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加勒比海之谜 - 二、玛波小姐逐一比较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那天晚上,金棕榈大饭店是一片欢愉的气氛。
  玛波小姐端坐在角落上自己的一张小桌上,兴致勃勃地环视四下的客人。这间餐厅很大,三面开窗,透着西印度洋吹来的温馨晚风。桌上摆着各式柔光的小桌灯。多半的女客身穿晚礼服,薄质的印花布,露出古铜色的肩膀与手臂,玛波小姐外甥的太太巧安万般体贴地劝她收下一张“小支票”。
  “因为,珍阿姨,那边会相当热的,我知道你没什么薄衣服的。”
  珍-玛波感谢地收下了那张支票。在她的年龄,老一辈资助小一辈的,中年人照顾老年人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只是,无论如何,她仍无法勉强自己去买些很薄的东西。她这种年岁,即令在最热的天气里,她也顶多感到有些暖和,而圣安诺瑞的气温也并不如所说的“热带性的炎热”。今晚她依循一般英国良家妇女的传统,穿了一袭灰色镶花边的衣裙。
  她倒也不是在场的唯一老年人,厅内各种年龄都有。有老年大亨带着年轻的三或四任夫人,有从英国北部来的中年夫妇,还有拖家带少的一大家子卡拉卡斯人。自南美洲各国来的也不少,西班牙与葡萄牙语的大声交谈四处可闻。两名根深蒂固的英国派牧师、一位医师、一位退休的法官,竟然还有一家中国人。餐厅里的服务生都是女性,雄纠纠的高大黑女人,人人一身洁白的制服;不过领班是个经验老道的意大利人,另有一名专门管酒的法国人,此外,提姆-肯道殷勤的眼睛自然也放不过任何事情,他四下走动,不时在客人的桌边停下,寒暄问好。他的太太也随时帮他照应。她长得十分漂亮。一头天然的金发,一张善笑的阔嘴。从没见过莫莉-肯道发过火。她的手下都能热忱地为她工作,她自己也晓得如何接待不同的客人。对年老的男客,她会带笑地撒撒娇,对年轻的女客,她会称羡不完她们的衣着。
  “呵呀,戴森夫人,你今晚穿的这身衣裳真是太漂亮了。
  我恨不得从背后把它撕下来。”其实,玛波小姐觉得她本人穿得也挺不错:一件白色晚礼服,肩上搭着一条浅绿绣花的披肩。幸运用手指摸着丝中说:“颜色真好看,我也想有这么一条。”“你可以在我们饭店的铺子里买到的。”她说着走了过去。
  她没在玛波小姐的桌边停下。她经常把老太太交给她的先生去照应。她常说:“老太太们比较喜欢男人伺候。”
  提姆-肯道走过来向玛波小姐弯身一鞠躬。
  “您不要点什么特别的吗?”他问道:“只要您吩咐,我一定叫厨房特别做给您吃的。旅馆的饮食,又是亚热带的口味,我怕会不太合您家乡的风味吧?”
  玛波小姐笑眯眯地回答说,这正是到国外旅行的一大乐趣。
  “那就好了,不过,您要是需要什么一一”“比方说呢?”
  “呃——”提姆-肯道脸色稍呈疑难,绞了脑汁才说:
  “牛油面包布丁?”
  玛波小姐笑着说她此刻倒不一定少不了牛油面包布丁。
  她拿起小茶匙开始细细品味面前的百香果圣代。
  油桶敲打乐队开始演奏了。这种多半用汽油桶制成的乐器演奏,是这些岛上最吸引观光客的好玩意儿。说真的,玛波小姐的确有些难以消受。她觉得声音实在不必这么大,这么吵。不过大家好像都享受却又是无需争议的事实,玛波小姐以年轻人的心情设身处地想一想,觉得:既然大家都喜欢,她何妨不学着去适应呢。她总不能要求提姆-肯道到什么地方去给她请人来演奏“蓝色多瑙河”吧(跳起华尔兹来;多优美呀!)。如今人们跳的舞也太怪状了,甩啊扭的,整个人都像卷起来似的。唉,年轻人嘛,总该找乐子的——然而,她的思潮又触了礁。因为她突然意识到:这些人里头没几个是年轻人呀。跳舞、灯光、乐队演奏(即全是油桶敲打演奏)不都是属于年轻人的乐趣吗?可是青年人又在哪儿呢?大概是在大学里念书或一年到头除了两周的假期之外,就在成天上班工作吧。她想,到这种所在来旅游,对他们来说,嫌太远也太贵了。这种欢欣且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卅岁与四十岁人的专利罗。还有,就是那些老掉牙的人想要赶上(或是赶死!)

  他们年轻的太太了,说来,也的确可惜!
