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呼啸山庄 - 《呼啸山庄》读后感·毁灭与希望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十八年后仍然无依无靠,一如在我诞生那天同样的寂寞。”
  ——艾米莉•勃朗特
  这是艾米莉•勃朗特少女时期写下的诗,很有些自述的味道。体味其中的绝望,仿佛就能明白,她为什么会写下《呼啸山庄》这样的故事、为什么会塑造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这样的男女主角了。也许他们就是她的一部分:拥有强烈的情感,却不得不压抑地活着;向往生命的自由境界,却最终被生活的苦难倾轧。
  对于苦难,她有了思考。她以一个敏感女性*的细腻触觉,观察这个世界,并感受生活赋予人们的东西。然而她绝望了,我想,她不是绝望于自身的痛苦,而是绝望于——“痛苦”这种东西在人世间的永恒存在。“对社会与人的绝望构成了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 ,艾米莉•勃朗特的文字里,已经能咀嚼出20世纪现代主义作品才有的思想内涵。
  这个热情又压抑的小女人,将其对苦难的全部感受,埋在她的小说里。于是《呼啸山庄》承载了她的思考、绝望、疑问……或者,还有一点点希望?——《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是一个-阴-暗扭曲的故事。充斥全篇的暴风雨、雷电、荒原,还有男女主角的生命轨迹,都使人压抑且惊叹。《呼啸山庄》里,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人物的快乐与悲伤仿佛就融合在里头。这些自然的力量象征了缠绕两个家族的所有恩怨和痛苦情绪。而暴风雨正是人物始终难以平静的内心世界,那正如暴风雨一般不安。斗转星移,四季变幻,又预示着时间的流淌和生命的无可奈何。这种象征的手法,是一种对现实的抽象,也是作者对自己作品中许多无法直接表达出来的思想的诠释。这部作品的边边角角,再一次隐隐约约,闪过20世纪现代主义的身影。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处于不同程度的痛苦之中,可以说,是有情皆孽,无人不冤。
  男主角希刺克利夫和女主角凯瑟琳,几乎是一个人的两种表达。他们都有一种近乎疯狂的自由天性*,想用自己的手,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那样放纵的活着,让生命恣意流淌。于是在那么一个世界里,他们是另类,是“无礼的恶魔”和“粗野的丫头”。正是这一处相同的人生观,——《呼啸山庄》读后感——让他们相爱。

  然而,完全的自由,这也许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境界吧。人,总之是要被什么东西束缚着的,更何况,还要活在这个世上,还要在人群中生活。
  凯瑟琳一边疯狂地爱着,一边劝阻着自己,她很现实地明白自己除了爱情还不能失去别的什么。爱他,却不会嫁给他,《呼啸山庄》里有着冷冰冰的真实。对于爱情,它不像《傲慢与偏见》和《简爱》那样超尘脱俗,而是把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想法,直接拿来放在我们眼前。凯瑟琳的选择,是真实得可怕的选择。我一边难以置信,一边理解了她的不得已。在她心里,和林顿在一起,对大家都有好处……
  然而我不知道可不可以有别的理解,我小时候第一次看这本书时,一直固执地认为——她不愿嫁给希刺克利夫,除了社会地位和其他现实原因以外,更主要是因为,她认为两个人都像烈火一般,靠得太近会烧死对方,太相爱,也太相似了,愈是心里真正在意的,愈是要远远逃开——这种想法也许真的很牵强,但我直到现在还有些这么认为。
  又或者原因是,在她烈火燎原的生命中,林顿的世界是她不曾接触过的和风细雨。那个世界,有着英国传统社会最推崇的礼仪与教养,人们在华丽的包装下过着精致的生活,自以为是地高尚着。
  自幼失怙的凯瑟琳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世界,她为它所吸引了,因为她毕竟也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虽然她的家庭因为种种原因混乱不堪,使她早早脱离了这种生活。
  希刺克利夫对林顿的世界,反而能看得更透彻一些。在那个躲在林顿家偷看的晚上,他曾经对女仆耐丽说:“我们真瞧不起他们!你几时见我想要凯瑟琳要的东西来着,或是发现我们又哭又叫,在地上打滚,一间屋子一边一个,这样子玩法?就是再让我活一千次,我也不要拿我在这儿的地位和埃德加在画眉田庄的地位交换——就是让我有特权把约瑟夫从最高的屋尖上扔下来,而且在房子前面涂上辛德雷的血,我也不干!”

