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海边的卡夫卡 - 第4章 集体中毒事件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美国陆军情报部(MIS)报告书
  制作日期:1946年5月12日
  标题:RICEBOWLHILLINCIDENT,
  1944:REPORT
  文件整理编号:PTYX-722-8936745-44216-WWN
  以下是事件发生当时同××镇开业内科医生中泽重一(53岁)的面谈记录。使用录音磁带。关于此次面谈的附带资料索取编号为PTYX-722-SQ-162~122。
  发问者罗伯特·奥康涅鲁少尉所感:
  是的,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七日上午十一点多,我是接到了镇立国民学校教导主任的电话,叫我去一下。我一直担当类似学校特聘医生的工作,所以对方首先跟我联系,听口气慌张得很。
  他说有一个班全班去山上采蘑菇,当场失去知觉,而且好像全无知觉。惟独领队的班主任女老师没有丧失知觉,一个人下山求救,刚刚回到学校。但她惊慌失措,语无伦次,全然不知所云。唯一确切的是山里仍躺着十六个孩子。
  我首先想到的是,既然去采蘑菇,那么就有可能吃了毒菇导致神经麻痹,而那一来就非同小可。蘑菇这东西由于种类不同毒性也不同,处置方式也不同。我们姑且能做的,不外乎让他把胃里的东西全部吐空,清洗干净。但是若蘑菇毒性强并已消化到一定程度,就束手无策了。这地方每年都有几个人因毒菇丧命。
  我先把能用来应急的药品一古脑儿塞入皮包皮,赶紧骑自行车冲到学校。学校里,两个接到报告的警察也来了。孩子们人事不省,需要人手抬到镇上。但正值战争期间,年轻男子几乎都进了军队。我和两个警察、年长的男老师、教导主任、校长、事务员、以及班主任女老师朝山里赶去。那一带所有的自行车都收集起来了,数量仍不够就两人骑一辆。
  ——到林中现场是什么时候?
  当时看表确认时刻来着,记得很清楚:十一时五十五分。从进山口那里一直骑到不能再骑的地方,然后跑一样爬上登山道。
  我们赶到那里的时候,有几个孩子已经程度不同地恢复知觉站了起来。几个来着?三四个吧,也就那样。虽说站起,但恢复得还不充分,感觉上就像四肢着地爬行。其余孩子仍躺在地上,但里面有几个也好像正在恢复知觉,恰如巨大的虫子在缓缓蠕动身体,光景甚是奇异。孩子们躺的是林中那块平得出奇的场所,秋天的太阳光灿灿地照在那里,就好像把那里切割开来了。十六个小学生以各种姿势倒在那里或其周围,有的动,有的一动不动,俨然前卫性剧照。
  我竟至忘了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屏住呼吸,好半天木然站在那里。不光我,赶来的每一个人看样子都多多少少陷入了暂时性麻痹状态。这么说也许奇妙,我甚至觉得自己阴差阳错目睹了普通人不该目睹的东西。因是战时,即使在这样的乡下,我们作为医生也总是做好应急准备的,知道作为一个国民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必须冷静履行自己的职责。然而那场景还是冻僵了我。

  但我很快清醒过来,抱起倒地的孩子。是个女孩,身体一点力气也没有,瘫软得如布娃娃。呼吸虽然稳定,但没有知觉。眼睛却又正常睁着,左右转动注视着什么。我从皮包皮里掏出小手电筒照射瞳孔。没有反应。眼睛尽管有看的功能并持续看着什么,但对光无动于衷。不可思议。我抱起几个孩子,试做同样的事情,反应毫无二致。
