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海市蜃楼 - 序 幕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大江山高生野远
  山险路遥不堪行,
  未尝踏入天桥立,
  不见家书载歌来。”
  这是平安时期的女歌人小式部内侍作的一首和歌,被收录在百人一首中,高宫明美特别喜欢它。当然其中一个原因是歌中描绘了她居住的大江町的名胜,但真正吸引她的是围绕这首和歌发生的一个痛快淋漓的小故事,它讲述了作者如何才华横溢。
  小式部内侍的父亲是和泉国的国守橘道贞,母亲是集美貌与艳闻于一身,同时尤以和歌闻名于世的女歌人和泉式部。
  和泉式部和橘道贞分手后,嫁给了藤原保昌,并定居在丈夫的任地丹后。独自一人留在京都宫中任职的小式部内侍,按现代的说法是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但已被公认继承了母亲的才华。不过,也有不少人略带醋意地猜想她是沾了父母的光。
  有一次在宫中对歌,一个叫藤原定赖的人心怀不轨地讽刺她:“你让母亲做的和歌送到了吗?”据说小式部内侍当场做了开头的那首和歌回敬他。
  地名“大江山、生野”和动词“行”相连①,意思是去那儿的路太远;“未尝踏入”,“不见家书”②,就是说既没有踏入母亲居住的天桥立,也没有见到她的信。听到这首歌,定赖一定哑口无言,而小式部内侍也必然博得了满堂喝彩——
  ①原文中“大江山”和“生野”两个地名与动词“行”相连,译成中文时按原意写成两句。
  ②日语中“踏”和“信”(此处译为家书)读音相同。
  或许因为有这么一个小插曲,在普遍比较保守的丹后地区,惟有大江町比较重视女性。就连明美工作的政府机关,男性职员也大多对女性比较和蔼。就在明美接到调令,从产业振兴课工商观光内勤转到《日本鬼交流博物馆》工作时,上司还非常客气地对她说:“为难你了,真对不起。”
  大江町位于京都府西北部,是靠近丹后半岛根部的一个小镇。明美一直认为,虽然大江町不如信州的轻井泽町有名,但在全日本的小镇中也是排在前几位。原因在于“大江山的鬼传说”,在全国众多的鬼传说中,仍以大江山的酒吞童子最有名。
  《大辞林》是这么解释的:鬼,1、(相对于天神的)地上的各方神仙。凶神;2、对人作祟的怪物。鬼魂。幽灵;3、具有丑陋外表和可怕的神秘力量、会伤害人畜的想象中的妖怪。《大辞林》上还写道:“鬼以头长牛角、身披虎皮兜裆裤的样子出现,因为在阴阳道中丑寅(即东北角)方向叫鬼门,是众鬼聚集的地方。”并列举了夜叉、罗刹、饿鬼等。另外,书上还说:“也把被放逐的人、盗贼、脱离社会的人以及原住民、异族人等不常见的异种人称为鬼。”
  此外,《大辞林》介绍的有关鬼的定义、解释还有很多,但明美只对其中的“脱离社会的人和原住民”感兴趣。
  童话、传说中的“酒吞童子”是住在大江山,经常到村庄和城市为非作歹的可怕的恶鬼。在于尽了伤天害理的坏事之后,终于被源赖光和坂田金时(即金太郎)除掉。

  但这这些都是为了迎合统治阶级写的,实际情况并非这么简单。
  真正的酒吞童子是比睿山上的一名童仆。据说因对当时的佛教教义不满,于是离开京都,躲在大江山反抗朝廷,后被朝廷的军队镇压。正巧,当时在京都享有盛名的池田中纳言的女儿“红叶姬”突然失踪。阴阳法师安倍晴明向天皇进谗言说:“这是卖酒的富翁酒吞童子干的。”于是天皇命令源赖光讨伐酒吞童子。
  在丹后及其相邻的但马地区,除了酒吞童子以外,还流传着许多妖魔鬼怪的故事,如陆耳御笠(即土蜘蛛)、英胡、迦楼夜叉,土熊(他们都是鬼)等。相反,这也表明在这个地方有反抗朝廷的势力和违抗朝廷意志的部族,而酒吞童子就是其中的代表。
  酒吞童子被京都的统治者当作鬼一样惧怕,并被描写成罪大恶极的人,但他也是位富有正义感,对女性非常亲切的男子。想到这,明美同情起这些受到不公正镇压并遭杀害的鬼。在希望为这些鬼恢复人权和名誉的同时,能不能将离奇的酒吞童子传说用于促进大江町的观光事业呢?《日本鬼交流博物馆》的诞生就源于这种想法。
  将本来被世人忌讳、厌恶的鬼传说转而作为发展观光业的法宝,这一直被当作大江町的基本方针而大力推行,这几年更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以建造云集全国鬼瓦的“大江山鬼瓦公司”为开端,“鬼回廊”、“昭和鬼展”、“鬼人互联网”等清一色的鬼计划相继出台。
