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红龙 - 4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41
  布鲁克林博物馆在每周的星期二对公众闭馆,但对艺术课学生和研究人员是开放的。
  博物馆对高层次的学者来说是个绝好的学习场所。这里的职员们都很博学而且热情;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允许研究者们通过预订约会在星期二来观摩不对外展出的作品。
  弗朗西斯·多拉德在周二下午两点刚过的时候从艾尔特地铁站口出来,他把自己装扮得像个学者:拿着一本笔记本,一份泰特美术馆的手册,腋下夹着一本威廉·布莱克的传记。在他衬衫里藏着一把九毫米口径手枪,一件皮面的粗头短棍和一把剃须刀一样锋利的切片刀。这些武器紧贴着他的平平的腹部,中间用一个弹性绷带隔着。一块浸透了氯仿的布封在了一只塑料袋里,放在他的衣兜里。
  他的手上拎着一只新的吉他套。
  在公园东路的中心位置、地铁出口的附近有三部投币公用电话,其中一部被偷走了,其他两部还能用。
  多拉德往里面投硬币直到他听到莱芭说:“你好。”
  他可以听到除她声音以外的暗室的噪音。
  “你好,莱芭。”他说。
  “嘿,D。你觉得怎么样了?”
  两边过往的车辆让他几乎听不到莱芭的声音。“还好。”
  “听起来像是在街上的电话亭里。我以为你在家养病呢。”
  “我想待会儿再跟你聊。”
  “好吧。一会儿打电话给我,好吗?”
  “我想……见你。”
  “我想让你见我,可今晚不成,我得加班。你会打电话给我吗?”
  “我会的。如果不出……”
  “什么?”
  “我会给你打电话的。”
  “我真的希望你赶紧好,D。”
  “我知道,我会的。再见……莱芭。”
  好的。恐俱从他的胸骨传到腹部。他按捺住恐惧,过了马路。周二进布鲁克林博物馆的入口是右边的一个小门。多拉德在四个艺术系的学生后面进了门。学生们把背包和书包拿下来立在墙边,掏出他们的月票。门卫站在桌子后面检查票。
  轮到多拉德了。
  “你订了约会了吗?”
  多拉德点了点头。“油画研究部,哈帕小姐。”
  “请在这里签个到。”门卫递给他笔。
  多拉德用他自己的笔签了“保罗·克雷”。
  门卫拨通了楼上的分机。多拉德背对着桌子,端详着挂在入口处的罗伯特·布卢姆的一幅画,名叫《葡萄收获节》。门卫在电话中确认了约会。从多拉德眼睛的余光里看到了大厅里的另一名保安。对,就是持枪的那名。
  “大厅后侧挨着商店有一个长椅在主电梯旁,”门卫说,“请在那里等一下。哈帕小姐会到那里接你的。”他递给多拉德一块粉白相间的塑料胸牌。
  “我可以把我的吉他留在这里吗?”
  “我会帮你看着的。”
  不开灯的博物馆显得和昨天不一样。庞大的玻璃柜之间有阴影。多拉德坐在长椅上等了三分钟,哈帕小姐从电梯里出来了。“克雷先生?我是伯拉·哈帕。”
  她看起来比他从圣路易斯打电话来时显得年轻。一个很聪明的女人,非常漂亮。她穿衬衫和裙子像穿制服一样。
  “你打电话询问布莱克的水彩画。”她说。“我们上楼吧,我可以把画拿给你看。我们乘员工电梯,这边走。”

  她带着他经过灭着灯的博物馆礼品店,穿过一个陈列着古老武器的小房间。他向四周快速地看着,并且要保持他夹带的东西不被发现。在美洲展区的走廊拐角有一部小电梯。
  哈帕小姐按了电钮。她把胳膊搭在胸前,等候着。她纯净的蓝蓝的眼睛看着他的胸牌,粉色加白色,夹在他的外衣翻领上。“他给你的是第六层的证件。”她说,“不过没关系,今天五层没有保安。你在搞什么研究?”
  多拉德一直在点头和微笑。听到问题,他说:“一篇关于巴茨的论文。”
  “托马斯·巴茨?”
  他点点头。
  “我没有读过他的什么作品。你只在脚注里看到他是布莱克的赞助人。他有趣吗?”
  “我刚刚开始研究。我得去伦敦做深入调查。”
  “我记得国家美术馆里有布莱克为巴茨作的两幅水彩画。你看过了吗?”