  接下去,我测试孩子们的脉搏和体温。记得脉搏平均五十到五十五,体温全部在三十六度以下,大约三十五度半吧。是的,作为那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脉搏相当迟缓,体温偏低一度左右。嗅了嗅呼出的气,全然没有异味。喉和舌也没有变化。
  一眼即可看出不是食物中毒症状。谁也没吐,谁也没泻,谁也没挣扎。如果吃下不好的东西,过了这么长时间,三种症状中至少出现一种。知道不像食物中毒,我暂且舒了口气。至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完全揣度不出。
  作为症状类似的是中暑。夏天孩子们时常中暑晕倒。一个晕倒,有时候周围孩子就像受到传染似的全部扑通扑通晕倒。但季节是十一月,而且是在凉爽的树林中,一两个倒也罢了,十六个孩子统统在这样的地方中暑是很难设想的。
  其次想到的是瓦斯:毒瓦斯、可能损害神经的那类瓦斯。若问我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为什么会在这远离村落的森林中发生瓦斯,我也不知道。不过假定是瓦斯中毒,在理论上这种现象是可以解释的:所有人连同空气一起吸入瓦斯而晕倒在地。班主任老师之所以一人幸免,是因为瓦斯浓度稀薄,大人的身体碰巧足以抵抗。
  对于该采取怎样的治疗措施,我完全坠入云雾之中。我毕竟是如此乡间小镇的医生,不具有关于特殊毒瓦斯的专业知识,只有徒呼奈何而已。且是在山中,不可能打电话向专家咨询。只是作为实际问题,孩子们中有几人出现缓慢恢复的征兆,所以时间一长,知觉说不定会自然返回。诚然这是一味乐观的预想,不过说老实话,我也想不出比这更好的方案。这么着,我就让他们先在那里静躺一会儿,看看情况再说——

  那里的空气没有什么反常之处?
  这点我也留意来着,深深吸入好几次那里的空气,看有没有什么不寻常的气味。但那是普通山中的林木空气,一股树味儿,清爽宜人。那一带的花草也没看出异常。变形的、变色的东西也没发现。
  我一个一个检查大约是孩子们晕倒之前采来的蘑菇。数量不很多,估计没采多久就晕了过去。无论哪个都是普普通通的食用菇。我一直在这地方当医生,对于蘑菇种类相当熟悉。当然,为了慎重起见,我还是把它们一起带回请专家检验。不出所料,全是没有毒性的普通蘑菇——
  那些失去知觉的孩子,除了眸子左右转动,没有其他什么不正常的症状或反应吗?例如瞳孔的大小,眼白的颜色,眨眼的次数等等。
  没有。除了眸子活像探照灯左右转动之外,谈不上有不正常的地方,一切功能正常。孩子们在看着什么。更准确说来,孩子们似乎没有看我们能看见的东西,而在看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不,作为印象,与其说在看什么,莫如说“目击什么”更贴切。表情虽然有,但整个印象十分安详,全然看不出痛苦或惊惧之类。我之所以想让他们照原样躺着观察一会儿,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就是,既然无痛苦表现,那么恐怕还是先放置不动为好——
  瓦斯之说当场向谁提起了吧?
  是的,提起了。但大家和我一样,谁都没有把握。某某人进山吸了毒瓦斯云云,简直闻所未闻。于是有人说——记得是教导主任——没准是美军撒下来的,扔了毒瓦斯炸弹。于是领队的女老师说,那么说来,进山前在天上是看见了像是B29的机影来着,并且正从山的正上方飞过。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说有那个可能,说不定是美军研制的新型毒瓦斯炸弹。美军研制新炸弹的说法,在我们住的那一带也广为流传。至于何苦把那玩意儿特意扔到这穷乡僻野,当然无人知晓。不过差错这东西世间是存在的,发生什么无可预料——
  就是说孩子们后来一点点自然恢复了?
