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 身教无言力千钧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身教之所以影响重大,因为身教能够使学习者直接在行为上有了模仿的范例。
  何谓身教?身教即是通过教育者行为和态度的自然表征对他人产生影响,它是相对于言教而言的。言教是教育的一种最主要最普遍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是单向的教的过程,是启发孩子主动地体验、感悟世界,是孩子作为被动者接受并获得的间接经验。
  而身教的根本是以身作则,注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教育孩子,身教的教育效果要高于言教,其道理在于身教作为一种行为作用于孩子,是孩子作为一个主体主动体验、模仿、感悟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言传可以让孩子认识几千个单词、几百首古诗词,掌握计算技能等等,但对一个人健康成长影响最大的行为规范、道德情操、意志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无法通过言传来速成的,它们只有通过父母、家人及师长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才能深深地植根于孩子的心灵之中。所以,我们说身教重于言教。
  在人的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教授过自己知识的老师可以说很多很多,但是他的启蒙老师只有他们的父母。无论是孩子的咿呀学语,还是孩子的蹒跚学步,无一不渗透着父母的心血。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最能打下深刻的烙印。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话不假,但我要说的是,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孩子的终身教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小型社会团体,在家庭中孩子学习、发展他的认知及行为。父母的言谈举止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对孩子来说,榜样是最好的激励。大家都很熟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一位年轻妈妈不顾一天的疲劳,下班后给自己年迈的母亲洗脚,被自己的儿子看见。不一会儿,这个年龄幼小的孩子,踩着板凳接了一盆水,也端来要给妈妈洗脚。
  虽然情节简单,但蕴涵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身教重于言教!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一、身教无言力千钧
  高喊一千遍口号,不如以身作则的一个具体的行动。我曾见过两则这样的报道:
  其一,200年前,美国有一个叫加纳塞的人,此人博学多才,十分注重自身修养,对子女教育也十分重视。200年来他的家族已传8代,其中13人担任过大学校长,100人担任过大学教授,14人创建大学或专科学校,18人成为文学家,1人当上副总统,2人出任大使,20多人担任议员,18人成为报纸杂志总编辑。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竟没有一人被关押、逮捕、判刑。

  其二,也是在200多年前的纽约州,有个叫朱克的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酒鬼、赌徒,对子女不教不管。这个家庭繁衍至今也是8代,其中200多人成为乞丐和流浪者,有些人由于生活无着落客死他乡。子孙中有7人因杀人被判死刑,而因狂欢夭亡或成为残废者多达300人。
  由此可见,父母的言行是无字的教科书,家长的日常生活修养、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对孩子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和孩子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其近自不必说,那么父母是朱还是墨呢?俗话又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所以不管父母是朱还是墨,他们的榜样力量都是无穷的。试想,那整天沉湎于打麻将、喝酒、交际应酬的父母,其在孩子眼中的威望会有多高?其对孩子的说服力能有多大?其结果必然是上行下效,孩子不爱学习,迷恋于玩乐。
  最近,媒体上报道了不少调查研究成果,向世人发出警示:据统计,不少家庭尽管生活条件颇为丰裕,高档家用电器琳琅满目,却闻不到书香,更谈不上书卷气。有一半家庭没有书橱,甚至有四分之一家庭连个书架也没有。有的父母只要求子女好好学习,却不要求自己天天向上,这怎么能行呢?在这样缺乏文化的家庭环境里,孩子怎能有大的长进呢?其实,一个人的成长规律中,其素质养成、人格培养与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果家长在家自由自在地看武打、言情录像片,叫孩子闭门读书,孩子能读下去吗?如果家长沉醉于打麻将、玩游戏,而叫孩子去好好学习,孩子又怎能学得进去呢?不良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正所谓:正衣先正冠,正人先正己。要教育孩子,就要管好自己,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马路上,一个年轻的爸爸领着一个四五岁大的儿子。儿子买了一根冰棒,顺手将冰棒纸扔在了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年轻的爸爸马上停下脚步,弯下身子,拾起了冰棒纸,儿子回头看了看爸爸,没做声。爸爸手拿着冰棒纸一直往前走。

  爸爸,你捡冰棒纸做什么?儿子不解地问。爸爸不做声,继续往前走,走了好一段路,终于看到了个果皮箱,爸爸从容地将冰棒纸塞了进去,然后他看着幼小的儿子。儿子忽闪着大眼睛说:
  爸爸,我知道了,下次我要把冰棒纸扔到果皮箱里。对了,不但是冰棒纸,还有废纸、果皮等垃圾都不能随地乱扔,不但污染环境,还容易被人不心踩到了摔倒。爸爸语重心长地说。儿子信服地点了点头。
  社会公德,人人遵守。在大力倡导八荣八耻的今天,作为爸爸,我们该如何教育下一代呢?孩子就像一卷洁白的锦缎,就看我们做家长的是要锦上添花还是听之任之,如果听之任之,那这块白锦就可能因胡乱涂鸦而污浊不堪;如果想锦上添花,那爸爸就要以身作则。所以,爸爸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培养知荣明耻的下一代,就要从我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孩子的榜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试想连最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的人,又何以担负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的重任呢?