  希刺克利夫真正明白那种生活是苍白的,伪善的。被礼仪与教养包装着长大的林顿,一直被普遍认为是温柔善良的人,我却从他第一次出场便莫名感觉到他有种自私的残酷,也许这种残酷正是被上流社会所谓的“道德标准”冶炼出来的。这些上流社会的绅士,高雅,自命不凡,因为自身有文化有教养,竟然以为自己有权利瞧不起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机会得到这些的人。难道一个人有知识和教养的最终目的就是瞧不起别人?林顿和他的妹妹伊莎贝拉,表面上都是温柔有教养的公子小姐,其实,他们已经被满是标准规矩的上流社会异化了,不懂得何谓人性*,何谓悲悯,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地活着。
  凯瑟琳嫁给林顿之后,我相信她的天性*是抵触这种生存态度的。当希刺克利夫回来后展开了一系列报复行动时,凯瑟琳最终爆发式地认为自己被生活折磨过了头。也许她并不后悔,她只是绝望,因为无论她做什么努力,都驱逐不了她和她爱的人所受的苦难。她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
  因此我不愿用背叛这个词形容她或许显得愚蠢的努力,,——《呼啸山庄》读后感——因为她始终没有背离两个人共同的美好追求,只是尽自己所能地想要改变所爱之人身受的痛苦命运。我也不愿用误会这个词形容她和希刺克利夫之间发生的事,因为根本没有误会。虽然没有听完那段自白,但希刺克利夫显然一直明白凯瑟琳始终爱着自己。他的离开,应该是因为,发现自己对身受的一切都无能为力,现实如此残酷,自己却什么都改变不了,也什么都要不起。
  出身,遭遇,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他遇到的一切足以让一个正常的灵魂扭曲。他狂暴,这是他曾有过的压抑的反弹。他有强烈的情感,其实谁没有呢,只不过在人与人虚与委蛇的世界里,大家都规避情感,只有他,还有凯瑟琳,宁愿背负骂名,也要试图自由地活着。甚至对于老恩萧的收养,他多半也在感激之余视作折磨——如果没有老恩萧的收养,他也许浑浑噩噩过完一生,无知反而更加快乐,现在,却必须明白自己失去的究竟是什么。哪种生活更残酷?

  那么他想报复的对象又是什么呢?是娶了他所爱的女人的情敌,还是曾经虐待过他的人?我想这些具体的人只是代表,代表那个错待了他,欺侮了他的世界,他所恨的已经不只是具体的某个人了,而是生命中所有他不能逃脱的痛苦。
  因此,他一步步走来,变强,打倒昔日的敌人,却发现仍然无法摆脱所有的痛苦,甚至随着敌人的死去,他恨的东西失去了代言人,他找不到目标了,就像重拳打在了棉花里。他的生命一片荒芜,只有爱与恨留下的印迹还在,不时刺痛他的灵魂。更可怕的是,他突然发觉自己竟然是新一轮的苦难的制造者,那又是否意味着,他自己就是自己所痛恨的东西的新的代表?难道他最后应该报复的人,竟是自己……他仍旧在苦难中挣扎。
  还有林顿兄妹、辛德雷、哈里顿、小凯瑟琳……所有人,谁不是在苦难中挣扎呢?只不过,内容不同,程度不同罢了。那究竟是个什么世界,或者说,这究竟是个什么世界,为什么人们要承受这么多苦难?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富贵,有的人却又一生坎坷?是冥冥中有人左右了生命,还是我们自身的劣根性*造就了人类社会的多灾多难?
  《呼啸山庄》,这样成功地进行了对人性*多角度地、深刻地挖掘。它讲述了爱情,也展示了爱情中现实而残酷的东西。它刻画了仇恨,也触摸了处于仇恨中的人深层次的悲哀。还有,它也并非一味悲观,而是用最后的晴朗天空,给读者,还有作者自己,预留了一个可喜的前景。,——《呼啸山庄》读后感
  它的悲剧性*思考方式,和象征主义手法,有着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对人性*多重挖掘的萌芽。我个人认为,《呼啸山庄》,是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创作的所有小说里,最好的一部。
  如果我说的太夸张了,就请理解成——我最喜欢的一部!