  而这些活动的最高xdx潮就是日本鬼交流博物馆的落成。因为名字太长,所以通常叫它“鬼博物馆”,或干脆简称“鬼博”。
  “鬼博物馆”位于大江山登山口附近,从政府机关所处的市中心附近乘车约需二十分钟。虽然感觉有些远离人烟,但鬼博物馆本身是现代化建筑,空调设施齐备,就其居住条件来说无可挑剔,所以明美不像她那些在政府机关附近工作的同事,觉得在博物馆工作是件苦差。
  博物馆除了一位不定期来上班的馆长,就只有高宫明美和另一位雇员身份的女职员鸟山朋子,她比明美年纪稍大。虽然有些冷清,但周末来这参观的人很多。
  游客不仅来自近畿圈地区,还有从很远的地方来的,有时还有乘观光大巴旅游的旅行团。除了在售票口卖票,博物馆的工作主要以介绍展品、回答游客问题为主。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接触也别有一番乐趣。
  在来大江町的游客中,尤其是老人,参观“战友歌碑”的格外多。大江町镇政府机关前的国道向北有条岔道,往前走约500米后,路的右侧就是“战友歌碑”。也就是去明美工作的地方一一鬼博物馆的途中。沿着这条路再向前走,越过山岭,就进入了宫津市。

  虽然挂在工商观光部门名下,但在镇机关工作时,明美并不太清楚附近的名胜。自从调到鬼博物馆工作后,她对市内的名胜有了兴趣,有时顺路到以前从未注意过的战友歌碑去,还多次在那里看见过默默伫立着的老人的身影。
  人们很容易认为大江町只有酒吞童子居住过的大江山,其实还有不少名胜古迹,比如原伊势内宫皇大神社。也许年轻的明美会一时想不起来,但如果让当地的老人回答,他们肯定会认为战友歌碑是其中值得特书一笔的。
  《战友》是半个世纪前日本还未战败时被最多人传唱,也是流行最久的军歌之一。它创作于明治时代日俄战争之后,歌词的开头是这样的:“这里是离故国几百里、遥远的满洲。红红的夕阳照着,战友长眠在原野尽头的石头下……”歌词洋洋洒洒有十四节,它的作者真下飞泉就出生在河守町的新町(即现在的大江町)。
  虽然《战友》在体裁上被列为军歌,但一听到它那凄婉哀绝的歌词内容,带着忧伤的小调旋律,你就会明白它并不单是以宣扬高昂的战斗意志为目的的所谓的军歌。直到昨天还一起驰骋在疆场上的战友,现在已变成说不出话的尸体,只有送给故乡母亲的遗物——手表在滴答滴答地走着。这是多么悲惨啊!这样一首缅怀战友的哀歌,倒不如说是反战歌更合适。不,不论是好战还是反战,它唱出了感叹战争没有任何意义的人们的心声。
  参观战友歌碑的多是年逾七十的老人,有组团或几个人结伴来的,也有不少是一个人悄悄地来。当然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歌碑,而是在参观鬼博物馆时顺便,甚至可以说多是去前面的天桥立的途中路过。尽管如此,据说那个年纪的许多老人都经历过战争,曾在战场上亲眼目睹战友死去。想到这,明美的心中也抹上了浓重的忧伤。对她来说,别说了解战争,最多只是把战争当作遥远的历史。
  这天,快到中午的时候,参观博物馆的游客中有位老人,明美曾在上班途中见过。虽然只是经过时瞟了一眼,但当时他的确是在向歌碑默哀。那时老人独自一人,而现在买票进博物馆时仍是孑然一身。
  不一会儿,馆内有了近二十位游客,几乎都是组团来的,除了一对情侣之外,就是刚才那位老人。团体游客闹哄哄地走了以后,偌大的博物馆顿时静了下来。
  日本鬼交流博物馆一如它的名字,汇集和陈列了日本全国所有有关鬼的物品,从绘画、雕刻、面具、偶人、玩具到各地流传的风俗、祭祀、艺能,应有尽有。由各地生产的鬼瓦也很有趣。虽然占地不太大,但要——样样仔细地看,也得费不少时间。
  不知是老人很感兴趣呢,还是有时间,他慢慢地在馆内参观。
  在和鸟山朋子交接售票口的工作之前,明美一直站在展厅的一角做解说。老人走到明美面前时停住了脚步。他挺了挺弓着的腰,笑着对明美说:“展品比我去年来的时候多多了。”

  “是啊,在一点点增加。”明美反射性地回答。她原本想问:“您是第二次来吗?”但没说出口。如果对方记得自己,这样问就不礼貌了。于是她说:“刚才您在战友歌碑那吧?”
