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货币战争4 - 3.4 德国给力,苏联工业化加速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除了巨大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复杂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组织管理、综合的配套设备、各类专业的人才,工业革命对世界各国的渗透速度、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这些国家在20世纪的命运。
  仅仅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而且是被西方国家进行严密经济封锁的社会主义国家。在7年国际国内战争的严重摧残之后,经济刚刚才有了些起色,工业基础仅有沙俄时代残留的一些几乎废弃的工业设备和早已落伍的技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10年之内,居然要赶上西方发达的工业国,斯大林是不是疯了?
  20年代初,当哈默在苏联开始石棉矿承包皮冒险时,他不能想象俄国的工业技术和设备落后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一生当中还从来没有见过用这样陈旧的办法来采矿的。工人们用笨拙的手钻开凿矿石,通常大约需要三天才能钻出一个足以安放炸药的洞来。炸碎的矿石是装在筐里用人背上高处台阶的,在那里工人们坐成一排一排的,用小锤将石头敲碎。矿石经过清洗后,就由农民用小车把它们运到10里外的火车站。”原始的手工开矿代表了当时苏联普遍的工业水平,这与现代工业相距何止千里之遥!哈默首先进行的就是设备更新,他带来了发电机,从美国引进了气动钻,用捣碎机取代了小榔头,机械化的操作成为当地轰动一时的新闻。他用电锯取代传统的木锯,几分钟就完成了从前一整天才能完成的伐树锯板的工作,方圆50里的俄国人都来看热闹,他们拖来自家的木头,就想亲眼看看“餐刀切奶油”般的电锯究竟藏着什么古怪。
  技术扩散首先是设备引进,其次是人才培养。哈默引进了福特公司生产的拖拉机,他找来福特公司的工程师对俄国人进行培训,教他们如何使用拖拉机来抽水、锯木、驱动发电机和耕地。当他们的50台拖拉机浩浩荡荡地从港口开向市中心时,引发了极大的恐慌,俄国人以为是美国和英国的坦克开始入侵了。后来,当得知是耕地用的拖拉机后,成千上万的农民沿途围观这些从美国运来的新奇玩意儿。
  难怪列宁说,俄国的工业比西方落后50~100年。
  1927年的苏联经济,大致相当于中国1953年的水平。中国50年代由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工业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化基矗对于一个农业国而言,工业的技术和设备,以及它们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是神奇而不可思议的,学习和使用这些技术设备就已经需要消化吸收相当长的时间,更不用说去生产制造这些复杂的工业设备。这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大规模生产的实践经验,以及组织管理生产的能力。如果没有当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的24亿美元贷款,和苏联援华派出的18000多名专家,带着全部工厂的所有机器设备的图纸,历时13年手把手地传授中国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们,中国能在10年时间里就奠定钢铁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加工、汽车造船、电子工业、飞机制造等重工业的基础吗?苏联这种工业技术扩散式的援助,其意义在于帮助中国形成了自己的工业造血功能,这远比24亿美元甚至100亿美元的现金援助意义重大得多!

  同样的道理,以苏联20年代中期的基础来看,斯大林的10年内赶超西方工业国家的目标,如果没有外国技术的大规模扩散,根本不可能实现。那么是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提供这样的援助呢?
  答案就是一战后,无时无刻不在准备推翻《凡尔赛条约》的不公平待遇,一雪前耻的德国。
  早在20年代初,德国军方就对《凡尔赛条约》对德军的种种限定视为奇耻大辱,德国不能发展空军、海军,不能拥有坦克、大口径火炮和反坦克炮等重型装备,陆军被限制在10万人的规模。德意志民族与生俱来的傲慢在战败屈辱的不平等条约的煎熬下,必然形成强烈地反叛意志。而德国军方和军火工业巨头们,正是这种反叛意志的直接体现。但是他们明白,英法的实力在当时占有着压倒性的优势,明着对抗显然行不通,但暗地里,德国一刻也没有停止尝试“曲线救国”的办法。这时,苏联就成了最好的伙伴。
  1922年在热那亚经济会议上,英国主导的国际联盟正在努力向世界各国央行推销诺曼发明的金汇兑本位制,德国和苏联也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团参加了热那亚会议。不过,战败的德国只有听从发落的份儿,而苏联更是不入流的异类,这两个国际社会的“孤儿”在会议上插不上嘴,倍感“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苏德在此次会议中,签订了苏德《拉帕罗条约》(Treaty of Rapallo),相互取消彼此的战争赔偿要求,全面恢复两国外交关系,建立紧密的贸易同盟[11]。英法为之震惊。

  德国很快就成为苏联最大的贸易伙伴。
