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江南三部曲 - 第一部 人面桃花 第三章 小东西 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觉醒来,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老虎听见小东西在楼下叫他。他看见小东西一边吃着馅饼,一边冲着墙壁撒尿。喜鹊在井边洗帐子。她赤着脚,高挽着裤腿,在一只大水盆里踩着帐子。
  “今天不用去放马了。”他下楼的时候,喜鹊对他说,“翠莲刚才来吩咐过了,你不用去了。”
  “怎么又不放了?”
  “山上的草都枯了,天凉了。”喜鹊说。
  “那马吃什么呢?”
  “喂豆饼呗。”喜鹊把盆里的帐子踩得鼓鼓囊囊的,“再说,那匹马饿死了,关你什么事,整天瞎凑热闹。”
  她的小腿白得发青,老虎没法把他的视野从那儿移开。
  吃过早饭,老虎问小东西想去哪里玩,小东西说:“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他还真不知道该去哪儿。
  大人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事,他的爹在账房里打算盘,夫人和隔壁的花二娘坐在天井里,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拣棉花,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闲话。她们把棉球剥开,去了壳,再把棉籽抠出来。黑黑的棉籽在桌上堆得很高。小东西歪在夫人身边,手里捏着一只棉球,夫人就丢下手里的活,把他搂在怀里。
  “等到这些棉花挑出来,我也该为自己做一件老衣了。”夫人说,她的眼泪又流出来了。
  “怎么好好的,又说这些不吉利的话。”花二娘道。
  夫人仍然是叹气。
  “什么是老衣?”他们来到屋外的池塘边,小东西忽然问他。
  “就是寿衣。”
  “那,寿衣是什么东西?”
  “死人穿的衣服。”老虎答道。
  “谁死了?”
  “没人死,”老虎抬头看天,“你外婆也就是这么说说罢了。”
  昨夜刮了一夜的风,天空蓝蓝的,又高又远。小东西说,他想去江边看船。
  到了秋天,河道和港汊变窄、变浅了,到处都是白白的茅穗。菖蒲裹了一层铁锈,毛茸茸的,有几个人在干涸的水塘中挖藕。
  他们来到渡口,看见舵工水金正在船上补帆。江面上没有风,太阳暖暖的。
  高彩霞坐在门前的一张木椅上,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脸上病恹恹的,嘴里却骂骂咧咧。她骂校长是臊狐狸精,不知她施了什么魔法,将她的儿子谭四给罩住了。
  听人说,高彩霞的病都是被她的儿子谭四气出来的。她的儿子谭四是个结巴,整天在普济学堂里转悠。和他爹水金一样,谭四也下得一手好棋。
  在普济,除了这对父子俩,没人会下棋。来船上跟他们下棋的人都是慕名而来的外地人。据说在梅城的知府大人还专门派人抬来大轿,接他们去衙门住过一段时间。可结巴谭四如今只陪校长下棋,吃住都在皂龙寺里,整年整月地不回船上住。用夫人的话来说,这结巴一看到秀米,两眼就发呆。
  高彩霞和水金都不搭理他们。小东西故意将水泼到水金身上,在船上爬上爬下,水金也不理他。小东西又用泥块砸他,水金也只是淡淡一笑而已。他在穿针引线的时候,怎么看都像个女人。别看水金不爱说话,人却绝顶聪明。他的心眼比网眼还多。校长那年引长江水灌溉农田,大堤崩塌,江水横溢,眼看普济就要成为渔乡泽国,全村老幼,哭声震天,校长脸都吓白了。那谭水金却不慌不忙地摇来一艘小船,凿漏了船底,一下就把江堤的缺口堵住了。
  两人在渡口玩了半天,渐渐也觉得无趣。这时候,小东西忽然扑闪着大眼睛对老虎说:“要不然,咱们还是去皂龙寺转转?”
  老虎知道他又在想他娘了。
  普济学堂的门前空空荡荡。门前的那座旧戏台已多年不唱戏了,长满了蒿草和茅穗。成群的蜻蜓在那儿飞来飞去。学堂的门紧紧地关着,透过门缝往里一瞧,里面全是人,热闹着呢。老虎看见那些不知从哪儿来的汉子打着赤膊,在院子里舞枪弄棒。他还看见有几个人在大榆树上,抓住一根绳子,用脚一蹬,蹭蹭蹭,用不了几步,就爬到树枝上了。小东西跪在地上,扒着门缝往里看,一动不动。
  “看到了吗?”老虎问他。
  “谁?”
