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 第四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6.不考100分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
  庸俗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从上小学就追求分数,会使孩子形成畸形学习动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考试成绩。
  在一所小学校门口,看到一小女孩兴冲冲地对来接她的妈妈说:“我数学考了98分!”她妈妈马上问谁谁考了多少,听到人家考了100分,脸上有不满,“人家能考100分,你怎么就考不了?”孩子原本兴奋的神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脸委屈与沮丧。
  孩子成绩好坏,并不在于家长对孩子说出了多少要求和希望,而在于怎样去说。语言不是呼出的空气,不会消散在空中无影无踪。所以不要在孩子面前信口开河,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家长说过的任何话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迹,好痕迹产生好影响,坏痕迹只能产生坏影响。
  我还在一个朋友家见过一位二年级小学生的家长,她没有前面这位妈妈的严肃,看起来性情很好。朋友和他们母子寒暄,问孩子是不是放假了,期末考试好不好。孩子很骄傲地说,语文98,数学99。我们一听连连称赞孩子真棒,妈妈倒也高兴,愉快地白孩子一眼,嗔怪地说孩子:“看你这臭显摆,班里有好几个孩子考双百呢,你考个双百再来吹牛!”妈妈其实在内心应该是比较满意的,她这样说多半是为了谦虚。孩子听了有些不服气地做个鬼脸跑开了。
  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许多小学生家长在孩子的分数问题上,都是这样漫不经心地犯错误0上面两位家长虽然说话的口气和用意不一样,但话语中传达的价值观一样——100分才是好样的,才是令人满意的。家长就这样把学习变得功利,不知不觉把孩子往歧路上引,让孩子偏离学习的正途。尤其前一位家长,她不但让孩子对学习怀有虚荣心,还教唆孩子去嫉妒。①
  当孩子第一次背上书包去上学时,他是多么兴奋啊。可是用不了多长时间,许多孩子就开始陷入痛苦。作业像山一样压在他们身上,分数像河一样挡在他们面前。尤其当他看到别的同学考了好成绩,而自己的成绩不理想,或者即使成绩还不错,仍然没达到家长期望的高度时,就会感到沮丧和不自信。
  与此同时,很多第一次把孩子送进小学的家长,在这关键的时刻,并不是通过向书本学习或向他人学习,知道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在学习上形成自信和好习惯;而是怀着掷骰子的心理,被动地等待着结果,看自己的孩子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也有家长自以为是地瞎指导孩子,要求孩子考100分,以为那就叫教育孩子。这些家长共有的表现就是单纯地向孩子要成绩。
  我见过一位小学教师,她的儿子很聪明,她觉得自己所在的小学不好,特意把儿子送到市里最好的一所寄宿制小学。那所小学以考试成绩好而著称。孩子们从上一年级,每周都有考试。这位妈妈每周末接儿子,总是首先谈考试,问语文考了多少,数学考了多少,班里有多少同学考了100分。她儿子尽管学习也不错,但考试卷上总会或多或少错一点,没有一次能拿到100分。她也懂得孩子需要鼓励,就总是安慰说“没事,九十多分也很好,争取下次考100分”。期中考试前的一次小考中,儿子终于数学拿到一个100分,高兴极了。她接了孩子回家,马上就让孩子给姥姥和奶奶打电话,汇报考了100分。姥姥家和奶奶家的人都一个劲地夸孩子,这个成绩给所有的人都带来极大的愉快和幸福,纷纷许诺说期中考试再拿了100分就给这样那样的奖励。到期中考试,她一再叮嘱儿子考试要认真,好好检查卷子,不要出错,争取考100分。考试后去接孩子,这个不到7岁的小男子汉一见妈妈就哭了,告诉她自己没考出一个100分。妈妈尽管很失望,却没批评孩子,只是又一次鼓励他争取下次考100分。

  这位妈妈觉得自己是那种总能够给孩子鼓励的家长,认为儿子没拿到100分流泪是有上进心的表现,她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激励很有效。所以当她对我讲起这些时,也表现得很自信。但我听得却忧心忡忡。
  她的错误是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满分上,却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态度、方法、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真实把握状态没去关注。她的行为看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实质是在追求作为家长的满足感。而她及她的家人那种共同的“满分癖好”,在学习动机上会给孩子误导,而他们对考出满分后的种种许诺,看似和蔼,实则粗暴,没有多少激励作用,却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满分是一个成绩极限,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孩子根本达不到。家长对100分的爱好,只是不断制造儿童的失落与内疚感——孩子从偶尔的好成绩中,虽然可以获得暂时的愉快,但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内心是不安与痛苦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一次考试会怎样,会不会让家长满意,他心里没有把握,惴惴不安,一心惦记着分数,真正的学习目标迷失了。