  正是。多么叫人欣慰的事。最初孩子们扭了扭身体,接着摇摇晃晃爬起身,知觉一点点恢复过来。那当中没有人叫苦喊痛什么的,恢复得非常安静,就像从酣睡中自然醒来。知觉恢复之后,眼神亦随之恢复正常。用手电筒照瞳孔,开始出现常人反应。不过到开口说话还是花了好一会儿时间。感觉上就像人睡糊涂时一样。
  我们试着问每个恢复知觉的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但他们全都怔怔的,好像问的是全然不知晓的事。进山开始在这里采蘑菇之前的事,孩子们好歹想得起来,但后来的记忆消失了,连时间的推移都认识不到。开始采蘑菇,正采着一声落下帷幕,下一瞬间便被我们大人围着躺在地上。孩子们完全搞不清我们何以那么一本正经地吵吵嚷嚷,甚至好像对我们的存在感到惶恐。

  遗憾的是,其中只一个男孩儿无论如何也没恢复知觉。是从东京疏散来的,名字叫中田聪——应该叫这个名字。长得不高,白白净净的。唯独那孩子始终昏迷不醒。一直躺在地上,眸子转个不停,由我们背他下山。其他孩子若无其地开动各自的双腿走下山去了——
  除掉那个叫中田的男孩儿,孩子们后来没留下什么症状吗?
  没有,根本没发现肉眼看得见的异常症状,诉说痛苦或不舒服的人也没有。返回学校后,我逐一把他们叫来医务室量体温、用听诊器听心音、检测视力,能检查的基本检查了。还让他们计算简单的数字,闭目单腿直立。但身体功能一律正,疲劳感也好像不明显。食欲也有。因为没有吃午饭,所有人喊肚子饿。递了饭团过去,全都吃得一粒不剩。
  由于放心不下,我连续几天去学校观察遭遇事件的孩子们的情况,还把几个叫来医务室面谈几句,仍没发现异常。尽管在山里面经历了足足两小时人事不省的怪事,但子们无论精神还是身体都完好无损,就连曾经发生过那样的事都好像无从记起。孩子们重新回到日常生活,过得顺顺利利。上课,唱歌,课间休息时在院子里欢快地跑来跑去。形成对照的是,带队的班主任女老师在事件之后精神上总好像振作不起来。
  唯独叫中田的男孩过了一个晚上仍未恢复知觉,第二天被送往甲府一所大学附属医院。据说很快就转去了军队医院。总之再没回到镇上。关于那孩子的情况,直到最后也没告知我们。
  山中那次孩子集体昏迷的事件,报纸概未报道。大概当局以扰乱人心为由未予批准。因是战时,军方对流言蜚语分外神经质。战局不妙,南方也在不断撤退,不断“玉碎”。美军对城市的空袭愈演愈烈。因此之故,他们害怕反战情绪在民众间扩展开来。我们也在几天后受到来巡逻的警察的警告,不许我们在这件事上多嘴多舌。
  总而言之,那实在是个百思莫解的、事后感觉不好的事件。坦率地说,就像堵在胸口的什么。
或许您还会喜欢:
银河系漫游指南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书评无法抗拒——《波士顿环球报》科幻小说,却又滑稽风趣到极点……古怪、疯狂,彻底跳出此前所有科幻小说的固有套路。——《华盛顿邮报》主角阿瑟·邓特与库尔特·冯尼格笔下的人物颇为神似,全书充满对人类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批判。——《芝加哥论坛报》一句话,这是有史以来最滑稽、最古怪的科幻小说,封面和封底之间,奇思妙想随处可见。 [点击阅读]
银湖宝藏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六月天,中午时分,“小鲨鱼”号——最大的客货两用轮船中的一艘,正以它那强有力的桨轮拍打着江上的潮水。它清早就离开了小石城,现在即将抵达路易士堡。从外表看,这艘轮船同在德国河流中常见到的轮船很不相同。下部结构,仿佛是一艘大而低矮的艇。由于北美江河上有许多浅滩,这种结构可以避免一些事故。小艇上面,仿佛是一幢三层的楼房。甲板底下,安装着锅炉和汽轮机,堆放着煤和货物。 [点击阅读]
镜中恶魔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我们的心仍旧战栗1987年我到德国后曾在柏林生活了三年。当时柏林还是一座有一堵“移动的”墙的城市。有些日子这堵墙就立在街的尽头,而在另一些日子它又不在那里了。我深信:那墙由生活在不毛之地的动物驮在背上游走。兔子和乌鸦,这些被射杀的动物就像枪管一样令我感到恐惧。墙消失了,被射杀的动物逃到乡下去了。可能它们逃亡时心也怦怦地跳,就像此前许多遭追杀者那样。当时正值严冬,墙的后方一片荒凉犹如不毛之地。 [点击阅读]
