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环游黑海历险记 - 第一卷 第十四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环游黑海历险记--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凯拉邦大人在地理学方面比他的阿赫梅侄子所料想的要强得多。
  刻赤城位于陶里斯岛东端的刻赤半岛上。在这个狭长的半岛的北面,呈新月形。一座山峰雄伟地俯瞰着它,山顶上曾经耸立过一座卫城,这就是米特里达特山。米特里达特①是罗马人的可怕而无情的敌人,差点儿把他们赶出了亚洲。这位大胆勇敢的将军,通晓多种语言的专家,传奇般的毒物学家,在这座曾是博斯普鲁斯海峡王国的首都的城市对面拥有他的位置,的确再恰当不过了。正是在这个地方这位蓬特王国的国王,可怕的欧巴特尔,由于他钢铁般的身体经得起任何毒药,他无法毒死自己,就让一个高卢士兵用剑把自己刺穿了。
  ①米特里达特六世,即欧巴特尔(约公元前132-前63),蓬特国国王,长期与罗马人交战,在被庞培击败后让一个士兵把自己刺死了。
  这就是在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里,范-密泰恩认为应该向同伴们上的短短的历史课。这堂课使他的朋友凯拉邦得出了这个答案:
  “米特里达特只是一个笨蛋!”
  “为什么?”范-密泰恩问道。
  “他要是真想毒死自己的话,只要到我们那个阿拉巴旅馆里去吃晚饭好了!”
  听到这句话,荷兰人相信不能再继续赞扬这位美人莫尼姆的丈夫了。不过他指望在会给他留下的几个小时里,能够好好地游览一下这个伟人的首都。
  马车穿过城市,它奇特的套车方式使各族居民万分惊讶。这个城里有大量的犹太人,也有鞑靼人、希腊人,甚至有俄罗斯人——居民一共大约有12000人。
  阿赫梅一到“君士坦丁旅馆”,首先关心的是打听第二天早晨有没有马匹可换。使他极为满意的是,这一次在驿站的马厩里有的是马。
  “幸好,”凯拉邦注意到,“萨法尔大人没有把这个驿站里的马都拉走!”
  不过,阿赫梅的没有耐心的叔叔对这个竟敢走在他前面而且把驿站的马都拉走的讨厌鬼还是怒气冲天。
  无论如何,单峰驼是没有用了,他就把它们转卖给一个到伊埃尼卡雷海峡去的沙漠商队的主人,不过这两只活骆驼只卖了死骆驼的价钱。爱记仇的凯拉邦就把这笔明显的损失记在萨法尔大人的负债表上。
  这个萨法尔当然不会再在刻赤了——这无疑使他避免了与他的对手进行一场最严肃的辩论。两天前他离开了这座城市,坐上了去高加索的火车。幸亏如此,他不在这些决定要沿着海岸走的旅行者们的前面了。
  “君士坦丁旅馆”里的一顿丰盛的晚餐,在相当舒适的房间里好好地睡了一夜,使主仆们忘掉了一切不快。阿赫梅给敖德萨寄去的一封信,也可以说旅行正在按计划进行。
  第二天是9月5日,由于出发的时间定在上午10点钟,认真的范-密泰恩黎明即起,好去游览城市。这次阿赫梅准备陪他一起去。
  于是两人穿过刻赤的宽阔的、两边有石板人行道的大街,街上野狗乱窜,一个波希米亚人负责用棍子打死它们,是公认的刽子手。不过这个刽子手夜里肯定喝酒去了,因为阿赫梅和范-密泰恩费了一些力气才摆脱这些危险的畜生的獠牙。
  在由海岸的转弯处形成的海湾深处,用石块砌成的码头一直延伸到海峡的两岸,使他们散步时更加方便。那里耸立着总督的宫殿和海关的建筑物。由于缺水,船只都在靠外海的地方抛锚,刻赤港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合适的锚地,离检疫站不远。自从该城在1774年让与俄罗斯以后,这个港口就生意兴隆,里面还有一个供佩雷科普的各个盐场放盐的仓库。
  “我们有时间登上去吗?”范-密泰思指着米特里达特山问道,山上现在建了一座希腊人的寺庙,装饰着刻赤省大量拥有的战利品——寺庙代替了从前的卫城。
  “嗯!”阿赫梅说,“可不能让凯拉邦叔叔等着!”