  前些天在聚会中遇到一个老同学,他儿子上初中二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平平,他为此有些发愁。那天我们正吃饭中,他收到儿子的一条短信,说数学考了97分。看来孩子非常高兴,都来不及等爸爸回家,急于告诉他这个好成绩,并问他高兴不高兴。我这位老同学当然高兴,当即对大家宣布了这个事,说他儿子已有两年数学没上过90分了。他当即给儿子回了短信,合上手机时,他有些得意地说,我告诉儿子“我高兴,但你要考100分我更高兴”。他还陶醉在自己很会鼓励儿子的良好感觉中。我不客气地对他说,你这样说真是疯了,这不仅破坏了孩子眼前的快乐,他刚刚建立起的一点自信,也足以被你这句话击碎。
  假如家长提出什么要求孩子就能实现什么,那么天下所有的孩子都会成绩优异、习惯良好、多才多艺、品貌出众——那样的话做家长真是件轻松惬意的事。
  可上帝似乎有一种不公,“分数越要越少”这个现象很残酷但确实存在。一些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费尽心血,孩子却成绩差、习惯坏;另一些家长看起来做得轻轻松松,孩子在学习上却又自觉成绩又好。这让许多对自己孩子失望的家长感叹自己“命不好”。其实这些“命不好”的家长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就是改变不正确的成绩观。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上,成功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好,一是对学习不利;二是对保持不利。庸俗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从上小学就追求分数,会使孩子形成畸形学习动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考试成绩。就像一个跳高运动员,如果在训练中或赛场上他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助跑、起跳、跃过横杆,而总是考虑场上观众如何看他,如何评价他,他跳过去了会得到怎样的奖赏,跳不过去会如何难堪。这种想法会让他顾虑重重,甚至装腔作势,那么他在赛场上将不会取得好成绩。
  “分数”和“成绩”其实并不完全对等,分数可以反映成绩,但分数不等于成绩。如果家长从孩子一上学就只是着眼于每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而没有培养起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那么“优秀成绩”注定只是一时的梦幻彩虹,让那些没有远见、没有踏实心地的家长最终失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感到很奇怪:我的孩子在小学时很优秀,经常考90多分或100分,为什么上了中学就不想学也不会学了?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当然有很多种,但这之中一定有很大一部孩子是因为从小形成不良学习动机,其结果,一是败坏了学习胃口,二是动机的低下束缚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能力,使他们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了。

  家长引导孩子面对知识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试分数,孩子在学习上的潜力才会慢慢喷发出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现代生活最突出的一个心理特征是,许多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及活动,已越来越篡夺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本身却成为模糊的、非真实的存在……我们已陷落在手段之网中,经常忘记了我们的目的。
  我女儿圆圆上小学时,学校对成绩评定不打分数,只打“优”、“良”、“及格”、“不及格”,85分以上就是优。她成绩一直不错,都打了“优”,但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每次卷子上都有些错,也就是说她基本上没得过100分。我不愿强化考试的重要,所以对她大大小小的考试并不直接过问,只在暗中关注她的学习情况,经常和她聊聊学校里的事,也和老师们沟通一下。
  老师经常让家长在发下来的卷子上签字,我和先生绝不因为孩子分数的高低兴奋或失望。考得很好,孩子高兴,我们也正常表达高兴;考不好,孩子可能会有些沮丧,我们就告诉她:没考好,正好可以发现自己哪些地方学得不够好,要是老师出的卷子恰好都是你会的,虽然得了高分但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那不也很遗憾嘛。这样说能引导她踏实下来,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上。
  同时我也注意激励孩子,因为她毕竟是孩子,需要一些浅显的成就感。例如,一张数学卷子,她考了85分,经由她自己修改后,又有9分的题做对了,但还有一道6分的小题没改对,我会很愉快地在她改正的题上打上对钩,然后用铅笔在原分数旁边写上“94”,告诉她现在的成绩已变成94分,而不是85分了。那道6分小题她可能会马上再改正,也可能需要再想想或第二天请教老师,或需要妈妈和爸爸给她讲一讲。总之不论什么时候改正了,我就会把那个94分擦去,写上100分。即使卷子已经让老师重新收走了,我也会给她一个口头100分,对她说“昨天你还有一道题不会做,是94分呢,今天就都会了,变成了100分!”