阴谋与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第一场乐师家里的一房间。米勒正从圈椅里站起来,把大提琴靠在一旁。米勒太太坐在桌旁喝咖啡,还穿着睡衣。米勒(很快地踱来踱去)事情就这么定了。情况正变得严重起来。我的女儿和男爵少爷已成为众人的话柄。我的家已遭人笑骂。宰相会得到风声的——一句话,我不准那位贵公子再进咱家的门。 [点击阅读]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p{text-indent:2em;}一“世间的事物,还有许多未被写下来的,这或出于无知,或出于健忘,要是写了下来,那确实是令人鼓舞的……”半个世纪以前,我出生于俄罗斯中部,在我父亲乡间的一个庄园里。我们没有自己的生与死的感觉。 [点击阅读]
随感集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白开元译1梦,我心灵的流萤,梦,我心灵的水晶,在沉闷漆黑的子夜,闪射着熠熠光泽。2火花奋翼,赢得瞬间的韵律,在飞翔中熄灭,它感到喜悦。3我的深爱如阳光普照,以灿烂的自由将你拥抱。4①亲爱的,我羁留旅途,光阴枉掷,樱花已凋零,喜的是遍野的映山红显现出你慰藉的笑容。--------①这首诗是赠给徐志摩的。1924年泰戈尔访毕,诗人徐志摩是他的翻译。 [点击阅读]
隐身人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0
摘要:冬天的最后一场大雪,使二月初的高原变得格外寒冷。一个陌生人,冒着刺骨的寒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从布兰勃赫斯特火车站走来。他浑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一顶软毡帽的帽檐几乎遮住了他整个脸,只露出光亮的鼻尖。套着厚手套的手,费力地提着一只黑色小皮箱。雪花飘落在他的胸前、肩头,黑色的小皮箱也盖上了白白的一层。这位冻得四肢僵直的旅客跌跌撞撞地走进“车马旅店”,随即把皮箱往地上一扔。“快生个火。 [点击阅读]
隔墙有眼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1六点钟过了。一小时前去专务董事办公室的会计科科长还没有回来。专务董事兼营业部主任有单独的办公室,和会计科分开。天空分外清澄。从窗外射进来的光线已很薄弱,暮色苍茫。室内灯光幽暗。十来个科员没精打采,桌上虽然摊开着贴本,却无所事事。五点钟下班时间一过,其他科只剩下两三个人影,唯有这会计科像座孤岛似地亮着灯,人人满脸倦容。 [点击阅读]
雪国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一】你好,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 [点击阅读]
雪莱诗集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0
摘要:孤独者1在芸芸众生的人海里,你敢否与世隔绝,独善其身?任周围的人们闹腾,你却漠不关心;冷落,估计,像一朵花在荒凉的沙漠里,不愿向着微风吐馨?2即使一个巴利阿人在印度丛林中,孤单、瘦削、受尽同胞的厌恶,他的命运之杯虽苦,犹胜似一个不懂得爱的可怜虫:背着致命的负荷,贻害无穷,那永远摆脱不了的担负。 [点击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一)这些地方的变化日新月异,它们已有了戴王冠的仙女。——莱昂德罗·迪亚斯这是确定无疑的:苦扁桃的气息总勾起他对情场失意的结局的回忆。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刚走进那个半明半暗的房间就悟到了这一点。他匆匆忙忙地赶到那里本是为了进行急救,但那件多年以来使他是心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 [点击阅读]
霍桑短篇作品选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01牧师的黑面纱①①新英格兰缅因州约克县有位约瑟夫·穆迪牧师,约摸八十年前去世。他与这里所讲的胡珀牧师有相同的怪癖,引人注目。不过,他的面纱含义不同。年轻时,他因失手杀死一位好友,于是从那天直到死,都戴着面纱,不让人看到他面孔。——作者注一个寓言米尔福礼拜堂的门廊上,司事正忙着扯开钟绳。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