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琥珀望远镜 - 三十四、现身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把世界给你们所有的活人看在那里每一个尘埃的粒子呼出它的骄傲。——威廉?布莱克玛丽睡不着,每次闭上眼睛,就有什么事情使她摇摆和倾斜,仿佛身处一个悬崖边上,然后她猛地一下惊醒了,又害怕又紧张。这事发生了三四次,直到她意识到自己再也睡不着了,于是她站起来,悄悄地穿上衣服,跨出房子,从威尔和莱拉栖身其下的那棵枝叶像帐篷一样伸展开来的树旁走开。月亮明晃晃地高挂在天空,夜风习习,美妙的夜景点缀着云影,玛丽感觉它们就像一群无法想像的动物在迁徙。但是动物迁徙是有目的的。当你看见一群群麋鹿在冻原上移动,或野生动物穿过大草原,你知道他们在前往有食物的地方,或好交配和孕育后代的场所。它们的运动是有意义的,而这些云的移动纯粹是偶然的结果,是原子和分子层面的完全漫无目的的时间的影响,它们飞速掠过草原的影子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它们看起来又好像有意义似的,它们显得紧张,并且是有目的驱动。整个夜晚都一样,玛丽也感受到了这一点,只是她不知那个目的是什么,但是与她不同的是,云朵好像知道它们在于什么,也知道为什么,风儿知道,草儿知道。整个世界是鲜活的,有着意识。玛丽爬上斜坡,回头看了看沼泽,沼泽上,上涨的潮水在闪闪发光的深黑色的泥滩和水藻床中间镶了一条明亮的银边。那边的云影非常清晰:它们看上去仿佛在逃离身后某个可怕的事物,或急匆匆赶到前面去拥抱某件奇妙的东西。但是那是什么,玛丽永远不会知道。她转身向她经常攀爬上去嘹望的那棵树所在的小树林走去,到那儿要走二十分钟的路程,她可以清晰地看见它,高高耸立着,摇摆着大大的树冠在与急切的风交谈。他们有事情要说,她听不见它们。在夜晚所有这一切的刺激下,她急匆匆地朝它走去,急切地想加入到其中。这正是威尔问她是否想念上帝时她告诉他的话:那是一种整个世界是活的,万物都通过千丝万缕的意义彼此联系在一起的感觉。当她是基督徒时,她也感受到了这种联系,但是当她离开教会后,她感到松散、自由和轻快,生活在一个没有目的的宇宙里。后来发现了阴影,她也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现在身处这样生动的夜空下,很显然一切都在因为目的和意义而跳动,但是她与此隔离开来了,难以找到联系,因为没有上帝。半是狂喜半是绝望,她决定爬上她的树,试图再次在尘埃中迷失自己。但是她还没走到一半就听到在树叶的抽打声和风吹过草地的声音之外,还有另一种声音。有什么东西在呻吟,仿佛风琴在发出深沉阴郁的乐调;此外,也还有劈劈啪啪的声音——喀喀嚓嚓的折断声和碎裂声,木头压着木头、发出的刺耳的嘎吱声。那肯定不可能是她的那棵树?她停在原地,停在开阔的草地上,风吹打着她的脸,云影飞速飘过她身旁,高高的草抽打着她的大腿。她看着小树林的树冠层,主干在呻吟,树枝在断裂,高大的绿色树木的树干像枯树棍一样啪地折断了,慢慢地倒在地上,接着是树冠本身——她是那么熟悉——倾斜、倾斜,慢慢开始倒下。树干、树皮和根里的每一块纤维仿佛都在为抗议这一谋杀而叫喊,但是它倒呀倒,整棵树从小树林里砸出来;在仿佛海浪冲向防浪堤一样碎开来鬻前,它好像在朝玛丽倾斜过来;巨大的树干向上反弹了一下,终于带着破裂的木头的呻吟落定下来。她跑上去摸那摇晃的树叶,她的绳子还在那儿,她的平台已四分五裂,成了一堆废墟。她的心痛苦地咚咚直响,她爬进倒下的树枝间,跨过那些曾经熟悉如今却面目全非的枝叶,尽可能攀到最高处平衡着自己。她靠在一根树枝上,拿出望远镜,透过它,她看见天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运动。一种是云的运动,穿过月亮朝一个方向运动,另一个是尘埃流的运动,好像朝完全相反的方向穿过它。在这两者之间,尘埃流得更快,量大得多,事实上,整个天空好像都在和它一起流动,无情的尘埃洪流从世界里涌出来,从所有的世界里涌出来,涌入无尽的虚无之中。慢慢地,仿佛一系列的事情自动在她的脑海里运动一样,它们连接在了一起。威尔和莱拉说过那把精妙的刀子至少有三百年历史了,是塔里的那个老人这样告诉他们的。穆尔法告诉过她,养育他们的生命和他们的世界三千三百年的斯拉夫在三百多年前开始减弱。据威尔说,精工小刀的主人天使之塔的哲学家协会一直很粗心,并没有把他们打开的窗户都一一关上。唔,玛丽就找到了一个,一定还有很多别的。如果尘埃就这样,一点一点,一直在从那把精工刀子在自然界里制造的伤口里漏出来……她感到晕眩,那并不是因为她栖身其中的树枝的摇摆和起伏。她把望远镜小心放进口袋里,用胳膊勾住前面的树枝,凝望着天空、月亮和疾驶而过的云。那把精工刀子应对那些小规模的泄露负责,这泄露是有损害的,宇宙在因此而遭罪,她必须跟威尔和莱拉谈谈,寻找一个制止方法。但是天空这巨大的尘埃洪流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这是新出现的,是灾难性的。如果不制止它,所有有意识的生命会结束。正如穆尔法给她看的一样,尘埃在生物意识到自身时产生,但是需要某个反馈系统来强化它,使它安全,就像穆尔法有着来自树木的轮子和油一样。没有像这样的东西,它就会全部消失,思想、创造力和感情都会枯萎和流逝,只留下一种愚钝的本能行动,那段生命有自我意识的短暂时期会像在每个世界里明亮燃烧的蜡烛一样熄灭掉。