  任何考试卷,只要修改,成绩肯定会高于原来的。这样,孩子就发现了过程与结果的关联性。圆圆认识到,只要去解决一个错题,就能得到更好的成绩;如果把错题一直追究下去,每次考试的最终成绩都会是100分。这不但让孩子知道学习要一点一滴地认真对待,最重要的是她会因此觉得,得不得100分主动权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像前面那个哭泣的小男孩一样,以押宝的心态求100分。
  不在教育上虔诚思考,不去用心理解孩子,分数上步步紧逼的家长,最后多半会沦为节节败退的家长。
  有一位家长,他的生意做得很好,赚了不少钱,但他的儿子一直令他头痛。这个孩子现在已经初三了,特别不爱学习。他现在担心儿子连高中都考不上,更不用说上什么重点学校了。他在一个场合听我提到“分数越要越少”的观点时,有些不以为然地说,我看你说得不对,孩子学习好不好还是在于他自己,我对儿子多用心,对他的要求也不高,从来没要求他考100分,他也没学好。
  这个家长的情况我比较了解,他做生意很精明,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总是怎么笨怎么来。他孩子刚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每逢期中、期末考试,他就给儿子请来各科家庭教师,从考试前一个月给孩子补课。他对儿子说:“爸爸不怕花钱,只要你能考出好成绩就行。”

  他的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时,成绩还能保持中等偏上,他为了鼓励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就总是说:“班里谁的家长舍得花这么多钱请家教,你应该进前10名啊。”可他的孩子不但没有进前10名,反而开始往后退。假如儿子考了第22名,他就会拿着孩子的考试成绩,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爸爸为你的学习花了那么多钱,你怎么也该考进前20名啊。”几年下来,他现在对儿子说的话已变成:“你哪怕考个及格也行啊!”他为了儿子的学习,除了请家教,还经常在考试前给学校老师送礼,回来对儿子说:“你爸赚的钱,都给了老师了,你不好好学习能对得起谁?”
  这位精明的生意人,以为他的商业法则可以处处灵验,花钱就可取得“鬼推磨”的效果。实际上他和前面几位“要100分”的家长比起来,对学习的认识更浅薄,在恶化孩子学习心理方面有过之无不及。他不断地把学习目标定位在“考试”上,使孩子目光短浅;不断地关注“名次”,来扰乱孩子的学习动机;不断地制造孩子的内疚感,使孩子在心态上变得虚浮;不断地用钱来轻薄知识,让孩子学会庸俗思维。一个在学习上目光短浅,没有良好动机,心态虚浮,思维庸俗的孩子,他的成绩怎么可能不一路下滑?
  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考100分呢,包括我自己,也很在意孩子的成绩。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任何单纯要分数的行为都是浅薄的,都是破坏性的。我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最重要的一场考试——高考中的好成绩,也只能从这里出现。
  儿童天生就懂得自尊自爱,“争强好胜”其实是一种天性。孩子入学后,即使家长不说什么,他们都会产生对分数的追求,对名次的渴望。面对卷子,他们每个人都会尽了全力表现出最好的自己,绝没有一个孩子明明会做,故意做错,故意让自己拿不好的成绩。
  家长要建立这样一种信心:不提分数或名次要求,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他不对分数斤斤计较,才会最终获得好成绩。
  这是个奇怪的定律——想要“100分”,就别要求孩子考100分——听起来像个悖论,但它真正成立。
  特别提示
  ●家长引导孩子面对知识本身而不是完关的考试分数,孩子在学习上的潜力才会慢慢喷发出来。凡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我绝不因为分数的高低兴奋或失望。考得很好,孩子高兴,我也正常表达高兴;考不好,孩子可能会有些沮丧,我就告诉她:“没考好,正好可以发现自己哪些地方学得不够好,要是老师出的卷子恰好都是你会的,虽然得了高分但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那不也很遗憾嘛。”这样说能引导她踏实下来,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上。
  ●“昨天你还有一道题不会做,是94分呢,今天就都会了,变成了100分!”
