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 创新描画美好人生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善待孩子涂鸦中的创新意识,也许他们辉煌的人生,就是从这些不可思议的涂鸦起步的。
  有个叫琴琴的4岁孩子,当奶奶让她自由画画时,琴琴画了一棵奇怪的苹果树,苹果结在树根上,埋在地底下。
  奶奶说:你画错了,苹果应该挂在树枝上。
  她忽闪着大眼睛说:马铃薯、花生、红薯,它们的果子也是长在根上的,这样就不怕刮大风了。
  奶奶无可奈何,只好向她摊开两只手:唉,我怎么说你才明白,苹果只应该生长在树枝上。
  另一个男孩子兵兵画了只小猫,被他的妈妈看见了,妈妈说:兵兵,你画的小猫怎么安上了狐狸的大尾巴?天底下有这样的小猫吗?
  兵兵舔舔嘴唇说:小猫冷的时候,大尾巴可以当被子盖呀!
  妈妈说:有了大尾巴,就不是小猫了。
  他歪着头反问:你刚才不是叫它小猫吗?
  面对这样的反问,妈妈无话可说。
  通过这两个小故事,东子想说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要为他们创设宽松开放的环境。对于孩子们的涂鸦,我们不必拘泥于表面的像与不像,而是要积极鼓励他们去自由地想象,大胆地表现,让他们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中得到创造的快乐。
  爱因斯坦、爱迪生在孩提时代,就常常想些、做些成年人看来没有道理的事情,而遭到老师的非议。可是实践证明,这对他们长大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是大有益处的。善待孩子涂鸦中的创新意识,也许他们辉煌的人生,就是从这些不可思议的涂鸦起步的。
  现代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一个国家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勇于开拓创新的创造型人才。
  日本在战后为什么能在短时期内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并成为世界经济、技术强国呢?这是因为他们一方面长期推行一条技术引进方针,另一方面则是重视对新一代创造能力的培养,并在国民中广泛开展创造发明活动。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要振兴,一个民族要自立,就要培养大批创造型的人才。有研究表明:3~9岁是人的创造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就很难重新点燃创造的火花了。
  目前许多家庭中,由于家长缺乏对孩子创造性行为的认识,把孩子的一些创造行为表现,看作是异想天开、调皮,或是添乱,往往不予理睬,或是粗暴干涉,在无意中伤害、压制了孩子的创造意识。

  具有创新意识,才能有创造能力。
  说到这里,有的家长或许认为,我的孩子不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他不可能成为科学家、发明家。
  其实,这是家长们的一种盲性认识,把创造能力看得太神秘,高不可攀了,对于孩子来说,虽然他们并不能创造出什么震撼世界的东西,但他们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只不过是他潜在的创造力,还没有被开发利用起来罢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都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当您的孩子画出一幅标新立异的图画来,那是他创造力发挥的表现;当您的孩子把手电筒、遥控器、玩具大卸八块弄得乱七八糟时,那也是孩子好奇心创造欲望的表现;当孩子说出一句新颖的词语、唱出一首自编自创的歌曲时,那都是孩子创造力的表现。
  家庭中,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细心的您就不难发现,孩子随时都有创造的潜在能力,关键是您如何发现、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一、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创造力发展的保障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环境,在家庭中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孩子自由想象,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这对促进孩子的创造力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气氛下,孩子和父母有着积极交流的愿望,孩子往往会尝试着想出一些新颖的主意和看法,使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更具独特性。也只有在这种自由式的气氛下,孩子敢疑、善疑、敢问、善问、敢于创造、善于创造。
  因此,爸爸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孩子开放,并在物质方面提供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充足的时间和一些基本的材料(如绘画用的纸张颜料、画笔,各种可拼拆的玩具,以及一些半成品等),还要在精神方面给予孩子鼓励、支持。
  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点燃孩子的创造力
  好奇心人皆有之,好奇心表现在孩子的身上尤为突出。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路边一朵不起眼的小花、玩具店里琳琅满目的玩具,甚至成人眼中毫无作用的小石块、小瓶子、废螺帽、废纸、空火柴盒、废旧笔筒等等,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的研究对象。
  对于那些在成人眼中平淡无奇的事物,他们却会感到那么神奇和不可思议。他们往往会提出许多问题,诸如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掉下来,小鸟为什么会飞,母鸡为什么会下蛋而公鸡不会,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等等。

