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将军的女儿 - 第01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这个座位有人吗?”我向独自坐在酒吧休息室里的那位年轻而有魅力的女士问道。
  她正在看报,抬头看了我一眼,但没有回答。我在她对面坐了下来,把我的啤酒放在两人之间的桌子上。她又看起报来,并慢慢喝着波旁威士忌①和可口可乐混合的饮料。我又问她:“你经常来这儿吗?”
  ①这是原产于美国肯塔基州波旁的一种主要用玉米酿制的威士忌酒。
  “走开。”
  “你的暗号是什么?”
  “别捣乱。”
  “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你。”
  “没有。”
  “见过。在布鲁塞尔的北约组织总部,在一次鸡尾酒会上。”
  “也许你说得对。”她勉强承认了,“当时你喝得大醉,都吐到盛混合饮料的那个大杯里了。”
  “这世界太小了。”我说。的确太小了。现在正坐在我对面的这个女士名叫辛西娅-森希尔。她并非我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熟人,实际上,像人们所说的,我们曾经有过很深的交往。显然是她不愿意记起那许多往事。我说:“是你吐了。当时我告诉你,波旁威士忌跟可口可乐混合对你的胃没有好处。”
  “是你对我的胃没有好处。”
  凭她这态度,你就知道过去是我遗弃了她。
  我们正坐在佐治亚州哈德雷堡军官俱乐部酒吧的休息室里。此时正是欢乐时刻,除了我们俩,大家似乎都很快活。我身着一套蓝色的便装,辛西娅穿的是粉红色的针织礼服,非常漂亮,使她那被阳光晒成棕褐色的皮肤,红褐色的头发,淡褐色的眼睛和那令人难忘的体型更加迷人。我又问道:“你是来这儿执行任务的吗?”
  “我无暇谈论此事。”
  “你住在哪儿?”
  没有回答。
  “你要在这儿住多久?”
  她又看起报纸来。
  “你真的嫁给那个你把他当配角的人啦?”
  她放下手中的报纸,两眼直盯着我说:“那会儿我是把你当做配角,我和他已经订了婚。”
  “那好啊。你们俩现在还只是订了婚吗?”
  “这跟你无关。”
  “可能有关。”
  “今生是不可能了。”她郑重地告诉我,然后又拿起报纸看了起来。
  我在她手上没有看到订婚戒指,也没有看到结婚戒指,不过干我们这行的这些迹象不一定具有真实意义。这是我在布鲁塞尔得到的教训。
  说起来,辛西娅-森希尔现在已接近30,而我刚40出头,所以我俩谈情说爱并不像从5月到11月的差距那么大,而是更像从5月到9月,也许是到8月那么相近。
  我和辛西娅在欧洲住了一年时间。她的未婚夫是特种部队的少校,当时驻扎在巴拿马。军事生活使各种关系都很不协调,为了捍卫西方文明,人们都变得像头上长了角。
  在这次巧遇之前,我和辛西娅已有一年多没见面了。那次分别的情景只能用“糟透了”三个字来形容。很显然,我们两人都做得不好,我一直痛心不已,而她也一直怒气未消。那位被她背叛了的未婚夫看起来也十分烦恼,记得我最后一次在布鲁塞尔见到他时,他手里还握着手枪呢。

  哈德雷堡的军官俱乐部,其建筑风格有些像西班牙式的,又有几分像摩尔人的建筑。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我一下子想起了《卡萨布兰卡》①,于是一句讥讽的话脱口而出:“世界上那么多酒吧她不去,偏偏走进了我这个。”
  ①摩洛哥港口城市,也叫达尔贝达,此处是一部爱情故事片的片名,下文那句讥讽话是影片中男主角说的。
  她也许没听见我的话,也许是她心情不好,不乐意听,她眼睛一直没离开那张《星条旗报》。这种报纸一般没有人读,至少在公共场合是这样。但辛西娅有一点假道学。她不像当过几年兵的男性军人那样玩世不恭,那样颓废厌世,而是像一个热情、忠诚,有献身精神的战士。“心里充满了激情、嫉妒和仇恨,”我这么提示了一下。
  辛西娅说:“你走开,保罗。”
  “对不起,我破坏了你的一生。”我诚恳地说。
  “你连破坏我的一天都不可能。”
  “可你伤透了我的心。”我更加诚恳地说。
  “我还想掐断你的脖子呢。”她说。话中充满了真正的狂热。
  看得出,我的话在她心中激起了某种感情,但我不敢肯定那是激情。我记起了一首诗,我们俩亲近的时刻,我经常小声念给她听。我现在靠近她用柔和的声音念道:“只有辛西娅能照亮我的双目,只有辛西娅能愉悦我的双耳,只有辛西娅才能占据我的心。为了辛西娅,我已经放弃了一切财富;只要辛西娅高兴,我愿为她牺牲。”
  “很好。死了就好。”她站起身毫不犹豫地走开了。
  “再弹一遍吧,萨姆。”①我把啤酒喝完,站起来,向吧台走去。
  ①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一句台词。