  “你娘啊!”
  “我又不曾看她。”小东西道。

  话虽这么说,可小东西果然不好意思朝门里瞧了。他爬到门前的一只石狮子上,爬上去又溜下来。很快他就玩腻了。
  “咱们走吧。”他说。
  “可我们去哪儿呢?”老虎问他,再一次看看天。他觉得自己的心也像天一样阔大,空落落,没有一点依靠。
  就在这时,他听见村里传来了“嗡嗡”、“橐橐”的弹棉花的声音。老虎忽然想起昨晚看到的那个弹棉花的人,“要不,咱们去看人家弹棉花吧。”
  “可我们不知他在谁家呢。”
  “傻瓜,听听声音的方向,我们一会儿就找到了。”
  老虎原以为弹棉花的声音是从孟婆婆家传出来的,可到了门前,才发现不是。
  孟婆婆吸着水烟,穿着一件磨得发亮的皮皂衣,正和几个人在堂下打麻将。看到他们两个人走过来,孟婆婆就放下手里的牌,站起来朝他们招手。“过来,过来,小东西,过来。”孟婆婆笑嘻嘻地喊道。
  他们俩走进屋中,孟婆婆就捧出一把麻花给小东西,让他用衣服兜着。“可怜,可怜。”孟婆婆嘴里嘀咕着,仍坐到桌边打牌。“可怜,可怜。”那几个也跟着说,“这孩子可怜。”
  “你一根,我一根。”小东西说,递给老虎一只麻花。
  “那还剩下两根呢?”老虎说。
  “我们带回去给婆婆和喜鹊尝尝。”
  两人站在弄堂口,很快就将各自的麻花吃完了。老虎听见,弹棉花的声音是从孙姑娘家传出来的。在老虎来到普济之前,孙姑娘就被土匪弄死了,她爹孙老头很快就中了风,在床上挨了半年也一命归西。那处房子多年来一直闲着,从来不上锁。村里要是来个锡匠、木匠什么的手艺人,就在那落脚做活。
  说来也奇怪,当他们走到孙姑娘家门前的水塘边上时,弹棉花的声音突然消失了。
  “我刚才明明听见,声音是从那屋子里飘出来的,这会怎么没动静啦?”
  “我们过去瞧瞧不就得了。”小东西说,“可是可是——”
  “怎么啦?”
  小东西把那两根麻花左看右看,眼睛上下翻动,似乎在算账:“两根麻花,外婆一根,还剩下一根,是给喜鹊呢?还是给你爹宝琛呢?”
  “你说呢?”
  “给喜鹊吧,宝琛不高兴,要是给宝琛,喜鹊又不高兴。”
  “那怎么办?”
  “我看不如这样吧,谁也不给,我把它吃了吧。”小东西认真地说。
  “那你就吃了吧。”
  “那我真的吃了?”
  “吃吧。”老虎道。
  小东西不再犹豫,立刻咯嘣咯嘣地吃了起来。
  院子里静悄悄的,到处都是杂草。东边的一处厢房原先是灶屋,屋顶都坍陷了,屋门也已松坏,杂草把门槛都遮住了。院子的尽头是厅堂,门开着,院子里明亮的阳光使它看上去显得一片黝黯。两侧是卧室,各有一扇小窗,窗纸由红变白,残破不堪。草丛中有一架木犁,一座碾磨,都已朽损。
  老虎走进厅堂,看见屋子的正中用长凳支起两块门板。门板上堆满了棉花。
  弹棉花用的大弓就靠在墙上。
  屋子里到处是棉絮:梁上、瓦上、椽子上、墙上、油灯上哪儿哪儿都是。弹棉花的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
  “奇怪。”老虎讶异道,“刚刚还听到当当的声音,怎么这一会儿就没了人影呢?”他拨了拨弦,那大弓就发出“当”的一声,把小东西吓得一缩脖子。
  “人家吃饭去了吧。”小东西说。
  通往两边卧室的门,有一扇敞着,门楣上结着一张蜘蛛网。另一扇则关得严严的。老虎用手轻轻地推了一下,里面似乎上了闩。弹棉花的人说不定就在屋里,他想。可他在屋干什么呢?老虎用力在门上拍两下,嘴里喂喂地叫了两声,没有动静。
  “我有个主意。”小东西忽然道。
  “什么主意?”
  “干脆,我把最后这根也吃了吧!”他还惦记着那根麻花。
  “你不是说要留给婆婆吗?”