  玛波小姐很为年轻人委屈。就拿肯道太太来说,她大概顶多甘二、三岁吧。她虽然看起来欢天喜地,但那终究是为了工作。
  不远的一张桌子上,坐着甘农-浦利斯考特与他的妹妹。
  他们招手请玛波小姐与他们同饮咖啡,她就过去。浦利斯考特小姐是个干瘦、一脸冷峻的女人。甘农则圆圆胖胖、面色透红、一脸温顺。
  咖啡来了,大家把椅子往后移了移。浦利斯考特小姐自缝纫袋中取出了她正在编织的,的确难看死了的桌垫。她边织边把一天的大事都说给玛波小姐听。他们早上去参观了一所女子学校。午睡之后,散步经过一片甘蔗田之后,又到附近一所公寓里去跟朋友饮茶。
  浦利斯考特兄妹在金棕榈大饭店住得比玛波小姐久,他们也就告诉了她许多有关其他旅客的事。
  那位很老很老的赖菲尔先生,他每年都来度假,有钱得不得了。在英国北部拥有一大堆连锁超级市场。陪他的那个年轻女人是他的秘书伊淑-华德丝——是个寡妇。(这当然没什么。没什么不妥。何况,他都快八十岁了!)
  玛波小姐表示她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没什么不妥,甘农又说:“这年轻女人挺不错的;据我所知,她母亲也守寡了,住在旗契斯特。”
  “赖菲尔先生随身还带着一名男仆,其实该说是照顾他的护士,也是个合格的按摩师。好像是姓贾克森。可怜的赖菲尔先生,人几乎完全瘫痪了。真可悲,有那么多钱。”
  “有求必应的慈善家。”甘农-浦利斯考特颇表敬意地说。
  餐厅里的人群,一撮撮地来回穿梭着。有的人离乐队愈来愈远,有的却愈挤愈近,白尔格瑞夫少校跟希林登、戴森这两对夫妇坐在一起。
  “那群人——”浦利斯考特小姐说着突然毫无必要地压低了嗓子,其实乐队吵得早已听不清谈话了。
  “对了,我正要跟你打听他们。”
  “他们去年也来了。每年在西印度洋玩三个月,一岛一岛地旅游。那位高瘦的先生是希林登上校,那深色皮肤的女人是他太太,他们两人都是植物学家。另外两位,葛瑞格。戴森夫妇,是美国人,好像先生专门撰写蝴蝶方面的书籍。他们四个人都对鸟类很感兴趣。”
  “有野外嗜好的人真有福气。”甘农。浦利斯考特温和地说。
  “你说那是嗜好,他们一定不爱听,杰拉美。”他妹妹说。
  “他们在国家地理杂志与皇家园艺杂志上都发表过专文。他们对自己的兴趣是很严肃的。”
  一阵喧嚣的哄笑自他们正在谈论的那一桌爆了起来。笑声之大,连乐队都被压了下去。葛瑞格-戴森仰身靠在椅背上,用手敲着桌子,他太太一旁大发娇嗅。白尔格瑞夫少校将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之后,大拍其掌。

  在这一刻,这群人再怎么说也称不上是严肃的了。
  “白尔格瑞夫少校真不该喝那么多酒,”浦利斯考特小姐有些幸灾乐祸地说:“他有高血压的毛病。”
  一瓶农夫果汁酒又送到那一桌上去了。
  “把大家认清楚了,心里真感到舒但,”玛波小姐说:“今天下午认识他们的时候,还不知道到底谁跟谁是夫妇呢。”
  顿时间一阵沉寂。浦利斯考特小姐轻轻干咳了一声说:
  “嗯,这个嘛——”
  “娇安,”甘农用告诫的语气说:“最好是不要多说了。”
  “你真是,杰拉美,我也没说什么呀。只是在去年,也不知是怎么搞的,我们还以为戴森太太是希林登太太呢,后来有人告诉我们,才知道她不是。”
  “人的印象真是很怪的,不是吗?”玛波小姐漫不经心地说。她与浦利斯考特小姐交换了一瞬眼神。刹那间一股女性天生的会意在她们之间沟通了。
  如果甘农-浦利斯考特能敏感一点,他该知道他被瞒了过去。
  两个妇人又交换了一个眼色,很清楚地她们彼此心中在说:“改天吧……”
  “戴森先生管他太太叫‘幸运’,这是她的真名,还是小名呢?”玛波小姐问。
  “我看总不至于是她的真名吧。”
  “我曾问过他,”甘农说:“他说因为她是他的幸运之神。
  如果失去了她,他说他就不会走运了。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甘农不甚了解地瞄了他妹妹一眼。
  “他很喜欢开玩笑,”浦利斯考特小姐说。
  敲打乐队突然狠命地奏起一阵噪音,一大群客人赶紧奔入了舞池。
  玛波小姐与同桌的人都移了移椅子细心观赏。玛波小姐比较喜欢看他们跳舞;她很欣赏这种舞步与舞者身体摇摆的韵律,她觉得看起来自然、真实,也有一股保守的力量。
