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呼吸秋千 - 收拾行装 二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巡逻队来带我走时,是1945年1月15日凌晨三点钟。寒气渐重,气温零下15度。我们上了带遮蓬的卡车,穿过空旷的街市,直奔展览厅。它原是萨克森人举行各种盛大庆典活动的地方,如今成了集中报到处。厅内已经挤了三百来号人。地上铺着床垫和草褥。整夜都不断有车开抵,卸下集中来的人,包皮括附近一些村子的村民。清晨时分已经有五百来号人了。那天夜里,想要清点人数是徒劳的,没有人能统观全局。大厅内整夜灯火通明。大家都四处闲逛找熟人。有人说火车站征募了一些木匠,在牲口车厢内用刚伐下来的木头钉木板床。另外一些工匠给火车安装小圆铁炉,还有一些负责在地板上锯出蹲厕坑。人们轻声地聊了很多,聊的时候双目圆睁;人们也轻声地哭了很多,哭的时候双目紧闭。空气中混杂着旧羊毛、被汗浸透了的恐惧、肥腻的煎肉、香草饼干和白酒的味道。有个女人把头巾摘了下来。她肯定是乡下人,把辫子在后脑勺绕了两圈,并用一把半圆形的羊角梳将它盘在头中央。梳齿的那头已没入发间,圆拱形的那边只露出两只角,像竖着的小耳朵。这耳朵和厚厚的发辫,使她的后脑勺看上去像是一只蹲着的猫。我坐在站着的人群和行李堆间,像个观众。
  我打了个小盹,梦见我与母亲站在墓地里一座新坟前。坟上长出一株植物,快齐我的腰高了,叶子上满是毛,茎上有一个带皮扣手的果荚,像只小箱子。它开了手指宽的一道缝,衬里是火狐红的丝绒。我们不知是谁死了。母亲说:把粉笔从大衣口袋拿出来吧。我说:我没有呀。我手伸到口袋里,发现有一截裁缝用的粉笔。母亲说:我们得在箱子上写个简短的名字。就写露特吧。我们的熟人里没人叫这个。我把露特写了上去。
  在梦中我明白死的人就是我,但不愿告诉母亲。我从梦中一下惊醒过来,因为有个上年纪的男人,带了把雨伞,在我身旁的草垫上坐了下来,并凑近我的耳朵说:我连襟还想赶过来,但这大厅四周已经被看得严严实实了。他们不让他进来。我们可还是在城里呢,可他却过不来,我也回不去。他外套的每一只银纽扣上,都有一只鸟儿振翅欲飞,野鸭什么的,更有可能是信天翁。因为我欠身靠近时,发现他胸前徽章上的十字架原来是个船锚。雨伞就像是散步时用的拐杖一样,立在我和他之间。我问:您把这个也带上了?他说:那儿下雪可比这儿还要多。
  没有人告诉我们,必须什么时候、怎样从大厅去火车站。我其实想说的不是“必须”,而是“允许”。我一心只想离开这儿,哪怕是带着留声机箱子,脖子贴着丝绒滚边,坐着牲口车厢去俄国人那里。我不记得是怎么到的火车站。牲口车厢非常之高。我也想不起上车的过程,因为我们在牲口车厢度过了那么多个日日夜夜,好像我们本来就一直待在里面似的。我记不得我们坐了有多久。我的想法是,坐的时间越长,离家就越远。只要还在车上,我们就不会有事的。只要还在车上,就一切平安。

  男人、女人,年轻的、年老的,都带着行李,靠着床头。说话、沉默、吃饭、睡觉。白酒瓶被传来传去。当坐车成为一种习惯之后,有些地方开始出现一些亲昵的行为。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对坐在身边的特鲁迪·佩利坎说:我觉得这就像是去喀尔巴阡山的滑雪旅行,那次有一所女子中学,半个班的学生都在布勒亚小屋〔喀尔巴阡山南部罗马尼亚境内海拔〕被雪崩埋了。我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她说,我们根本就没带滑雪的装备。你可以骑上留声机行李箱,骑啊,骑啊,穿过白昼、黑夜、白昼,你不是对里尔克很熟吗。特鲁迪·佩利坎穿着一件悬钟式的大衣,袖口的皮毛长得都快到手肘了。每边的棕色毛袖口看上去就像半条狗,她不时地将双手交叉着伸入袖笼,两个半条狗便合二为一。当时我还未见过荒原,不然会想到土狗的。特鲁迪·佩利坎身上有股温热的桃子味,甚至嘴里都有,在牲口车厢待了三四天后还有。她穿着这件大衣,就像一位女士坐在电车里,正在上班的路上。她告诉我说,她在邻家花园工具棚后面的地洞里藏了四天,然后却下起了雪,房子、工具棚与地洞间的每一步都变得清晰可见。她母亲再也没法悄悄给她送吃的了,整个花园里都可以2034米的布勒亚湖中一个小半岛上的旅社,时至今日都负有盛名。看到脚印。是雪出卖了她,她必须自愿地离开藏身之所,被雪强迫的自愿。她说,我永远不会原谅雪。新下的雪是无法仿制的。人们