  “哦,这么说,你看见我了?”老人有些不好意思地皱了皱眉。他看上去早已过了七十岁,从哪来的呢?口音和关西话稍有些不同。
  “您也参加过战争吗?”虽然这无关紧要,但明美还是比较殷勤地问他,
  “是啊,总算平安回来了。”
  “那么您也有牺牲的战友了?”
  “对,有很多,虽然过去五十年了,可还是忘不了啊。现在一唱《战友》歌还掉眼泪呢。”他笑得很悲伤。这时,他的眼光落在手表上,“出租车该来了吧。”说着匆匆穿过大厅走向门口。似乎到了和车站前的出租车约好来接他的时间。
  明美无意识地目送着老人离开。就在他走出大门的时候,从停车场那边走过来一个女的。她站在博物馆门前往外看,像在等后面的同伴。老人一边等出租车,一边用很不客气的目光不断打量那女人的脸。过了一会,他似乎忍不住跟她打了个招呼。
  因为在门外,谈话的内容只能断断续续地传到明美的耳朵里。那个女的好像很意外,一副受惊的表情。她像是很为难,却又不得不听着。可老人却很高兴,手舞足蹈,大声说着话。那个女的越来越尴尬,一边向停车场那边张望,一边像在估算着打断老人话头的时机。趁着老人递给她名片之类的东西的时候,她向他微微点了点头便转身走进了博物馆大门。
  老人有些错愕地看着那个女人离开。
  这个女的走进大厅后,在售票窗门说了声“两位”。鸟山朋子刚递给她两张票,她便像来不及等同伴似的—直走到大厅的里端,向明美所在的展厅张望。与其说她对展品感兴趣倒不如说她想极力避免和老人的视线接触。
  接老人的出租车来了。就在他刚要坐上去的时候,停车场那边有个男的小跑着过来了。
  老人看见那男子的脸以后,露出了非常诧异的表情,他靠着车门,很纳闷地看着那个男人的背影。
  后面来的那个男人是这个女的同伴,年纪大概二十七、八岁,女的也和他差不多,或许还要大三、四岁。两人都穿着便服,但品味较高,而且两人都很瘦,体形优美,长得也都不错。乍—看像夫妻,但没有夫妻间的默契,电不像是有不正当关系似的那么神秘。女的虽然年纪大些,但据说最近流行新娘年纪大,或许是已经订了婚的情侣吧。
  追上女伴后,男的道歉说:“来晚了,对不起,有个电话怎么也没法挂断。”估计他刚才在用汽车上的电话,那女的说:“票买好了。”说着递给那男的一张票,然后轻轻地挽着他的手走进馆内。看到这,老人坐进了出租车。
或许您还会喜欢:
底牌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亲爱的白罗先生!"这个人的声音软绵绵的,呼噜呼噜响--存心做为工具使用--不带一丝冲动或随缘的气息。赫邱里·白罗转过身子。他鞠躬,郑重和来人握手。他的目光颇不寻常。偶尔邂逅此人可以说勾起了他难得有机会感受的情绪。"亲爱的夏塔纳先生,"他说。他们俩都停住不动,象两个就位的决斗者。他们四周有一群衣着考究,无精打采的伦敦人轻轻回旋着;说话拖拖拉拉或喃喃作响。 [点击阅读]
教父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亚美利哥·勃纳瑟拉在纽约第三刑事法庭坐着等待开庭,等待对曾经严重地伤害了他的女儿并企图侮辱他的女儿的罪犯实行法律制裁。法官面容阴森可怕,卷起黑法衣的袖子,像是要对在法官席前面站着的两个年轻人加以严惩似的。他的表情在威严傲睨中显出了冷酷,但是,在这一切表面现象的下面,亚美利哥·勃纳瑟拉却感觉到法庭是在故弄玄虚,然而他还不理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的行为同那些最堕落腐化的分子相似,”法官厉声地说。 [点击阅读]
时间简史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宇宙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义。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说的演化就花了2000年的时间。令人吃惊的是,尽管人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在运动,只是到了本世纪20年代因哈勃发现了红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观念才进入人类的意识。 [点击阅读]
