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环游黑海历险记 - 第一卷 第十四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环游黑海历险记--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凯拉邦大人在地理学方面比他的阿赫梅侄子所料想的要强得多。
  刻赤城位于陶里斯岛东端的刻赤半岛上。在这个狭长的半岛的北面,呈新月形。一座山峰雄伟地俯瞰着它,山顶上曾经耸立过一座卫城,这就是米特里达特山。米特里达特①是罗马人的可怕而无情的敌人,差点儿把他们赶出了亚洲。这位大胆勇敢的将军,通晓多种语言的专家,传奇般的毒物学家,在这座曾是博斯普鲁斯海峡王国的首都的城市对面拥有他的位置,的确再恰当不过了。正是在这个地方这位蓬特王国的国王,可怕的欧巴特尔,由于他钢铁般的身体经得起任何毒药,他无法毒死自己,就让一个高卢士兵用剑把自己刺穿了。
  ①米特里达特六世,即欧巴特尔(约公元前132-前63),蓬特国国王,长期与罗马人交战,在被庞培击败后让一个士兵把自己刺死了。
  这就是在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里,范-密泰恩认为应该向同伴们上的短短的历史课。这堂课使他的朋友凯拉邦得出了这个答案:
  “米特里达特只是一个笨蛋!”
  “为什么?”范-密泰恩问道。
  “他要是真想毒死自己的话,只要到我们那个阿拉巴旅馆里去吃晚饭好了!”
  听到这句话,荷兰人相信不能再继续赞扬这位美人莫尼姆的丈夫了。不过他指望在会给他留下的几个小时里,能够好好地游览一下这个伟人的首都。
  马车穿过城市,它奇特的套车方式使各族居民万分惊讶。这个城里有大量的犹太人,也有鞑靼人、希腊人,甚至有俄罗斯人——居民一共大约有12000人。
  阿赫梅一到“君士坦丁旅馆”,首先关心的是打听第二天早晨有没有马匹可换。使他极为满意的是,这一次在驿站的马厩里有的是马。
  “幸好,”凯拉邦注意到,“萨法尔大人没有把这个驿站里的马都拉走!”
  不过,阿赫梅的没有耐心的叔叔对这个竟敢走在他前面而且把驿站的马都拉走的讨厌鬼还是怒气冲天。
  无论如何,单峰驼是没有用了,他就把它们转卖给一个到伊埃尼卡雷海峡去的沙漠商队的主人,不过这两只活骆驼只卖了死骆驼的价钱。爱记仇的凯拉邦就把这笔明显的损失记在萨法尔大人的负债表上。
  这个萨法尔当然不会再在刻赤了——这无疑使他避免了与他的对手进行一场最严肃的辩论。两天前他离开了这座城市,坐上了去高加索的火车。幸亏如此,他不在这些决定要沿着海岸走的旅行者们的前面了。
  “君士坦丁旅馆”里的一顿丰盛的晚餐,在相当舒适的房间里好好地睡了一夜,使主仆们忘掉了一切不快。阿赫梅给敖德萨寄去的一封信,也可以说旅行正在按计划进行。
  第二天是9月5日,由于出发的时间定在上午10点钟,认真的范-密泰恩黎明即起,好去游览城市。这次阿赫梅准备陪他一起去。
  于是两人穿过刻赤的宽阔的、两边有石板人行道的大街,街上野狗乱窜,一个波希米亚人负责用棍子打死它们,是公认的刽子手。不过这个刽子手夜里肯定喝酒去了,因为阿赫梅和范-密泰恩费了一些力气才摆脱这些危险的畜生的獠牙。
  在由海岸的转弯处形成的海湾深处,用石块砌成的码头一直延伸到海峡的两岸,使他们散步时更加方便。那里耸立着总督的宫殿和海关的建筑物。由于缺水,船只都在靠外海的地方抛锚,刻赤港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合适的锚地,离检疫站不远。自从该城在1774年让与俄罗斯以后,这个港口就生意兴隆,里面还有一个供佩雷科普的各个盐场放盐的仓库。
  “我们有时间登上去吗?”范-密泰思指着米特里达特山问道,山上现在建了一座希腊人的寺庙,装饰着刻赤省大量拥有的战利品——寺庙代替了从前的卫城。
  “嗯!”阿赫梅说,“可不能让凯拉邦叔叔等着!”
  “也不能让他的侄子等着!”范-密泰恩微笑着说。
  “确实如此,”阿赫梅又说,“在这次旅行当中我几乎只考虑马上回到斯居塔里去!您理解我的意思吗,范-密泰恩先生?”