  德国备受英法的压制,又面对波兰强烈的敌意,与苏联交好不仅在贸易上可互蒙其利,而且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有削弱波兰、减轻英法压力的重要作用。
  被后人称为德国“国防军之父”的塞克特将军(Hans von Seeckt),就是坚持与苏联建立军事与工业合作的始作俑者。塞克特在一战后,事实上成为了德国军队的灵魂,尽管德军的参谋本部被英法强令废除,但塞克特以兵务局的名义,将参谋本部这一德军超强战斗力的精髓保留了下来。在国防军10万人数的限制下,他的应对之道是将每一名士兵都变成未来军队的种子,每一名军官都具备未来将军和元帅的能力,一旦开动战争机器,这10万人立刻就能培训和组建百万大军。二战中的许多名将,如隆美尔、伯克、龙德斯泰特等元帅都出自塞克特的帐下。后来,他还曾到中国,成为了蒋介石的军事顾问,提出了影响蒋介石一生的三大建军思想:军队为统治权力的基础,军队的威力在于素质的优良,军队的作战潜能源自军官团的培养。
  事实上,在德国魏玛共和国时代,塞克特的10万精锐的国防军,确实是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就连希特勒上台后想稳固纳粹的权力,都不得不与国防军合作,甚至剿灭自己一手扶植的冲锋队。正是因为希特勒不信任也无法最终控制国防军,才组建了纳粹自己的党卫军来制衡国防军的势力。
  塞克特是这样判断苏德《拉帕罗条约》的,“尽管(与苏联的贸易)对德国很有好处,但它(条约)的经济价值并非主要方面,政治意义才是关键所在。苏德关系的进展,是和平迄今为止,德国所取得的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权力增长。这种关系的进展,在一般情况下从经济合作开始是理所应当的,但是(苏德)合作的力量在于,这种经济互动将为未来的政治和军事的合作铺平道路。” [12]
  1921年初,塞克特在国防军中组建了代号为“R 小组”的部门,由亲信冯.施莱歇尔(1932任德国总理,并成为希特勒和纳粹的领路人)负责,专门与苏联对外贸易人民委员会主席格拉辛对接,建立德国对苏联军事工业的秘密援助。1921年9月,苏德双方代表在施莱歇尔的公寓中开始了秘密会谈,双方就德国对苏联军事工业进行金融和技术的援助达成了实施细节的一致。当然,苏联方面也必须回报德国国防军,这就是允许德国军方在苏联境内建立军事工业所需的兵工厂和训练基地。

  随后,施莱歇尔代表德国军方成立了若干家壳公司(其中最有名的就是GEFU),这些公司负责德国军方向苏联军事工业提供的第一笔7500万马克的资金援助。1922年3月,第一批德国军工专家来到苏联。一个月之后,德国容克飞机公司在莫斯科郊区的菲力地区,开始建设现代飞机制造厂;克虏伯军火公司在苏联南部动工兴建重型火炮生产企业。随后,德国军方的飞行训练学校、坦克测试学院、化学武器生产厂、潜艇建设基地,陆续在苏联境内开始兴建[13]。
  大批德国军工技术专家被派往苏联,手把手地帮助苏联工程师们建立起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化学制品等一系列制造工厂。这些工厂的建成投产,一方面使苏联获得了极端宝贵的先进工业技术的扩散,培养了一大批军事工业的工程师,同时学到了德国工业精细化的生产管理技能,大大缩短了苏联与工业化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另一方面,这些工厂使德国得以在实践中测试各种新的技术和发明,生产《凡尔赛条约》所禁止的各种重型装备和军用飞机,维持德国军事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准不至落伍。德国在苏联的掩护下,在长达5年的军事工业合作中,逃避了英法巡视员对德国军事工业是否符合《凡尔赛条约》要求的检查。
  在1922-1927年历时5年多苏德军事工业合作的蜜月期里,也正是苏联国内争论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正是在德国军事工业的帮助下,苏联获得了工业化所需的技术、设备、经验和人才。当苏联在1928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只需将这些宝贵的工业技术扩散加以几十倍地放大,工业化的车轮就会隆隆地滚动起来。
或许您还会喜欢:
年轻人必知的160条说话技巧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第1章说话方式,八项注意(基础篇)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教授曾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说话方式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深谙说话之“术”,就能得体地运用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表情达意,使所言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 [点击阅读]
无往而不胜的童话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啪!”一本新出炉的仁德学院校报狠狠摔在明晓溪的课桌上!正在整理期末考试卷子的明晓溪双手险险被砸到,她诧异地抬头,看到的只是一个狂怒而去的女生背影。是她们班的吗?好象从来没见过呀,难道她专门跑来向自己投掷暗器?小泉凉凉叹息,抓过校报:“姐妹啊,你现在是全民的公敌。”“咦?……”明晓溪觉得她语气不善,似有后话。“知道那个女生来做什么吗?”小泉的声音从校报里飘出。 [点击阅读]