昂梯菲尔奇遇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一位无名船长为搜寻一座无名小岛,正驾着无标名的航船,行驶在不知晓的海洋上。1831年9月9日,清晨6时许,船长离舱登上了尾船楼板。东方欲晓,准确地说,圆盘般的太阳正缓缓地探头欲出,但尚未冲出地平线。长长地发散铺开的光束爱抚地拍打着海面,在晨风的吹拂下,大海上荡起了轮轮涟漪。经过一个宁静的夜,迎来的白天将会是一个大好的艳阳天,这是末伏后的九月难得的天气。 [点击阅读]
校园疑云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1这是芳草地学校夏季学期开学的那一天。午后的斜阳照在大楼前面一条宽阔的石子路上。校门敞开,欢迎着家长和学生。门里站着范西塔特小姐,头发一丝不乱,衣裙剪裁合身,无可挑剔,其气派和乔治王朝时期的大门十分相称。一些不了解情况的家长把她当成了赫赫有名的布尔斯特罗德小姐本人,而不知道布尔斯特罗德小姐照例是退隐在她的那间圣洁的书房里,只有少数受到特别优待的人才会被邀请进去。 [点击阅读]
气球上的五星期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气球上的五星期--第一章第一章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介绍弗格森-弗格森博士——“Excelsior”——博士的风貌——彻头彻尾的宿命论者——“旅行者俱乐部”的晚宴——不失时机的频频祝酒1862年1月14日,滑铁卢广场13号,轮敦皇家地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听众如云。学会主席弗朗西斯-M××爵士在向他可敬的同行们作一场重要的学术报告。他的话常常被阵阵掌声打断。 [点击阅读]
爱弥儿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助。塞涅卡:《忿怒》第十一章第十三节。※※※这本集子中的感想和看法,是没有什么次序的,而且差不多是不连贯的,它开始是为了使一位善于思考的贤良的母亲看了高兴而写的。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2:骑虎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章在悌摩西家里人的占有欲是从来不会停止不前的。福尔赛家人总认为它是永远固定的,其实便是在福尔赛族中,它也是通过开花放萼,结怨寻仇,通过严寒与酷热,遵循着前进的各项规律;它而且脱离不了环境的影响,就如同马铃薯的好坏不能脱离土壤的影响一样。 [点击阅读]
褐衣男子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使整个巴黎为之疯狂的俄籍舞者纳蒂娜,正一再的向台下不断喝彩赞好的观众鞠躬谢幕。她那细窄的双眼,此时显得更加的细眯,猩红的唇线微微上翘。当布幔缓缓下落,逐渐遮盖住五彩缤纷的舞台装饰时,热情的法国观众仍不停地击掌赞赏。舞者终于在蓝色和橘色的布幔旋涡中离开了舞台。一位蓄须的绅士热情地拥抱着她,那是剧院的经理。“了不起,真了不起!”他叫喊着。“今晚的表演,你已超越了自己。”他一本正经地亲吻她的双颊。 [点击阅读]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野蒿园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3
摘要:在站台上穿梭着的人们,没有人会知道,这个年仅二十四岁、体态娇孝显得郁郁寡欢的年轻女入,正在为一个小时后将要和下车的男子偷救而浑身燥热……一傍晚,有泽迪子从紫野的家里赶到新干线的京都车站时,时间是七点十分。虽说快过了四月中旬,白昼日渐延长,但一过七点,毕竟天色昏暗,车站前已开始闪烁着霓虹灯那光怪陆离的灯光。迪子沿左边笔直地穿过站台,在检票口抬头望着列车的时刻表。 [点击阅读]
八百万种死法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我看到她进来。想看不到也难。她一头金发近乎银色,要是长在小孩头上,就叫亚麻色。头发编成粗辫子盘在顶上,用发针别住。她前额高而平滑,颧骨突出,嘴巴略大。加上西部风格的靴子,她得有六尺高了。主要是双腿长。她穿着紫色名牌牛仔裤,香槟色皮毛短上衣。雨时断时续下了一整天,但她没带伞,头上也没有任何遮挡。水珠在她的发辫上闪烁着,像钻石。她在门口站了会儿,四下张望。这是周三下午,三点半左右。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