  “是的……我理解,年轻的朋友,”荷兰人答道,“虽然范-密泰恩夫人的丈夫完全有权利不理解您!”
  说了这个已被鹿特丹的家庭生活所证实的感想之后,由于离出发还有两个小时,两人就开始攀登米特里达特山。
  从高处眺望刻赤海湾,只见一派雄伟的景象。南面呈现出半岛的顶端,东面在伊埃尼卡雷海峡之外,两个围绕塔曼海湾的半岛构成了圆形。纯净的天空使人可以瞥见地形的起伏,而这些“库尔干”,也就是古代的坟墓,则布满了原野,直至最微小的珊瑚礁。
  阿赫梅认为到了该回旅馆的时间了,他指给范-密泰恩看一个装有栏杆的宏伟的台阶,它从米特里达特山通向城里,直到市场。一刻钟以后,两人又见到了凯拉邦大人,他正在徒然地想和旅馆的主人、一个最平心静气的鞑靼人辩论一场。他们到得正是时候,因为他正在为没有找到机会发火而生气呢。
  马车在那儿,套上了来自波斯的好马,这种马的买卖在刻赤是一种重要的贸易。每个人都坐好之后,马车就奔驰起来,使人再也不会去怀念单峰驼的使人疲倦的小跑了。
  阿赫梅在接近海峡时并非没有感到某种不安。因为他想起了在凯尔森改变路线时发生过的事情。由于侄子的坚决要求,凯拉邦大人同意决不去绕亚速海,以便走最短的路穿越克里米亚。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他大概想到一路上的每个地方都不会没有坚实的土地。他弄错了,而阿赫梅没有做任何事情来消除他的误解。
  他可以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土耳其人,一个极其出色的烟草批发商,却并不精通地理学。阿赫梅的叔叔很可能不知道,亚速海的海水流入黑海是通过一条宽阔的水道,它是古代西米里族人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名称是伊埃尼卡雷海峡,因此他就不得不穿越这条位于刻赤半岛和塔曼半岛之间的海峡。
  然而凯拉邦大人的侄子早就知道他讨厌海洋。当他面对这条航道,而且由于水流或者水太浅而必须从约有20海里的最宽处穿过去的时候,他会说些什么呢?要是他固执地拒绝冒险呢?要是他主张重新走过克里米亚的整个东海岸,再沿着亚速海的滨海地带一直走到高加索的头几条山梁呢?那样旅行该延长多少路程!要耽误多少时间!要损失多少利益!怎么能在9月30日赶到斯居塔里?
  这就是在马车穿越半岛时阿赫梅的想法。两点钟以前它就要到达海峡,叔叔就会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是否现在就使他对这种严重的意外情况有所准备比较适宜?然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巧妙手段,才能使谈话不至于恶化成辩论,辩论不至于恶化成吵架?如果凯拉邦大人固执己见,那就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他的想法,不管你乐意不乐意,他都会迫使马车从刻赤返回去。
  所以阿赫梅拿不定主意。他如果承认自己的诡计,就有可能使他的叔叔大发雷霆!更好一点的办法,是不是他自己应该装得愚昧无知,在以为会发现道路的地方看到一条海峡的时候,假装惊讶得手足无措?
