大和尚,那时我十岁。我低声嘟哝着,用另外一种腔调,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两个繁华小城之间的一座五通神庙,据说是我们村的村长老兰的祖上出资修建。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