  无法在雪上做手脚,让它看上去就像没人碰过一样。她说,泥土是可以做手脚的,要是花点心思,沙子甚至草都可以。水自己就会做手脚,它吞噬一切,之后又马上闭合。空气更是早已被做过手脚,因为人们根本看不见它。除了雪,所有一切都会替我保密的,特鲁迪·佩利坎说。厚厚的积雪要负主要责任。虽然它好像知道自己身处何方,像在家一样熟门熟路,落在我们城里,可却立刻成了俄国人的帮凶。因为雪出卖了我,我才在这儿的,特鲁迪·佩利坎说。
  火车开了十二天,也许是十四天,不知多久没有停。然后又停下来,不知多久没有开。我们不知道到了哪儿,除了上铺的人,透过上悬窗的缝隙,可以看到站牌,上面写着:布泽乌〔罗马尼亚城市〕。小圆铁炉在车厢正中发出空鸣声。白酒瓶被传来传去。大家都有了些许醉意,有的是因为喝了酒,有的是因为心里没有底,或许两者兼而有之。

  被俄国人拉去了,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每个人虽然脑子里都想过,却并未影响到心情。现在还在路上呢,只有到了目的地,他们才能枪毙我们。他们没有像家乡的纳粹宣传的那样,一开始就枪毙我们。这几乎让我们的心情称得上是无忧无虑了。在牲口车厢里,男人们学会了有事没事喝上几口,女人们则学会了有事没事唱上几句:
  林中月桂吐艳
  战壕白雪皑皑
  一封短短信笺
  字字伤我心怀
  总是哼着这同一首歌,直到人们再也没法分得清,究竟是人在唱,还是空气在唱。这首歌在人的脑海里回荡,配合着火车行驶的节奏。它是牲口车厢的布鲁斯,是由天命启动的时间之伴奏曲。它成了我生命中最长的一首歌,女人们整整唱了五年,把它也变得跟我们一样,害了思乡病。车厢门从外面用铅封了起来,推拉门是带滑轮的,总共打开过四次。我们还在罗马尼亚境内时,有两次分别有半只褪了毛的山羊被扔了进来。那羊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砸在地上哐啷作响。第一次时,我们把山羊大卸几块,当成柴火给烧了。它又干又瘪,也就没什么异味,很好烧。第二次时,大家都盛传这是PASTRAMA,即用来吃的风肉。不过我们还是笑着把这半只羊也当柴火烧了。它跟第一只一样冻得发紫,瘦骨嶙峋。我们都笑得太早,过于自负,没有收下这两只罗马尼亚的、善意的山羊。
  对环境的熟悉感与日俱增。在狭小的空间内,人们做着些琐碎的事:坐下、起身、翻箱子,把东西清出来、放进去,到两条竖起来的毯子后上厕所。每一件小事都会带出另一件来。在牲口车厢内,个性化的东西都萎缩了。人更是因为与他人在一起、而非独处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顾忌毫无必要,大家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互相照应。也许是今天讲起来,我才会谈及自己,也许连自己也谈不上。也许牲口车厢内的狭窄已让我没了脾气,因为反正我想离开家,箱子里又还有足够吃的。我们没有料到,不久之后,疯狂的饥饿将如何席卷我们。在接下来的五年里,饥饿天使造访我们的时候,我们有多少次就像那冻得发紫的山羊一样,并对它们充满了缅怀之情。
  罗马尼亚已在我们身后,俄罗斯的夜晚来临了。在一次数小时的停车时,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冲撞。车厢的轮轴换上了新轮子,是给更宽些的俄国铁轨、给荒原的广阔准备的。皑皑白雪让外面的夜晚亮了起来。这天夜里,在空旷的野外,我们第三次停车。俄国卫兵高叫着UBORNAJA。所有车厢的门都打开了。我们跌跌撞撞地跑到了雪地深处,雪深及膝。虽然不懂俄语,我们都明白了UBORNAJA是集体大小便的意思。高高的天际上,是一轮圆月。我们呼出的气息在脸前飘过,晶莹剔透,一如脚下的白雪。四周是上了膛的冲锋枪。现在要做的是:脱裤子。

  那份难堪,那份从整个世界袭来的耻辱感。还好只有这片雪地和我们在一起,没有人看到,我们是怎样被迫紧挨着,做同样的事情。我并不想上厕所,但还是脱了裤子蹲着。这夜晚的国度是何其的卑鄙与沉默,看着我们如厕出丑;看着在我左边,特鲁迪·佩利坎是如何提起她的悬钟式大衣,把它夹在腋下,褪下裤子,鞋间响起嘶嘶的撒尿声;看着在我身后的律师保罗·加斯特,在用力憋时是如何地呻吟,而他的妻子海德伦·加斯特在腹泻时肠胃如何咕咕乱叫;四周升腾起的热蒸气如何立刻在空气中被冻得发亮;这雪地是如何给我们下了一味猛药,让我们和光着的屁股、下半身发出的声音一起,感受到孤独;我们的五脏六腑在这种一致性中,是何其遭罪。