  “愿安拉帮帮我吧!”阿赫梅思量着。
  他顺从地等待着穆斯林的真主来帮他摆脱困境。
  刻赤半岛被古代形成的一条长长的、人们称之为阿科斯围墙的壕沟分开。从城里直到检疫站的道路是沿着壕沟的,相当好走,到通向海岸的斜坡上就变得滑溜溜地很难走了。
  所以上午马车走得不快,使范-密泰恩对切索内斯的这一部分有了更加完整的了解。
  总起来说,这里是荒凉的俄罗斯大草原。一些穿越草原的商队沿着阿科斯围墙寻找歇脚的地方,宿营地呈现出一派东方式的动人景象。原野上覆盖着无数的“库尔冈”,也就是帐篷,看起来就像一座巨大的公墓,并不令人愉快,然而考古学家们却深深地挖掘了同样多的坟墓,里面的大量财富,如伊特鲁立亚的花瓶、衣冠冢里的宝石、古代的首饰,现在都装饰着刻赤寺院的围墙和博物馆的展厅。
  将近中午的时候,天边出现了一座巨大的方形塔楼,四角各有一座小塔楼:这是耸立在伊埃尼卡雷镇上的要塞。在南面,刻赤海湾的尽头呈现出俯瞰黑海海岸的奥布卢姆海角。然后出现了两端形成“里曼”即塔曼海湾的海峡。远方是亚洲海岸上的高加索的模糊轮廓。这条海峡显然像大海的一条支流,范-密泰恩了解他的朋友凯拉邦对大海的反感,所以神色异常惊讶地看着阿赫梅。

  阿赫梅示意他别作声。非常幸运的是叔叔还在睡觉根本没有看到黑海和亚速海的海水混合在这条水道里,它最狭窄的地方宽度也有五到六海里。
  “见鬼!”范-密泰思想道。
  确实令人遗憾的是凯拉邦大人没有晚生几百年!如果他现在来进行这次旅行的话,阿赫梅也就用不着这样担心了。
  因为这个海峡逐渐被沙淤塞,由于含贝壳的沙子的堆积,它最终成了一条水流湍急的狭窄的航道。如果说在150年以前彼得大帝的舰队还能越过它去包围亚速海的话,现在的商船却不得不等待南风把水推过来,到10至12尺深的时候才能通航。
  然而这是1882年,不是2000年,所以必须接受当时的水文地理条件。
  这时马车已经驶下通向伊埃尼卡雷的斜坡,使躲在深草丛里的大鸨惊得振翅乱飞。马车在镇上最大的旅馆门口停下,凯拉邦大人醒了过来。
  “我们到驿站了吗?”他问道。
  “对!到伊埃尼卡雷驿站了,”阿赫梅答了一句话。
  大家下车走进旅馆,让马车到驿站去了。马车应该从驿站驶向上船的码头,那里有一条渡船,专门运送步行、骑马和坐大车的旅客,甚至把从欧洲到亚洲或从亚洲到欧洲的沙漠商队渡过河去。
  伊埃尼卡雷镇上做着各种赚钱的生意:盐、鲟鱼子酱、油脂、羊毛,民民几乎全是希腊人,其中一部分人捕捞鲟鱼和大菱民水手们醉心于驾驶有两块三角帆的小船,沿着海峡和附近的海岸作短途的航行。伊埃尼卡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在1771年,俄罗斯把它从土耳其人手里夺去之后进行加固的原因。它是黑海的一个门户。黑海的安全有两个关键:一个是伊埃尼卡雷,另一个就是塔曼。
  休息了半个小时以后,凯拉邦大人示意同伴们出发,他们就朝著有渡船等着他们的码头走去。
  凯拉邦的目光起初东看西看,接着发出了一声惊呼。
  “您怎么了,叔叔?”阿赫梅很不自然地问道。
  “这是一条河吗,这个?”凯拉邦指着海峡说。
  “不错,是一条河!”阿赫梅答道,他觉得应该让叔叔蒙在鼓里。
  “一条河!……”布吕诺喊道。
  他主人的一个手势使他明白不该刨根问底。
  “不对!这是一条……”尼西布说。
  他没能说完。他正要对这里的水文地理加以形容的时候,他的同伴布吕诺用手肘猛撞一下打断了他的话。
  这时凯拉邦大人一直在注视着这条挡住去路的河流。
  “它很宽哪!”他说。
  “的确……非常宽……可能是涨了几次大水!”阿赫梅答道。
  “大水!……是雪融化后引起的!”范-密泰恩补充说,以便支持他年轻的朋友。
  “雪融化了……在九月里?”凯拉邦转向荷兰人问道。
  “也许是的……雪融化了……多年的积雪……高加索的积雪!”范-密泰恩回答着,自己也不太清楚在说些什么。
  “可是我没有看到能够过这条河的桥啊!”凯拉邦又说。
  “对,叔叔,桥不再有了!”阿赫梅说着把两只手半合成一个望远镜的样子似乎为了更清楚地看到这条所谓的河流上的所谓的桥。
  “不过应该是有一座桥的……”范-密泰恩说道。“我的旅行指南上提到了有一座桥……”
  “哦!您的旅行指南上提到了有一座桥?……”凯拉邦皱着眉毛盯着他的朋友的面孔问道。
  “是的……这座著名的桥……”荷兰人结结巴巴地说。“您很清楚……欧兴桥①……古人所说的PontusAxenos……”
  ①欧兴桥,黑海的古名。
  “真是太古了,”凯拉邦的话从他半闭的嘴唇中嘘嘘地吹出来,“它经不起雪融化以后产生的大水……多年的积雪……”

  “是高加索的!”范-密泰恩总算补充了一句,不过他已经是绞尽脑汁了。
  阿赫梅站得稍远一点。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的叔叔,不想引起一场结局显然不妙的争论。
  “那好,侄儿,”凯拉邦以冷淡的口气说道,“既然没有或者不再有桥了,我们怎么过这条河呢?”