或许您还会喜欢:
悬崖山庄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我觉得,英国南部没有哪个滨海小镇有圣卢那么令人流连忘返,因此,人们称它为“水城皇后”真是再恰当也没有了。到了这里,游客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维埃拉(译注:法国东南部及意大利西北部的海滨地区,濒临地中海,以风光旖旎著称)。在我的印象里,康沃尔郡的海岸正像法国南方的海滨一样迷人。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他听了以后说:“昨天餐车里的那份菜单上就是这么说的,我的朋友,所以这并非你的创见。 [点击阅读]
悲惨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65 人气:0
摘要:米里哀先生是法国南部的地区狄涅的主教。他是个七十五岁的老人,原出身于贵族,法国大革命后破落了。他学问渊博,生活俭朴,好善乐施。他把每年从zheng府那里领得的一万五千法郎薪俸,都捐献给当地的慈善事业。被人们称为卞福汝(意为“欢迎”)主教。米里哀先生认为自己活在世上“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来保护世人心灵的”。 [点击阅读]
惊险的浪漫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帕金顿先生与太太吵了几句,气呼呼地戴上帽子,把门一摔,离家去赶八点四十五分的火车,到市里去上班。帕金顿太太依旧坐在早餐桌前。她的脸涨得通红,紧咬着嘴唇,要不是最后愤怒代替了委屈,她早就哭出来了。“我不会再忍下去了,”帕金顿太太说,“我不会再忍下去了!”她继续想了一会儿,又喃喃道:“那个放荡女人,狡猾卑鄙的狐狸精!乔治怎么会这么傻呢!”愤怒逐渐平息了,悲伤和委屈的感觉又涌上心头。 [点击阅读]
惹我你就死定了
作者:佚名
章节:139 人气:0
摘要:“喂,你去见男朋友,我干嘛要跟着啊?”“嘻嘻,我和宗浩说好了,要带你去见他的啊^o^”晕~-_-^,这么闷热的天,本来就够闹心的了,还要去给朋友当电灯泡,可怜芳龄十八的我啊,这些年都干嘛了?我好想有个男人啊,做梦都想…“朴宗浩有什么呀?他是公高的吧?公高那帮小子太危险了,你离他们远点儿。 [点击阅读]
愁容童子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母亲送给古义人一块地皮。在古义人的记忆里,幼少年时期,那里曾耸立着参天的辽杨。最初提起这个话头,是母亲年愈九旬、头脑还清晰的那阵子。在那之前,古义人几年回去一次,母亲九十岁以后,便大致每年都要回到四国那个森林中的山谷。准确的时期已经记不清了,就季节而言,应该是五月中旬的事。“年岁大了,身上也就有老人的气味了。”母亲从大开着的门窗向对岸望去。 [点击阅读]
愤怒的葡萄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具结释放的汤姆·约德和因对圣灵产生怀疑而不再做牧师的凯绥结伴,回到了被垄断资本与严重干旱吞食了的家乡。他们和约德一家挤进一辆破卡车,各自抱着美好的幻想向“黄金西部”进发。一路上,他们受尽折磨与欺凌,有的死去,有的中途离散。 [点击阅读]
我在暧昧的日本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一)回顾我的文学生涯,从早期的写作起,我就把小说的舞台放在了位于日本列岛之一的四国岛中央、紧邻四国山脉分水岭北侧深邃的森林山谷里的那个小村落。我从生养我的村庄开始写起,最初,只能说是年轻作家头脑中的预感机能在起作用,我完全没有预料到这将会成为自己小说中一个大系列的一部分。这就是那篇题为《饲育》的短篇小说。 [点击阅读]
我弥留之际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朱厄尔和我从地里走出来,在小路上走成单行。虽然我在他前面十五英尺,但是不管谁从棉花房里看我们,都可以看到朱厄尔那顶破旧的草帽比我那顶足足高出一个脑袋。小路笔直,像根铅垂线,被人的脚踩得光溜溜的,让七月的太阳一烤,硬得像砖。小路夹在一行行碧绿的中耕过的棉花当中,一直通到棉花地当中的棉花房,在那儿拐弯,以四个柔和的直角绕棉花房一周,又继续穿过棉花地,那也是脚踩出来的,很直,但是一点点看不清了。 [点击阅读]
我是猫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点击阅读]
我的名字叫红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0
摘要: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而他,那个混蛋,则听了听我是否还有呼吸,摸了摸我的脉搏以确信他是否已把我干掉,之后又朝我的肚子踹了一脚,把我扛到井边,搬起我的身子扔了下去。往下落时,我先前被他用石头砸烂了的脑袋摔裂开来;我的脸、我的额头和脸颊全都挤烂没了;我全身的骨头都散架了,满嘴都是鲜血。 [点击阅读]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0
摘要:序幕那是萨瓦纳的一个凉爽春夜,我的母亲走在石子路上,木屐像马蹄似的敲得鹅卵石哒哒响。她穿过一片盛开的杜鹃,再穿过铁兰掩映下的小橡树丛,来到一片绿色空地,边上有一个咖啡馆。我父亲在铁桌旁的一张凳子上坐着,桌上摊了两个棋盘,父亲出了一个车,仰头瞥见了我母亲,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兵,棋子倒在桌面,滑下来,滚到一旁的走道上去了。母亲弯下身子,捡起棋子交还给他。 [点击阅读]
战争与和平
作者:佚名
章节:361 人气:0
摘要:“啊,公爵,热那亚和卢加现在是波拿巴家族的领地,不过,我得事先对您说,如果您不对我说我们这里处于战争状态,如果您还敢袒护这个基督的敌人(我确乎相信,他是一个基督的敌人)的种种卑劣行径和他一手造成的灾祸,那么我就不再管您了。您就不再是我的朋友,您就不再是,如您所说的,我的忠实的奴隶。啊,您好,您好。我看我正在吓唬您了,请坐,讲给我听。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