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货币战争4 - 6.7 德洛尔委员会,欧洲货币联盟的临门一脚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988年,欧共体作为一个国家雏形的政治基础架构已经俨然成型,“欧洲理事会”、“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构建起未来欧洲合众国大厦的三大支柱。但是,要建成一个真正的国家,缺了中央银行这根最核心的柱子,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功的。
  货币联盟作为撬动欧洲统一的主要杠杆,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发挥重大作用,稳定欧共体内部的汇率关系,始终是促使欧洲各国合作的持续动力。
  1970年的《维纳报告》,确立了货币联盟将从汇率联盟起步,1972年的“蛇形浮动机制”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表现。1979年启动的欧洲货币体系,最重要的突破就是形成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建立起欧洲的货币本位。然而,最终建成货币体系的关键部件——中央银行,迟迟未能获得重大突破。
  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事实上控制着一切!
  在这一关键权力的较量中,形成了德、法、英之间国家利益的外部博弈,以及各国财政部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内部争斗。
  如果从德国战后谦恭卑微的外交姿态与和平主义的国际形象,就判断德国人已经永远放弃追求世界霸权理想的话,未免也太低估了日耳曼民族的强悍意志。德国仅仅是学乖了,而不是变乖了!
  德国支持欧洲统一的目的,是希望建立一个由德国驾驭的欧洲大陆。在军事上跛脚,政治上装孙子的窘境中,德国人手中唯一的重武器就是货币!德国人对于自己所需要得到的东西,异常清晰,始终如一,前后连贯,毫不动遥欧洲的货币大权,必须也只能由德国中央银行进行实质控制。时间的优势在德国一边,欧共体事实上已经是马克货币区,德国经济凌驾于所有欧洲国家,国家统一即将实现,政治侏儒时代已日渐远去,苏联与东欧的衰落,为德国势力向东扩张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在德国领导下的欧洲大陆,必将成为一个世界超级强权。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德国人吃够了急躁的苦头,这一次,它将以超级的耐心和毅力,去赢得属于自己的未来。
  法国永远是理想远大,计划宏伟,但执行力不足。在它每一次与德国激烈争吵之后,德国人在面子上总能让法国感到些许宽慰,但仔细评估下来,却发现德国人其实没有作出任何实质性的让步。法国人对荣耀和拥有权力象征的快感,远胜于对权力执行中所产生的琐碎烦恼。法国想让未来的欧洲中央银行对它惟命是从,但它既缺乏实力,又没有耐心。
  英国在心态上始终没有走出“伟大光荣”的过去,在英国人的眼中,20世纪的欧洲大陆,与19世纪没有什么区别。英国幻想着自己仍是当年那个举足轻重的欧洲砝码,偏向德国,则法国的雄心壮志不得不折戟沉沙,而滑向法国,日耳曼帝国的梦想就会烟消云散。没有英国的介入,欧洲大陆必然乱成一团。作为两个世纪欧洲的货币权力中心,伦敦岂能容忍由巴黎或法兰克福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当各怀心腹事的欧洲大国们,参加1988年欧洲货币联盟峰会时,一出精彩纷呈的大戏上演了。
  在1988年6月的德国汉诺威欧洲峰会上,德法正式启动了欧洲央行这一货币联盟赛事中的冠军决赛。峰会决定成立一个专家小组,来提出货币联盟的最终路线,这个小组成员中包皮括了12个欧共体国家的中央银行行长,谁来领导这一专家小组的工作,成为了峰会瞩目的焦点,这个人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冠军杯最终花落谁家。德国科尔总理最后亮出了底牌,他举荐的正是“欧洲委员会”主席,法国超级红人德洛尔!法国总统密特朗含笑点头,英国首相撒切尔在茫然中追随。
  德国人这一招走得相当高明,科尔深知法国人非常看重声誉,由德国人出面领导专家小组来制定一个对德国中央银行有利的方案,注定会遭到法国人的坚决反对,而由法国人来领导,则可以充分满足法国人的虚荣心。只要实质上对德国有利,科尔会满脸微笑地将桂冠戴在法国人头上。这也正是德国人在“新圈子”里,格外卖力地去笼络德洛尔的根本原因。
  对于德洛尔的任命,并非皆大欢喜。德国央行行长波尔就满腹牢骚。很明显,波尔认为自己才是货币专家小组的天然领袖,在12个央行行长中,他是理所当然的老大。再说,货币问题是央行的拿手好戏,财政部长出身的德洛尔,居然要领导央行行长们搞货币研究,既留下财政部指挥央行的恶劣印象,又是外行领导内行的糟糕先例。他还抱怨撒切尔夫人没有敏感的政治洞察力,“她竟然欢迎成立以德洛尔为首的专家小组。她应该知道这个安排有政治上的特别考虑”。波尔一度甚至拒绝参加德洛尔委员会。