玛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重负,它让人觉得似乎垂垂老矣,已经八十高龄,筋疲力尽,渴望死亡。她心情沉重地从那倒下的巨树的枝叶间爬出来,迎着仍然吹打着树叶、草丛和头发的狂风,出发回村。在斜坡顶上,她最后一次看了看那尘埃流,云和风仍在刮过它,月亮稳稳地伫立在中间。接着她终于看出了它们在干什么:她明白了它们宏伟而迫切的意图。它们在试图阻挡尘埃洪流,它们在努力设置一些障碍挡住那可怕的洪流:风、月亮、云、树叶和青草,所有那些可爱的东西都在喊叫着,将自己投身到把它们如此珍爱的阴影粒子留在这个宇宙的战斗。物质热爱尘埃,它不想看着它离去,那就是这个夜晚的意义,那也是玛丽的意义。她曾经想过没有了上帝生活就没有意义、没有目的了吗?是的,她是那样想过。“唔,现在有了。”她大声道,然后又说了一次,声音更大:“现在有了!”来了。她站住了,聚精会神地凝视着,那不可能是托拉皮,因为它们总是成群地活动,而这个是只身一个,但却与它们一模一样——帆一样的翅膀、长长的脖子——那是一只托拉皮,没错。她从来没听说它们单独行动过,她本要跑下去给村里人报警,但却迟疑了,因为它不知怎么停了下来,漂浮在紧挨着小径旁边的水上。它在分裂开来……不,有东西从它的背上下来了。那是一个男人。她可以相当清楚地看见他,即使在那么远的距离,月光很亮,她的眼睛已适应了,她透过望远镜看过去,确认无疑了:那是一个人的身影,身上散射着尘埃的光。他拿着一件东西:一根长长的棍子模样的东西,他飞快地沿着小径轻步走过来,没有跑,但是行动像运动员或猎人一样迅疾;他穿着不起眼的深色衣服,在夜色下把自己掩饰得很好,但透过望远镜,他好像在聚光灯下一样纤毫毕现。当他离村子更近时,她意识到那根棍子是什么:他拿着一把步枪。她感觉仿佛有人泼了一瓢冰水在她的心上,身上的每一根毛发都竖了起来。她离得太远,束手无策:即使她大声叫喊,他也不会听见,她只能看着他跨进村子,左顾右盼,不时停下来倾听,从一幢房子走到另一幢房子。玛丽的心仿佛像试图留住这尘埃的月亮和云一样,在无声地喊道:不要到树下——离那棵树远点——但是他越来越靠近那棵树,终于停在她自己的房前。这让她不能忍受,她把望远镜放进口袋,开始跑下山坡,她正准备叫喊,喊句什么都行,一声狂野的大吼,但她及时意识到叫喊可能惊醒威尔或莱拉,使他们暴露自己,她又忍了回去。接着,为了继续观察那个男人的行迹,她停下来,又摸索着拿出望远镜,站定下来透过它来观察。他在打开她的房门。他走了进去。他从视线中消失了,身后的尘埃起了一阵骚动,像被手穿过的烟一样。玛丽仿佛等待了无尽长的时间,直到他再次出现。他站在她的门厅处,缓慢地从左至右地环顾了一下,他的眼神扫过那棵树。然后他跨出门槛,静静地站在那儿,好像有些不知所措,玛丽突然意识到自己站在光秃秃的山坡上是多么暴露,只需一枪就能轻易地击中她,但是他只对村子感兴趣。又过了一两分钟后,他转身悄悄地走了。她目视着他一步一步走在河边的小径上,清楚地看见他跨上鸟背,两腿交叉地坐在上面;鸟儿转身游走了。五分钟后他们消失在视线中。
或许您还会喜欢:
饥饿游戏1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我睡醒的时候,床的另外半边冷冰冰的。我伸出手想试探一下波丽姆留在被子里的余温,结果只摸到了粗糙的帆布被单,她准是又做了噩梦,爬到妈妈被窝里去了。嗯,准没错。今天是收获节。我用胳膊支起身子,屋子里挺亮,正好看得见他们。小妹妹波丽姆侧身躺着,偎在妈妈怀里,她们的脸紧挨在一块儿。睡着的时候,妈妈看上去要年轻些,脸上尽管还是一样疲倦,可已经不那么憔悴了。 [点击阅读]
马克吐温作品集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868年在纽约采访州长竞选的素材写成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中竞选的种种秽事丑闻,揭露了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篇小说以独立党候选人“我”的自白与大量的新闻、匿名信等引文的对照构成完整的故事,用犀利、夸张、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腐败政治的愤怒谴责。 [点击阅读]
魔山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一《魔山》是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震撼世界文坛的力作,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对《魔山》的评价很高,他于一九三○年看了这部书后曾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确实,它不愧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九二九年托马斯·曼获诺贝尔文学奖,《魔山》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评论界公认的事实。二关于托马斯·曼,我国读者并不陌生。 [点击阅读]
魔戒第二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这是魔戒三部曲的第二部分。在首部曲“魔戒现身”中,记述了灰袍甘道夫发现哈比人佛罗多所拥有的戒指其实正是至尊魔戒,统御所有权能之戒的魔戒之王。因此,佛罗多和伙伴们从夏尔一路被魔多的黑骑士追杀,最后,在伊利雅德的游侠亚拉冈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克服万难,逃到了瑞文戴尔的爱隆居所去。爱隆在该处慎重的举行了一场会议,决定将魔戒摧毁;佛罗多也被指派为魔戒的持有者。 [点击阅读]