氏族之王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当古尔丹召唤他们的时候,他们到来了,那些心甘情愿,甚至饥渴地将灵魂出卖给黑暗的人。他们曾经跟古尔丹一样,是有着坚定意志的生命。他们曾经研究自然世界和兽人在其中的归宿;曾向深林和平原上的野兽,天空中的鸟儿,海洋和河流中的鱼儿学习。他们曾经是这个循环的一部分,不多,也不少。这一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些过去的萨满,现在的术士们,曾极为短暂地品尝过力量,并发现那像舌头品尝到了一大滴蜜糖一样甘美无比。 [点击阅读]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对爱情的淡定。“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收藏起点点滴滴的心事,留到以后和你慢慢聊。”这是对婚姻的淡定。“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狐,千年修行,千年孤独。 [点击阅读]
牛奶可乐经济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引子为什么高速路边取款机的小键盘上有点字盲文呢?光顾这些机器的人大多都是司机,其中并无盲人。根据我的学生比尔·托亚的说法,取款机制造商必须给普通的街头取款机装配带点字盲文的小键盘,因此,所有机器都造成一个样子,成本更低廉。要不然的话,就要把两类机器分开,保证合适的机器安装到合适的地方。倘若点字盲文给看得见的用户造成了麻烦,那费这么大功夫也算物有所值,但它们并不碍事。话要从头说起。 [点击阅读]
生命如一泓清水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生命如一泓清水○俞敏洪生命如一泓清水,源头处没有一点污染,童年的我们无忧无虑,笑容灿烂,生活就像水晶般透明,没有任何苦涩的内容。生命如一泓清水,青年时的我们如乘势的水流,不希望有堤岸的存在。我们渴望像水一样流动,流出父母的怀抱,流离家庭的羁绊,流入一片陌生的天地,去寻找生活,寻找值得终生追求的事业,寻找真正的爱情,和我们所爱的人合二为一、终身相守,就像两股清水,融合得了无痕迹。 [点击阅读]
蓝海战略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前言本书是友谊、忠诚和相互信赖的产物。正是友谊和信任激发我们探索本书所表述的主要思想,并最终完成了写作。20年前,我们在课堂相遇——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学生。从那时起,我们就一直一起工作,犹如同一条下水道里的两只湿老鼠。因此,本书不是思想的成功,而是友谊的成功,并且我们发现友谊比商业世界的任何思想都更有意义——因为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点击阅读]
超越自卑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自卑情结”似乎已经驰名于世了。众多学派的心理学家都采用了这个名词,并且按他们自己的方式付诸于实用。然而,我却不敢断定:他们是否确实了解或正确无误地应用这个名词。例如:告诉病人他正蒙受着自卑情结之害,是没有什么用的,这样做只会加深他的自卑感,而不是让他知道怎样克服它们。我们必须找出他在生活风格中表现的特殊气质,我们必须在他缺少勇气之时鼓励他。 [点击阅读]
遇见未知的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0
摘要:自序活出你想要的人生有个男子一天下班的时候,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仅有的路灯下找东西。她非常慌张、着急地在找,让这个男子不禁停下脚步,想助她一臂之力。“请问你在找什么?”男子问。“我的车钥匙,没有它我就回不了家了!”女子焦虑地说。 [点击阅读]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终场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罗琦琦看了下表,已经七点。初中部都是走读生,不用上晚自习,学生已经全部走空。她站了起来,穿过林荫道,走到乒乓球台旁。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应该被妥善维护过,看不出陈旧的痕迹,至少在罗琦琦的记忆中,和她罚站时,一模一样。她笑了笑,沿着乒乓球台一侧,进了教学楼,是个拐弯口,左侧应该是教室,右侧应该是老师的办公室。 [点击阅读]
部落的崛起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那个陌生人身上散发出色彩斑斓的能量,它们华丽地旋转着,飞舞在他背后,好似一件斗篷;环绕在他强壮的头颅上,如一顶皇冠般闪耀着光芒。他的声音在耳中和脑中都能听得真真切切,这声音在血液中流淌,就像一首遗忘已久而又突然忆起的甜美的歌。他承诺的东西很诱人,令他激动,让他的心止不住地渴望。但是,但是……什么地方仍然有些……当他离开之后,艾瑞达的三位领袖转向彼此,轻柔地开口说出仅在三人之间分享的话语。 [点击阅读]
镜·双城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飓风吹起乱雪,纷扬弥漫了半天,掩住了方当正午的日头。雪暴之外的天依旧是湛蓝的,天风呼啸,苍鹰盘旋着。从半空俯视,帕米尔高原苍黄浑厚。慕士塔格雪山在连绵的巨大冰峰中、宛如银冠上一连串明珠中最璀璨的一粒,闪闪发光。而那些光,就是此刻乍起、弥漫山中的雪暴。然而,苍鹰的目力再好,也看不到雪暴下山腰那如蚁般蠕动的黑点。慕士塔格峥嵘嶙峋,高处笼罩在冰冷的阴云中。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