  “哦!我们完全能够找到一个地方涉水而过!”阿赫梅漫不经心地说:“只有这么少的水!……”
  “刚刚没过脚后跟!……”荷兰人在旁边帮腔,他显然还是不说话的好。
  “好吧,范-密泰恩,”凯拉邦大声地说,“您把长裤卷起来,走到河里去,我们跟着您!”
  “可是……我……”
  “快点!……卷起来!……卷起来!”
  忠心的布吕诺认为应该使他的主人摆脱困境。
  “这么做没什么好处,凯拉邦大人,”他说。“我们不用把脚弄湿就能过去,有一条渡船。”
  “哦!有一条渡船?”凯拉邦答道。“幸亏有人想到了在这条河上放一条渡船……好代替那座被冲垮的桥……那座著名的欧兴桥!……为什么不早说有一条渡船?——它在什么地方,这条渡船?”
  “它在这儿,叔叔,”阿赫梅答道,指着系在码头上的渡船,“我们的马车已经在里面了!”
  “真的!我们的车子已经在里面了?”
  “是的,而且是套好的!”
  “套好的?是谁让这么做的?”
  “没有人让这么做,叔叔!”阿赫梅答道。“驿站站长自己把它赶来了……他一向是这么做的……”
  “自从不再有桥之后,对吧?”
  “何况,叔叔,也没有别的办法可以继续旅行了!”
  “还有一个办法,阿赫梅侄儿!就是回去,从北面绕过亚速海!”
  “要多走200公里,叔叔!那我的婚礼呢?斋月30日的日期呢?您是不是忘了斋月30日了?……”
  “一点没忘,侄儿!在这个日期之前我就回来了!走吧!”
  阿赫梅此刻非常激动。他的叔叔会执行往回走的荒唐计划吗?或者相反,他会在渡船里坐好并穿越伊埃尼卡雷海峡?
  凯拉邦大人向渡船走去。范-密泰恩、阿赫梅、尼西布和布吕诺跟随着他,不想给他以任何挑起可能爆发的激烈争论的借口。
  凯拉邦在码头上停了好一会儿,注视着周围。
  他的同伴们都停了下来。
  凯拉邦进了渡船。
  他的同伴们也跟着他进去了。
  凯拉邦坐上了驿站马车。
  其他人也爬了上去。
  接着渡船解缆离开码头,被水流带向对岸。
  凯拉邦不说话,人人都沉默不语。
  幸运的是水面非常平静,船夫们毫不费力地躁纵着渡船,随着水的深浅时而用长蒿,时而用宽桨,可是有一阵大家都担心要出什么事故了。
  确实有一股从塔曼海湾的南面的沙嘴转过来的不大的水流,从侧面抓住了渡船。使它有可能不在这个海角靠岸,而是被带向海湾的深处,那样就要穿越五公里而不是一公里了。凯拉邦大人很容易不耐烦。也许会下令往回走。
  但是在上船之前,阿赫梅已经向船夫们说了一些话——其中卢布这个词重复了几好次——所以他们躁纵得如此灵活,完全成了渡船的主人。
  因此在离开伊埃尼卡雷海峡码头一个小时之后,旅行者们马匹和车子都靠上了南面的沙嘴,它的俄文名称是伊乌叶那亚-科萨。
  马车顺利登岸,水手们拿到了一笔可观的卢布。
  从前这个沙嘴形成了两个岛屿和一个半岛,也就是说它被一条航道分成了两个地方,马车是不可能通过的。但是这些沟渠现在都被填满了,所以从沙嘴到塔曼镇的四俄里,马车一口气就能越过去。
  一个小时以后,马车就进镇了,凯拉邦大人看着他的侄子,只说了一句话:
  “显而易见,亚速海的海水和黑海的海水在伊埃尼卡雷海峡里相处得还不错!”