  “还没有。”
  “赶在大部分人开始对他感兴趣之前写最好。”
  他点点头。电梯到了。
  五层。他有点刺痛的感觉,不过他的四肢有充盈的血在流动。很快就能见分晓了。如果事情不顺利,他也不会让他们抓到他的。
  她带着他走过美国名人肖像的走廊。这不是他昨天来时走的方向,但他知道自己现在的方位。会好的。
  可是在走廊里有件东西等着他。当他看到它时他站在那动不了了。
  伯拉·哈帕意识到他没有跟上,就转过身。
  他看起来全身僵直地立在墙上悬挂着的一幅小肖像前。她走回来,看看他到底在看什么。
  “那是吉尔特·斯图尔特给乔治·华盛顿画的肖像。”不,不是的。
  “你可以在美元的纸币上看到相似的头像。人们把这幅肖像叫兰斯唐毛葛画像,因为斯图尔特为兰斯唐毛葛侯爵作了这幅画,以感谢他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给予的支持……没事吧,克雷先生?”
  多拉德脸色苍白。这比他见到过的所有的美元上的画像都糟糕。华盛顿半张半闭的眼睛,他的装得很蹩脚的假牙从像框中探出来。上帝啊,他看起来太像外婆了。多拉德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拿着橡皮刀的小孩。
  “克雷先生,你还好吗?”
  回答或是结束这次行动。闯过这关。上帝,亲爱的,这太美妙了。你是我看到的最脏……不。
  得说点什么。
  “我在接受放疗。”
  “你愿意坐下来待会儿吗?”他周围有了一点药物的气味。
  “不用了。你先走,我会跟上的。”
  你阻拦不了我的,外婆。上帝诅咒你,你要是还没死的话我就杀死你。你已经死了,死了。外婆已经死了。现在已经死了,永远地死了。我亲爱的上帝啊,这太美妙了。
  不过另一个可没有死,多拉德明白。
  他跟在哈帕小姐后面通过了“恐怖的灌木丛”。他们走进“油画研究与收藏部”的双开门。多拉德很快地向四周看了看。这是一个长长的、安静的房间。灯光很好,也摆满了在旋转式运动装置上存放的用布遮盖的油画。
  一排小工作间在墙的一侧。最里边的一个工作间的门半掩着,他听到有人在打字。
  他的眼里只有伯拉·哈帕。
  她把他带到一个柜台一样高的工作台前,给他拿了一张凳子。
  “在这里等一会儿,我来把画拿给你。”

  她在运动装置中消失了。
  多拉德解开了腹部上的一个扣。
  哈帕小姐拿来一个扁平的黑色匣子,不比一般的手提箱大。巨龙就在里面。她怎么能有力气搬动他呢?他从来没有想过他是平面的。他已经从宣传册上了解了画框的大小:17.375×13.5英寸——可是他从来不去关心这些描述。他预想巨龙会是个庞然大物,可是画很小,很小,而且在这么一个安静的房间里。他从来没有意识到巨龙从他的古老的果园边的房子里积聚了多么大的力量。
  哈帕小姐在说:“……不得不把它放在这个书状夹的盒子里,因为光线会使它退色的,这也是它很少被展出的原因。”
  她把盒子放在桌子上,拉开了拉链。这时门前有声音。“对不起,我得去为朱力开门。”她重新把拉链拉好,带着盒子走到门前。一个男子推着独轮台车等在门外。她把门拉开让他推车进来。
  “放这儿可以吗?”
  “是的,谢谢你,朱力。”
  男子出去了。
  哈帕小姐拿着盒子回来。
  “我很抱歉,克雷先生。朱力今天来清扫,并且把画框上的污点擦掉了。”她打开箱子并取出一个白色的硬纸夹。“你知道你是不能用手去摸原作的。我来拿着给你看——这是规定。同意吗?”
  多拉德点点头。他已经不能说话了。
  她打开硬纸夹,拿开罩在上面的塑料封皮和衬垫。
  画面终于露出来了。这就是《红色巨龙与披着阳光的女人》——一个人身龙形的异体从拜倒着正在祈祷的女人的上空跃立翻腾起来,女人被它的尾巴的一截缠绕着。
  它是很小,但非常有震撼力。简直是绝佳作品。即使最好的赝品也无法细致地照顾到那些精彩绝伦的细节和艳丽色彩。
  多拉德清清楚楚地看到了画面,在瞬间看遍了画面上所有的内容——布莱克在画框边沿的手迹,两个棕色的点在纸的右侧边沿。画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它太强大了……这颜色太耀眼了。
  看那被龙尾缠绕的女人。看着她。
  他看到那女人的头发的颜色和莱芭·麦克兰的一模一样。他看到他离门有二十英尺远。他说话时抑制着嗓音。
  “我希望我没让你吃惊。”莱芭·麦克兰说。
  “看上去他用了白垩和水彩。”伯拉·哈帕说。她站在一个能看到他在干什么的角度。她的眼睛一刻也不离开原画。
  多拉德把手放进衬衫。
  某个地方的电话铃响了。打字声停了下来。一位女士从远端的工作间探出头来。
  “伯拉,你的电话。是你母亲。”
  哈帕小姐头都没回。她的眼睛时时刻刻盯着原画或多拉德。“你可以帮我记下留言吗?告诉她我一会儿给她打回去。”她说。女士回到她的办公室里不见了。一会儿打字声又开始了。
  多拉德再也受不了了。现在就行动。
  可是巨龙先行动了。“我从来没有看到过——”
  “什么?”哈帕小姐的眼睛瞪大了。
  “——看到一只这么大的老鼠,”多拉德说着一指,“正在壁上爬呢。”
  哈帕小姐转过身:“在哪?”