  ●我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
或许您还会喜欢:
我把一切告诉你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第一篇:徒手打市场,两年成百万新贵一、撞进报社1994年开春,北京城。我从化工大学即将毕业,满怀希望冲进人才市场,放眼一望,嚯,茫茫然,学子们挤满了招聘现场,却发现满场只招化工专业一人!班里还有百八十人嗷嗷待哺呢,咱专业学问和心气都拼不过他们,得,赶紧转行吧。主意拿定,我踏上了曲折的应聘之路。虽然专业差,没经验等客观条件让咱屡战屡败,但我不胆怯,依旧猛打猛冲。碰巧,一家市场类报社招编辑。 [点击阅读]
秘密
作者:罗伯特·柯里尔(robert collier)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秘密》:充满魔力的神奇励志书文/肖卫一位亿万富翁,突然遭遇变故,公司倒闭,家庭破散,濒临自杀的边缘,就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他从一本破旧的古书中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关于生命的大秘密。之后,奇迹发生了,他的公司重新得以组建,迅速成为遍布全球的商业帝国,他的家庭重新团聚,一切幸福、财富、快乐都降临到他身上!他发现,有缘知道这个秘密的人,都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智者。 [点击阅读]
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和支持,使“富爸爸”系列丛书在中国获得如此成功。我们美国富爸爸公司为能与伟大的中国人民合作而感到骄傲。我们从未想到,这些最初仅仅为《现金流》游戏而撰写的小册子会使我们在世界各地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功。“富爸爸”系列丛书被译成35种语言,在67个国家发行了1300万册。中国是我们最成功的市场之一。同时,还要感谢你们在我们访问中国期间对我们的热烈欢迎。希望今后能得到你们更多的支持。 [点击阅读]
解密九型人格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第1章前言九型人格,也称“九种人格”、“九种性格”等,是了解他人、认识自我、修正人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学问,被称为当今最实用的人格分析理论。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美国中央情报局把它作为一个识人指南,用以洞察各国元首的行为特质,斯坦福大学也把它引进到mba的课堂来训练学员的领导力。 [点击阅读]
十年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3
摘要:楔子十年等待的尽头是什么?有些人,是拥抱真爱;有些人,是云淡风轻,尽付笑谈中。而他——守着一段早已死去、埋入黄土的情感,过不去,也醒不来,直到——那道深镂脑海的倩影,再次出现眼前。她身边那个人,早已不是他,午夜梦回,他却还记得她说爱他时的姿态、音韵、神情。蓦然回首,一身寂寥。 [点击阅读]
帝凰神医弃妃
作者:佚名
章节:270 人气:2
摘要:【简介】试问女子的贞洁有多值钱?大婚当天,她在郊外醒来,一件薄纱、一身吻痕,在众人的鄙夷下,一步一个血印踏入皇城……她是无父无母任人欺凌的孤女,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铁血王爷。她满身是伤,狼狈不堪。他遗世独立,风华无双。她卑微伏跪,他傲视天下。如此天差地别的两人,却阴差阳错地相遇……一件锦衣,遮她一身污秽,换她一世情深。 [点击阅读]
习惯决定一切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第1章积极处世的习惯决定成功(1)成功源于自信没有自信心,好比没有气的皮球,怎么拍也拍不起来,谁还会拿去比赛。一个经理,他把全部财产投资在一种小型制造业上。由于世界大战爆发,他无法取得他的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因此只好宣告破产。金钱的丧失,使他大为沮丧。于是,他离开妻子儿女,成为一名流浪汉。他对于这些损失无法忘怀,而且越来越难过。到最近,甚至想要跳湖自杀。 [点击阅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文/朱旭东认识尹建莉缘于她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那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刚为他们这一批教育硕士确定了导师。她当时很明确地选择了教育作为其研究方向,而我的研究方向之一刚好是教师教育这个领域,这样我们自然就有缘认识了。第一次读到尹建莉的作品是她的诗歌。她初次和我见面时,送了一本自己的诗集给我。她的诗写得很好,我读了后觉得她很细腻,文字功夫很好,但也让我有微微的担心。 [点击阅读]
海底捞你学不会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2009年4月,海底捞案例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上发表后,几个出版社相继约我写一本海底捞的书。可是我对写海底捞的书实在没把握,加之又忙,就一一回绝了。2010年初,我的老朋友《中国企业家》特刊部主任边杰,带着《中国企业家》执行总编辑李岷特地到北大找我。我动心了,给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打电话,要写这本书。张勇很犹豫,他说:“海底捞现在已经名声在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再出一本书,怕吹过了。 [点击阅读]
犹太人的赚钱哲学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第5节:成功需要学习和实践(序一)成功需要学习和实践(序一)众所周知,犹太人是全世界公认的“第一商人”。那么,他们的成功秘诀究竟是什么呢?亚伯拉的这部专著《犹太人的赚钱哲学》做出了全面而系统的回答。最直接的答案就是:一、犹太人非常尊重教育和知识;二、犹太人用昨天的磨难换取今天的成功。一言以蔽之:犹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点击阅读]
货币战争3
作者:佚名
章节:111 人气:2
摘要:当我围绕着美国与欧洲的货币历史展开研究时,一条脉络日益清晰起来,那就是,货币发行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权力之一。对这一关键权力的觊觎和争夺,贯穿了整个欧美近代史。从这一视角去观察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风云变幻,将会得到一种类似X光透视的效果。原来,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在于利益分配不均,而利益分配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货币发行。 [点击阅读]
长相思1
作者:佚名
章节:127 人气:2
摘要:那一日,和以往的上千个日子一模一样。几声鸡鸣后,清水镇上渐渐地有了人语声。回春堂的老木赶早去杀羊的屠户高那里买羊肉。两个小伙计在前面忙碌,准备天大亮后就开门做生意。医师玟小六一手端着碗羊肉汤,一手拿着块饼,蹲在后院的门槛上,稀里哗啦地吃着。隔着青石台阶,是两亩半种着草药的坡地,沿着中间的青石路下去,是一条不宽的河。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