  在这一问题上,波尔对委员会的强烈反感,与他后来对委员会报告的赞赏之间,多少有些让人生疑。老辣的撒切尔正是看到波尔对德洛尔委员会的坚决抵制,才没有否决对德洛尔的任命。英国不愿意看到欧洲央行的出现,但也不想单枪匹马地挑战整个欧共体。但后来撒切尔却因为轻信了波尔而后悔不迭。
  德洛尔委员会成立后,将主要工作全部移到了瑞士的国际清算银行中进行。国际清算银行,设计初衷就是中央银行们的中央银行,它从理念到氛围,从辅助团队到核心专家,当然都是严重倾向中央银行独掌货币大权的方案。谁是欧共体央行中的老大呢?当然还是德国央行。其实,欧洲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就是德国央行独霸货币大权。
  不出所料,1989年4月,德洛尔委员会提交的《德洛尔报告》明显倾向于欧洲未来的中央银行将获得甚至比德国央行还要大的“独立性”。报告指出,欧洲央行“应该采取联邦形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欧洲中央银行体系(ESCB)。这个新的体系,应该被赋予完全独立自主的地位,它是欧共体的机构,而不隶属于任何国家。新的体系由一个中央机构(拥有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和各国中央银行共同组成。新的体系的职责是维持物价稳定。该体系的理事会必须独立于各国政府和欧共体的权力部门”。

  《德洛尔报告》中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指导,如资本流动自由化、金融市场整合、永久性货币自由兑换、永久性的固定汇率等。但这些内容不过是老生常谈,并无新意。最具爆炸性的还是“联邦制”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它不仅代表了央行的彻底独立,更意味着各国将放弃“货币主权”。这个报告所产生的震撼力,远远超过了1970年的《维纳报告》。
  《德洛尔报告》一经发布,立刻在各国激起了激烈争议,法国内部更是吵翻了天。法国总统密特朗看到报告后,才开始意识到欧洲中央银行的权力之大,远远超过了他的设想。他的焦虑和纠结溢于言表:
  我并不反对中央银行,却反对它的某些运作模式。德意志联邦银行完全不受政府控制。我们的中央银行即法兰西银行虽然也有独立性,但决定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却是政府。要如何做才能促使法国人共同推进货币联盟进程呢?我的印象是:如果德国人相信货币联盟不会影响他们良好、健康的经济状况,他们就会愿意推进货币联盟。然而,我却不是很愿意承诺这一点。没有政治权力的约束,欧洲中央银行将拥有国家主权的权力,那是很危险的事。欧洲货币体系已经是一个马克货币区了。目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还没有权力管理我们的经济。但是一旦欧洲中央银行建立,它就会获得这个权力。
  参加德洛尔委员会的法国央行行长德拉罗西埃,在法国政府内部变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不仅因为法国政府从来就坚决反对法国央行的独立,更是由于他将法国经济的管理权拱手让给了德国人。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认为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严峻的一次考验。
  财政部收到德洛尔报告的最终版本之后,我就被召唤到财政部会议室。贝雷戈瓦(财政部长)、特里谢和其他几个官员坐在会议桌的一边,我孤零零地坐在另一边。贝雷戈瓦表情非常冷淡。他说财政部对德洛尔报告的结论非常震惊、非常不满。然后他就让财政部副部长特里谢讲话。
  特里谢的讲话要点是:德洛尔报告中所建议的欧洲中央银行独立性实在太过,比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独立性还要大。他说我在德洛尔委员会的讨论里,肯定作了过分的让步。
  贝雷戈瓦接着就问我:‘你想要说什么?’我说我听到了‘让步’这个词。这是说我在德洛尔委员会达成货币联盟协议的过程里,我屈从了某些观点或者对某些观点作了让步。这不是事实。我是坚持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是一种让步或者牺牲法国的利益。只有中央银行及其附属单位拥有独立性,未来的货币体系才有可能运行。任何其他制度安排都是不稳定的。没有谁强迫我这么说,也不是因为这是德国人的观点,我就这么说。

  这无非就是中央银行家们早在20年代就玩熟了的把戏。中央银行家们彼此先达成默契和共识,然后回头去游说各自政府同意他们的政策。在政治权力与金钱权力的游戏中,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们自以为玩了银行家,最终却是银行家们玩残了政治家。