  短棍从他衬衣里露出来。用腕力而不是大臂的力,他敲了一下她的头盖骨的后侧。她身子往后一仰,多拉德抓住她的领子并把浸了氯仿的布盖在她脸上。她尖叫了一声,音量不是特别大,然后变得无力了。

  他把她平放到地板上,在桌子和一排画之间,拿着水彩画的盒子蹲在她身边的地板上。纸张窸窣的声音,填塞的声音,粗壮的呼吸声,还有电话铃的声音。
  那个女职员走出了她的工作间。
  “伯拉?”她向屋子里张望,“是你母亲,”她说着,“她需要现在就和你通话。”
  她走到桌子后面,“我来照看这位来访者吧。要是你……”她看见他们了。伯拉·哈帕倒在地上,头发盖着脸,而他蹲在她身旁,手上拿着枪,多拉德把最后一点水彩画吞掉。站起来,嚼着,奔跑,朝着她。
  她跑回自己的办公室,拼命关上此刻显得不堪一击的门。她抓起电话却没拿稳,话筒掉在地上,她的手和膝盖都在地上摸索找话筒,试着拨正占线的号码,她工作间的门被用力砸得拱进来。她耳根后面受到了一击,眼前的话机变成了金星。听筒嘭的一声掉在了地板上。
  多拉德在员工电梯里看着指示灯一层一层往下走。他的手枪就放在腹前,被书挡着。
  到了一楼。
  他走进没有人的展厅。走得很快,他的运动鞋在大理石地板上吱吱地响。拐错了一个弯,他旁边变成鲸的石膏面像和印第安人部落的巨大的面具。浪费了若干秒。他开始跑步,到了海达族人的高大的图腾前面,分辨不出方向了。跑到图腾边,朝左看,发现了原始武器展厅,知道自己的位置了。
  他在大厅里四下看了看。
  门卫站在布告栏旁边,离接待处有三十英尺远。
  带枪的武警离门更近。他的手枪皮套在他弯腰去擦鞋上的污点时形成了皱褶。
  要是他们动手,就先撂倒他。多拉德把枪别在腰带上,把外边的扣扣好。他穿过大厅,把出入证拿下来。
  门卫听到脚步声转过身来。
  “谢谢。”多拉德说。他手里拿着出入证的一角晃了晃,然后放在桌子上。
  门卫点点头。“你可以把它塞进这个孔吗?”
  接待处的电话铃响了。
  薄薄的出入证在玻璃板上很难被抓起来。
  电话又响了。赶紧。
  多拉德拿起了出入证,塞进孔槽。他从一堆书包里拎起吉他套。
  门卫走过去接电话。
  到门口了。快步走向植物园。他做好了准备,要是他听到有人追踪的话可以随时回身射击。
  进了植物园,往左拐,多拉德在植物园里找到一处小小的阴凉和一丛树篱,躲了进去。打开吉他套,取出网球拍,一只网球,一块毛巾,一个迭好的购物袋和一把有叶子的芹菜。
  他一气脱掉上衣和衬衫的时候扣子都飞了起来,然后脱掉裤子。他贴身穿着一件布鲁克林大学的T恤衫,还有运动裤。他把书和衣服塞进购物袋,然后放他的武器,最后在上面放芹菜。他擦干净吉他套的把手和表面上的手印,把它藏在篱笆下面。
  横跨植物园朝希望公园走,毛巾挂在脖子上。他从帝国大道上出来。慢跑的人在他前面。他跟在后面跑进公园的时候,第一批警车急驰而过。没有一个锻炼的人去关注他们。多拉德也没有。
  他跑一会儿,走一会儿,拎着他的购物袋,用球拍在地上颠球,俨然是一个刚忙完了一天的上班族,放松地在路上买完菜准备回家。
  他让自己渐渐放慢脚步;他不该让自己肚子里满满的就跑步。他现在可以选择速度了。
  他可以选择任何事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拇指一竖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贝瑞福夫妇对坐在早餐桌前,他们和普通的夫妇没什么不同,这时候,全英格兰至少有好几百对像他们这样上了年纪的夫妻正在吃早餐,这一天,也是个很普通的日子——一星期七天之中,至少有五个这样的日子。天空阴沉沉的,看起来像是会下雨,不过谁也没把握。 [点击阅读]
拉贝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胡绳60年前,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严重罪行之一,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以后当权者中的许多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断有身经这个惨案的人(包括当时的日本军人)提供了揭露惨案真相的材料。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了《拉贝日记》。 [点击阅读]
挪威的森林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编者语我们为什么选择村上春树?不是因为他连获日本文艺界的奖项: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更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掀起年轻一代的抢购热潮,突破四百万部的销量!那么,为什么?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断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 [点击阅读]
推销员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前言阿瑟·米勒,美国剧作家,1915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时装商人,他在哈莱姆上小学,布鲁克林上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工作了两年,后来进入密执根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是《鸿运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作品获当年度的纽约剧评界奖。 [点击阅读]