  “要是婆婆问起来,我们就说孟婆婆没给,你说行吗?”他问道。

  老虎笑了一下:“傻瓜,你不说,你婆婆怎么会问?”
  “那我就吃了。”小东西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手里的麻花。
  “吃吧,吃吧。”老虎不耐烦地朝他挥挥手。
  老虎看见,墙角有一张小四仙桌。桌上放着水烟壶,点烟用的卷纸,一只口罩,一碗凉茶,一把木榔头。
  榔头边上还有一方绿色的头巾,头巾上还搁着一个篦头发用的竹篦子。这头巾和篦子都是女人用的东西。他的心往下一沉,顺手拿起头巾和篦子,闻了闻,隐隐还有一阵香粉味。这头巾他好像在哪里见过,只是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了。
  他再次看了看那扇关着的房门,想了想,心咚咚地跳起来,难道这屋子里有一个女人?
  如果弹棉花的人也在里面,他们大白天闩着门干什么呢?
  “咱们走吧。”小东西已经吃完了麻花,正用舌头舔着手心的糖稀,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他们俩一前一后出了院子,老虎一边往外走,一边回过头来朝后面看。当他们走到孟婆婆家屋外的弄堂口的时候,又听见弹棉花的声音“嗡嗡橐橐”地响起来了。
  “真是见鬼了。”老虎忽然站住了,对小东西说,“我们刚走,他那里又弹上了,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干吗呢?”那房子里平常没有人住,哪来的女人用的篦子和头巾?那究竟是谁的东西?它怎么看上去那么眼熟?老虎跟在小东西身后,闷闷地往家走。当然他想得最多的还是子虚乌有的男女之事。他的眼前浮现出一个个女人的脸来。他甚至想重新回去看个究竟。
  “你说,”他紧走几步,赶上了小东西,扳着他的肩膀,喘着气,小声道,“你说,要是一男一女,大白天关在屋里,他们,他们会做什么呢?”
  “那还用问,日呗。”小东西道。
  他们走到家门口,看见一个佝偻着背的老婆子搀着两个孩子,正朝院子东张西望,“不错,就是这儿了。”
  老太太自语道。
  “你们找谁?”他们走到近前,小东西问道。
  老太太看了他一眼,不搭话,径直进了院子。
  他们一进院子,就扑通跪倒在天井的地上,号啕大哭起来,把正在收帐子的喜鹊吓得大喊大叫。
  中间的一位是个老太婆,头发花白,约有六七十岁,两边各跪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任凭宝琛怎么盘问,老太太只是号哭,并不答言。哭到后来,干脆就唱了起来。一边唱,一边用力拍打着地上的青石板,大把大把地擤出鼻涕,抹在了鞋帮上。夫人因见左邻右舍看热闹的人已经在院外探头探脑,就让宝琛先去把院门关上,然后对老太婆说:“老人家请起,有话进内屋慢慢说,我这里一头雾水,如何替你作主?”
  老人听夫人这么一说,哭得更响了。旁边那两个孩子都仰头看着她,似乎有些迷惑不解。细心的宝琛从她刚才的一大段唱词中已经听出了一个大概,就问道:“你说,谁坏了你的闺女?”
  老太婆这才止住了哭声,抬头看了看宝琛,道:“我这两个可怜的孩子,三天还不曾有一粒米下肚……”
  原来是想吃饭。
  夫人一看事情有了转机,赶忙吩咐喜鹊去灶下盛饭。这几个人,也由宝琛领着,来到厨下,围着一张小方桌坐了下来。
  “你刚才说,有人坏了你的闺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他们吃饭时,夫人问道。
  那老妇人头也不抬,只顾把饭往嘴里扒。过了半天,这才嘟嘟囔囔地来了一句:“我只知道他是普济人,嘴里镶着一颗金牙,是个杀猪的,并不知道他叫个什么名儿。”夫人朝宝琛看了一眼,自语道:“她说的,难道是大金牙?”
