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红龙 - 一个生命攸关的采访的前言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个生命攸关的采访的前言
  我想告诉大家我第一次遇到汉尼拔·莱克特的经历。
  那是在1979年的秋天,我因为家人生病而回到密西西比三角洲的家中并在那里待了十八个月。在那里我继续写《红龙》。与我同住里奇村的邻居好心地让我借宿在他的一间放猎枪的装备库里。那房子在一片棉花地中央,我就在那里写作,经常到深夜。
  写小说就要从你看到的事情开始,然后加上之前和之后发生的事情。就在这里,密西西比的里奇村,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我可以看到联邦调查员威尔·格雷厄姆在遇害者的家中——在所有人被谋杀了的房间里——看遇害者的家庭自制影片。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凶犯是谁,或者之后会是什么结果。我与威尔一起在毫无线索的情况下走遍了受害者的屋子和作案现场,我看到的比他能看到的不多也不少。
  有时候我会在屋里留着灯,走到旷野中去散步。当我远远地从田地中回头望房子的时候,它看上去仿佛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而我则被汪洋所淹没。
  我很快地同一群半野生的狗认识了。它们在旷野中自由地游荡,而且集体行动。它们中有一些与农场的家庭混得半熟,但是大部分时间它们都只能自己猎食养活自己。在寒冷的冬天,土地都冻得硬邦邦的,它们很难觅到食。我就买狗粮喂它们。很快它们的食量就长到了每星期五十磅狗粮。我走到哪里它们都跟到哪里,一大帮成群结队的——有高大的,也有矮小的,有相对比较友善的,也有凶悍不让碰的。晚上它们和我一起在田野里走。我虽然看不到它们,却能感觉到它们都在我身边,它们在黑暗里呼吸,喷鼻息。我在小屋里写作的时候,它们就在门廊前面等着,每当满月的时候它们就会唱歌。

  夜晚最黑暗的时候我站在小屋前荒芜的旷野里,我的心仍然困惑着,四周只有我呼吸的声音,眼前仍然留着台灯的光与形。我试图想像在作案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在我可视的昏暗的狭小范围内出现的只有蜃景和暗示,还有一个动物的视网膜反射着月光,偶尔发出耀眼的光。毫无疑问,肯定发生了一些事情。你必须理解当你写小说的时候,你其实没有编造任何事情。所有的都在那,你只不过需要去发现它们。
  威尔·格雷厄姆不得不问别人一些事情,他需要帮助而且他知道该从哪里获得。在他允许自己思考去哪里寻求帮助之前,他就知道他必须去那个地方。格雷厄姆在以前的一次办案中受了重伤。我知道他非常不愿意去与他掌握的最有用的人探讨问题。在那段日子里,我自己每天都在积累痛苦的记忆。在夜晚的写作中,我对格雷厄姆很同情。
  所以我是带着一些恐惧跟随他走进巴尔的摩精神病犯罪医院的。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在那里,在我们能坐下来工作之前,我们碰到了那种你在日常工作当中也能碰到的傻瓜,弗雷德里克·奇尔顿博士,他整整拖延了我们两三天的时间。
  我发现我可以把奇尔顿留在开着灯的小屋里,然后从黑暗的原野,与我的“好朋友”们一起看着他。那时候我是隐形的,在黑暗里,正如我和我的主人公们在一起的时候一样。我们在同一个房间里,可他们决定着自己的命运,没有从我这里得到多少,或干脆根本没从我这里得到任何帮助。
  终于摆脱了无聊的奇尔顿以后,我和格雷厄姆去了顶级警备的牢房。钢门在我们身后砰的关上了,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响声。

  威尔·格雷厄姆和我,慢慢地走近莱克特博士的牢房。格雷厄姆很紧张,我能感觉出他的恐惧。我以为莱克特博士睡着了,谁知他在双眼紧闭的情况下就辨别出了威尔·格雷厄姆身上的气味,着实吓了我一跳。
  在写作的时候我一直可以享受并保持我的隐形状态,在与奇尔顿、格雷厄姆和其他职员在一起的时候一直如此。可是当来到莱克特博士面前时我感到不舒服,我确定不了这位医生是不是真的看不到我。
  和格雷厄姆一样,我那时觉得——而且现在也一样——莱克特博士犀利的双眼让人坐立不安,就像你做X光片时你脑袋里会有嗡嗡声一样。格雷厄姆对莱克特博士的走访很快就进行完了。他们的对话像击剑搏击一样敏捷而且尖锐地碰撞。我的神经紧绷着,并飞速地在笔记本上狂记,本子的边沿和桌上铺的纸上都记满了我狂乱的笔迹。走访结束以后我已经筋疲力尽了——精神病院的病房里偶尔的争吵和号叫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响着。在我回到里奇村我的小屋里写作的时候,它们还萦绕在脑海里。而同时十三条狗坐在我的门廊上哼唱着,它们闭着眼睛,仰着脸对着天上的满月,有几只在它们能发出的两个元音O与U之间低唱,而其余的就跟在后面一齐哼哼。