摆脱危机者的调查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1明明那是别人说过的话,而且我还记得别人说那些话时的情景;可是,我总觉得那才是发自我灵魂深处的话。不过,既然语言得有两个人参与才能成立,也就不能不说是由于我的存在才成为别人的语言的真正的源泉了。有一回,那位核电站的原工程师,也就是和我相互排斥的那个人,他既想让我听见,却又装做自言自语似地说:“没有比选上救场跑垒员①更令人胆战心惊而又最雄心勃勃的了!那是为业余棒球殉难啊。 [点击阅读]
摩尔弗兰德斯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第1章序近来,世人颇感兴趣于长篇小说和浪漫故事,而对个人经历很难信以为真,以致对此人的真名及其它情况都予以隐瞒;鉴于此,对于后面的文字,读者如何看待均随其所愿。可以认为,笔者在本书中写出了她自身的经历,从一开始她就讲述自己为何认为最好隐瞒自己的真名,对此我们毋须多言。 [点击阅读]
放学后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九月十日,星期二的放学后。头顶上方传来“砰”的一声,我反射动作的抬起头,见到三楼窗户丢出某黑色物体,正好在我的上方,我慌忙避开。黑色物体落在我刚才站的地点后,破碎了。那是天竺葵的盆栽!那时放学后,我走在教室大楼旁时发生的事。不知从何处飘来的钢琴声。我呆然凝视那破碎的陶盆,一瞬,无法理解发生什么事,直到腋下的汗珠沿手臂滴落,我才忽然清醒过来。紧接的瞬间,我拔腿往前跑。 [点击阅读]
数字城堡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丹·布朗(DanBrown)是美国当今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2003年3月出版的《达·芬奇密码》创造了一个书市奇迹,旋风般地横扫了美国各大畅销书榜,至今全球销量已超过800万册。丹·布朗也凭这部小说而大红大紫。丹·布朗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埃克塞特镇长大,在阿默斯特学院和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度过了大学生涯,毕业之后留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教授英语。 [点击阅读]
斯塔福特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布尔纳比少校穿上皮靴,扣好围颈的大衣领,在门旁的架子上拿下一盏避风灯,轻轻地打开小平房的正门,从缝隙向外探视。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典型的英国乡村的景色,就象圣诞卡片和旧式情节剧的节目单上所描绘的一样——白雪茫茫,堆银砌玉。四天来整个英格兰一直大雪飞舞。在达尔特莫尔边缘的高地上,积雪深达数英所。全英格兰的户主都在为水管破裂而哀叹。只需个铝管工友(哪怕是个副手)也是人们求之不得的救星了。寒冬是严峻的。 [点击阅读]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曾经轰动一时,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兴趣的“斯泰尔斯庄园案”,现在已经有点冷落下来了。然而,由于随之产生的种种流言蜚语广为流传,我的朋友波洛和那一家的人。都要求我把整个故事写出来。我们相信,这将有效地驳倒那些迄今为止仍在流传的耸人听闻的谣言。因此,我决定把我和这一事件有关的一些情况简略地记下来。我是作为伤病员从前线给遣送回家的;在一所令人相当沮丧的疗养院里挨过了几个月之后,总算给了我一个月的病假。 [点击阅读]
新人呵,醒来吧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去国外旅行时,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经常要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每次做这种旅行时,我都像一棵无根之草,在陌生的国度里设法处理可能出现的困难。为此我都要做一点准备,至少可以保持心理平衡。实际上,我不过是在旅行时带上出发前一直在读的一系列丛书,不久我将独自一人生活在异国他乡,可是一读到在东京时读的这些书,胆战心惊、急躁、沉靡的我就会得到鼓舞。 [点击阅读]
新人来自火星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侯维瑞赫-乔-威尔斯与另两位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和阿诺德-贝内持并称为本世纪初英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三杰。19世纪中叶,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在狄更斯和萨克雷等大师手中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高峰。19世纪末、20纪初英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现实主义小说依然发挥着它的批判作用,从道德、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暴露与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