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江南三部曲 - 第一部 人面桃花 第三章 小东西 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觉醒来,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老虎听见小东西在楼下叫他。他看见小东西一边吃着馅饼,一边冲着墙壁撒尿。喜鹊在井边洗帐子。她赤着脚,高挽着裤腿,在一只大水盆里踩着帐子。
  “今天不用去放马了。”他下楼的时候,喜鹊对他说,“翠莲刚才来吩咐过了,你不用去了。”
  “怎么又不放了?”
  “山上的草都枯了,天凉了。”喜鹊说。
  “那马吃什么呢?”
  “喂豆饼呗。”喜鹊把盆里的帐子踩得鼓鼓囊囊的,“再说,那匹马饿死了,关你什么事,整天瞎凑热闹。”
  她的小腿白得发青,老虎没法把他的视野从那儿移开。
  吃过早饭,老虎问小东西想去哪里玩,小东西说:“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他还真不知道该去哪儿。
  大人们都在忙着自己的事,他的爹在账房里打算盘,夫人和隔壁的花二娘坐在天井里,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拣棉花,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闲话。她们把棉球剥开,去了壳,再把棉籽抠出来。黑黑的棉籽在桌上堆得很高。小东西歪在夫人身边,手里捏着一只棉球,夫人就丢下手里的活,把他搂在怀里。
  “等到这些棉花挑出来,我也该为自己做一件老衣了。”夫人说,她的眼泪又流出来了。
  “怎么好好的,又说这些不吉利的话。”花二娘道。
  夫人仍然是叹气。
  “什么是老衣?”他们来到屋外的池塘边,小东西忽然问他。
  “就是寿衣。”
  “那,寿衣是什么东西?”
  “死人穿的衣服。”老虎答道。
  “谁死了?”
  “没人死,”老虎抬头看天,“你外婆也就是这么说说罢了。”
  昨夜刮了一夜的风,天空蓝蓝的,又高又远。小东西说,他想去江边看船。
  到了秋天,河道和港汊变窄、变浅了,到处都是白白的茅穗。菖蒲裹了一层铁锈,毛茸茸的,有几个人在干涸的水塘中挖藕。
  他们来到渡口,看见舵工水金正在船上补帆。江面上没有风,太阳暖暖的。
  高彩霞坐在门前的一张木椅上,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脸上病恹恹的,嘴里却骂骂咧咧。她骂校长是臊狐狸精,不知她施了什么魔法,将她的儿子谭四给罩住了。
  听人说,高彩霞的病都是被她的儿子谭四气出来的。她的儿子谭四是个结巴,整天在普济学堂里转悠。和他爹水金一样,谭四也下得一手好棋。
  在普济,除了这对父子俩,没人会下棋。来船上跟他们下棋的人都是慕名而来的外地人。据说在梅城的知府大人还专门派人抬来大轿,接他们去衙门住过一段时间。可结巴谭四如今只陪校长下棋,吃住都在皂龙寺里,整年整月地不回船上住。用夫人的话来说,这结巴一看到秀米,两眼就发呆。
  高彩霞和水金都不搭理他们。小东西故意将水泼到水金身上,在船上爬上爬下,水金也不理他。小东西又用泥块砸他,水金也只是淡淡一笑而已。他在穿针引线的时候,怎么看都像个女人。别看水金不爱说话,人却绝顶聪明。他的心眼比网眼还多。校长那年引长江水灌溉农田,大堤崩塌,江水横溢,眼看普济就要成为渔乡泽国,全村老幼,哭声震天,校长脸都吓白了。那谭水金却不慌不忙地摇来一艘小船,凿漏了船底,一下就把江堤的缺口堵住了。
  两人在渡口玩了半天,渐渐也觉得无趣。这时候,小东西忽然扑闪着大眼睛对老虎说:“要不然,咱们还是去皂龙寺转转?”
  老虎知道他又在想他娘了。
  普济学堂的门前空空荡荡。门前的那座旧戏台已多年不唱戏了,长满了蒿草和茅穗。成群的蜻蜓在那儿飞来飞去。学堂的门紧紧地关着,透过门缝往里一瞧,里面全是人,热闹着呢。老虎看见那些不知从哪儿来的汉子打着赤膊,在院子里舞枪弄棒。他还看见有几个人在大榆树上,抓住一根绳子,用脚一蹬,蹭蹭蹭,用不了几步,就爬到树枝上了。小东西跪在地上,扒着门缝往里看,一动不动。
  “看到了吗?”老虎问他。
  “谁?”