  我们的孩子在注视着我们,我们做什么比我们说什么更有力量。我们做出了率直的榜样,我们的孩子就会诚实;我们用爱环绕着他们,他们就会去爱世界;我们善于谅解,他们就会宽容;我们用微笑和闪烁的眼光对待生活,他们就会懂得乐观;我们感谢他人的祝福,他们就会对生活满怀欣喜;我们表示友好,他们就会更加和善;我们的言辞中充满进取,他们就会奋发有为;我们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失败,他们就能学会顽强地生活;我们的行为像个英雄,他们就会成为勇士。
  身教之所以影响重大,是因为身教能够使学习者直接在行为上有了模仿的范例。学习者在遇到同样事件时,很自然地按照身教者的行为习惯去做。
  三、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家长给孩子灌输什么样的思想,给孩子做出什么样的示范,孩子都会无条件地全盘吸收。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们对父母关心体贴,孩子也会对我们关心体贴。东子自言孝子唯恐不妥,但是我经常携妻带子回老家看望父母,这是所有乡邻尽知的事,当然每次都要买些老人喜欢吃的用的物品,临行还要给老人留点钱。
  我在外生活27年,回老家的次数有80多次,即便是我在海口、重庆、西安和杭州工作时,每年也至少回家一次,在长春工作期间,几乎隔一个月我就跑回去看看二老。有时我忙不过来,就让妻子带孩子回乡下看望父母。所以,依依对爷爷奶奶、对乡亲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孩子也把我们对父母的爱,回馈给我们,让我们体验到来自女儿的爱。

  事实证明,家长对父母是否孝顺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态度。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赶到一间破旧的小房间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盛一些残渣剩饭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
  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受此影响孩子也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要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亲情带给自己的愉悦体验,从而强化良好的行为,逐渐养成好习惯。我经常教育依依要注意一些具体细致的小事。如关心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体会别人的感受;帮大人做事,替大人分担家务;经常打电话问候爷爷奶奶;父母下班回家,给父母倒杯茶、捶捶背。
  除了要做好的榜样和示范之外,教育子女的态度也是一种身教。有些做爸爸的,他们的言行和为人都很好;但对其孩子小时候的错误,未能及时予以纠正,纵容其不当行为,以致长大后缺乏规矩、任性顽劣。其实,纵容不当行为的本身,就是错误的身教。
  父母和家人的喜怒哀乐、价值判断,以及对事物的态度,都在行动中表露无遗,孩子就直接从中学习过来。它的特质是拷贝,而不仅是模仿而已。孩子很容易认同父母,认同的心理历程是全盘接受,毫不自觉地把它拷贝过来;至于模仿则是经过有意识的学习才获得的。父母的身教,透过认同和模仿来进行,但前者显然要比后者占的分量还多。
  你想怎么获得,就先怎么栽。这是一代哲学大师胡适先生说的。农民出身的东子对此深信不疑,因为它很符合因果观念。大人如果缺乏公义、好逸恶劳、贪图利益、不肯学习,那么下一代会是如何,显然可以预见。因此,要想有好的教育结果,就得先具备好的身教。
或许您还会喜欢:
童年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点击阅读]
管道的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亲爱的读者:一百年前,普通人几乎不可能成为百万富翁。来看看这份在20世纪所做的生活水平状况调查统计:在1900年,美国的平均薪水是每小时0.22美元,一般工人的年收入在200美元至多400美元之间,处于当时的贫困线下。那时全美只有6%的高中毕业,平均寿命47岁。只有14%的家庭拥有浴缸。全美只有8000部汽车,铺好的路面也只有144英里。 [点击阅读]
羊皮卷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要想明智地计划未来,就应该充分了解和学会欣赏过去。准备开始迈向美好生活的第一步了吗?如果是,那么我真诚希望,致辞篇中的两句话仍在你脑海中回响。“没人能代替你生活,没人能代替你成功!”正如唐·库德蒂在经典名篇《失败的建议》中所提及的那样:“活在世上并不容易,体面地活着更不容易;真正了解自己不容易,而喜欢自己更是知易行难。但是我们必须活下去,生活中还有一个人我们都必须面对。 [点击阅读]