  好奇心是孩子主动观察、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动力,是推动孩子积极主动地观察世界,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是创造力成功的起点。父亲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并因势利导,让孩子学会向更高层次思考。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对待孩子的提问上,父亲不要因为自己不知道而拒绝回答孩子,或是用一两句话搪塞过去,而是要做到在孩子提问时,认真回答,即使有不懂的问题,也应该同孩子一道去查查资料,而不能敷衍了事,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
  三、鼓励孩子积极探索
  当别人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何以有那么多的创造时,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罢了。积极探索是创新意识的先导,所以,父亲要保护和支持孩子的探索欲望和探究行为。
  女儿依依5岁的时候,有一次在楼下玩,叫她吃饭总也叫不回来。于是我下楼走到孩子身边,只见孩子蹲在一棵大树下,聚精会神地在看蚂蚁搬家,我没有打扰她,而是蹲下身子陪孩子观察。
  孩子见我和她一起看,便问:爸爸,蚂蚁这么小怎么能搬那么大的食物?她接着一面用土堆起一个小土包一面说:咱们做个小实验吧,看看蚂蚁能不能把食物搬过山去。我点点头。
  实验开始了,只见一只蚂蚁搬着食物来到山脚下不能前进了,这时,小蚂蚁放下食物绕到山坡上将食物倒着拖过山去。实验做完后,我们爷俩高高兴兴地回家吃饭。饭吃得很香,关于蚂蚁的话题直到饭后还饶有兴趣地谈着。
  体察童心,爱护孩子的探索欲望,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很有利于孩子萌发创新意识。
  四、放飞孩子的想象力
  激励创造力的发展想象是一种形象思维,它是以记忆的表象为基础,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孩子在进行创造过程中,必先以想象为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的意向,就不可能进行创造。
  做父母的大多有类似这样的经历,一件好的玩具,一到孩子的手里,没玩几天就被拆散了。其实,这是孩子想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新的创造呢!假如家长不给予孩子这类机会,甚至干涉孩子,就剥夺了孩子创造的机会了。
  明智的家长则应用宽容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一切,哪怕是幼稚甚至略带破坏的行为,要根据孩子的想象力进一步激励,引导孩子去实现其创造构想。

  五、要欣赏孩子的作品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极为精彩的,他们展现自己的心灵世界的方式也是极为丰富的。作为爸爸,要学会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学会欣赏孩子的每一次表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有创意的变化,一个新的词语,一首不成调的歌曲,你都要真心地发出赞叹。那样,孩子是会很开心的,创作的灵感也就来了。
  小丽用彩笔画了一个类似电视机的图形,高兴地跑来拉爸爸去看,并大声说:爸爸,这是外星人的家,这里是外星人的床、沙发、电视柜。
  在爸爸看来,画得实在不像,找不出一点感觉,怎么看还是一个类似电视机的图形,但她爸爸还是故作吃惊地表扬她说:你画得真棒,外星人肯定喜欢你为他造的房子,我们接着画,再给外星人添置点其他东西吧!
  在爸爸的赞叹声中,女儿创作欲更强了,创新能力更高了。
  由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经常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才能,使原本独具创意的孩子,常常变得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应变能力差。
  作为爸爸,应把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作为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使命,自觉地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供更广阔的教育空间,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开发。
  在家庭教育中,爸爸要把对孩子有所创造的期望,渗透到教育过程中,而且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孩子的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创造性就越来越浓。要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支持孩子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尝试,不必刻意强求孩子照旧的模式去做,要鼓励孩子创新。
  幼儿期是开发孩子脑力资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黄金时期。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否则,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
  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孩子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把握培养孩子创造性人格的良机,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培养,让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未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爸爸对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可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一生!