  “你娘啊!”
  “我又不曾看她。”小东西道。

  话虽这么说,可小东西果然不好意思朝门里瞧了。他爬到门前的一只石狮子上,爬上去又溜下来。很快他就玩腻了。
  “咱们走吧。”他说。
  “可我们去哪儿呢?”老虎问他,再一次看看天。他觉得自己的心也像天一样阔大,空落落,没有一点依靠。
  就在这时,他听见村里传来了“嗡嗡”、“橐橐”的弹棉花的声音。老虎忽然想起昨晚看到的那个弹棉花的人,“要不,咱们去看人家弹棉花吧。”
  “可我们不知他在谁家呢。”
  “傻瓜,听听声音的方向,我们一会儿就找到了。”
  老虎原以为弹棉花的声音是从孟婆婆家传出来的,可到了门前,才发现不是。
  孟婆婆吸着水烟,穿着一件磨得发亮的皮皂衣,正和几个人在堂下打麻将。看到他们两个人走过来,孟婆婆就放下手里的牌,站起来朝他们招手。“过来,过来,小东西,过来。”孟婆婆笑嘻嘻地喊道。
  他们俩走进屋中,孟婆婆就捧出一把麻花给小东西,让他用衣服兜着。“可怜,可怜。”孟婆婆嘴里嘀咕着,仍坐到桌边打牌。“可怜,可怜。”那几个也跟着说,“这孩子可怜。”
  “你一根,我一根。”小东西说,递给老虎一只麻花。
  “那还剩下两根呢?”老虎说。
  “我们带回去给婆婆和喜鹊尝尝。”
  两人站在弄堂口,很快就将各自的麻花吃完了。老虎听见,弹棉花的声音是从孙姑娘家传出来的。在老虎来到普济之前,孙姑娘就被土匪弄死了,她爹孙老头很快就中了风,在床上挨了半年也一命归西。那处房子多年来一直闲着,从来不上锁。村里要是来个锡匠、木匠什么的手艺人,就在那落脚做活。
  说来也奇怪,当他们走到孙姑娘家门前的水塘边上时,弹棉花的声音突然消失了。
  “我刚才明明听见,声音是从那屋子里飘出来的,这会怎么没动静啦?”
  “我们过去瞧瞧不就得了。”小东西说,“可是可是——”
  “怎么啦?”
  小东西把那两根麻花左看右看,眼睛上下翻动,似乎在算账:“两根麻花,外婆一根,还剩下一根,是给喜鹊呢?还是给你爹宝琛呢?”
  “你说呢?”
  “给喜鹊吧,宝琛不高兴,要是给宝琛,喜鹊又不高兴。”
  “那怎么办?”
  “我看不如这样吧,谁也不给,我把它吃了吧。”小东西认真地说。
  “那你就吃了吧。”
  “那我真的吃了?”
  “吃吧。”老虎道。
  小东西不再犹豫,立刻咯嘣咯嘣地吃了起来。
  院子里静悄悄的,到处都是杂草。东边的一处厢房原先是灶屋,屋顶都坍陷了,屋门也已松坏,杂草把门槛都遮住了。院子的尽头是厅堂,门开着,院子里明亮的阳光使它看上去显得一片黝黯。两侧是卧室,各有一扇小窗,窗纸由红变白,残破不堪。草丛中有一架木犁,一座碾磨,都已朽损。
  老虎走进厅堂,看见屋子的正中用长凳支起两块门板。门板上堆满了棉花。
  弹棉花用的大弓就靠在墙上。
  屋子里到处是棉絮:梁上、瓦上、椽子上、墙上、油灯上哪儿哪儿都是。弹棉花的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
  “奇怪。”老虎讶异道,“刚刚还听到当当的声音,怎么这一会儿就没了人影呢?”他拨了拨弦,那大弓就发出“当”的一声,把小东西吓得一缩脖子。
  “人家吃饭去了吧。”小东西说。
  通往两边卧室的门,有一扇敞着,门楣上结着一张蜘蛛网。另一扇则关得严严的。老虎用手轻轻地推了一下,里面似乎上了闩。弹棉花的人说不定就在屋里,他想。可他在屋干什么呢?老虎用力在门上拍两下,嘴里喂喂地叫了两声,没有动静。
  “我有个主意。”小东西忽然道。
  “什么主意?”