  宝琛点点头,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笑道:“老人家,你既是找大金牙,可算是找错门了。”
  “没错,”老妇人道,“等我再吃两口饭,再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与你听。”
  原来,这妇人住在长江对岸的长洲。她的儿子原是一个采药的,名唤蔡小六,去年夏天不慎从崖上摔下山涧死了。留下一个年轻的媳妇和一双儿女。这媳妇长得高挑白净,颇有一些姿色。守着几亩薄田,日子倒也能维持。没想到今年清明节——“清明这一天,我这媳妇去给那死鬼上坟,回来的时候天就快黑了,走到一处破窑的边上,不妨从树林里蹿出几个人来。我那可怜的媳妇当时就给吓瘫了。

  他们二话不说,就把她掳到破窑之中,几个人一直把她弄到天快亮才歇。可怜的孩子,早晨连走带爬,回到家中,就只剩下一口气了。
  我一看她身上的衣服都扯烂了,连奶子都包皮不住,就什么都明白了。我端碗水给她,她也不喝。抱着我只是哭,从大早上一直哭到天黑。末了,她摇摇头,对我说,娘啊,我可不想活了。我问她,是谁给弄的。她说是普济的,杀猪的,嘴里有一颗金牙,另外还有两个人,都不曾见过。说完又是哭。等到她哭够了,我就对她说,孩子啊,你果真要走那寻死的老路,娘也不能拦你,咱们做女人的,遇上这种事,到底只有一个死啊。
  古人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呢?被人打碎了牙,血只能往肚子里咽,再说了你这一走,留下我们祖孙三人,老的老,小的小,可怎么办呢?经我死劝活劝,她总算不提寻死这档事了。在床上静养了半个月,渐渐就下床干活了。要是事情就这样倒也罢了。可这个千刀万剐的大金牙,千不该,万不该,你不该自己把这件事往外说,你不该喝醉了酒,在长洲的舅家当众撒酒疯,说我做了谁家寡妇。几个人一齐做的,弄得那小婊子好不快活。消息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也传到了她娘家,我那短命的媳妇想要不死也不能了。可就是到了这个份儿上,她还是不想死啊。她回了一趟娘家,可她爹、她哥都躲着不见她,这分明也是要她死。
  到了大前天,她忽然穿戴整齐到我房中,说是跳井好呢?还是投缳好呢?我这时也不能劝她了,就说,都一样,反正都是个死。她就没有退路了。眼泪像个断了线的珍珠,抛落下来。
  “她说娘啊,我舍不得这两个孩子啊,我想事到如今,也只有把心横它一横了。我就对她说,千古艰难唯一死,咬咬牙就过去了。要说死,还是上吊好,不然,坏我一口井,我们老的老,小的小,到哪儿挑水喝?
  那时候,她的儿子跟我一块睡,在床上睡得正香,她就撩开被,在他的屁股上亲了十多口,出去了。她没有投井,也没上吊,而是去跳了崖了。“老人说完了这些,众人都不说话。喜鹊和夫人都在抹眼泪。过了半晌,宝琛才道:”既如此,你该是报官或者是找大金牙才是。“
  “菩萨他爹!”老人把手一拍,叫道,“我们一早上到普济来,就是去找大金牙的。他不在家,他老娘是一个瞎子,八十多岁了,她说大金牙是我儿子不错,他是个杀猪的也没错,可他已经两年多不回这个家了。
  卖肉剩下的骨头宁可喂狗,也不曾拿回一根,他眼中没我这个老娘。我也就当没生这个儿子,他是杀猪也好,杀人也罢,一概与老婆子无关。冤有头,债有主,你们既说是他糟蹋了你闺女,就应该去报官,跟我这个瞎子来计较,我就这么一把老骨头,你们要,就把它拿去拆了熬汤喝。
  “瞎子这番话说得我哑口无言。我从那瞎婆子家出来,走到村口,一时也没了主张,三个人哭成一团。
  我们正哭着,打南边来了一个挑粪的,他见我们哭得可怜,就卸下担子,打听缘由,我就把事情原原本本说与他听。他想了想就说,这大金牙如今也不卖肉了,整天在学堂里舞枪弄棒的,也不知是个什么道理。我说,既如此,我们就去学堂找他便了。他又拦住我道,学堂你也去不得。我问他为何去不得?他说,学堂里尽是些没头没脑的人。我说,读书人没头脑,难道像你我这样的泥腿子,才算有头有脑吗?他道,话不是这么说,三言两语跟你也说不明白。这挑粪的坐在粪担上半天不吱声。末了,他指点我们到这儿来计较计较。他说大金牙是你闺女的手下。那大金牙既是你闺女的手下,想必你闺女也是个杀猪卖肉的了?“
  一席话说得喜鹊扑哧而笑。
  “她要真是个卖肉的,倒也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分。”夫人瞪了喜鹊一眼,冷冷道。
或许您还会喜欢:
筑草为城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筑草为城》是一部学者化的艺术长卷,一部茶叶世家的兴衰史。王旭烽是十年心血一杯茶,果然是杯龙井极品。《筑草为城》为《茶之三部曲》第三部。故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至世纪末,描述杭家人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之后又迎来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杭家人经历各种考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顽强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精神。小说飘散出浓郁的茶文化浸润的气息。 [点击阅读]