  今晚,是她在这个新环境里首次感到自在,在此之前,她始终抓不住自己一向最容易发现的东西,她初识的与自己早先认识的各色人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尽管人们穿着的五颜六色的服饰一时令她眼花缭乱,她知道很快她就能作出一些有趣的比较的。
  拿莫莉-肯道作个比方吧,她就像那个挺好的女孩子,名字虽记不得了,却知道她是在市场区的公车上担任车掌小姐的,搀你上车,在看着你坐好之前,决不会摁车铃的。提姆-肯道正好有些像密德彻斯特镇上那家皇家乔治餐厅里的领班。自信中带着些挂虑(她还记得那领班得过胃溃疡)。至于白尔格瑞夫少校嘛,他与李洛埃将军、傅兰明上尉、魏克劳司令或李查逊指挥官等人根本很难分辨。她想找一个更有意思的人物。葛瑞格怎么样?他很不容易比较,美国人嘛,也许有点像乔治-卓洛甫爵士,在民防会议卜老是说不完的笑话——可又与开肉店的那个墨道克先生有些相似。墨道克先生的名声不大好,可也有人说那都是有人在搬弄是非,然而墨道克先生本人却有意鼓励人们散布那种谣言!“幸运”又如何呢?这很容易——三冕酒店里的那个玛琳-艾芙琳-希林登?她想不出她像谁。从长相来看,她像的人很多,高、瘦、满脸风霜的英国女人太多了。譬如彼得-吴尔夫爵士的第一任夫人自杀死了的卡洛琳?还有李丝丽-詹姆斯,那个从来不露声色的女人,悄悄卖了房子就走了,连到哪儿去都不告诉人一声。希林登上校嘛?一时还找不出线索。她得先多认识他一下。该属于那种彬彬有礼而沉默寡言的人。从来猜不透他心里头在想些什么。有时却会有惊人之笔。她还记得,一天哈勃少校就曾不声不响地割断自己的喉咙,也没人知道到底是为了什么原因。玛波小姐觉得自己知道、却又说不上来她的眼睛瞟到了赖菲尔先生的桌上,对于赖菲尔先生,大家所知的主要是富有的不得了,他每年都到西印度群岛来,他已经半身瘫痪,像只浑身打了褶子的老凶鸟。一身衣裳松松地挂在萎缩的躯体上。他至少有七、八十岁,说不定有九十岁了。一对眼睛倒仍是挺敏锐,经常暴躁无礼,但人们从不怪他,一来因为他有钱,一来也是由于他有一股慑人的气概,令人迷迷糊糊地认为好像只要他喜欢,他有权利对你不客气。

  他的秘书华德丝太太与他坐在一起。她一头玉米色的头色,面容可亲。赖菲尔先生无时不对她声东喝西,但她却似乎从没感觉。与其说她卑恭,不如说是淡忘。她的举止一如训练有素的医院护士。玛波小姐心想她很可能以前当过护士。
  一名高大、漂亮、穿一件白西装上衣的青年,走了过去站在赖菲尔先生的椅子旁边。老头子抬头望了他一眼,点了下头,又示意他坐下。年轻人遵命坐了下来。“我看,一定是贾克森先生了,”玛波小姐心头想着:“他的随身男仆。”
  她相当留意地揣摩了贾克森一番。
  在吧台那边,莫莉-肯道伸了伸懒腰,将高跟鞋脱了下来。提姆自阳台进入,到她身边。这时,吧台只有他们夫妇俩。
  “累了吗,亲爱的?”
  “还好。我今晚像是罩得住得多了。”
  “对你来说,没什么意思,是吧?这里的一切?当然,我知道工作是很苦。”他渴望地看着她说。
  她笑了。“唉呀,提姆,别瞎扯了,我好喜欢这儿。棒极了。我一生的梦想都实现了。”
  “不错,该算挺不错的,如果在这里当客人的话。可是什么事都得照应,这可是苦差事了。”
  “可是总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呀,对不?”莫莉-肯道很理智地说。
  提姆-肯道皱起了眉头。
  “你认为一切都上轨道了吗?成功了?我们要发迹了?”
  “那当然。”
  “你想客人不会说‘比山德森他们经营的时候差远了’?”
  “当然会有人这么说,这是难免的!但也只限于那些老顽固们。我敢说我们比他们要做得好多了。我们俩比他们迷人得多,你差不多把那些老梆子们都要迷死了,而那些四、五十岁的又巴得你想跟她们作爱;我呢,跟那些老家伙们眉目传情,整得他们个个像只老色狗似的。碰上那些优郁伤感的,我就装作乖女儿的模样。呵,我觉得我们是百无一失了。”
  提姆展开了眉头。
  “只要你这么想就好了。我有些怕。我们拚了一切都为了这个买卖。我把我的工作也扔下了。”
  “你那么作是对的,”莫莉赶紧说:“那简直是自毁人格。”
  他笑了起来,并在她的鼻尖上吻了一下。
  “我告诉你我们是百无一失的,”她又说了一次:“你干什么老担心呢?”