  “也不能让他的侄子等着!”范-密泰恩微笑着说。
  “确实如此,”阿赫梅又说,“在这次旅行当中我几乎只考虑马上回到斯居塔里去!您理解我的意思吗,范-密泰恩先生?”

  “是的……我理解,年轻的朋友,”荷兰人答道,“虽然范-密泰恩夫人的丈夫完全有权利不理解您!”
  说了这个已被鹿特丹的家庭生活所证实的感想之后,由于离出发还有两个小时,两人就开始攀登米特里达特山。
  从高处眺望刻赤海湾,只见一派雄伟的景象。南面呈现出半岛的顶端,东面在伊埃尼卡雷海峡之外,两个围绕塔曼海湾的半岛构成了圆形。纯净的天空使人可以瞥见地形的起伏,而这些“库尔干”,也就是古代的坟墓,则布满了原野,直至最微小的珊瑚礁。
  阿赫梅认为到了该回旅馆的时间了,他指给范-密泰恩看一个装有栏杆的宏伟的台阶,它从米特里达特山通向城里,直到市场。一刻钟以后,两人又见到了凯拉邦大人,他正在徒然地想和旅馆的主人、一个最平心静气的鞑靼人辩论一场。他们到得正是时候,因为他正在为没有找到机会发火而生气呢。
  马车在那儿,套上了来自波斯的好马,这种马的买卖在刻赤是一种重要的贸易。每个人都坐好之后,马车就奔驰起来,使人再也不会去怀念单峰驼的使人疲倦的小跑了。
  阿赫梅在接近海峡时并非没有感到某种不安。因为他想起了在凯尔森改变路线时发生过的事情。由于侄子的坚决要求,凯拉邦大人同意决不去绕亚速海,以便走最短的路穿越克里米亚。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他大概想到一路上的每个地方都不会没有坚实的土地。他弄错了,而阿赫梅没有做任何事情来消除他的误解。
  他可以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土耳其人,一个极其出色的烟草批发商,却并不精通地理学。阿赫梅的叔叔很可能不知道,亚速海的海水流入黑海是通过一条宽阔的水道,它是古代西米里族人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名称是伊埃尼卡雷海峡,因此他就不得不穿越这条位于刻赤半岛和塔曼半岛之间的海峡。
  然而凯拉邦大人的侄子早就知道他讨厌海洋。当他面对这条航道,而且由于水流或者水太浅而必须从约有20海里的最宽处穿过去的时候,他会说些什么呢?要是他固执地拒绝冒险呢?要是他主张重新走过克里米亚的整个东海岸,再沿着亚速海的滨海地带一直走到高加索的头几条山梁呢?那样旅行该延长多少路程!要耽误多少时间!要损失多少利益!怎么能在9月30日赶到斯居塔里?
  这就是在马车穿越半岛时阿赫梅的想法。两点钟以前它就要到达海峡,叔叔就会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是否现在就使他对这种严重的意外情况有所准备比较适宜?然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巧妙手段,才能使谈话不至于恶化成辩论,辩论不至于恶化成吵架?如果凯拉邦大人固执己见,那就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他的想法,不管你乐意不乐意,他都会迫使马车从刻赤返回去。
  所以阿赫梅拿不定主意。他如果承认自己的诡计,就有可能使他的叔叔大发雷霆!更好一点的办法,是不是他自己应该装得愚昧无知,在以为会发现道路的地方看到一条海峡的时候,假装惊讶得手足无措?