股市晴雨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已故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以其毫不造作的个人品质使作品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他曾经发表一个理论揭示了商业恐慌与太阳黑子之间的联系。他给出’一系列数据,最早可追溯到十七世纪初,这些数据表明两种经济现象之间具有明显的巧合性。由于缺少可信的太阳黑子数据,他出于人的常情和偏好而降低了二百年前那次特别不光彩的商业幻灭的重要性。 [点击阅读]
镜·辟天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六合之间,什么能比伽蓝白塔更高?唯有苍天。六合之间,何处可以俯视白塔顶上的神殿?唯有云浮。云浮城位于最高的仞俐天,飞鸟难上,万籁俱寂。九天之上白云离合,长风浩荡着穿过林立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尖碑,发出风铃一样的美丽声响。从云荒大地上飞来的比翼鸟收敛了双翅,落到了高高的尖碑上,瞬间恢复了浮雕石像的原型。无数的尖碑矗立在云浮城里,一眼望去如寂寞的森林。每一座尖碑底下,都静默地沉睡着一个翼族。 [点击阅读]
马云创业语录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第1章序言毋庸置疑,今天的马云已经是名震神州的企业家和当之无愧的“创业教父”。对于正在创业和梦想创业的人来说,马云已经成了一个楷模:从最初的一个普通高校教师到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帝国——阿里巴巴的缔造者。不仅阿里巴巴成了一个神话,马云创业的成功也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点击阅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史蒂芬·柯维品德成功论强调,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没有正常的生活,就没有真正卓越的人生。——乔登(DavidStarrJordan),美国生物学家及教育家25余年来,我在商界、大学与担任家庭婚姻顾问的工作经验中,接触过形形色色表面上事业有成、内心却感到匮乏的人,他们极渴望过和谐、圆满的生活,并享有不断开展的良好人际关系。 [点击阅读]
黑暗精灵三部曲之二:流亡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怪物在幽暗地域的通道中笨重地行进,它的八只脚在岩石上摩擦,发出刺耳的噪音,在寂静中四处回荡。怪物并没被自己制造的噪音吓得慌张乱窜,四处寻找掩护以躲避其他掠食者的袭击。尽管幽暗地域危机四伏,它显然自信满满,完全未把任何敌人放在眼里。它呼吸的气息是致命的毒气,利爪能凿穿坚硬的石头,嘴里森然环列着好几排矛状尖牙,可以轻易撕裂最厚的毛皮。而最骇人之处在于它的视线,一眼就能将猎物化为石像。 [点击阅读]
一人食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第1章自序许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会想到拍摄《一人食》?如果你还有一份工作,即便在一个人生活的第七年,也还是会有同事跟你一起吃饭,但是辞职后赋闲在家时,就真的要面对完全一个人吃饭的生活了。这是孤独的开始。起初,我天天都宅在家里,以烤土司和便利店里的便当为食。时间一长,我觉得以后不能再这样了。于是打算一个人去餐厅吃,但是感觉怪怪的。想自己做饭,却又无从下手,只好上网求助。 [点击阅读]
不抱怨的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美国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o鲍温,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 [点击阅读]
不碎之灵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诸色众相,所存者灵。在他的脑海之中,这句平淡的话语竟然逐渐地演化成一道永久回荡着的箴言,守护起他新近所感知到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这句箴言已经使他经历了一次对世间真谛的顿悟,并成为钥匙,为他开启一扇通向宇宙知识之海的大门。并且,这顿悟也将他带来了这里。当努波顿缓缓地在赞加沼泽内那片由巨形蘑菇所构成的丛林中穿行时,这句话令他倍感舒适与安宁。 [点击阅读]
专业主义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0
摘要:****************专家的定义***************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想把他们称之为专家。前言--预言将自我实现我想做出这样的预言:“专家阶层的势力迟早会增强,并动摇日本的产业界”。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