或许您还会喜欢:
穷人缺什么
作者:佚名
章节:174 人气:0
摘要:——《穷人缺什么》的启示黄奕在google上输入“弱势群体”搜索,0.09秒内出来122万条,可见这已不是个生僻的词。那么什么叫弱势群体?从一般意义上看,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经济十分困难的人群。他们因为贫穷致使孩子辍学、有病无法医治,许多人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有不少专家学者和作家,写了不少帮助人脱贫致富的书,诸如《教你如何致富》《用最少的钱赚最大的利润》《三年成百万富翁》之类。 [点击阅读]
穷爸爸富爸爸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这就是你所需要的学校真的让孩子们准备好应付真实的世界了吗?“努力学习,得到好成绩,你就能找到高薪并且伴有很多其他好处的职位。”我父母过去常这么对我说。他们的生活目标就是供我和姐姐上大学,觉得这样我们就有了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最好机会。 [点击阅读]
第五项修炼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赵耀东人类的历史于本世纪最后的十余年中,起了巨大的变化——象征世界两极化的柏林围墙于一九八九年倒了,东欧各国政权的变化速度和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政治上,由两大强权领导的民主和集权对垒的局势不再。于全球各地崛起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合组织等,突破既有国界的限制,代替传统政治势力,成为主导世局的力量。 [点击阅读]
管理小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0
摘要:一、用人之道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点击阅读]
约会倍增术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引言你在这本书里所学到的东西都是我花了几年时间才得到的。你可以把此书当作百科全书使用。它是一本参考手册,而不是小说。使用它的最好方法是通读它,找出你关心的部分,着重看你想要了解到想法或者提高的技巧。之后把这些部分抄写或者打印出来,以便重温和练习。把妹,不像打开电灯开关那样简单。把妹,就像试图学习乐器。需要的是练习。起初也许一切一团糟,而且有时你的练习并没有让你带来提升。 [点击阅读]
肯定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从吃完晚饭,你就一直在打电话,叫一遍不听,叫两遍不听,叫三通不听,直到我吼:“你要打电话,就出去打!”砰地一声,你居然真冲出门去。外面正下着大雪,奶奶赶紧跑去看门边的衣柜,惟恐你没披外套。妈妈趴着窗子张望,看你是往哪个方向跑。我则愕然地坐在客厅,想起电影“绳索”中的一幕:淳于意对着自己“爱之深,责之切”的徒弟喊:“你给我滚出去!”那跟在师父身边十几年的徒弟,居然真卷起铺盖扭头就走。 [点击阅读]
自私的基因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序言虽然黑猩猩和人类的进化史大约有99.5%是共同的,但人类的大多数思想家把黑猩猩视为畸形异状、与人类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他们自己看成是上升为万物之主的阶梯。对一个进化论者来说,情况绝非如此。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是毫无客观依据的。不论是黑猩猩和人类,还是蜥蜴和真菌,他们都是经过长达约三十亿年之久的所谓自然选择这一过程进化而来。 [点击阅读]
色眼识人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0
摘要:乐嘉自白许多人既不了解我本人,也不熟悉我所投入工作的使命和意义,他们或者把我捧上天,或者把我批得一文不值。关于我的讲台生涯,我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一天我会告诉大家。我的这段故事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好奇,也可能会引起评论者的品头论足。 [点击阅读]
菊与刀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0
摘要:关于作者本尼迪克特,我们知道的不多。据已查到的资料,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其父弗里德里克•S.弗尔顿是位医生,在她两岁时去世。其母伯特里斯•J.(夏特克)弗尔顿靠教书养家。1909年,本尼迪克特从瓦萨尔学院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次年赴欧洲,游历了瑞士、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的某女子中学。 [点击阅读]
落网佳人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楔子“月老、月老!”主管生死簿的地府判官气喘吁吁地进了月下老人的仙居。“啥事这么慌张?判官大人,坐下来歇口气,喝口茶再慢慢说吧!”月下老人捻捻白须,气定神闲地说。他现在哪有闲情逸致喝茶呀!“咱们阎罗殿──出了点小纰漏,所以……我想借你老人家的姻缘簿查查。”“嗯,这个──”月下老人沉吟了一会儿。 [点击阅读]
蓝海战略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前言本书是友谊、忠诚和相互信赖的产物。正是友谊和信任激发我们探索本书所表述的主要思想,并最终完成了写作。20年前,我们在课堂相遇——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学生。从那时起,我们就一直一起工作,犹如同一条下水道里的两只湿老鼠。因此,本书不是思想的成功,而是友谊的成功,并且我们发现友谊比商业世界的任何思想都更有意义——因为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点击阅读]
血酬定律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血酬”和“命价”这两个词,来自本书两篇文章的题目。这两篇文章排在前边,却是最后写出来的。文章谈到了生命与生存资源的交换关系,描绘了一些凭借暴力建立的规矩,提到了计算血价和命价--钱与命的兑换率--的基本思路。在中国历史上,大量资源和财富是依据杀戮和破坏能力分配的,破坏力直接打造了社会结构,直接决定着各个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边界。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