  我羞愧地侧身走向长长的吧台,那里全是些颇有生活阅历的男人。有些人胸前挂满了勋章或步兵战斗奖章;有些人身佩着参加朝鲜、越南、格林纳达、巴拿马和海湾战争得来的绶带。我的右边是一位头发灰白的陆军上校,他对我说:“孩子,战争就是地狱,但地狱里没有像受到一个女人的轻蔑那样令人愤怒的事情。”
  “阿门。”
  “全部情况我从吧台里的镜子中都看到了。”他告诉我。
  “吧台的镜子都很有意思。”我回答说。
  “是啊。”实际上,现在他正从镜子里研究我呢。看到我的便服时,他问我:“你退伍了?”
  “是的。”其实,我还没退。
  他跟我谈起了他对女军人的看法——她们得蹲着小便,要是带着野外作战的全部装备可就麻烦喽——接着喊道:“撒尿去喽!”说完,他缓缓地向厕所走去,我想他是站在便池旁的。
  我从俱乐部出来,8月的夜晚还是很热。我钻进了我的追光牌汽车里,驶过基地中心。这儿有点像闹市区,但没有规划好,布局很乱,有个陆军消费合作社,有个军供商店,还有一些位置不当的营房和一个荒废了的坦克维修厂。
  哈德雷堡是佐治亚洲南部一个不大的军事基地,建于1917年。当时,步兵先在这儿训练,然后被送到西线去卖命。这里军用土地面积很大——有十多万英亩,几乎全被森林覆盖着,很适合作战演习,以及战略撤退、游击战的训练等等。

  步兵学校现在已近末日了,好多地方看上去让我感到凄凉。不过这儿还有一所学校,叫“特种军事学校”,办学宗旨似乎不大明确,也许是慈善性的,但依我看是实验性的。就我所知,这所学校是一个进行多种军事训练的学校。它研究心理战、部队士气、孤独和贫困环境、管理手段以及其他精神战术问题。这听起来好像有点可怕,但了解部队生活的人都知道,不管最初的宗旨怎样,可培养出来的士兵都训练有素、通晓礼仪、讲究仪表,个个靴子都擦得锃亮。
  哈德雷堡北边有一个中等城市叫米德兰。从某些方面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军人城,这儿的居民大都是退伍军人,还有某地雇用的民工、为士兵售货的商人,再就是一些虽与部队无关但很喜欢这种军事生活的人。
  我驾车到了哈德雷堡和米德兰交界的地方,向北经过一片开阔的田野,很快就到了一处荒废的活动房屋集中地。这里就是我的临时寓所。我觉得住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对我的工作来说倒是很方便。
  说到我的工作,我是美国军队的一名军官,但官不大。在这里,这种工作中的军衔还得保密呢。我在军队犯罪调查处工作。在这种部门,军衔是个敏感问题,所以最好的军衔就是没有军衔。但是实际上,像犯罪调查处的大多数军官一样,我是一名准尉。这是一个特殊的军衔,比授了军衔的小,又比未授军衔的大。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军衔,既能享受军官的主要特权,又不负很多指挥责任,也就是说可以免除那些无意义的事情。准尉被称为“先生”。犯罪调查处的人一般都穿便服,就像我那天晚上穿的一样。有些时候我甚至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真的成了平民。
  不过,我的确也有穿军装的时候。在部队总部交给我一项新任务时,我被授予一个相应的军衔,同时发给一套合适的军服。我带着任务去需要调查的单位报到,然后就四处奔波,去追寻我的目标,搜集足够的证据,回去交给军法署署长。
  要做一个密探,必须什么都会干。我本人什么都干过,从厨师到化学战专家——尽管在部队里这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准尉有4个级别,我是最高的一级,第1级。我们都屏息等待着国会批准我们再往上晋升个两级。我们有些人因等得过久已窒息而死了。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特别犯罪调查处的一员,这是一个精英荟萃的机构,不过我使用“精英”一词时犹豫了一下。我们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我们都是些久经考验、经验丰富的老将,不但能巧捉罪犯而且能个个准确定罪。使我们与众不同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有打破部队的繁文缛节的特殊权力。特权之一就是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逮捕任何一个军人,不管他的官有多大。我并不想马上运用这个特权去拘捕任何一个有关的将领,但我总想看看我的权力究竟有多大,我正准备实践一下权力。

  我的固定工作岗位在弗吉尼亚州福尔斯彻奇的犯罪调查处总部,但我为了办案却不得不跑遍全世界。游览、冒险、闲散,精神和肉体的挑战,有时头头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一个男人还有什么要求呢?哦,当然有,那就是女人。这种要求也是有的。在布鲁塞尔时并非我最后一次找女人,而是最后一次让我感到此事关系重大。