  “干脆,我把最后这根也吃了吧!”他还惦记着那根麻花。
  “你不是说要留给婆婆吗?”
  “要是婆婆问起来,我们就说孟婆婆没给,你说行吗?”他问道。

  老虎笑了一下:“傻瓜,你不说,你婆婆怎么会问?”
  “那我就吃了。”小东西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手里的麻花。
  “吃吧,吃吧。”老虎不耐烦地朝他挥挥手。
  老虎看见,墙角有一张小四仙桌。桌上放着水烟壶,点烟用的卷纸,一只口罩,一碗凉茶,一把木榔头。
  榔头边上还有一方绿色的头巾,头巾上还搁着一个篦头发用的竹篦子。这头巾和篦子都是女人用的东西。他的心往下一沉,顺手拿起头巾和篦子,闻了闻,隐隐还有一阵香粉味。这头巾他好像在哪里见过,只是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了。
  他再次看了看那扇关着的房门,想了想,心咚咚地跳起来,难道这屋子里有一个女人?
  如果弹棉花的人也在里面,他们大白天闩着门干什么呢?
  “咱们走吧。”小东西已经吃完了麻花,正用舌头舔着手心的糖稀,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他们俩一前一后出了院子,老虎一边往外走,一边回过头来朝后面看。当他们走到孟婆婆家屋外的弄堂口的时候,又听见弹棉花的声音“嗡嗡橐橐”地响起来了。
  “真是见鬼了。”老虎忽然站住了,对小东西说,“我们刚走,他那里又弹上了,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干吗呢?”那房子里平常没有人住,哪来的女人用的篦子和头巾?那究竟是谁的东西?它怎么看上去那么眼熟?老虎跟在小东西身后,闷闷地往家走。当然他想得最多的还是子虚乌有的男女之事。他的眼前浮现出一个个女人的脸来。他甚至想重新回去看个究竟。
  “你说,”他紧走几步,赶上了小东西,扳着他的肩膀,喘着气,小声道,“你说,要是一男一女,大白天关在屋里,他们,他们会做什么呢?”
  “那还用问,日呗。”小东西道。
  他们走到家门口,看见一个佝偻着背的老婆子搀着两个孩子,正朝院子东张西望,“不错,就是这儿了。”
  老太太自语道。
  “你们找谁?”他们走到近前,小东西问道。
  老太太看了他一眼,不搭话,径直进了院子。
  他们一进院子,就扑通跪倒在天井的地上,号啕大哭起来,把正在收帐子的喜鹊吓得大喊大叫。
  中间的一位是个老太婆,头发花白,约有六七十岁,两边各跪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任凭宝琛怎么盘问,老太太只是号哭,并不答言。哭到后来,干脆就唱了起来。一边唱,一边用力拍打着地上的青石板,大把大把地擤出鼻涕,抹在了鞋帮上。夫人因见左邻右舍看热闹的人已经在院外探头探脑,就让宝琛先去把院门关上,然后对老太婆说:“老人家请起,有话进内屋慢慢说,我这里一头雾水,如何替你作主?”
  老人听夫人这么一说,哭得更响了。旁边那两个孩子都仰头看着她,似乎有些迷惑不解。细心的宝琛从她刚才的一大段唱词中已经听出了一个大概,就问道:“你说,谁坏了你的闺女?”
  老太婆这才止住了哭声,抬头看了看宝琛,道:“我这两个可怜的孩子,三天还不曾有一粒米下肚……”
  原来是想吃饭。
  夫人一看事情有了转机,赶忙吩咐喜鹊去灶下盛饭。这几个人,也由宝琛领着,来到厨下,围着一张小方桌坐了下来。
  “你刚才说,有人坏了你的闺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他们吃饭时,夫人问道。
  那老妇人头也不抬,只顾把饭往嘴里扒。过了半天,这才嘟嘟囔囔地来了一句:“我只知道他是普济人,嘴里镶着一颗金牙,是个杀猪的,并不知道他叫个什么名儿。”夫人朝宝琛看了一眼,自语道:“她说的,难道是大金牙?”