  “愿安拉帮帮我吧!”阿赫梅思量着。
  他顺从地等待着穆斯林的真主来帮他摆脱困境。
  刻赤半岛被古代形成的一条长长的、人们称之为阿科斯围墙的壕沟分开。从城里直到检疫站的道路是沿着壕沟的,相当好走,到通向海岸的斜坡上就变得滑溜溜地很难走了。
  所以上午马车走得不快,使范-密泰恩对切索内斯的这一部分有了更加完整的了解。
  总起来说,这里是荒凉的俄罗斯大草原。一些穿越草原的商队沿着阿科斯围墙寻找歇脚的地方,宿营地呈现出一派东方式的动人景象。原野上覆盖着无数的“库尔冈”,也就是帐篷,看起来就像一座巨大的公墓,并不令人愉快,然而考古学家们却深深地挖掘了同样多的坟墓,里面的大量财富,如伊特鲁立亚的花瓶、衣冠冢里的宝石、古代的首饰,现在都装饰着刻赤寺院的围墙和博物馆的展厅。
  将近中午的时候,天边出现了一座巨大的方形塔楼,四角各有一座小塔楼:这是耸立在伊埃尼卡雷镇上的要塞。在南面,刻赤海湾的尽头呈现出俯瞰黑海海岸的奥布卢姆海角。然后出现了两端形成“里曼”即塔曼海湾的海峡。远方是亚洲海岸上的高加索的模糊轮廓。这条海峡显然像大海的一条支流,范-密泰恩了解他的朋友凯拉邦对大海的反感,所以神色异常惊讶地看着阿赫梅。

  阿赫梅示意他别作声。非常幸运的是叔叔还在睡觉根本没有看到黑海和亚速海的海水混合在这条水道里,它最狭窄的地方宽度也有五到六海里。
  “见鬼!”范-密泰思想道。
  确实令人遗憾的是凯拉邦大人没有晚生几百年!如果他现在来进行这次旅行的话,阿赫梅也就用不着这样担心了。
  因为这个海峡逐渐被沙淤塞,由于含贝壳的沙子的堆积,它最终成了一条水流湍急的狭窄的航道。如果说在150年以前彼得大帝的舰队还能越过它去包围亚速海的话,现在的商船却不得不等待南风把水推过来,到10至12尺深的时候才能通航。
  然而这是1882年,不是2000年,所以必须接受当时的水文地理条件。
  这时马车已经驶下通向伊埃尼卡雷的斜坡,使躲在深草丛里的大鸨惊得振翅乱飞。马车在镇上最大的旅馆门口停下,凯拉邦大人醒了过来。
  “我们到驿站了吗?”他问道。
  “对!到伊埃尼卡雷驿站了,”阿赫梅答了一句话。
  大家下车走进旅馆,让马车到驿站去了。马车应该从驿站驶向上船的码头,那里有一条渡船,专门运送步行、骑马和坐大车的旅客,甚至把从欧洲到亚洲或从亚洲到欧洲的沙漠商队渡过河去。
  伊埃尼卡雷镇上做着各种赚钱的生意:盐、鲟鱼子酱、油脂、羊毛,民民几乎全是希腊人,其中一部分人捕捞鲟鱼和大菱民水手们醉心于驾驶有两块三角帆的小船,沿着海峡和附近的海岸作短途的航行。伊埃尼卡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在1771年,俄罗斯把它从土耳其人手里夺去之后进行加固的原因。它是黑海的一个门户。黑海的安全有两个关键:一个是伊埃尼卡雷,另一个就是塔曼。
  休息了半个小时以后,凯拉邦大人示意同伴们出发,他们就朝著有渡船等着他们的码头走去。
  凯拉邦的目光起初东看西看,接着发出了一声惊呼。
  “您怎么了,叔叔?”阿赫梅很不自然地问道。
  “这是一条河吗,这个?”凯拉邦指着海峡说。
  “不错,是一条河!”阿赫梅答道,他觉得应该让叔叔蒙在鼓里。
  “一条河!……”布吕诺喊道。