  当英国看到《德洛尔报告》后,撒切尔夫人气急败环,她开始意识到了让德洛尔领导货币小组是个可怕的政治失策,而德国央行行长波尔坚决反对德洛尔委员会的态度,让她产生了后果严重的错觉,她承认“最大的损害是,波尔反对货币联盟的立场本来众所周知,却完全没有在德洛尔委员会里表达出来”。不过,英格兰银行行长彭伯顿则兴高采烈地表示:
  我认识到,从现实的角度看,建立和扩展单一货币是一个完美的计划。我要让人们知道我支持货币联盟计划。它将帮助英格兰银行重新赢得独立性,帮助英国建立更稳定的货币制度。撒切尔给我的简短指示是跟随波尔(德国央行行长)。我给撒切尔写了一封信,说万一波尔同意签字,我就找不到任何理由不签字了。如果我是唯一一个不在德洛尔报告上签字的中央银行行长,那我会显得极其荒谬可笑,我看起来就像是撒切尔的一条哈巴狗。
  德国在大功告成之际,对撒切尔展开了软磨硬泡的游说攻势。但是,撒切尔在吃了波尔的大亏之后,已经不再信任德国人。于是,德国的盟友荷兰出手了。荷兰人在货币问题上,从来就是马克的应声虫。当荷兰人来到英国,撒切尔立刻就明白了他们的来意,这是德国人派来游说英国接受欧洲央行的说客。荷兰人苦口婆心一番开导之后,撒切尔坚持认为,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将使英国丧失灵活性。荷兰人巧舌如簧地回应,加入欧洲货币就好像开车带上安全带,并不会影响速度,而且安全更有保障。会后,撒切尔对荷兰人的评价就是,“夸夸其谈什么欧洲汇率机制,简直就是垃圾!”当英国财政大臣建议英国确立一个加入欧洲货币的时间表,铁娘子勃然大怒道:“那是一个特别有害的建议。你们永远不要再提这个话题,必须是我说了算。”
  政治家与银行家的斗法,在欧洲起码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代,但是各国政府像这样彻底地将货币主权这一国家主权中最核心的部分,拱手让给银行家,在欧洲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金权与政权的较量中,金权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在欧洲,已经不是国家在控制资本,而是资本控制着国家!
或许您还会喜欢:
步步惊心
作者:佚名
章节:79 人气:0
摘要:2005年,深圳华灯初上的街道,比白天多了几分妩媚温柔,张小文身着浅蓝套装,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有些疲惫。刚进楼门却想起浴室的灯泡坏了,忙转身向楼旁的便利店走去。开门,打灯,踢鞋,扔包,一气呵成。张小文从阳台上把沉重的梯子一点点挪到浴室,试了试平衡,小心翼翼上了梯子,突然脚一滑,“啊”的一声惊叫,身子后仰重重摔倒在瓷砖地上,一动不动。清、康熙43年,北京湖边景亭的走道,面对面站着两位十三四岁的姑娘。 [点击阅读]
步步惊心续
作者:佚名
章节:64 人气:0
摘要:2006年10月,深圳某小区。“胤禛,你真的如此恨我吗?真的如此……”他始终是没有来,他再不肯原谅我了,心像被生生撕裂了一般,疼痛以心脏为中心,一波一波地扩展到四肢百骸,觉得整个人难受得不能自己。不是已经死去了吗,为什么身体还会疼痛,为什么脑中还会有如此清晰的记忆。轻轻地动动指尖,指腹下能感觉到柔软的棉被。 [点击阅读]
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代序:为什么我们勤奋工作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优点和缺点.一味去弥补性格缺点的人.只能将自己变得平凡;而发挥性格优点的人.却可以使自己出类拔萃——罗杰·安德生代序:为什么我们勤奋工作仍不能成功?你知道吗?世界上几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从事着与自己性格格格不入的工作。尽管他们勘勤恳恳、任劳任怨,尽管他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点击阅读]
每天学点经济学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0
摘要:前言简单设问一下,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什么样的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有史以来,人类一直所面对的,那就是——怎样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而为解决这个问题一直在不懈努力的,便正是“经济学”。这也许是对经济学最平民化的解释。然而,作为一门真正的现代科学,真正了解经济学,并能为己所用者,却为数不多。 [点击阅读]
氏族之王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当古尔丹召唤他们的时候,他们到来了,那些心甘情愿,甚至饥渴地将灵魂出卖给黑暗的人。他们曾经跟古尔丹一样,是有着坚定意志的生命。他们曾经研究自然世界和兽人在其中的归宿;曾向深林和平原上的野兽,天空中的鸟儿,海洋和河流中的鱼儿学习。他们曾经是这个循环的一部分,不多,也不少。这一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些过去的萨满,现在的术士们,曾极为短暂地品尝过力量,并发现那像舌头品尝到了一大滴蜜糖一样甘美无比。 [点击阅读]