  宝琛点点头,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笑道:“老人家,你既是找大金牙,可算是找错门了。”
  “没错,”老妇人道,“等我再吃两口饭,再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与你听。”
  原来,这妇人住在长江对岸的长洲。她的儿子原是一个采药的,名唤蔡小六,去年夏天不慎从崖上摔下山涧死了。留下一个年轻的媳妇和一双儿女。这媳妇长得高挑白净,颇有一些姿色。守着几亩薄田,日子倒也能维持。没想到今年清明节——“清明这一天,我这媳妇去给那死鬼上坟,回来的时候天就快黑了,走到一处破窑的边上,不妨从树林里蹿出几个人来。我那可怜的媳妇当时就给吓瘫了。

  他们二话不说,就把她掳到破窑之中,几个人一直把她弄到天快亮才歇。可怜的孩子,早晨连走带爬,回到家中,就只剩下一口气了。
  我一看她身上的衣服都扯烂了,连奶子都包皮不住,就什么都明白了。我端碗水给她,她也不喝。抱着我只是哭,从大早上一直哭到天黑。末了,她摇摇头,对我说,娘啊,我可不想活了。我问她,是谁给弄的。她说是普济的,杀猪的,嘴里有一颗金牙,另外还有两个人,都不曾见过。说完又是哭。等到她哭够了,我就对她说,孩子啊,你果真要走那寻死的老路,娘也不能拦你,咱们做女人的,遇上这种事,到底只有一个死啊。
  古人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呢?被人打碎了牙,血只能往肚子里咽,再说了你这一走,留下我们祖孙三人,老的老,小的小,可怎么办呢?经我死劝活劝,她总算不提寻死这档事了。在床上静养了半个月,渐渐就下床干活了。要是事情就这样倒也罢了。可这个千刀万剐的大金牙,千不该,万不该,你不该自己把这件事往外说,你不该喝醉了酒,在长洲的舅家当众撒酒疯,说我做了谁家寡妇。几个人一齐做的,弄得那小婊子好不快活。消息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也传到了她娘家,我那短命的媳妇想要不死也不能了。可就是到了这个份儿上,她还是不想死啊。她回了一趟娘家,可她爹、她哥都躲着不见她,这分明也是要她死。
  到了大前天,她忽然穿戴整齐到我房中,说是跳井好呢?还是投缳好呢?我这时也不能劝她了,就说,都一样,反正都是个死。她就没有退路了。眼泪像个断了线的珍珠,抛落下来。
  “她说娘啊,我舍不得这两个孩子啊,我想事到如今,也只有把心横它一横了。我就对她说,千古艰难唯一死,咬咬牙就过去了。要说死,还是上吊好,不然,坏我一口井,我们老的老,小的小,到哪儿挑水喝?
  那时候,她的儿子跟我一块睡,在床上睡得正香,她就撩开被,在他的屁股上亲了十多口,出去了。她没有投井,也没上吊,而是去跳了崖了。“老人说完了这些,众人都不说话。喜鹊和夫人都在抹眼泪。过了半晌,宝琛才道:”既如此,你该是报官或者是找大金牙才是。“
  “菩萨他爹!”老人把手一拍,叫道,“我们一早上到普济来,就是去找大金牙的。他不在家,他老娘是一个瞎子,八十多岁了,她说大金牙是我儿子不错,他是个杀猪的也没错,可他已经两年多不回这个家了。
  卖肉剩下的骨头宁可喂狗,也不曾拿回一根,他眼中没我这个老娘。我也就当没生这个儿子,他是杀猪也好,杀人也罢,一概与老婆子无关。冤有头,债有主,你们既说是他糟蹋了你闺女,就应该去报官,跟我这个瞎子来计较,我就这么一把老骨头,你们要,就把它拿去拆了熬汤喝。
  “瞎子这番话说得我哑口无言。我从那瞎婆子家出来,走到村口,一时也没了主张,三个人哭成一团。
  我们正哭着,打南边来了一个挑粪的,他见我们哭得可怜,就卸下担子,打听缘由,我就把事情原原本本说与他听。他想了想就说,这大金牙如今也不卖肉了,整天在学堂里舞枪弄棒的,也不知是个什么道理。我说,既如此,我们就去学堂找他便了。他又拦住我道,学堂你也去不得。我问他为何去不得?他说,学堂里尽是些没头没脑的人。我说,读书人没头脑,难道像你我这样的泥腿子,才算有头有脑吗?他道,话不是这么说,三言两语跟你也说不明白。这挑粪的坐在粪担上半天不吱声。末了,他指点我们到这儿来计较计较。他说大金牙是你闺女的手下。那大金牙既是你闺女的手下,想必你闺女也是个杀猪卖肉的了?“
  一席话说得喜鹊扑哧而笑。
  “她要真是个卖肉的,倒也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分。”夫人瞪了喜鹊一眼,冷冷道。
或许您还会喜欢: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作者:佚名
章节:61 人气:2
摘要:内容概要:2012年,和于丹一起,重温最美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点击阅读]