黄色房间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8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疑云(1)陈述约瑟夫?胡乐塔贝耶的这段奇妙经历时,我的心情一直都很激动。时至今日,他还在坚决反对我讲出这段仍然留有谜团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确实可以称为过去十五年中最为奇妙的悬疑故事。如果不是著名的斯坦森教授最近在晚间杂志《荣誉军团》的一篇文章中提议,我甚至认为大家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件著名的黄色房间案件的全部事实了。 [点击阅读]
黄金罗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这个狂乱的深渊是“自然”的胎盘,恐怕也是坟墓既不是海也不是地,不是风不是火所构成,而是这些元素的纷然杂陈产生了原子,因此必然不断纷争、战乱一直到那万能的创造主把它们用做黑色的材料去建造新世界。那时那深思熟虑的魔王站在地狱的岸边,向那狂乱的深渊观看了一会儿,思虑前去的航程。——约翰?米尔顿《失乐园》第二卷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点击阅读]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阿里阿德理-奥列弗夫人在朋友朱迪思-巴特勒家作客。一天德雷克夫人家准备给村里的孩子们开个晚会,奥列弗夫人便跟朋友一道前去帮忙。德雷克夫人家热闹非凡.女人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进进出出地搬着椅子、小桌子、花瓶什么的.还搬来许多老南瓜,有条不紊地放在选定的位置上。今天要举行的是万圣节前夜晚会,邀请了一群十至十七岁的孩子作客。 [点击阅读]
三幕悲剧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萨特思韦特先生坐在鸦巢屋的露台上,看着屋主查尔斯-卡特赖特爵士从海边爬上小路。鸦巢屋是一座漂亮的现代平房,木质结构不到一半,没有三角墙,没有三流建筑师爱不释手的多佘累赘的设计。这是一幢简洁而坚固的白色建筑物。它看起来比实际的体积小得多.真是不可貌相。这房子的名声要归功于它的位置-居高临下,俯瞰整个鲁茅斯海港。 [点击阅读]
不分手的理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在喧闹的大街拐弯之后,刹那间四周变得寂静无声,黑暗中一排路灯伫立在街头。放眼望去,只有一盏红绿灯在寒空中绽放着鲜红色的光芒。速见修平往前欠身,嘱咐计程车司机行驶至红绿灯时左转。这一带是世田谷的新兴社区,近年来开始兴建,大量的超级市场和公寓,修平目前住的房子也是三年前才盖好的。住宅用地有高度的限制,修平住的公寓只有三层楼,他本身住在二楼。 [点击阅读]
两百年的孩子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1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现在,我在北京对年轻的中国人——也就是你们——发表讲话,可在内心里,却好像同时面对东京那些年轻的日本人发表讲话。今天这个讲话的稿子,预计在日本也将很快出版。像这样用同样的话语对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人进行呼吁,并请中国的年轻人和日本的年轻人倾听我的讲话,是我多年以来的夙愿。 [点击阅读]
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海明为、海明微、海明威,其实是一个人,美国著名小说家,英文名Hemingway,中文通常翻译为海明威,也有作品翻译为海鸣威,仅有少数地方翻译为海明为或海明微。由于均为音译,根据相关规定,外国人名可以选用同音字,因此,以上翻译都不能算错。海明威生于l899年,逝世于1961年,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独创性*的小说家。 [点击阅读]
人生的智慧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出版说明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着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于年写了《附录与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是该书中的一部分。在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一举成名。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