纸醉金迷
作者:佚名
章节:72 人气:0
摘要:民国三十四年春季,黔南反攻成功。接着盟军在菲律宾的逐步进展,大家都相信"最后胜利必属于我"这句话,百分之百可以兑现。本来这张支票,已是在七年前所开的,反正是认为一张画饼,于今兑现有期了,那份儿乐观,比初接这张支票时候的忧疑心情,不知道相距几千万里,大后方是充满了一番喜气。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也有人在报上看到胜利消息频来,反是增加几分不快的。最显明的例子,就是游击商人。 [点击阅读]
罗兰小语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0
摘要:我流着泪写这些故事,为那把母“鸡”当做妈妈的孩子,为那被老师误解,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为我们这一代失去了的天伦之乐。什么时候不再看到被亏待而流泪的孩子呢?什么时候重拾我们的天伦之乐呢? [点击阅读]
美的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点击阅读]
致青春
作者:佚名
章节:179 人气:0
摘要:9月10日,南国的盛夏,烈日炎炎。大学新鲜人郑微憋红了一张脸,和出租车司机一起将她的两个大皮箱半拖半拽从车尾箱里卸了下来。她轻轻抬头用手背擦汗,透过树叶间隙直射下来的、耀眼的阳光让她眼前短暂的一黑,突然的高温让她有些不适应。她在牛仔裤的口袋里掏了掏,翻出了出门前妈妈给她备下的零钱,递给身边的出租车司机,笑眯眯地说道:“谢谢啊,叔叔。 [点击阅读]
花田半亩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这令我不但愀然,亦以肃然,遂起敬。 [点击阅读]
莫言《会唱歌的墙》
作者:莫言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第一次去青岛之前,实际上我已经对青岛很熟悉。距今三十年前,正是人民公社的鼎盛时期。全村人分成了几个小队,集中在一起劳动,虽然穷,但的确很欢乐。其中一个女的,名字叫做方兰花的,其夫在青岛当兵,开小吉普的,据说是海军的陆战队,穿灰色的军装,很是神气。青岛离我们家不远,这个当兵的经常开着小吉普回来,把方兰花拉去住。方兰花回来,与我们一起干活时,就把她在青岛见到的好光景、吃到的好东西说给我们听。 [点击阅读]
莫言《生死疲劳》
作者:莫言
章节:59 人气:0
摘要:《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 [点击阅读]
莫言《良心作证》
作者:莫言
章节:16 人气:0
摘要:这是一部美丽而又令人激动,乃至荡气回肠的小说,或者说,它是一部完全来自生活与时代的撼人写真。作家以其大手笔抒写了社会转型时期,关于人性和感情的裂变……在市委家属楼三层的一个大厅里,正进行着一场热闹的婚礼。阵阵喧闹声不时地从窗户里传出来,像一朵朵绚烂的焰火在空气里炸开。很多马路上的行人忍不住驻足倾听观望。大厅里面,周建设眼角眉梢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不停地应付着前来道喜的各色宾客。 [点击阅读]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作者:莫言
章节:6 人气:0
摘要: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层透明的露水。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队长披着夹袄,一手里拤着一块高粱面饼子,一手里捏着一棵剥皮的大葱,慢吞吞地朝着钟下走。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象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他拉动钟绳,钟锤撞击钟壁,"嘡嘡嘡"响成一片。 [点击阅读]
莫言《酒国》
作者:莫言
章节:20 人气:0
摘要:一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丁钩儿搭乘一辆拉煤的解放牌卡车到市郊的罗山煤矿进行一项特别调查。沿途,由于激烈思索,脑袋膨胀,那顶本来晃晃荡荡的五十八号咖啡色鸭舌帽竟紧紧地箍住了头颅。他很不舒服,把帽子揪下来,看到帽圈上沾着透亮的汗珠,嗅到帽子里散出来的热烘烘的油腻气味里混合着另外一种生冷气味。这气味很陌生,使他轻微恶心。他抬起手,捏住了喉头。临近煤矿时,黑色的路面坑坑洼洼,疾驰的卡车不得不把速度放慢。 [点击阅读]
许地山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0
摘要: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