悟空传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3
摘要:今何在,出生年月,一九七八年六月。被《中国图书商报》誉为内地网络文学第一人,主要作品《悟空传》《若星汉天空》《九州:羽传说》。做过网站管理、游戏策划、影视编剧。现为自己与朋友联合设计的大型虚拟幻想世界《九州》的小说出版、网站运行及游戏改编而努力中。今何在。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3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中国现代散文
作者:佚名
章节:294 人气:2
摘要:熟悉上海掌故的人,大概都知道城隍庙是中国的城隍,外国的资本。城隍庙是外国人拿出钱来建筑,而让中国人去烧香敬佛。到那里去的人,每天总是很多很多,目的也各自不同。有的带了子女,买了香烛,到菩萨面前求财乞福。有的却因为那里是一个百货杂陈,价钱特别公道的地方,去买便宜货。还有的,可说是闲得无聊,跑去散散心,喝喝茶,抽抽烟,吃吃瓜子。 [点击阅读]
莫言《红高粱家族》
作者:莫言
章节:60 人气:2
摘要: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十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点击阅读]
王跃文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5
摘要:刘茁松身居湖南的王跃文在文坛一跃而起,使我想起鲁迅“文坛无须悲观”的预言。多年前我也曾在刊物做当代文学编辑,编着编着,就有点像鲁迅看当年的“城头变换大王旗”似的,渐渐地有点“颓唐起来”了。近年来有缘埋头一项等身的古籍整理,与当代文学可说是分道扬镳啦。因此,当我在书店发现与我工作地仅一湘之隔的王跃文在长江黄河两河之隔的北京出了长篇小说《国画》,并且已在全国各地形成洛阳纸贵之势,我是惊讶惊叹又惊喜的。 [点击阅读]
老农民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3
摘要:第一章打春一百,拿镰割麦。老天爷真怪,1948年的春脖子特别长,立春都快三个月了,紧靠黄河北岸的麦香村,村头的老槐树早已经满头翠绿,可地里的麦子才甩齐穗儿,还没有灌满浆。青黄不接啊,庄户人一个个黄皮寡瘦。可是,肚子里即使没有干货,也挡不住有人�〖堋R淮笤纾�雾气还没有散尽,外号“牛三鞭”的牛占山和外号“老驴子”的杨连地就来到黄河滩上较起劲儿来。 [点击阅读]
中国在梁庄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姦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中国在梁庄》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 [点击阅读]
万物生长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3
摘要:我在洗车酒吧遇见秋水,第一印象是他的眼睛亮得不寻常。洗车是我常去的酒吧之一。洗车在工人体育场东门靠南一点,原来真的是一个洗车的地方。等着洗车的人想坐坐,喝点什么,聊聊,后来就有了洗车酒吧。如果从工体东路过去,要上座桥,过一条水渠,穿一片柏树林子,挺深的。酒吧用红砖和原木搭在原来洗车房的旁边,洗车房现在还接洗车的活。 [点击阅读]
金拇指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3
摘要:当被我经历过一万七千五百多次的清晨又一次光临我时,我着实感到厌倦。我睁开眼睛,预看上帝分配给我的属于我的这一天,我不知道怎打发它。前些年的某天,当我从一张报纸上看到“雷同”这个词时,我马上想到了人生的每一天。世上还有比人生的每一天更雷同的事吗?那张报纸上说,雷同是杀害艺术品的刽子手。照此推论.雷同的生活就成了杀害人生的刽子手。 [点击阅读]
沉从文《边城》
作者:沉从文
章节:25 人气:3
摘要:内容简介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点击阅读]
红顶商人胡雪岩
作者:佚名
章节:83 人气:2
摘要:在清朝咸丰七年,英商麦加利银行设分行于上海以前,全国金融事业,为两个集团所掌握,商业上的术语称为“帮”,北方是山西帮,南方地宁绍帮,所业虽同,其名则异,大致前者称为“票号”,后者称是“钱庄”。山西帮又分为祁、太,平三帮,祁县、太谷、平遥,而始创票号者,为平遥人雷履泰。他最初受雇于同县李姓,在天津主持一定颜料铺,招牌叫做“日升昌”,其时大约在乾隆末年。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