  也许这一夜突然长大的并不是我,而是我心中的恐惧。也许一致性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实现。因为所有的人在如厕时,都无一例外地面朝路堤、背对明月,不敢让敞开的车门离开自己的视线。这扇门已让我们心生眷恋,如同眷恋家中的一扇房门。我们无比恐惧,怕我们还没上车它就关上了,怕火车会丢下我们开走。我们中有人冲着无边的夜色喊道:怕什么,来什么吧,拉屎的萨克森人,大家挤在一齐拉呀。江河日下呀,下的可不只是尿呀。你们都喜欢活着,对不对?他干笑着,声音像金属一样刺耳。大家都推搡着,想离他远一些。他有了足够大的地方,便像演员一样向我们鞠躬,并用高亢的声音庄重地重复道:你们都喜欢活着,对不对?
  他的声音引起了共鸣。有几个人哭了起来。空气如玻璃般透明,他的神情像是沉浸在某种幻想中。外套上的唾液也像上了釉似的发亮。这时我看到了他胸前的徽章,他就是那个纽扣上有信天翁图案的男人。他独自一人站在那里,抽泣的声音像个孩子。留下来陪着他的只有污浊不堪的积雪,他的身后是一片冰封的世界。天际一轮明月,宛如X光照片。
  火车鸣起一声沉闷的汽笛,是我听过的最低沉的“呜……”声。大家朝车门蜂拥而去,上车后继续前行。
  即使没有胸前的徽章,我也能认出那个男人。在劳动营我一次也没有见过他。
或许您还会喜欢: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有一句箴言说,真的绅士,不谈论别离了的女人和已然付出去的税金。此话其实是谎言,是我适才随口编造的,谨致歉意。倘若世上果真存在这么一句箴言,那么“不谈论健康方法”或许也将成为真的绅士的条件之一。真的绅士大约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健康方法,我以为。一如众人所知,我并非真的绅士,本就无须一一介意这类琐事,如今却居然动笔来写这么一本书,总觉得有些难为情。 [点击阅读]
恐怖的隧道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1金秋10月,天气分外晴朗。一辆公共汽车正在沿着关门公路向南行驶。秋田直治坐在车中最后一排的座位上,他知道车马上就要驶到关门隧道了,透过宽大明亮的车窗玻璃,他看到深秋时的天空湛蓝而高远,没有一丝浮云。往日,北九州市因为是一座工业城市,所以上空总是被浓烟笼罩着,空气污染的十分厉害。就连与它相邻的部分地区也被污染了,香川县的坂付市,远远望去,它上空墨色的污浊气体象一片拖着长尾的薄云。 [点击阅读]
悬崖山庄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我觉得,英国南部没有哪个滨海小镇有圣卢那么令人流连忘返,因此,人们称它为“水城皇后”真是再恰当也没有了。到了这里,游客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维埃拉(译注:法国东南部及意大利西北部的海滨地区,濒临地中海,以风光旖旎著称)。在我的印象里,康沃尔郡的海岸正像法国南方的海滨一样迷人。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他听了以后说:“昨天餐车里的那份菜单上就是这么说的,我的朋友,所以这并非你的创见。 [点击阅读]
情人 杜拉斯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一个与昆德拉、村上春树和张爱玲并列的小资读者、时尚标志的女作家,一个富有传奇人生经历、惊世骇俗叛逆性格、五色斑斓爱情的艺术家,一个堪称当代法国文化骄傲的作家,一个引导世界文学时尚的作家……《情人》系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点击阅读]