  “我想是天生的吧。我老禁不住会想——要是出个什么差错。”
  “哪种事——?”
  “呃,我也不知道。也许有人会淹死。”
  “不会的。这边的海边是最安全的了。再说,我们请的那名瑞典大汉时时刻刻都看紧他们的。”
  “我真傻。”提姆-肯道说。他迟疑了半晌,之后又说:
  “你没有再作那些恶梦了吧,有吗?”
  “唉呀,那种鸡毛蒜皮的事。”莫莉说着放声笑了起来。
或许您还会喜欢:
尼罗河上的惨案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1)“林内特·里奇维!”“就是她!”伯纳比先生说。这位先生是“三王冠”旅馆的老板。他用手肘推推他的同伴。这两个人乡巴佬似的睁大眼睛盯着,嘴巴微微张开。一辆深红色的劳斯莱斯停在邮局门口。一个女孩跳下汽车,她没戴帽子,穿一件看起来很普通(只是看起来)的上衣。 [点击阅读]
百年孤独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1:有产业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你可以回答这些奴隶是我们的。——《威尼斯商人》第一章老乔里恩家的茶会碰到福尔赛家有喜庆的事情,那些有资格去参加的人都曾看见过那种中上层人家的华妆盛服,不但看了开心,也增长见识。可是,在这些荣幸的人里面,如果哪一个具有心理分析能力的话(这种能力毫无金钱价值,因而照理不受到福尔赛家人的重视),就会看出这些场面不但只是好看,也说明一个没有被人注意到的社会问题。 [点击阅读]
中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泰戈尔短篇小说浅谈——黄志坤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obindranathTagore,1861.5.7——1941.8.7)是一位驰名世界的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人们留下了50多部清新隽永的诗集,10余部脍炙人口的中、长篇小说,90多篇绚丽多采的短篇小说,40余个寓意深刻的剧本,以及大量的故事、散文、论著、游记、书简等著作。 [点击阅读]
名人传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又称三大英雄传。《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霍比特人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在地底洞穴中住着一名哈比人。这可不是那种又脏又臭又湿,长满了小虫,满是腐败气味的洞穴;但是,它也并非是那种空旷多沙、了无生气、没有家具的无聊洞穴。这是个哈比人居住的洞穴,也是舒舒服服的同义词。这座洞穴有个像是舷窗般浑圆、漆成绿色的大门,在正中央有个黄色的闪亮门把。 [点击阅读]
猎奇的后果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他是一个过于无聊而又喜好猎奇的人。据说有个侦探小说家(他就是因为大无聊才开始看世上惟一刺激的东西——侦探小说的)曾担心地指出,总是沉迷在血腥的犯罪案中,最终会无法满足于小说,而走上真正的犯罪道路,比如说犯下杀人罪等等。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确确实实做了那位侦探小说家所担心的事情。由于猎奇心理作祟,最终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猎奇之徒啊,你们千万不要走得太远。这个故事就是你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点击阅读]
绿里奇迹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这件事发生在1932年,当时的州立监狱还在冷山。当然了,还有电椅。狱中囚犯常拿电椅开玩笑,对令人恐惧却又摆脱不掉的东西,大家总喜欢如此地取笑一番。他们管它叫“电伙计”,或者叫“大榨汁机”。大伙谈论电费单,谈论那年秋天监狱长穆尔斯不得不自己做感恩节晚餐,因为他妻子梅琳达病得没法做饭了。不过,对于那些真得要坐到电椅上的人,这些玩笑很快就不合时宜了。 [点击阅读]
黑暗塔首曲·枪侠
作者:佚名
章节:68 人气:2
摘要:“对我来说,最佳的效果是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斯蒂芬·金金用他那魔鬼般的手指一拨,所有紧绷的心弦都为之轰响,在一阵惊悸又一阵心跳中,带你进入颤栗的深渊……让我们开宗明义:如果还有谁不知道这斯的为何方怪物, [点击阅读]
傲慢与偏见
作者:佚名
章节:70 人气:2
摘要: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点击阅读]
名士风流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柳鸣九文学的作用在于向别人展示作家自己所看待的世界。这部小说的一个人物曾经这样认为:“为什么不动笔创作一部时间与地点明确、而且具有一定意义的小说呢?叙述一个当今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忧虑,发现自己的问题,既不去揭示什么,也不去鼓动什么,仅仅作为一个见证。”这个人物这样思忖着。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