  不幸的是,有些男人是通过别的途径,如强xx或谋杀来寻求刺激,满足欲望。就是在那个闷热的8月的夜晚,在佐治亚州的哈德雷堡发生了这样一起奸杀案,受害者是安,坎贝尔上尉。她是外号叫“好战的约瑟夫”的约瑟夫-坎贝尔中将的女儿。更不幸的是,她年轻漂亮,聪明而有才干,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她是哈德雷堡的骄傲,是部队中受宠爱的人物,是征兵时的广告女郎,是一个尊重女性的新型部队的发言人,还是海湾战争的功臣等等等等。因此我听说她被奸杀的消息时并没感到特别震惊。她自找的,对吗?当然不对。
  我在军官俱乐部的欢乐时刻对此事还一无所知。实际上在我和辛西娅谈话、和那位上校聊天时,安-坎贝尔上尉还活着,正在离我们50英尺远的军官俱乐部餐厅吃饭,吃的是色拉、鸡块,喝的是白葡萄酒和咖啡。这是我在后来的调查中知道的。
  我到达了活动房屋集中地,把车开进了那个松树林,停在一个离我的住房还有一段距离的地点。我在黑暗中沿着一条铺有腐烂木板的小路向前走去。有几座无人住的小屋零散地分布在那片开垦地的周围,但大部分地方是空地,地上还有一些水泥板,这上面从前曾有近百所活动房屋。
  现在这儿依然还有电灯、电话,还有一口井供应用水。我在水里加上苏格兰威士忌就可以喝了。
  我开了房门,走进去,打开灯,屋内厨房。餐室和起居室三合为一的结构便看得清清楚楚。
  我脱下外套,解下领带,打开收音机,从冰箱里拿出一瓶啤酒,就坐在了固定在地板上的扶手椅上,开始慢慢喝了起来。
  如果有人想了解这个特别的活动房屋集中地,它还有个名字,叫“低语松林”。它是60年代末几位有事业心的退役中士,看到亚洲的战争毫无结束的迹象而兴建起来的。哈德雷堡是步兵训练中心,当时住满了战士及家属。我记得这块“低语松林”住的全是结了婚的年轻战士。这儿有的是酗酒,有的是无聊,但没有钱;战争的云雾使未来暗淡,前途未卜。
  美国人的理想不该是这个样子。男人打仗去了,其他的男人深夜从狭长的活动房子后边频频潜入卧室。我当时也住在这儿,也打仗去了,有个男人就占据了我的位置,夺去了我年轻的妻子。这已是好几次战争以前的事了,以后又发生了许多许多的事。唯一难忘的苦涩就是那个杂种还牵走了我的狗。
  我读了几本杂志,又喝了几杯啤酒,时断时续地想起辛西娅来。
  我通常还会有比这更多的消遣,可是不能忘了,我必须清晨5点钟准时赶到训练基地——
或许您还会喜欢:
我是猫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点击阅读]
推销员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前言阿瑟·米勒,美国剧作家,1915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时装商人,他在哈莱姆上小学,布鲁克林上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工作了两年,后来进入密执根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是《鸿运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作品获当年度的纽约剧评界奖。 [点击阅读]
机器岛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如果旅行开始就不顺,恐怕到末了都会磕磕碰碰的了。至少下面的这四位演奏家理直气壮地支持这种说法。现在他们的乐器就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呢。原来,他们在附近的一个火车小站不得已乘坐的那辆马车刚才突然翻到路旁的斜坡上了。“没人受伤吧?………”第一位飞快地爬起来,问。“我只是擦破了点儿皮!”第二位擦着被玻璃碎片划得一道道的面颊说。“我也是受了点擦伤!”第三位应道,他的腿肚流了几滴血。总之,问题不大。 [点击阅读]
漂亮朋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莫泊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往往因此而被湮没。其实,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他继承了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心理描写上又开拓出新路。《漂亮朋友》就是前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莫泊桑从事长篇创作是在写作短篇小说之后,其时他并不满足于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随着他声誉鹊起,他经常涉足上流社会,开阔了眼界,便想到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反映社会现实。 [点击阅读]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荒岛夺命案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一部优秀的通俗小说不仅应明白晓畅,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群众生活,而且应该成为社会文化的窗口,使读者可以从中管窥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美国小说家内尔森-德米勒于一九九七年写出的《荒岛夺命案》正是这样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以其超凡的叙事才能,将金钱、法律、谋杀、爱情、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等融为一炉,演释出一部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而又发人深思的侦探小说。 [点击阅读]
野性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地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 [点击阅读]
雪地上的女尸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3
摘要:1“非常抱歉……”赫尔克里-波洛先生答道。他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打断得不鲁莽,很委婉且富有技巧性,确切他说是说服,而不是制造矛盾与不和的打断。“请不要马上拒绝,波洛先生。这件事事关重大,对你的合作我们将感激不尽。”“你大热情了。 [点击阅读]
马克吐温作品集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868年在纽约采访州长竞选的素材写成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中竞选的种种秽事丑闻,揭露了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篇小说以独立党候选人“我”的自白与大量的新闻、匿名信等引文的对照构成完整的故事,用犀利、夸张、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腐败政治的愤怒谴责。 [点击阅读]
1Q84 book3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nbs;《1Q84Book3》内容简介“你為什麼死的?”“為了要这样再生。”“再生需要有什麼?”“人无法為自己再生。要為别人才行。”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超过30年创作履歷中,自我期待最重要的一部!《1Q84Book3》突破性*完结!少年时代的爱恋,分隔二十年后再重逢&helli;天吾和青豆,两个孤独的灵魂同样的十二月,终於在这1Q84年的世界, [点击阅读]
且听风吟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1“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这是大学时代偶然结识的一位作家对我说的活。但对其含义的真正理解——至少能用以自慰——则是在很久很久以后。的确,所谓十全十美的文章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每当我提笔写东西的时候,还是经常陷入绝望的情绪之中。因为我所能够写的范围实在过于狭小。譬如,我或许可以就大象本身写一点什么,但对象的驯化却不知何从写起。 [点击阅读]
东方快车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位重要的旅客叙利亚。一个冬天的早晨,五点钟。阿勒颇城的月台旁,停着一列火车,这列车在铁路指南上,堂而皇之地称为陶鲁斯快车。它由一节炊事车、一节义餐车、一节卧铺车厢和两节普通客车组成。在卧铺车厢门口的踏脚板旁,站着一个年轻的法国陆军中尉,他身着耀眼的军装,正和一个小个子谈话。这小个子连头带耳都用围巾里着,除了一个鼻尖通红的鼻子和两个往上翘的胡子尖外,什么也看不见。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