愤怒的葡萄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具结释放的汤姆·约德和因对圣灵产生怀疑而不再做牧师的凯绥结伴,回到了被垄断资本与严重干旱吞食了的家乡。他们和约德一家挤进一辆破卡车,各自抱着美好的幻想向“黄金西部”进发。一路上,他们受尽折磨与欺凌,有的死去,有的中途离散。 [点击阅读]
最后的星期集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我完整地得到了你我深知你已经属于我,我从未想到应该确定你赠予的价值。你也不提这样的要求。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你倒空你的花篮,我瞟一眼,随手扔进库房,次日没有一点儿印象。你的赠予融和着新春枝叶的嫩绿和秋夜圆月的清辉。你以黑发的水浪淹没我的双足,你说:“我的赠予不足以纳你王国的赋税,贫女子我再无可赠的东西。”说话间,泪水模糊了你的明眸。 [点击阅读]
杀人不难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英格兰!这么多年之后,终于又回到英格兰了!他会喜欢这儿吗?路克-菲仕威廉由踏板跨上码头的那一刻,这么自问着。在海关等候入境的时候,“这个问题躲在他脑子后面,可是当他终于坐上列车时,又忽然跑了出来。他现在已经光荣地领了退休金退休,又有一点自己的积蓄,可以说是个既有钱又有闲的绅士,风风光光地回到英格兰老家。他以后打算做什么呢?路克-菲仕威廉把眼光从列车窗外的风景转回手上刚买的几份报纸上。 [点击阅读]
权力意志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与动物不同,人在自己体内培植了繁多的彼此对立的欲望和冲动。借助这个综合体,人成了地球的主人。 [点击阅读]
死亡之犬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1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情,是从美国报社的通讯记者威廉-皮-瑞安那儿听来的。就在他准备回纽约的前夕,我和他在伦敦一起吃饭,碰巧我告诉了他,次日我要到福尔布里奇去。他抬起头来,尖叫一声:“福尔布里奇?在康沃尔的福尔布里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康沃尔有一个福尔布里奇了。人们总觉得福尔布里奇在汉普郡。所以瑞安的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是的,”我说道,“你也知道那个地方?”他仅仅回答说,他讨厌那个地方。 [点击阅读]
看不见的城市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马可·波罗描述他旅途上经过的城市的时候,忽必烈汗不一定完全相信他的每一句话,但是鞑靼皇帝听取这个威尼斯青年的报告,的确比听别些使者或考察员的报告更专心而且更有兴趣。在帝王的生活中,征服别人的土地而使版图不断扩大,除了带来骄傲之外,跟着又会感觉寂寞而又松弛,因为觉悟到不久便会放弃认识和了解新领土的念头。 [点击阅读]
纸牌屋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欢笑不长久,欲望不长久,生命本身,也总会走到尽头。这真是至理名言。所以,人生在世,最要紧的就是及时行乐,活在当下,把手中的东西紧紧抓住。为什么要虚度一生去换取入土之后碑头的空文呢?“永存我心”,什么样的蠢蛋才会希望自己的坟头铭刻这样一句空话?这不过是无病呻吟的多愁和伤感,毫无意义。我们还是面对现实吧,人生就是一场零和博弈,输赢高下都在政坛见分晓。 [点击阅读]
莫罗博士的岛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1887年2月1日,“虚荣女士”号与一艘弃船相撞而失踪,出事地点大约在南纬1度,西经107度。1888年1月5日,即出事后的第十一个月零四天,我的叔叔爱德华·普伦狄克被一艘小船救起。方位在南纬5度3分,西经1ol度。小船的名字字迹模糊,但据推测应当是失踪的“吐根”号上的。我叔叔是个普通绅士,在卡亚俄码头登上“虚荣女士”号开始海上旅行。出事后人们以为他淹死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