  我不得不在我的脑海里重复一百遍格雷厄姆对莱克特博士的访谈,这样才能理解它的全部内容,去除不必要的口角、精神病院的噪音干扰,还有那些可恶的人发出的尖叫,这尖叫把一些词弄得很难听清。
  那时我仍然不知道是谁犯下的罪行,不过从那时起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会发现他是谁的,也一定会找到他的。我也深知这个结果会使书中一些其他的人物付出沉重甚至悲剧性的代价。而事实果然印证了这一点。

  许多年以后,当我开始写《沉默的羔羊》时,我起初并不知道莱克特博士会重返。我喜欢达丽亚·依里亚在《黑色的星期天》中扮演的角色,而且我想在我的小说中塑造一个女强人的主角。于是我就开始描写克拉丽丝·史达琳。可是没等新小说开始两页,我就发现史达琳必须去接触莱克特博士。我非常敬佩史达琳,而且我觉得自己甚至对莱克特博士产生了忌妒,因为他是那么轻而易举地把她看得通透,而我却那样笨拙而困难地试图了解她。在我着手准备《汉尼拔》一书时,我惊奇地发现博士已经开始独自决定他的路程了。你会发现在书中他有奇特的可爱之处,就像我看到的那样。
  我一直害怕写《汉尼拔》,害怕自己的人性被蹂躏和破裂,害怕我必须面对的抉择,还要为史达琳担惊受怕。但后来,我把他们都放飞了,因为你必须放手让你的人物自己去表演,让莱克特和克拉丽丝按照他(她)们的天性去决定和主宰。这里面也有一部分礼节的原因使然。
  一位苏丹王曾说过:“我没有养猎鹰——是他们和我活在了一起。”
  在1979年的冬天当我走进巴尔的摩国家精神病犯罪医院,当厚重的铁门在我身后重重地关上时,我几乎一点也不知道在走廊的尽头等待我的将是什么。正如当我们命运的门闩滑进锁道时,我们其实很少听到它的声音。
  T.H.
  迈阿密,2001年1月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三幕悲剧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萨特思韦特先生坐在鸦巢屋的露台上,看着屋主查尔斯-卡特赖特爵士从海边爬上小路。鸦巢屋是一座漂亮的现代平房,木质结构不到一半,没有三角墙,没有三流建筑师爱不释手的多佘累赘的设计。这是一幢简洁而坚固的白色建筑物。它看起来比实际的体积小得多.真是不可貌相。这房子的名声要归功于它的位置-居高临下,俯瞰整个鲁茅斯海港。 [点击阅读]
不分手的理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在喧闹的大街拐弯之后,刹那间四周变得寂静无声,黑暗中一排路灯伫立在街头。放眼望去,只有一盏红绿灯在寒空中绽放着鲜红色的光芒。速见修平往前欠身,嘱咐计程车司机行驶至红绿灯时左转。这一带是世田谷的新兴社区,近年来开始兴建,大量的超级市场和公寓,修平目前住的房子也是三年前才盖好的。住宅用地有高度的限制,修平住的公寓只有三层楼,他本身住在二楼。 [点击阅读]
且听风吟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1“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这是大学时代偶然结识的一位作家对我说的活。但对其含义的真正理解——至少能用以自慰——则是在很久很久以后。的确,所谓十全十美的文章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每当我提笔写东西的时候,还是经常陷入绝望的情绪之中。因为我所能够写的范围实在过于狭小。譬如,我或许可以就大象本身写一点什么,但对象的驯化却不知何从写起。 [点击阅读]
世界之战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在19世纪末,没有人相信我们这个世界正在被一种比人类更先进,并且同样也不免会死亡的智慧生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又有谁会相信,当人类正在为自己的事情忙忙碌碌的时候,他们被专心致志地研究着,像人们用显微镜研究一滴水里蠕动繁殖的生物一般仔细。自高自大的人类来往于世界各地,忙着干自己的事,自以为控制了物质世界的一切。显微镜下的纤毛虫恐怕也不乏这样的幻觉。 [点击阅读]
东方快车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一位重要的旅客叙利亚。一个冬天的早晨,五点钟。阿勒颇城的月台旁,停着一列火车,这列车在铁路指南上,堂而皇之地称为陶鲁斯快车。它由一节炊事车、一节义餐车、一节卧铺车厢和两节普通客车组成。在卧铺车厢门口的踏脚板旁,站着一个年轻的法国陆军中尉,他身着耀眼的军装,正和一个小个子谈话。这小个子连头带耳都用围巾里着,除了一个鼻尖通红的鼻子和两个往上翘的胡子尖外,什么也看不见。 [点击阅读]