  而这就够了,说明阿赫梅侄子的河流也好,范-密泰恩朋友的欧兴桥也好,对他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
或许您还会喜欢:
董贝父子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我敢于大胆地相信,正确地观察人们的性格是一种罕见的才能(或习惯)。根据我的经验,我甚至发现,即使是正确地观察人们的面孔也决不是人们普遍都具有的才能(或习惯)。人们在判断中,两个极为寻常发生的错误就是把羞怯与自大混同——这确实是个很寻常的错误——,以及不了解固执的性格是在与它自身永远不断的斗争中存在的;这两种错误我想都是由于缺乏前一种才能(或习惯)所产生的。 [点击阅读]
安迪密恩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2
摘要:01你不应读此。如果你读这本书,只是想知道和弥赛亚[1](我们的弥赛亚)做爱是什么感觉,那你就不该继续读下去,因为你只是个窥婬狂而已。如果你读这本书,只因你是诗人那部《诗篇》的忠实爱好者,对海伯利安朝圣者的余生之事十分着迷且好奇,那你将会大失所望。我不知道他们大多数人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生活并死去,那是在我出生前三个世纪的事情了。 [点击阅读]
模仿犯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2
摘要:1996年9月12日。直到事情过去很久以后,塚田真一还能从头到尾想起自己那天早上的每一个活动。那时在想些什么,起床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在散步常走的小道上看到了什么,和谁擦肩而过,公园的花坛开着什么样的花等等这样的细节仍然历历在目。把所有事情的细节都深深地印在脑子里,这种习惯是他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养成的。每天经历的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就像拍照片一样详细地留存在记忆中。 [点击阅读]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2
摘要: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点击阅读]
源氏物语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所以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日本是个充满矛盾的国家,在歧视女性*的传统大行其道的同时,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偏又出自一位女性*之手,《源氏物语》全书,仅百万字,涉及三代历时七十余年,书中人物有四百多位。 [点击阅读]
琥珀望远镜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猛兽们从深邃的山谷走来看着熟睡中的少女——威廉?布莱克紧挨着雪线有一个杜鹃花遮蔽的山谷,山谷里哗啦啦地流淌着一条乳白色的雪水融化而成的小溪,鸽子和红雀在巨大的松树间飞翔,在岩石和其下簇拥着的又直又硬的树叶间半遮半掩着一个洞。 [点击阅读]
群山回唱
作者:佚名
章节:80 人气:2
摘要:谨以此书献给哈里斯和法拉,他们是我双眼的努雷①;也献给我父亲,他或会为此骄傲为了伊莱恩走出对与错的观念,有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儿相会。——鲁米,十三世纪1952年秋那好吧。你们想听故事,我就给你们讲个故事。但是就这一个。你俩谁都别让我多讲。很晚了,咱们明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和我,帕丽。今天夜里你需要好好睡上一觉。你也是,阿卜杜拉。儿子,我和你妹妹出门的时候,就指望你了。你母亲也要指望你。 [点击阅读]
西线无战事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西线无战事[德国]雷马克著王国伟译作者埃里奇·马里亚·雷马克(ErichMaraRemarque,1898-1970),出生于德国威斯特伐利亚的奥斯纳布吕克。祖先是法国人,一七八九年法兰西大革命时迁移到了莱茵兰,家境清贫。他一家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点击阅读]
迷恋
作者:佚名
章节:104 人气:2
摘要:“喂??…喂????”…嘟嘟…嘟嘟嘟…二零零三年,成南。…又来了…又来了,该死的骚扰电话,今天是十八岁的我的第十七个生日…是我喝海带汤的日子没错了,偏偏接到这狗屎味儿的无声电话…^=_=已经一个星期了,“喂…嘟,喂…嘟”(?誄每次都是一样)那边也不说话,就是偷听我的声音然后就断了…今天早晨我居然在生日餐桌上又被涮了一次…^-_-凭我出神入化的第六感, [点击阅读]
龙纹身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这事每年都会发生,几乎成了惯例,而今天是他八十二岁生日。当花照例送达时,他拆开包皮装纸,拿起话筒打电话给退休后便搬到达拉纳省锡利扬湖的侦查警司莫瑞尔。他们不只同年,还是同日生,在这种情况下可说是一种讽刺。这位老警官正端着咖啡,坐等电话。“东西到了。”“今年是什么花?”“不知道是哪一种,我得去问人。是白色的。”“没有信吧,我猜。”“只有花。框也和去年一样,自己做的。”“邮戳呢?”“斯德哥尔摩。 [点击阅读]
双城记英文版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点击阅读]
基督山伯爵
作者:佚名
章节:130 人气:2
摘要:大仲马(1802-1870),法国十九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杰出的通俗小说家。其祖父是侯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大仲马三岁时父亲病故,二十岁只身闯荡巴黎,曾当过公爵的书记员、国民自卫军指挥官。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他因为拥护共和而流亡。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