  他主人的一个手势使他明白不该刨根问底。
  “不对!这是一条……”尼西布说。
  他没能说完。他正要对这里的水文地理加以形容的时候,他的同伴布吕诺用手肘猛撞一下打断了他的话。
  这时凯拉邦大人一直在注视着这条挡住去路的河流。
  “它很宽哪!”他说。
  “的确……非常宽……可能是涨了几次大水!”阿赫梅答道。
  “大水!……是雪融化后引起的!”范-密泰恩补充说,以便支持他年轻的朋友。
  “雪融化了……在九月里?”凯拉邦转向荷兰人问道。
  “也许是的……雪融化了……多年的积雪……高加索的积雪!”范-密泰恩回答着,自己也不太清楚在说些什么。
  “可是我没有看到能够过这条河的桥啊!”凯拉邦又说。
  “对,叔叔,桥不再有了!”阿赫梅说着把两只手半合成一个望远镜的样子似乎为了更清楚地看到这条所谓的河流上的所谓的桥。
  “不过应该是有一座桥的……”范-密泰恩说道。“我的旅行指南上提到了有一座桥……”
  “哦!您的旅行指南上提到了有一座桥?……”凯拉邦皱着眉毛盯着他的朋友的面孔问道。
  “是的……这座著名的桥……”荷兰人结结巴巴地说。“您很清楚……欧兴桥①……古人所说的PontusAxenos……”
  ①欧兴桥,黑海的古名。
  “真是太古了,”凯拉邦的话从他半闭的嘴唇中嘘嘘地吹出来,“它经不起雪融化以后产生的大水……多年的积雪……”

  “是高加索的!”范-密泰恩总算补充了一句,不过他已经是绞尽脑汁了。
  阿赫梅站得稍远一点。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的叔叔,不想引起一场结局显然不妙的争论。
  “那好,侄儿,”凯拉邦以冷淡的口气说道,“既然没有或者不再有桥了,我们怎么过这条河呢?”
  “哦!我们完全能够找到一个地方涉水而过!”阿赫梅漫不经心地说:“只有这么少的水!……”
  “刚刚没过脚后跟!……”荷兰人在旁边帮腔,他显然还是不说话的好。
  “好吧,范-密泰恩,”凯拉邦大声地说,“您把长裤卷起来,走到河里去,我们跟着您!”
  “可是……我……”
  “快点!……卷起来!……卷起来!”
  忠心的布吕诺认为应该使他的主人摆脱困境。
  “这么做没什么好处,凯拉邦大人,”他说。“我们不用把脚弄湿就能过去,有一条渡船。”
  “哦!有一条渡船?”凯拉邦答道。“幸亏有人想到了在这条河上放一条渡船……好代替那座被冲垮的桥……那座著名的欧兴桥!……为什么不早说有一条渡船?——它在什么地方,这条渡船?”
  “它在这儿,叔叔,”阿赫梅答道,指着系在码头上的渡船,“我们的马车已经在里面了!”
  “真的!我们的车子已经在里面了?”
  “是的,而且是套好的!”
  “套好的?是谁让这么做的?”
  “没有人让这么做,叔叔!”阿赫梅答道。“驿站站长自己把它赶来了……他一向是这么做的……”
  “自从不再有桥之后,对吧?”
  “何况,叔叔,也没有别的办法可以继续旅行了!”
  “还有一个办法,阿赫梅侄儿!就是回去,从北面绕过亚速海!”
  “要多走200公里,叔叔!那我的婚礼呢?斋月30日的日期呢?您是不是忘了斋月30日了?……”
  “一点没忘,侄儿!在这个日期之前我就回来了!走吧!”