水晶般透明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在盛夏竟然会有这么好的天气!蓝蓝的天透明而清澈,云彩一大块一大块那么洁白,更幸运的是竟然会有风!好凉爽!好舒服!明哓溪深深吸上一大口气,觉得自己真是幸运,第一天到新学校上课,便遇到如此好天气,看来在这个新地方她一定生活得很开心。她快乐地走向她的新学校——仁德学院。 [点击阅读]
汤姆叔叔的小屋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0
摘要:林肯总统说过:“构成那次巨大战争--南北战争导火线的,想不到竟是这位身材矮小的、可爱的夫人。她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伟大的胜利”。这本书就是《汤姆叔叔的小屋》,也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是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是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很久以前我就看过这本书,我被这本书深深得吸引住了。我为汤姆叔叔那悲惨的一生哭泣,同样的,汤姆叔叔的一生的写照就是全体黑人的缩影。 [点击阅读]
没拼过的青春,不值一过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全才学子、《天才知道》第二季总冠军邓楚涵青春励志图书首度问世分享无悔、无怨、无憾的校园奋斗故事和万千中学生一起,用拼搏和汗水谱写青春赞歌【内容简介】邓楚涵的人生履历,和他的脸一样完美无瑕,在看到他的那一刻,你会明白什么叫实力派偶像。他在智力上碾杀一切。《天才知道》中荣耀登顶,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学生竞赛冠军,同济大学全才学子,国家级奖学金获得者……他说,成功在于,当别人放弃时,你多忍了一分钟。 [点击阅读]
活出全新的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0
摘要:分享我灵性成长的体悟二00七年五月,方智出版社发行了我的第一本著作《遇见未知的自己》,一晃眼,两年就过去了。这两年间,发生了很多改变,最大的改变就是:我在家庭主妇身分之外,又多了一个新的身分认同:畅销作家。至目前为止,《遇见未知的自己》在海峡两岸卖出了三十多万本,让很多人跌破眼镜。我也收到无数读者的来信,倾诉他们读书以后的心声,并且表达他们的感谢。而我自己,还是不断地在成长。 [点击阅读]
浪潮之巅
作者:佚名
章节:76 人气:0
摘要:1.百年帝国编者按:当吴军跟我谈起想写这个《浪潮之巅》系列的时候,心中吃了一惊也有很多感动。吃惊是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吴军是谷歌的研究员、是《数学之美》的作者、是一个科学家,很难想象关注学术领域的他对商业领域也有着自己的观察。感动是因为收到第一篇文章,通读下来,感觉这些故事编纂起来出一本书也不为过!但他却投给我们这个“小小”的黑板报。 [点击阅读]
海底两万里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0
摘要:人们一定还记得1866年海上发生的一件离奇的、神秘的、无法解释的怪事。且不说当时哄动沿海居民和世界舆论的各种传闻,这里只说一般航海人员特别激动的心情。欧美的进出口商人、船长和船主、各国的海军官佐以及这两大洲的各国政府都非常注意这件事。这事大体是这样:不久以前,好些大船在海上碰见了一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很长的物体,形状很像纺锤,有时发出磷光,它的体积比鲸鱼大得多,行动起来也比鲸鱼快得多。 [点击阅读]
海底捞你学不会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0
摘要:2009年4月,海底捞案例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上发表后,几个出版社相继约我写一本海底捞的书。可是我对写海底捞的书实在没把握,加之又忙,就一一回绝了。2010年初,我的老朋友《中国企业家》特刊部主任边杰,带着《中国企业家》执行总编辑李岷特地到北大找我。我动心了,给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打电话,要写这本书。张勇很犹豫,他说:“海底捞现在已经名声在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再出一本书,怕吹过了。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