两百年的孩子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1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现在,我在北京对年轻的中国人——也就是你们——发表讲话,可在内心里,却好像同时面对东京那些年轻的日本人发表讲话。今天这个讲话的稿子,预计在日本也将很快出版。像这样用同样的话语对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人进行呼吁,并请中国的年轻人和日本的年轻人倾听我的讲话,是我多年以来的夙愿。 [点击阅读]
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海明为、海明微、海明威,其实是一个人,美国著名小说家,英文名Hemingway,中文通常翻译为海明威,也有作品翻译为海鸣威,仅有少数地方翻译为海明为或海明微。由于均为音译,根据相关规定,外国人名可以选用同音字,因此,以上翻译都不能算错。海明威生于l899年,逝世于1961年,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独创性*的小说家。 [点击阅读]
个人的体验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鸟俯视着野鹿般昂然而优雅地摆在陈列架上的精美的非洲地图,很有克制地发出轻微的叹息。书店店员们从制服外衣里探出来的脖颈和手腕,星星点点凸起了鸡皮疙瘩。对于鸟的叹息,她们没有给予特别注意。暮色已深,初夏的暑热,犹如一个死去的巨人的体温,从覆盖地表的大气里全然脱落。人们都在幽暗的潜意识里摸摸索索地追寻白天残存在皮肤上的温暖记忆,最终只能无奈地吐出含混暧昧的叹息。 [点击阅读]
中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0
摘要:——泰戈尔短篇小说浅谈——黄志坤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obindranathTagore,1861.5.7——1941.8.7)是一位驰名世界的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人们留下了50多部清新隽永的诗集,10余部脍炙人口的中、长篇小说,90多篇绚丽多采的短篇小说,40余个寓意深刻的剧本,以及大量的故事、散文、论著、游记、书简等著作。 [点击阅读]
九三年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九三年》是雨果晚年的重要作品,这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他在《笑面人》(一八六九)的序中说过,他还要写两部续集:《君主政治》和《九三年久前者始终没有写成,后者写于一八七二年十二月至一八七三年六月,一八七四年出版。这时,雨果已经流亡归来;他在芒什海峡的泽西岛和盖尔内西岛度过了漫长的十九年,始终采取与倒行逆施的拿破仑第三誓不两立的态度,直到第二帝国崩溃,他才凯旋般返回巴黎。 [点击阅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0
摘要:那就戴顶金帽子,如果能打动她的心肠;如果你能跳得高,就为她也跳一跳,跳到她高呼:“情郎,戴金帽、跳得高的情郎,我一定得把你要!”托马斯-帕克-丹维里埃①——①这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人间天堂》中的一个人物。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点击阅读]
交际花盛衰记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0
摘要:阿尔丰斯-赛拉菲诺-迪-波西亚亲王殿下①①阿尔丰斯-赛拉菲诺-迪-波西亚亲王(一八○——一八七三),一八三三年巴尔扎克曾在米兰这位亲王家作客。这部作品主要描写巴黎,是近日在您府上构思而成的。请允许我将您的名字列于卷首。这是在您的花园里成长,受怀念之情浇灌的一束文学之花。当我漫步在boschetti②中,那里的榆树林促使我回忆起香榭丽舍大街,这怀念之情牵动我的乡愁时,是您减轻了我的忧思。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