  阿赫梅此刻非常激动。他的叔叔会执行往回走的荒唐计划吗?或者相反,他会在渡船里坐好并穿越伊埃尼卡雷海峡?
  凯拉邦大人向渡船走去。范-密泰恩、阿赫梅、尼西布和布吕诺跟随着他,不想给他以任何挑起可能爆发的激烈争论的借口。
  凯拉邦在码头上停了好一会儿,注视着周围。
  他的同伴们都停了下来。
  凯拉邦进了渡船。
  他的同伴们也跟着他进去了。
  凯拉邦坐上了驿站马车。
  其他人也爬了上去。
  接着渡船解缆离开码头,被水流带向对岸。
  凯拉邦不说话,人人都沉默不语。
  幸运的是水面非常平静,船夫们毫不费力地躁纵着渡船,随着水的深浅时而用长蒿,时而用宽桨,可是有一阵大家都担心要出什么事故了。
  确实有一股从塔曼海湾的南面的沙嘴转过来的不大的水流,从侧面抓住了渡船。使它有可能不在这个海角靠岸,而是被带向海湾的深处,那样就要穿越五公里而不是一公里了。凯拉邦大人很容易不耐烦。也许会下令往回走。
  但是在上船之前,阿赫梅已经向船夫们说了一些话——其中卢布这个词重复了几好次——所以他们躁纵得如此灵活,完全成了渡船的主人。
  因此在离开伊埃尼卡雷海峡码头一个小时之后,旅行者们马匹和车子都靠上了南面的沙嘴,它的俄文名称是伊乌叶那亚-科萨。
  马车顺利登岸,水手们拿到了一笔可观的卢布。
  从前这个沙嘴形成了两个岛屿和一个半岛,也就是说它被一条航道分成了两个地方,马车是不可能通过的。但是这些沟渠现在都被填满了,所以从沙嘴到塔曼镇的四俄里,马车一口气就能越过去。
  一个小时以后,马车就进镇了,凯拉邦大人看着他的侄子,只说了一句话:
  “显而易见,亚速海的海水和黑海的海水在伊埃尼卡雷海峡里相处得还不错!”
  而这就够了,说明阿赫梅侄子的河流也好,范-密泰恩朋友的欧兴桥也好,对他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
或许您还会喜欢:
霍比特人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0
摘要:在地底洞穴中住着一名哈比人。这可不是那种又脏又臭又湿,长满了小虫,满是腐败气味的洞穴;但是,它也并非是那种空旷多沙、了无生气、没有家具的无聊洞穴。这是个哈比人居住的洞穴,也是舒舒服服的同义词。这座洞穴有个像是舷窗般浑圆、漆成绿色的大门,在正中央有个黄色的闪亮门把。 [点击阅读]
青年近卫军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0
摘要:亚·法捷耶夫(1901年12月24日——1956年5月13日)全名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他是俄罗斯古典文学传亚·法捷耶夫统的继承者,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精神鼓舞下写成的;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是为建设新生活而斗争的英勇战士。 [点击阅读]
青春咖啡馆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人称黑暗之门。咖啡厅很小,她总是在小厅最里端的同一张桌子旁落座。初来乍到的那段时光,她从不跟任何人搭讪,日子一长,她认识了孔岱咖啡馆里的那些常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跟我们年纪相仿,我的意思是说,我们都在十九到二十五岁之间。有时候,她会坐到他们中间去,但大部分时间里,她还是喜欢坐她自己的那个专座,也就是说坐最里端的那个位子。她来咖啡馆的时间也不固定。 [点击阅读]
静静的顿河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0
摘要:评论重读《静静的顿河》,那些久违了的又陌生又熟悉的人物,以及他们痛苦的思想和命运,又一次激起了我内心的热情。顿河这条伟大的河流所哺育的哥萨克民族通过战争,在痛苦和流血之后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肖洛霍夫把拥护苏维埃、迈向社会主义称为伟大的人类真理,并把它作为作品的主题之一。肖洛霍夫对顿河无比热爱,书中经常出现作者对顿河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赞颂。顿河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和泥土的浓烈味道,让读者过目不忘。 [点击阅读]
面纱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1她惊叫了一声。“怎么啦?”他问道。房间里的百叶窗关着,光线很暗,但还是能看清她脸上恐惧的表情。“刚才有人动了一下门。”“呃,八成是女佣人,要不就是哪个童仆。”“这个时候他们决不会来。他们都知道吃完午饭我要睡觉。”“那还会是谁?”“是瓦尔特。”她嘴唇颤抖着小声说道。她用手指了指他的鞋。他便去穿鞋,但他的神经多少也有点紧张,因而显得笨手笨脚,而鞋带偏偏又是系着的。 [点击阅读]
风流狂女的复仇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1矮男子闯进来了。矮男子头上蒙着面纱。“不许动!动就杀死你们!”矮男子手中握着尖头菜刀,声调带有奇怪的咬舌音。房间里有六个男人。桌子上堆放着成捆的钱。六个人正在清点。一共有一亿多日元。其中大半已经清点完毕。六个人一起站起来。房间的门本来是上了锁的,而且门前布置了警备员。矮男子一定是一声不响地把警备员打倒或杀死了,不然的话,是不会进房间里来的。六个人不能不对此感到恐惧。 [点击阅读]
风葬之城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雪江从早上开始心情就不好。要是平常的话,肯定会训斥浅见睡懒觉的,可是今天她看见小儿子,露出一副无奈的神情,转身就回自己的房里去了。听佣人须美子说,雪江连早饭也没吃。“我妈她怎么了?”“牙疼。”“是嘛?……”浅见似乎有点幸灾乐祸似地反问道。“是的,听夫人说,装的假牙不好,像针扎似地痛。”“哦,是那样啊,牙不好。 [点击阅读]
飘(乱世佳人)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0
摘要:生平简介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点击阅读]
飞鸟集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泰戈尔1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straybirdsofsummercometomywindowtosingandflyaway.andyellowleavesofautumn,whichhavenosongs,flutterandfalltherewithasign.2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1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我睡醒的时候,床的另外半边冷冰冰的。我伸出手想试探一下波丽姆留在被子里的余温,结果只摸到了粗糙的帆布被单,她准是又做了噩梦,爬到妈妈被窝里去了。嗯,准没错。今天是收获节。我用胳膊支起身子,屋子里挺亮,正好看得见他们。小妹妹波丽姆侧身躺着,偎在妈妈怀里,她们的脸紧挨在一块儿。睡着的时候,妈妈看上去要年轻些,脸上尽管还是一样疲倦,可已经不那么憔悴了。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2燃烧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壶中茶水的热气早已散发到冰冷的空气中,可我双手仍紧紧地握着茶壶。我的肌肉因为冷而绷得紧紧的。此时如果有一群野狗来袭击,我肯定来不及爬到树上,就会遭到野狗的撕咬。我应该站起来,活动一下僵硬的四肢,可我却坐着,像顽石一样一动不动。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周围的树丛已隐隐显露出轮廓。我不能和太阳搏斗,只能看着它一点点地把我拖入白昼,而即将到来的这一天是几个月来我一直所惧怕的。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3嘲笑鸟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我低头俯视着自己的鞋子,一层细密的灰尘正缓缓地落在磨旧的皮革上。此时,我正站在原来放着我和妹妹波丽姆的床铺的地方,旁边不远是放饭桌的地方。烟囱已经塌了,烧得焦黑的碎砖头堆成了一堆,靠这个我还勉强能认得出原来房间的位置,不然的话,在这茫茫灰海中,我靠什么来辨认方向?十二区的一切几乎已荡然无存。一个月以前,凯匹特的火焰炸弹摧毁了“夹缝地带”贫苦矿工的房子、镇子里的商店,甚至司法大楼。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